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44726发布日期:2022-12-14 01:15阅读:20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空调器通常由压缩机,换热器,风道等主要零部件组成。换热器通过左右两侧的边板固定在风道壳体上,具体的,采用风道壳体分别与蒸发器两侧边板贴紧密封,整个风道便形成封闭腔体,避免漏风影响换热效率。
3.由于同一风道结构,通常会派生不同冷量段系统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例如,蒸发器有二排铜管及三排铜管结构。
4.当同一风道结构派生不同冷量系统时,按目前的风道密封结构,蒸发器两侧边板贴需要重新制作,导致通用性差,整机开模成本较高,且蒸发器铜管u弯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导致换热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空调器。
6.为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边板以及贯穿所述第一边板的换热管,其中所述第一边板设置于所述换热器的第一侧,所述换热器的第二侧用于连接进出管;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风道壳体,所述风道壳体与所述换热器连接形成腔体,所述风道壳体包括密封筋,所述密封筋的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一边板连接,将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包裹于所述腔体内部。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筋的所述第一边缘形成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第一边板连接,将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部包裹于所述腔体内部。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边板及两排以上换热管,两排以上换热管由所述腔体的外部向内部排布,其中,位于最外排的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部贯穿所述第一边板。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筋的第二边缘形成有连接部;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二边板,两排以上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均穿设于所述第二边板,所述第二边板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设有三排,由所述腔体的外部向内部依次为第一外排换热管、中排换热管及第一内排换热管,其中,所述第一外排换热管的第一端部穿设于所述第一边板,所述中排换热管的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一内排换热管的第一端部均位于所述第一边板外侧,所述第一外排换热管的第二端、所述中排换热管的第二端及第一内排换热管的第二端均穿设于所述第二边板。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设有两排,由所述腔体的外部向内部依次为第二外排换热管及第二内排换热管,其中,所述第二外排换热管的第一端部穿设于所述第一边板,
所述第二内排换热管的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边板外侧,所述第二外排换热管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内排换热管的第二端均穿设于所述第二边板。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形成为弯折状的迎风面,或者形成线形的迎风面。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壳体包括第一风道底座、风道外壳及风道上盖,所述风道外壳设置于所述风道底座上,所述密封筋形成于所述风道外壳上,所述风道上盖盖设于所述风道外壳上,在所述风道外壳上设有所述风道出口,其中,所述风道底座、所述风道外壳及所述风道上盖及所述换热器形成上腔体。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风道底座上的电机、与所述电机输出轴连接的第一风叶,所述第一风叶位于所述风道外壳内。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壳体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风道底座下方的第二风道底座,所述第一风道底座与所述第二风道底座之间形成腔体,所述第二风道底座设置有风口;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电机输出轴上的第二风叶,所述第二风叶位于所述下腔体内,其中,所述第二风叶和所述第一风叶分为别位于所述电机的上下两侧。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通过风道壳体的密封筋的第一边缘与换热器第一侧的第一边板固定,并将换热管的第一端包裹于风道壳体与换热器形成的腔体内部减少了换热管与外界环境的换热损失,提高了换热效率。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20.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21.图1是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结构示意图(换热器三排换热管);
22.图2是相关技术中另一空调器结构示意图(换热器两排换热管);
23.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空调器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空调器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空调器风道组件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空调器风道外壳结构示意图;
27.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空调器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号:
