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热风取暖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76952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燃煤热风取暖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煤热风取暖炉。
目前,供一般家庭做饭、取暖用的燃煤炉具,普遍采用的是炉体烟管散热方式,其缺点是散热面积小,升温慢,温度低,而且炉膛内的温度不稳定,燃烧也不充分,近年来虽有一些燃烧热风取暖炉面市,但在空气进入炉体加热腔内易产生偏流,致使炉膛散发的热量不能充分为空气吸收,从而造成热量的浪费,影响取暖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燃煤热风取暖炉。它是采用强行直接换热方式,该方式既能保证炉膛温度稳定,使燃料充分燃烧,且炉子产生的热量能被空气尽量吸收以形成热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由外壳、炉盘、炉胆、保温层以及封火口和底座组成的炉体,其主要结构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温层的外圈,套有¤形、筒状的炉胆散热器8,在炉胆散热器与炉体的外壳之间设有风道9,该风道9与设在炉体底座内的环形风道以及风道出口相贯通,所述炉盘的下端也设有环形风道10,在炉盘的一侧设有进风风道11,上述风道9、10、11在相接处依次联通,在进风风道11内还装有烟道散热器12,其中烟道散热器的进烟孔与设在炉盘上的烟道出口相接,而烟道散热器上的排烟孔与外界相导通,上述进风风道11的进气口处还装有鼓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当冷空气进入炉体后,经鼓风机的加压,在炉体内绕烟道散热器和炉胆散热器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变成热空气,再由风道出口排入室内,其特点是在耗用相同燃料的情况下,升温快,热能利用率高,而且所加热的室内无偏流现象发生,热风风量、风温稳定。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A-A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烟道散热器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侧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炉体的侧视图。

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由外壳1、炉盘2、炉胆3、保温层4、底座5以及封火口组成的炉体,其中封火口包括封火口6和封火口7(见图5),分别设于炉体下端的底部和一侧,其对现有技术的贡献在于,它还包括有一呈¤形、筒状的炉胆散热器8,该炉胆散热器套在保温层的外圈,在炉胆散热器与炉体的外壳之间设有风道9,该风道与设在炉体底座内的环形风道以及风道出口14相贯通,上述炉盘的下端也设有环形风道10,在炉盘靠向其烟道出口的一侧,设有进风风道11,上述风道9、10、11在相接处依次联通,在进风风道11内还装有烟道散热器12,其形状和结构可参考市面上见到的作其它目的用的散热装置,在本实用新型中选取的是一带有进烟孔和排烟孔的腔体,腔体内带有隔板,腔体外装有散热片(见图3、图4),以尽量增大热的烟或气体在其内停留的时间,使其充分进行热交换(见图2),上述烟道散热器的进烟孔与设在炉盘上的烟道出口相接,而烟道散热器上的排烟孔与外界相导通,为了加速热空气交换,上述进风风道的进气口处还装有鼓风装置。
其工作过程如下,如
图1所示,冷空气由进风风道的进气口16(见图5)进入炉体,由鼓风装置13将其加压向上送至烟道散热器12处,冷空气经烟道散热器的散热片分流,均匀地进行热交换,散热片将气流导入炉盘2下的环形风道10,再沿着炉胆散热器8与炉体外壳所形成的风道9再次进行热交换,被加热的空气从风道出口14持续地进入室内,在短时间内即可使室温上升5-10度,本实用新型在炉体下端的一侧和底部分别设有封火口6以及7,其目的在于,增加炉膛内的给氧量,燃烧的废气及部分热量由设在炉盘上的烟道出口进入烟道散热器,经过烟道散热器12上的散热片与烟道散热器外的冷空气进行热交换后,再通过烟道散热器排烟孔15,或进入烟筒,或以其它方式排出室外。
权利要求1.一种燃煤热风取暖炉,它包括由外壳、炉盘、炉胆、保温层以及封火口和底座组成的炉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温层的外圈,套有¤形、筒状的炉胆散热器(8),在炉胆散热器与炉体的外壳之间设有风道(9),该风道(9)与设在炉体底座内的环形风道以及风道出口相贯通,所述炉盘的下端也设有环形风道(10),在炉盘的一侧设有进风风道(11),上述风道(9)、(10)、(11)在相接处依次联通,在进风风道(11)内还装有烟道散热器(12),其中烟道散热器的进烟孔与设在炉盘上的烟道出口相接,而烟道散热器上的排烟孔与外界相导通,上述进风风道(11)的进气口处还装有鼓风装置。
专利摘要一种燃煤热风取暖炉,它包括由外壳、炉盘、炉胆、保温层以及封火口和底座组成的炉体,其结构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温层的外圈,套有¤形、筒状的炉胆散热器,而炉盘的一侧装有烟道散热器,冷空气进入炉体后,经设于炉内的风道与烟道散热器和炉胆散热器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使其变成热空气,再由风道出口排入室内。
文档编号F24B7/00GK2355222SQ9823318
公开日1999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1998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1998年11月17日
发明者陈鸿翔 申请人:陈鸿翔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