一种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98560发布日期:2022-11-08 22:08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尤其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具体适用于大流量流体的快速换热。


背景技术:

2.换热器是能够使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装置,它能够保证各类工程设备正常运转,换热器在化工、石油、电力、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中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3.板式换热器具有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且其结构紧凑,占地面积仅为管式换热器的三分之一,被广泛的应用于在化工生产中。但是在生产中,常常需要在大量流体之间进行换热,而现有的换热器应对大流量流体的换热效果并不理想,且现有的换热器对加工的要求较高,增加了换热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换热器换热流量较小,无法适应大流量流体的快速换热且加工成本较高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大流量快速换热且便于加工的板式换热器。
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6.一种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导热隔板、上罩板和下罩板,所述上罩板的边缘与导热隔板的上表面密封配合,上罩板与导热隔板之间形成一个扁平的上腔室,所述下罩板的边缘与导热隔板的下表面密封配合,下罩板与导热隔板之间形成一个扁平的下腔室;
7.所述上罩板上设置有向下凹陷的上沟道,所述上沟道的底部与导热隔板的上表面通过焊接贴合密封,上沟道将上腔室分隔为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
8.所述下罩板上设置有向上凹陷的下沟道,所述下沟道的顶部与导热隔板的下表面通过焊接贴合密封,下沟道将下腔室分隔为第三流体通道和第四流体通道。
9.所述上罩板的边缘与导热隔板的上表面之间预留有第一预留口和第二预留口,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前端、第二流体通道的前端均通过第一预留口与第一进出口管相连通,第一流体通道的后端、第二流体通道的后端均通过第二预留口与第二进出口管相连通;
10.所述下罩板的边缘与导热隔板的下表面之间预留有第三预留口和第四预留口,所述第三流体通道的前端、第四流体通道的前端均通过第三预留口与第三进出口管相连通,第三流体通道的后端、第四流体通道的后端均通过第四预留口与第四进出口管相连通。
11.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第三流体通道相对设置,第一流体通道与第三流体通道的形状相同;
12.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与第四流体通道相对设置,第二流体通道与第四流体通道的形状相同。
13.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第三流体通道和第四流体通道均为连续弯折
的s形通道。
14.所述上沟道包括第一横向沟道、第二横向沟道和s形沟道,所述第一横向沟道和第二横向沟道分别设置于s形沟道的两侧,第一横向沟道和第二横向沟道沿上罩板的长度方向交替设置;
15.所述下沟道与上沟道对应设置。
16.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宽度值与第一流体通道的高度值之比不小于3,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宽度值与第二流体通道的高度值之比不小于3。
17.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宽度在5cm-10cm之间,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宽度在5cm-10cm之间。
18.所述导热隔板、上罩板和下罩板的材质均为不锈钢。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0.1、本实用新型一种板式换热器中的导热隔板的两侧相对的设置有扁平的上腔室和扁平的下腔室,同时上腔室被上沟道分隔为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两条流体通道,下腔室被下沟道分隔为第三流体通道和第四流体通道两条流体通道,整个导热隔板上,除了与其边缘处及与上沟道、下沟道焊接处外,其它区域均可用于换热,换热效率更高。因此,本设计中导热隔板上可用于换热的面积较大,提高换热效率。
21.2、本实用新型一种板式换热器中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为一个扁平的腔体分隔而成的两条通道,流体通道的横截面积较大,可容纳更大的流量,同样的第三流体通道和第四流体通道也可容纳大流量流体通过,实现大流量流体之间的换热。因此,本设计中的板式换热器能实现大流量流体的款式换热。
22.3、本实用新型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主体由导热隔板、上罩板和下罩板组成,且上罩板与导热隔板之间围成的上腔室为扁平腔室,下罩板与导热隔板之间围成的下腔室为扁平腔室,板式换热器整体厚度较小,整个板式换热器主体所占据的空间小,可在比较狭窄的区域灵活布置;同时,流体通道的宽度值与流体通道的高度值之比不小于3,流体通道的高度较小,可保证流体能充分的与导热隔板接触进行换热,其换热效率高。因此,本设计中板式换热器整体厚度较小,设备体积小,可在狭窄的区域灵活布置,且有利于均匀换热。
23.4、本实用新型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上腔室被上沟道分隔为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两条流体通道,下腔室被下沟道分隔为第三流体通道和第四流体通道两条流体通道,因此在加工过程中,仅需要保证上罩板的外缘与导热隔板的上表面密封配合,再在上沟道与导热隔板相贴合处进行开槽焊接、下沟道与导热隔板相贴合处行开槽焊接即可完成换热器的加工,换热器上的焊道较少且加工便利,大幅降低换热成本。因此,本设计中上沟道和下沟道的设置使换热器上的焊道较少且加工便利,大幅降低换热成本。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上罩板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下罩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中:导热隔板1、上罩板2、第一预留口21、第二预留口22、下罩板3、第三预留口31、第四预留口32、上腔室4、第一流体通道41、第二流体通道42、下腔室5、第三流体通道51、
