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83859发布日期:2023-02-24 21:45阅读:39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空调降噪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空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噪音是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空调运行的过程中,室内机和室外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噪音,比如在制冷模式下,当室外机的换热效果不佳时,可能会发生冷媒闪发的现象,进而导致室内机的噪音过大。
3.现阶段为减小噪音,通常采用的方式为调整膨胀阀的开度、增加减震部件或材料、对膨胀阀进行物理降噪等,以减小或减弱空调机组运行或待机过程中的噪音。相关技术中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室外机、气管管路、液管管路、冷却支路和过冷换热器,还包括位于气管管路上的第一单向阀和冷却支路上的第二单向阀,冷却支路的两端分别与气管管路相连且其连接点分别位于第一单向阀的两侧,并且冷却支路的一部分设置在过冷换热器中,液管管路的一部分设置在过冷换热器中,以进行换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有效缓冷媒闪发而引起的室内噪音问题,提升舒适性体验感。
4.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5.采用上述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能减小噪音的大小,但是不能有效隔离或隔断噪音源;并且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管路内的压降、冷媒充注量等因素,使冷媒状态发生变化,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控制,导致膨胀阀、换热器及其管路等部位产生噪音,同时还可能影响空调机组运行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能有效降低空调机组运行过程中,膨胀阀结构的噪音以及冷媒异音,同时还能提高空调机组运行的可靠性,进而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8.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室外机,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与室内机连接,组成冷媒循环回路;室外阀盒,设置于室外侧;室外阀盒内包括:过冷换热器,第一管路的部分管段设置在过冷换热器中;第一节流元件,设置于第一管路上;换热支路,第一端连接在过冷换热器和第一节流元件之间的第一管路的部分管段上,第二端连接在第二管路的管段上,换热支路的部分管段设置在过冷换热器中,以与过冷换热器中的第一管路的部分管段进行换热;第二节流元件,设置于换热支路上。
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节流元件包括:电子膨胀阀,设置于换热支路上,且位于过冷换热器与第一管路之间的换热支路的第一部分支路管段。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节流元件包括:毛细管,设置于换热支路上,且位于过冷换
热器与第一管路之间的换热支路的第一部分支路管段;单向阀,设置于换热支路上,且位于过冷换热器与第二管路之间的换热支路的第二部分支路管段。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阀盒内还包括:第一过滤器组,包括两个或多个第一过滤器,第一过滤器设置于第一管路上和/或换热支路上。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器组包括两个第一过滤器,两个第一过滤器均设置于第一管路,一个第一过滤器位于换热支路的第一端与过冷换热器之间的管段,为第一节流元件的第一侧,另一个第一过滤器位于第一节流元件的第二侧;或者,
13.第一过滤器组包括三个第一过滤器,两个第一过滤器设置于第一管路,一个第一过滤器设置于换热支路;其中,在第一管路上,一个第一过滤器位于换热支路的第一端与过冷换热器之间的管段,另一个第一过滤器位于第一节流元件的第二侧;在换热支路上,第一过滤器位于第二节流元件的出液侧;或者,
14.第一过滤器组包括四个第一过滤器,两个第一过滤器设置于第一管路,且分别位于第一节流元件的两侧,另外两个第一过滤器设置于换热支路,且分别位于第二节流元件的两侧。
15.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阀盒内还包括:阀盒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第一管路,以检测第一管路的冷媒温度。
16.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机包括室内管路以及设置在室内管路上的分液组件和室内换热器;室内机还包括:
17.室内温度传感器组,用于检测室内管路的温度和室内换热器的温度。
18.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温度传感器组包括三个室内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室内换热器的表面、冷媒进液端和冷媒出液管路,以检测相应位置的温度。
