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冷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269116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蓄冷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说明】蓄冷热交换器
[0001]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0002]本申请基于2012年8月2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2-183201,通过参考将其公开内容引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0003]本发明涉及在制冷循环装置中使用的蓄冷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0004]作为蓄冷热交换器,有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蓄冷热交换器,在该蓄冷热交换器中,在内部具有冷媒通路的冷媒管、促进空气与冷媒的热交换的翅片、以及在内部填充有蓄冷材料的蓄冷材料容器按照翅片、冷媒管、蓄冷材料容器、冷媒管、翅片的顺序排列配置。即,在该蓄冷热交换器中,与蓄冷材料容器相接的冷媒管的、多个冷媒管的排列方向上的一侧是蓄冷材料的配置位置,另一侧是空气通路。
[0005]另外,在该蓄冷热交换器中,在全部冷媒管中,相邻的冷媒管的冷媒管间距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冷媒管间距是从一个冷媒管的中心到另一个冷媒管的中心的距离。
[0006]在先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91250号公报
[0009]根据本申请的发明人的研宄,在以往的蓄冷热交换器中,与蓄冷材料容器相接的全部冷媒管均为,多个冷媒管的排列方向上的一侧是蓄冷材料的配置位置,另一侧是空气通路,因此,在蓄冷时,冷媒所具有的热量向空气侧与蓄冷材料侧移动。因此,蓄冷时间可能增长。对于所述的以往的蓄冷热交换器,迫切期望蓄冷时间的缩短。

【发明内容】

[0010]本发明鉴于所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缩短蓄冷时间的蓄冷热交换器。
[0011]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蓄冷热交换器具备:多个冷媒管,其各自在内部具有冷媒通路,且之间具有多个间隙而以相互分离的方式配置;以及蓄冷材料,其配置于多个间隙中的至少一个间隙内。多个间隙中的至少另一个间隙成为空气通路,蓄冷材料配置于连续排列的两个以上的间隙。
[0012]根据第一方式,存在多个冷媒管的排列方向上的两侧成为蓄冷材料的配置位置的冷媒管。因此,在该冷媒管中,在蓄冷时,冷能不会从冷媒朝向空气侧移动,故而与冷媒管的两侧相邻位置的一方是空气通路的情况比较,能够增大从冷媒朝向蓄冷材料供给的冷能量。由此,能够缩短蓄冷时间。
[0013]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蓄冷热交换器具备:多个冷媒管,其各自在内部具有冷媒通路,且之间具有多个间隙而以相互分离的方式配置;以及蓄冷材料,其配置于多个间隙中的至少一个间隙内。多个间隙中的至少另一个间隙成为空气通路,在将从多个冷媒管中的一个冷媒管的中心到多个冷媒管中的另一个冷媒管的中心的距离定义为冷媒管间距时,之间存在蓄冷材料的相邻的冷媒管的冷媒管间距比之间存在空气通路的相邻的冷媒管的冷媒管间距小。
[0014]根据第二方式,与全部冷媒管中的冷媒管间距相同的蓄冷热交换器比较,从冷媒管的外表面到蓄冷材料的中心的距离缩短,从冷媒朝向蓄冷材料的冷能移动距离缩短。由此,能够缩短蓄冷时间。
[0015]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蓄冷热交换器具备:多个冷媒管,其各自在内部具有冷媒通路,且以相互分离的方式配置;以及蓄冷材料,其配置在相邻的冷媒管之间。在将从多个冷媒管中的一个冷媒管的中心到多个冷媒管中的另一个冷媒管的中心的距离定义为冷媒管间距时,多个冷媒管具有:多个第一冷媒管,其以第一冷媒管间距配置;以及一个以上的第二冷媒管,其配置在相邻的一对第一冷媒管之间,以比第一冷媒管间距小的第二冷媒管间距配置。另外的相邻的一对第一冷媒管之间的空间成为空气通路。蓄冷材料配置在第二冷媒管与位于第二冷媒管的旁边的两个冷媒管之间,第二冷媒管位于蓄冷材料之间。