29.风道壳体10、第一风道底座11、风道外壳12、密封筋13、风道上盖14、第一风道底座15、风道进口101、风道出口102、弯折部131、连接部132;
30.电机21、第一风叶22、第二风叶23;
31.换热器30、第一边板31、第二边板32、第一外排换热管33、中排换热管34、第一内排换热管35、第二外排换热管36、第二内排换热管37、右边板301、外左边板302、内左边板303;
32.腔体c、内部c1、外部c2;
33.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
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接触”、“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6.相关技术中,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器包括风道壳体200及围绕风道壳体200连接的换热器300。具体来说,图1中示出了换热器300包含三排换热管分别为外排换热管304、中间排换热管305和内排换热管306。在换热器300的右端设有一个右边板301,用于穿设三个换热管的右端,在换热器300的左端设有两个左边板分别为外左边板302和内左边板303,其中,三个换热管最外排换热管304左端穿设在外左边板302上,最内排换热管306左端穿设在最内左边板303上,右边板301用于固定在风道壳体的密封筋左端201,最内侧内左边板303用于固定在密封筋的右端202,最外侧的外左边板302用于固定在风道壳体200上。
37.当室内机需要改变不同冷/热量段系统时,需要改变换热器的铜管数量,例如由三排换热管变为两排换热管。如图1和图2所示,发明人发现取消图1中三排换热管中最内侧一排换热管,即取消内排换热管306及对应的最内排的翅片,这样做具有如下优点:(1)外排的左边板(外左边板302)需要跟风道壳体200固定,位置不便调整;(2)外排换热管304和中间排换热管305的高度是有差异的,外左边板302的孔无法与中间排换热管305对应上,导致外左边板无法借用;(3)在蒸发器为l型时,最外排的换热管长度最长,取消外排换热管性能影响比取消内排大;(4)取消内排换热管,密封腔通风区域会加大,有利于提高风量。因此采用取消内排换热管的方案将三排换热管变为两排换热管。
38.由以上分析可知,如图2所示,将三排换热管变为两排换热管,由于取消了最内排换热管,右侧右边板301也无法再继续借用,因为图1中的右边板301上有内换热管孔,如果两排换热管方案中(图2)继续借用三排换热管(图1)会导致漏风,影响换气效果。因此,右边板301’需要重开。左侧边板中最外侧的外边板302可以借用无需重开,但是,最内侧的内左边板303’由于需要与风道壳体的加强筋右端202固定,原来图1中的内左边板303不能够借用,因此图2中的内左边板303’需要重开。
39.由此可见,相关技术中的室内机需要改变不同冷/热量段系统,例如由三排换热管变为二排换热管时需要准备五块边板,即图1中的右边板301、外左边板302、内左边板303以及图2中的右边板301’、内左边板303’。可见通用性差,整体开模成本较高。
40.此外,图1和图2所示,发明人还发现,无论是三排换热管的换热器还是二排换热管的换热器,换热管左端的u型弯均暴露在风道密封腔之外,与外界环境换热,导致冷/热量损失。
41.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减少换热器边板数量,还能兼顾不同冷量段系统配置需求,又能提高换热效率的空调器。
42.如图3-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包括风道组件及换热器30。
43.风道组件包括风道壳体10,风道壳体10设置有风道进口101和风道出口102。换热器30设置于风道进口101处且与风道壳体10连接,与风道壳体10形成腔体c。通过风机组件的风叶转动在腔体c中产生负压将外界气流从风道进口101吸入经换热器30换热后将冷/热空气从风道出口102排出。
44.换热器30包括第一边板31(图中左侧边板)及两排以上换热管,两排以上换热管通过翅片固定且由腔体c的外部c2向内部c1(如图4所示)排布,可以理解的,腔体c的外部c2向内部c1方向也为换热器30的厚度方向。其中,位于最外排的换热管33的第一端部(图示中左端)穿设于第一边板31,第一边板31固定于风道壳体10,且最外排的换热管33的第一端部(左端)位于腔体c内部。第一端部可以是换热管上的u型弯管。
45.具体来说,换热器30包含通过翅片连接的多排换热管,多排换热管中最外侧的一排换热管的左端穿设于第一边板31,可以理解的,在一个示例中,换热管的左端连接有多个u型弯管,多个u型弯管从第一边板31穿出。换句话说,第一边板31用于支撑固定最外侧的一排换热管,第一边板31在最外侧,最外侧的第一边板31与风道壳体10连接。如上描述的相关技术中,换热器300的最内侧的左内边板303与风道壳体10连接,这会导致需要改变换热器的铜管数量时,重新开设左内边板30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边板31在最外侧,最外侧的第一边板31与风道壳体10连接,在需要改变换热器的铜管数量时,由于第一边板31位于最外侧,无需重新开设第一边板31,可以直接借用,因此,在兼顾不同冷量段系统配置需求的同时,可减少换热器边板数量,提升安装效果及降低成本。此外,换热管的第一端部位于腔体c内部,即多个u型弯管位于腔体c内部,这样减少了与外界环境的冷/热量损失,提高了制冷/热效率。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上述风道壳体10还包括密封筋13,以下说明中,密封筋也可被称为密封板13,密封筋13的第一边缘(左边缘)形成有弯折部131;弯折部131与第一边板31固定连接且将最外排的换热管包裹于腔体c内。
47.弯折部131自第一边板31的左侧边缘朝向换热器30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边板31呈l型,包含第一面和第二面,其中,第一面上设置有与最外一排换热管相对应的管孔,第二面朝向密封筋13的方向弯折,与所述弯折部131叠置固定在一起,从而将换热器30左端的u型弯包裹在腔体c内部c1中,减少了与外界环境的冷/热量损失,提高了制冷/热效率。
48.进一步的,密封筋13的第二边缘(右侧边缘)形成有连接部132;换热器30还包括第二边板32,两排以上换热管的第二端(右端)均穿设于第二边板32,第二边板32与连接部132固定连接。可以在换热管的第二端(右端)连接有进出管,用于连通压缩机及室外换热器。
49.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30可以是的换热管形成为弯折状的迎风面,即换热器整体为呈弯折状,例如类l型形状或者u形状状,v形状,弧形状或者多折弯形状。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器30的换热管形成线形的迎风面,即换热器整体为直排形状,例如整体呈一字形状,倾斜直线状。以下说明中以l型换热器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50.在一些示例中,换热器包含三排换热管。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换热管设有三排,由腔体c的外部c2向内部c1依次为第一外排换热管33、中排换热管34及第一内排换热管