19.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包括室外管路以及设置在室外管路上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第三节流元件,在第三节流元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过滤器,室外机还包括:
20.室外温度传感器组,用于检测室外管路的温度、室外换热器的温度和室外温度。
21.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温度传感器组包括四个室外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室外机的侧面、室外换热器的表面、压缩机的排气端和回气端,以检测相应位置的温度。
22.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23.室内机和室外机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组成冷媒循环回路,在室外侧还设置有室外阀盒,在室外阀盒内设置有过冷换热器以及多个节流元件,这样,室外阀盒能有效的隔绝其内部多个节流元件产生的噪音;并且换热支路的部分管段设置在过冷换热器中,第一管路的部分管段设置在过冷换热器中,两个管段可以在过冷换热器中进行换热,使得换热支路内的冷媒有效气化;同时在换热支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可以有效控制流经换热支路的冷媒流量以及冷媒的循环压力,能进一步减弱冷媒运行异音,从而提高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以及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24.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5.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组件示为类似的组件,附图不
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26.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27.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28.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三;
29.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四;
30.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五;
31.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冷媒流向示意图一;
32.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冷媒流向示意图二;
33.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冷媒流向示意图;
34.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控制电子膨胀阀开度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
36.10:室内机;11:室内换热器;12:分液组件;131:室内温度传感器 a;132:室内温度传感器b;133:室内温度传感器c;14:室内风机;
37.20:室外机;21:压缩机;22:四通阀;23:室外换热器;24:第三节流元件;241:第二过滤器a;242:第二过滤器b;25:气液分离器;261:室外温度传感器a;262:室外温度传感器b;263:室外温度传感器c;264:室外温度传感器d;
38.30:第一管路;40:第二管路;
39.50:室外阀盒;51:过冷换热器;52:第一节流元件;53:换热支路; 54:第二节流元件;541:电子膨胀阀;542:毛细管;543:单向阀;551:第一过滤器a;552:第一过滤器b;553:第一过滤器c;554:第一过滤器 d;56:阀盒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41.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42.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43.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 a/b表示:a或b。
44.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45.术语“对应”可以指的是一种关联关系或绑定关系,a与b相对应指的是a与b之间是一种关联关系或绑定关系。
46.结合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10;室外机20,通过第
一管路30和第二管路40与室内机10连接,组成冷媒循环回路;室外阀盒50,设置于室外侧;室外阀盒50内包括:过冷换热器51,第一管路30的部分管段设置在过冷换热器51中;第一节流元件52,设置于第一管路30上;换热支路53,第一端连接在过冷换热器51和第一节流元件52之间的第一管路30的部分管段上,第二端连接在第二管路40的管段上,换热支路53的部分管段设置在过冷换热器51中,以与过冷换热器 51中的第一管路30的部分管段进行换热;第二节流元件54,设置于换热支路53上。