第四流体通道52、上沟道6、第一横向沟道61、第二横向沟道62、s形沟道63、下沟道7。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9.参见图1至图3,一种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导热隔板1、上罩板2和下罩板3,所述上罩板2的边缘与导热隔板1的上表面密封配合,上罩板2与导热隔板1之间形成一个扁平的上腔室4,所述下罩板3的边缘与导热隔板1的下表面密封配合,下罩板3与导热隔板1之间形成一个扁平的下腔室5;
30.所述上罩板2的上设置有向下凹陷的上沟道6,所述上沟道6的底部与导热隔板1的上表面通过焊接贴合密封,上沟道6将上腔室4分隔为第一流体通道41和第二流体通道42;
31.所述下罩板3上设置有向上凹陷的下沟道7,所述下沟道7的顶部与导热隔板1的下表面通过焊接贴合密封,下沟道7将下腔室5分隔为第三流体通道51和第四流体通道52。
32.所述上罩板2的边缘与导热隔板1的上表面之间预留有第一预留口21和第二预留口22,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1的前端、第二流体通道42的前端均通过第一预留口21与第一进出口管43相连通,第一流体通道41的后端、第二流体通道42的后端均通过第二预留口22与第二进出口管44相连通;
33.所述下罩板3的边缘与导热隔板1的下表面之间预留有第三预留口31和第四预留口32,所述第三流体通道51的前端、第四流体通道52的前端均通过第三预留口31与第三进出口管53相连通,第三流体通道51的后端、第四流体通道52的后端均通过第四预留口32与第四进出口管54相连通。
34.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1与第三流体通道51相对设置,第一流体通道41与第三流体通道51的形状相同;
35.所述第二流体通道42与第四流体通道52相对设置,第二流体通道42与第四流体通道52的形状相同。
36.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1、第二流体通道42、第三流体通道51和第四流体通道52均为弯曲的s形通道。
37.所述上沟道6包括第一横向沟道61、第二横向沟道62和s形沟道63,所述第一横向沟道61和第二横向沟道62分别设置于s形沟道63的两侧,第一横向沟道61和第二横向沟道62上罩板2的长度方向交替设置;
38.所述上沟道6中可包含多个交替设置的第一横向沟道61和第二横向沟道62。
39.所述下沟道7与上沟道6对应设置,且下沟道7与上沟道6的形状相同。
40.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1的宽度值与第一流体通道41的高度值之比不小于3,所述第二流体通道42的宽度值与第二流体通道42的高度值之比不小于3。
41.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1的宽度在5cm-10cm之间,所述第二流体通道42的宽度在5cm-10cm之间。
42.所述导热隔板1、上罩板2和下罩板3的材质均为不锈钢。
43.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44.板式换热器工作时,两种热交换介质分别流入上腔室4和下腔室5中,两种热交换介质通过上腔室4和下腔室5之间的导热隔板1进行热交换。
45.由于上沟道6将上腔室4分隔为第一流体通道41和第二流体通道42,下沟道7将下腔室5分隔为第三流体通道51和第四流体通道52,且第一流体通道41、第二流体通道42、第三流体通道51和第四流体通道52均为弯曲的s形通道,热交换介质能在流体通道内流动一定的时间,以便进行充分的换热。
46.实施例1:
47.一种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导热隔板1、上罩板2和下罩板3,所述上罩板2的边缘与导热隔板1的上表面密封配合,上罩板2与导热隔板1之间形成一个扁平的上腔室4,所述下罩板3的边缘与导热隔板1的下表面密封配合,下罩板3与导热隔板1之间形成一个扁平的下腔室5;
48.所述上罩板2的上设置有向下凹陷的上沟道6,所述上沟道6的底部与导热隔板1的上表面通过焊接贴合密封,上沟道6将上腔室4分隔为第一流体通道41和第二流体通道42;
49.所述下罩板3上设置有向上凹陷的下沟道7,所述下沟道7的顶部与导热隔板1的下表面通过焊接贴合密封,下沟道7将下腔室5分隔为第三流体通道51和第四流体通道52。
50.所述上罩板2的边缘与导热隔板1的上表面之间预留有第一预留口21和第二预留口22,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1的前端、第二流体通道42的前端均通过第一预留口21与第一进出口管43相连通,第一流体通道41的后端、第二流体通道42的后端均通过第二预留口22与第二进出口管44相连通;
51.所述下罩板3的边缘与导热隔板1的下表面之间预留有第三预留口31和第四预留口32,所述第三流体通道51的前端、第四流体通道52的前端均通过第三预留口31与第三进出口管53相连通,第三流体通道51的后端、第四流体通道52的后端均通过第四预留口32与第四进出口管54相连通。
52.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1与第三流体通道51相对设置,第一流体通道41与第三流体通道51的形状相同;
53.所述第二流体通道42与第四流体通道52相对设置,第二流体通道42与第四流体通道52的形状相同。
54.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1、第二流体通道42、第三流体通道51和第四流体通道52均为弯曲的s形通道。
55.所述上沟道6包括第一横向沟道61、第二横向沟道62和s形沟道63,所述第一横向沟道61和第二横向沟道62分别设置于s形沟道63的两侧,第一横向沟道61和第二横向沟道62上罩板2的长度方向交替设置;
56.所述下沟道7与上沟道6相对设置,且下沟道7与上沟道6的形状相同。
57.实施例2:
58.实施例2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59.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1的宽度值与第一流体通道41的高度值之比不小于3,所述第二流体通道42的宽度值与第二流体通道42的高度值之比不小于3。
60.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1的宽度在5cm-10cm之间,所述第二流体通道42的宽度在5cm-10cm之间。
61.实施例3:
62.实施例3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63.所述导热隔板1、上罩板2和下罩板3的材质均为不锈钢。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但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示内容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纳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