35,第一外排换热管33、中排换热管34及第一内排换热管35通过翅片固定在一起;其中,第一外排换热管33的第一端部(左端)穿设于第一边板31,中排换热管34的第一端部(左端)及第一内排换热管35的第一端部(左端)均位于第一边板31外侧,换句话说,中排换热管34的第一端部(左端)及第一内排换热管35的第一端部(左端)不穿过第一边板31,第一外排换热管33的第二端(右端)、中排换热管34的第二端(右端)及第一内排换热管35的第二端(右端)均穿设于第二边板32。第一边板31与密封筋13的弯折部131固定连接,且密封筋13的弯折部131将三排换热管第一端部的u型弯包裹在了腔体c内部,第二边板32固定在风道壳体10上,且与密封筋13的连接部132固定连接。第一边板31及第二边板32对整个换热器30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
51.本实用新型的具有三排换热管的换热器30的空调器只需开设两块边板,即第一边板31和第二边板32,与相关技术中三排换热管的换热器的空调器需要开设三块边板,即右边板301、外左边板302和内左边板303相比减少了一块边板,成本降低,且减少了与外界环境的冷/热量损失,提高了制冷/热效率。
52.在另一些示例中,当室内机需要改变不同冷/热量段系统时,需要改变换热器的铜管数量,例如由上述三排换热管变为两排换热管时,如上述发明人发现的,最优的方式是取消最内排的换热管。具体如图7所示,换热器包含三排换热管。换热管设有两排,由腔体c的外部c2向内部c1依次为第二外排换热管36及第二内排换热管37,其中,第二外排换热管36的第一端部(左端穿设于第一边板31,第二内排换热管37的第一端部(左端)位于第一边板31外侧,换句话说,第二内排换热管37的第一端部(左端)不穿过第一边板31,第二外排换热管36的第二端(右端)及第二内排换热管37的第二端(右端)均穿设于第二边板32’。第一边板31与密封筋13的弯折部131固定连接,且密封筋13的弯折部131将三排换热管第一端部的u型弯包裹在了腔体c内部,第二边板32’固定在风道壳体10上,且与密封筋13的连接部132固定连接。
53.本实用新型的具有二排换热管的换热器30的空调器只需在三排换热管的换热器30基础上另开设一块边板,即第二边板32’,而第一边板31可以借用三排换热管的换热器30中的边板,无需再额外开设,换句话说,在由三排换热管的换热器30变为二排换热管的换热器30时,只需准备3块边板即可兼顾不同冷量段系统配置需求,与相关技术中需要准备5块边板相比,大幅降低成本,提高装配效率。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无论是具有三排换热管的换热器还是具有二排换热管的换热器,换热管左端的u型弯均包裹于腔体内部,减少与外界环境换热损失,提升了换热效率。
54.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壳体10包括第一风道底座11、风道外壳12(蜗壳)及风道上盖14(密封盖),风道外壳12设置于风道底座11上,密封筋13形成于风道外壳12上,风道上盖14盖设于风道外壳12上,在风道外壳12上设有风道出口102,其中,风道底座11、风道外壳12及风道上盖14及换热器30形成腔体c。
55.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组件还包括安装于第一风道底座11上的电机21、与电机输出轴连接的第一风叶22,第一风叶22位于风道外壳12内。
56.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壳体10还包括安装于第一风道底座11下方的第二风道底座15,第一风道底座11与第二风道底座15之间形成容纳空间,第二风道底座11设置有风口;风道组件还包括安装于电机输出轴上的第二风叶23,第二风叶23位于容纳空间内,其中,第二
风叶23和第一风叶22分为位于电机21的上下两侧。
57.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虽然以单电机带动双风叶示例性的说明风道组件的结构,但是在其他需要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双电机分别带动风叶转动。
58.另外,上述各个实施例中例如密封筋13、上盖14等密封结构可以采用各种密封材料,例如塑胶、泡沫等,本实用新型对风道壳体的各个部件材质不做限定。
59.相关技术中换热器u型弯管在密封腔(腔体)外,跟密封腔外空气有热交换,存在冷量损失。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第一端部(u型弯管)在腔体内,u型弯管处不存在冷量损失。如表一,经过验证对比,本实用新型方案可提升约1%能力能效。
60.表一:相关技术方案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效提升对比表
[0061][0062][0063]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可以是壁挂式空调器、立式空调器、窗式空调器,整体移动式空调等。
[0064]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可减少换热器边板数量、还能兼顾不同冷量段系统配置需求,降低成本,提高安装效率,又能减少换热损失,提升换热效率。
[0065]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量词与之类似。“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0066]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并不表示特定的顺序或者重要程度。实际上,“第一”、“第二”等表述完全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0067]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的顺序描述操作,但是不应将其理解为要求按照所示的特定顺序或是串行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要求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以得到期望的结果。在特定环境中,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
[0068]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
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0069]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范围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