47.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10和室外机20通过第一管路30和第二管路40组成冷媒循环回路,在室外侧还设置有室外阀盒50,在室外阀盒50内设置有过冷换热器51以及多个节流元件,这样,室外阀盒50能有效的隔绝其内部多个节流元件产生的噪音;并且换热支路53的部分管段设置在过冷换热器51中,第一管路30的部分管段设置在过冷换热器51中,两个管段可以在过冷换热器53中进行换热,使得换热支路53 内的冷媒有效气化,同时在换热支路53上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54,可以有效控制流经换热支路53的冷媒流量以及冷媒的循环压力,能进一步减弱冷媒运行异音,从而提高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以及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48.在本实施例中,室内机10设置于室内侧,用于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室外机20设置于室外侧,用于与室外空气进行换热。并且室内机10和室外机20通过第一管路30和第二管路40与室内机10连接,组成冷媒循环回路;其中,第一管路30中流通有液态冷媒,即第一管路30为液管管路;第二管路40中流通有气态冷媒,即第二管路40为气管管路。
49.结合图1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机10包括室内管路以及设置在室内管路上的分液组件12和室内换热器11,在室内换热器11的附近还设置有室内风机14,以向室内送风。这里,室内机10中的室内管路两端分别与第一管路30和第二管路40连接,分液组件12位于第一节流元件 52和室内换热器11之间,以防止室内管路出现分液不均的问题。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机10还包括:室内温度传感器组,用于检测室内管路的温度和室内换热器11的温度。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检测出室内换热器11的温度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室内温度传感器组包括三个室内温度传感器,分别为室内温度传感器a131、室内温度传感器b132和室内温度传感器c133;相应地,室内温度传感器a131设置于室内换热器11的表面,以实时检测室内换热器11的表面温度;室内温度传感器b132设置于室内换热器11的冷媒进液端,以实时检测室内换热器11的冷媒进液温度;室内温度传感器c133设置于室内换热器11的冷媒出液端,以实时检测室内换热器11的冷媒出液温度。
51.结合图1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20包括室外管路以及设置在室外管路上的压缩机21、室外换热器23和第三节流元件24,在第三节流元件2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过滤器,在室外管路上还设置有四通阀22和气液分离器25;这里,室外机20中的室外管路两端分别与第一管路30和第二管路40连接,第三节流元件24位于室外换热器23和过冷换热器51之间,有效控制流经到第一管路30中的冷媒流量;同时在第三节流元件2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过滤器a241,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过滤器b242,以保证流经第三节流元件24内的冷媒顺利流通,不会因为堵塞而影响空调器的正常运行,同时还能够进一步降低第三节流元件24产生的冷媒噪音。
52.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20还包括:室外温度传感器组,用于检测室外管路的温度、室外换热器23的温度和室外温度。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检测出室外机20的温度情况以及
室外温度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室外温度传感器组包括四个室外温度传感器,分别为室外温度传感器a261、室外温度传感器b262、室外温度传感器c263和室外温度传感器d264;相应地,室外温度传感器a261设置于室外机20的内侧面或者外侧面,以实时检测室外环境温度;室外温度传感器b262设置于室外机20的表面,以实时检测室外换热器23的表面温度;室外温度传感器c263设置于压缩机21的排气端,以实时检测压缩机21的排气温度;室外温度传感器d264设置于压缩机21 的回气端,以实时检测压缩机21的回气温度。
53.在上述实施例中,室内机10和室外机20的具体结构不作具体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比如,室外机10除上述结构外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如:毛细管组件、单向阀等。
54.在上述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11和室外换热器23的具体类型不作具体限制,其可以是板式换热器,也可以是套管换热器,还可以是翅片换热器。
55.在采用明装类型室内机的情况下,运行过程中膨胀阀结构更容易在室内传递噪音。在本实施例中,室外阀盒50固定设置在室外侧,将膨胀阀结构设置在室外阀盒50内,以有效隔离膨胀阀结构产生的噪音。其中,室外阀盒50包括盒体,其内部限定有安装空间,并将连接在第一管路30上的过冷换热器51和第一节流元件52设置在安装空间内,与第一管路30和第二管路40连接的换热支路53以及设置在换热支路53上的第二节流元件54 设置在安装空间内。