[0016]在配置于相邻的第一冷媒管之间的第二冷媒管是一个的情况下,位于第二冷媒管的两侧相邻位置的两个冷媒管是第一冷媒管,在配置于相邻的第一冷媒管之间的第二冷媒管是两个以上的情况下,位于第二冷媒管的两侧相邻位置的两个冷媒管是第一冷媒管或第二冷媒管。
[0017]在第三方式中,由于第二冷媒管在其两侧配置有蓄冷材料,因此在蓄冷时,冷能不会从冷媒朝向空气侧移动。由此,与冷媒管仅由第一、第二冷媒管中的第一冷媒管构成,在第一冷媒管的一侧配置蓄冷材料且另一侧为空气通路的蓄冷热交换器比较,能够增大从冷媒朝向蓄冷材料供给的供给冷能量。
[0018]另外,在第三方式中,在相邻的第一冷媒管之间配置有第二冷媒管,并且在第二冷媒管与位于其两侧相邻位置的冷媒管之间配置有蓄冷材料。因此,与冷媒管仅由第一、第二冷媒管中的第一冷媒管构成,蓄冷材料配置于第一冷媒管之间的蓄冷热交换器比较,从冷媒管的外表面到蓄冷材料的中心的距离缩短,从冷媒朝向蓄冷材料的冷能移动距离缩短。
[0019]另外,根据第三方式,与冷媒管仅由第一冷媒管构成且蓄冷材料配置于第一冷媒管之间的蓄冷热交换器比较,追加了第二冷媒管,因此,冷媒管整体的冷媒通路截面面积增大。由此,冷媒通路中的冷媒压力损失减少,冷媒的蒸发温度降低,故而蓄冷时的冷媒与蓄冷材料之间的温度差扩大,从冷媒朝向蓄冷材料的移动冷能量增大。
[0020]此外,在第三方式中,由于在相邻的第一冷媒管之间,以被蓄冷材料夹着的状态配置第二冷媒管,因此,与冷媒管仅由第一冷媒管构成且蓄冷材料配置在第一冷媒管之间的蓄冷热交换器比较,单位体积的蓄冷材料的与冷媒管接触的接触面积增大。由此,从冷媒向蓄冷材料供给的供给冷能量增加。
[0021]需要说明的是,若假设配置于第一冷媒管之间的蓄冷材料的体积相同而进行此时的比较,则能够容易理解单位体积的蓄冷材料的与冷媒管接触的接触面积增大。
[0022]基于这些结果,根据所述第三方式,能够缩短蓄冷时间。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简图。
[0024]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蒸发器的从空气流动上游侧观察时的简图。
[0025]图3是从图2的箭头III方向观察时的蒸发器的侧视图。
[0026]图4是图2的IV-1V线剖视图。
[0027]图5是图3的V-V线剖视图。
[0028]图6是示出比较例的蒸发器的局部的剖视图。
[0029]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蒸发器的局部的剖视图。
[0030]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蒸发器的局部的剖视图。
[0031]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蒸发器的局部的剖视图。
[0032]图10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蒸发器的局部的剖视图。
[0033]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蒸发器的局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多个方式进行说明。在各方式中,有时对与通过在先的方式说明的内容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各方式中,在仅说明结构的一部分的情况下,结构的其他部分能够应用在先说明的其他方式。在各实施方式中,不仅可以将具体明示能够组合的部分彼此组合,只要不会特别对组合产生妨碍,即使没有明示,也可以将实施方式彼此局部组合。
[0035](第一实施方式)
[0036]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蓄冷热交换器应用于构成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蒸发器。
[0037]如图1所示,制冷循环装置I具有压缩机10、散热器20、减压器30以及蒸发器(evaporator) 40。这些构成部件通过配管连接为环状,构成冷媒循环路。
[0038]压缩机10由车辆的行驶用的动力源2即内燃机驱动。当动力源2停止时,压缩机10也停止。需要说明的是,动力源2也可以是电动机。压缩机10从蒸发器40吸引冷媒,对吸引的冷媒进行压缩,向散热器20排出。散热器20冷却高温冷媒。散热器20也被称作冷凝器。减压器30对通过散热器20冷却的冷媒进行减压。蒸发器40是冷却用热交换器,从向车室内送风的送风空气吸热,使通过减压器30减压后的冷媒蒸发,对送风空气进行冷却。
[0039]如图2、3所示,蒸发器40具备成组定位的集管容器4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