56.可选地,盒体的内部或者外部包裹有隔音棉,以进一步防止噪音传递。
57.可选地,过冷换热器51包括壳体,其内部限定有换热空腔,换热支路 53的部分管段和第一管路30的部分管段在过冷换热器51的换热空腔中进行换热;其中过冷换热器51换热空腔中填充有换热介质,以通过换热介质提升换热效率,可选地,换热介质为水。通过设置的过冷换热器51能增加进入第一管路30的冷媒过冷度以及进入第二管路40的冷媒过热度,还能减小冷媒闪发造成的噪音。
58.可选地,位于过冷换热器51的换热空腔中的换热支路53和第一管路 30呈盘旋设置,以便进一步提升换热效果。当然,这仅是一种设置方式,这里,并不对过冷换热器51的具体结构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59.结合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阀盒50内还包括:阀盒温度传感器56,设置于第一管路30,以检测第一管路30的冷媒温度。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检测出室外阀盒50内第一管路30的冷媒过冷度,需要准确检测出该位置处的冷媒温度,通过冷媒温度与饱和温度的差值得到冷媒过冷度。
60.结合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节流元件54包括:电子膨胀阀 541,设置于换热支路53上,且位于过冷换热器51与第一管路30之间的换热支路53的第一部分支路管段。以便更好地调节换热支路53中流经冷换热器51内的冷媒流量,其中,可以根据上述得到的冷媒过冷度控制电子膨胀阀541的开度。
61.结合上述实施例,参考图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控制电子膨胀阀开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62.在空调制冷运行的情况下,获取室外阀盒50内第一管路30的冷媒出液温度以及压缩机21的回气温度和排气温度;
63.根据冷媒出液温度、回气温度和排气温度,分别计算出冷媒出液过冷度t
in1
、回气
过热度td和排气过热度t
ssh

64.根据出液过冷度t
in1
、与回气过热度td或排气过热度t
ssh
,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65.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方法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能够保证换热支路53内的冷媒有效气化,吸气干度增加,即,能够有效平衡换热循环回路内的冷媒压力,同时,还能有效防止压缩机21的排气温度和回气过热度超过压缩机21的运行保护范围,从而保证空调器的稳定性。
66.在本实施例中,冷媒出液过冷度t
in1
是通过出液温度与其出液检测位置的饱和温度计算得出;回气过热度td是通过回气温度与其回气检测位置的饱和温度计算得出;排气过热度t
ssh
是通过排气温度与其排气检测位置的饱和温度计算得出。
67.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出液过冷度t
in1
、与回气过热度td或排气过热度t
ssh
,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包括:
68.在出液过冷度t
in1
大于第一目标常数温度t1,且回气过热度td大于第二目标常数温度t2的情况下,控制电子膨胀阀关闭;
69.在出液过冷度t
in1
大于第一目标常数温度t1,且回气过热度td小于或等于第二目标常数温度t2的情况下,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直至出液过冷度t
in1
等于第一目标常数温度t1。
70.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出液过冷度t
in1
、与回气过热度td或排气过热度t
ssh
,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包括:
71.在出液过冷度t
in1
小于或等于第一目标常数温度t1,且排气过热度t
ssh
小于或等于第三目标常数温度t3的情况下,控制电子膨胀阀关闭;
72.在出液过冷度t
in1
小于或等于第一目标常数温度t1,且排气过热度t
ssh
大于第三目标常数温度t3的情况下,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出液过冷度t
in1
等于第一目标常数温度t1。
73.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空调制热运行的情况下,控制电子膨胀阀关闭。
74.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为避免了因连续多次循环调控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使得部件频繁动作,从而导致空调器系统运行不稳定的问题。在调整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后,还包括:
75.在调整电子膨胀阀的间隔时间小于设定间隔时间t1的情况下,保持电子膨胀阀的当前开度。
76.在上述方法中,第一目标常数温度t1、第二目标常数温度t2、第三目标常数温度t3以及设定间隔时间t1等相关目标设定值,可以根据空调器的配置、使用环境等因素确定相关设定值的大小。
77.结合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节流元件54包括:毛细管542,设置于换热支路53上,且位于过冷换热器51与第一管路30之间的换热支路53的第一部分支路管段;单向阀543,设置于换热支路53上,且位于过冷换热器51与第二管路40之间的换热支路53的第二部分支路管段。
78.在本实施例中,在位于过冷换热器51与第一管路30之间的换热支路 53的第一部分支路管段设置有毛细管542,也能控制流经换热支路53的冷媒量,同时单向阀543能限定冷媒从换热支路53的第一部分支路管段流向第二管路40。
79.结合图3所示,可选地,在第二节流元件54包括电子膨胀阀541的情况下,也可设置有单向阀543。其中,电子膨胀阀541设置于换热支路53 上,且位于过冷换热器51与第一管路30之间的换热支路53的第一部分支路管段;单向阀543设置于换热支路53上,且位于过冷换热器51与第二管路40之间的换热支路53的第二部分支路管段。
80.在上述实施例中,单向阀543的具体类型和结构不作具体限制,单向阀543可以是立式单向阀,也可以是卧式单向阀,可以是旋启式单向阀,也可以是升降式单向阀,还可以是蝶式单向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81.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阀盒50内还包括:第一过滤器组,包括两个或多个第一过滤器,第一过滤器设置于第一管路30上和/或换热支路53上。可以以保证流经第一管路30上和/或换热支路53内的冷媒顺利流通,不会因为堵塞而影响空调器的正常运行。具体的,结合图2所示,第一过滤器组包括两个第一过滤器,分别为第一过滤器a551、第一过滤器b552。其中,第一过滤器a551和第一过滤器b552均设置于第一管路30,第一过滤器a551 位于换热支路53的第一端与过冷换热器51之间的管段,该管段为第一过滤器a551在第一节流元件52的第一侧,第一过滤器b552位于第一节流元件52的第二侧。
82.结合图3所示,第一过滤器组包括三个第一过滤器,分别为第一过滤器a551、第一过滤器b552和第一过滤器c553。其中,第一过滤器a551和第一过滤器b552均设置于第一管路30,第一过滤器a551位于换热支路53 的第一端与过冷换热器51之间的管段,第一过滤器b552位于第一节流元件52的第二侧。第一过滤器c553设置于换热支路53,第一过滤器c553位于第二节流元件54的出液侧。
83.结合图4所示,第一过滤器组包括四个第一过滤器,分别为第一过滤器a551、第一过滤器b552、第一过滤器c553和第一过滤器d554;第一过滤器a551和第一过滤器b552设置于第一管路30,且分别位于第一节流元件52的两侧,第一过滤器c553和第一过滤器d554设置于换热支路53,且分别位于第二节流元件54的两侧。
84.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的具体结构及其设置数量作任何限制,其设置数量还可以是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冷媒实际的流动情况自行设定。
85.在增加室外阀盒50的情况下,空调器在不同的运行模式下,其冷媒的流向不同。
86.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空调器为制冷运行,不开启第二节流元件54时,其冷媒的流向如下:
87.结合图6所示,压缩机21流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过四通阀22并与室外换热器23换热后变为高温高压液态冷媒,再依次经过第二过滤器 a241、第三节流元件24和第二过滤器a242后流入第一管路30,经过过冷换热器51,此时第二节流元件54处于关闭状态,第一管路30的部分管段与换热支路53的部分管段不进行换热,高温高压液态冷媒再依次经过第一过滤器c553、第一节流元件52、第一过滤器d554后流入室内管路,经过分液组件12并与室内换热器11换热后变为低温低压气态冷媒,再依次经过第二管路40、四通阀22和气液分离器25后返回压缩机21,完成一次制冷的循环。
88.在空调器为制冷运行,开启第二节流元件54时,其冷媒的流向如下:
89.结合图7所示,压缩机21流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过四通阀22并与室外换热器23换热后变为高温高压液态冷媒,再依次经过第二过滤器 a241、第三节流元件24和第二过
滤器a242后流入第一管路30,经过过冷换热器51,此时第二节流元件54处于开启状态,第一管路30的部分管段与换热支路53的部分管段进行换热,并且经过换热支路53的部分冷媒从第二管路40、四通阀22和气液分离器25后返回压缩机21;部分高温高压液态冷媒再依次经过第一过滤器c553、第一节流元件52、第一过滤器d554 后流入室内管路,经过分液组件12并与室内换热器11换热后变为低温低压气态冷媒,再依次经过第二管路40、四通阀22和气液分离器25后返回压缩机21,完成一次制冷的循环。
90.在空调器为制热运行时,其冷媒的流向如下:
91.结合图8所示,压缩机21流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过四通阀22流入到第二管路40,并进入到室内管路与室内换热器11换热后变为高温高压液态冷媒,经过分液组件12流入到第一管路30,再依次经过第一过滤器 d554、第一节流元件52、第一过滤器c553和冷换热器51后流入到室外管路,再依次经第二过滤器a242、第三节流元件24和第二过滤器a241并与室外换热器23换热后变为低温低压气态冷媒,再依次经过四通阀22和气液分离器25后返回压缩机21,完成一次制热的循环。
92.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