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82914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热源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能够控制多个制冷机从而在维持较高的性能系数的同时进行运行的热源系统。其构成为包括具有制冷机(4a、4b、4c)的三个系统的热源设备(1a、1b、1c)的热源系统(1)。并且,具有:模拟单元,按照每个热源设备(1a、1b、1c)来运算性能系数;优先顺序设定单元,按照最高的性能系数较高的热源设备(1a、1b、1c)的顺序,将运行的优先顺序设定得较高;调度决定单元,基于热负荷(8)下的热需求的预测来决定运行调度,以使从优先顺序较高的热源设备(1a、1b、1c)起先运行;以及热源系统控制单元,基于运行调度来运行热源设备(1a、1b、1c)。
【专利说明】热源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源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具有多个热源设备,并通过向热负荷提供低温的热介质从而向该热负荷提供冷热的热源系统广为人知。作为该【技术领域】的【背景技术】,例如,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当根据多个逆变器驱动涡轮制冷机Ic?Ie应该维持的要求热量,并利用控制装置9来控制运行的逆变器驱动涡轮制冷机Ic?Ie的台数时,在由温度计t检测出的冷却水的温度所决定的逆变器驱动涡轮制冷机Ic?Ie的性能系数与负荷率的关系中,控制装置9决定性能系数成为规定值以上的负荷率范围,并控制逆变器驱动涡轮制冷机Ic?Ie的逆变器,以使各逆变器驱动涡轮制冷机lc、ld以及Ie的负荷率在所决定的负荷率范围内”这一内容(参照该说明书摘要)。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JP特开2005-1142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0007]热源系统所具有的制冷机中的负荷率与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Performance:C0P)的关系是:负荷率越增加则COP越增加。因此,在制冷机的负荷率降低的热需求的情况下,通过将事先积蓄在蓄热槽中的热量提供给负荷,从而避免制冷机在低负荷率下的运行(COP低的运行),有时通过这种构成方式能够实现节能。
[0008]另外,热源系统所具有的制冷机以外的设备(泵、冷却塔等的公用设备)也根据运行条件的不同而引起能量消耗量的特性发生变化。因此,根据应该处理的热负荷量(热负荷所要求的热需求)或外部气体的湿球温度的不同,整个热源系统的COP发生变化。另外,在具有多个制冷机的热源系统中,若在热需求或外部气体的湿球温度根据季节或时间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动时切换制冷机的运行顺序,则制冷机以及公用设备的运行台数发生变化,因此,整个热源系统的COP会发生很大变化。
[0009]为了节能地运行这种热源系统,需要在COP变高的运行条件下运行。但是,由于随着热负荷的热需求或湿球温度根据季节或时间段的不同,其变化量或变化速度也不同,因此,COP变高的运行条件也不同。在具有多个制冷机的热源系统中,制冷机的运行顺序会发生变化。因此,难以始终将具有多个制冷机的热源系统的COP维持在较高的状态下。
[0010]例如,即使是专利文献I公开的热源系统,也难以将多个制冷机控制为针对热负荷的变动而将COP维持得较高。
[0011]因此,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能够控制多个制冷机从而在将性能系数维持得较高的同时进行运行的热源系统。
[0012]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3]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是一种包括具有制冷机的至少两个系统的热源设备而构成的热源系统。其特征为,具有:模拟单元,按照每个热源设备来运算性能系数;优先顺序设定单元,将最高的性能系数较高的热源设备的运行的优先顺序设定得较高;调度决定单元,基于热负荷中的热需求的变化的预测将运行调度决定为:从优先顺序被设定得较高的热源设备起先运行;以及运行控制单元,基于运行调度来运行热源设备。
[0014]发明效果
[0015]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控制多个制冷机从而将性能系数维持得较高的同时进行运行的热源系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涉及本实施例的热源系统的结构图。
[0017]图2是表示控制装置的功能块的图。
[0018]图3(a)是表示由于形式的不同而不同的制冷机的评价函数的图;图3(b)是表示由于季节的不同而不同的制冷机的评价函数的图。
[0019]图4是表示热需求的变化与根据该变化而变化的制冷机的性能系数的图。
[0020]图5是表示节能蓄热放热调度决定单元计算用于运行热源系统的运行调度的顺序的流程图。
[0021]图6是表示热需求的推移和与其对应地决定的蓄热运行目标值STL以及散热运行目标值RTL的一个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3]实施例
[0024]图1是涉及本实施例的热源系统的结构图。
[0025]以下,将制冷机和与该制冷机一起运行的公用设备统称为热源设备。
[0026]另外,虽然图1示出了具有三个系统的热源设备的热源系统,但热源设备的数量不局限于三个系统。既可以是具有两个系统的热源设备的热源系统,也可以是具有四个系统以上的热源设备的热源系统。
[0027]如图1所示,在热源系统1中具有三个系统(第一系统la、第二系统lb、第三系统lc)的热源设备,各热源设备通过控制装置13 (CONT)进行控制。
[002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系统la是具有逆变器涡轮制冷机4a作为制冷机的系统;第二系统lb是具有涡轮制冷机4b作为制冷机的系统;第三系统lc是具有排热利用吸收冷温水机4c作为制冷机的系统。
[0029]另外,包括在各热源设备中的制冷机的组合不局限于该组合。
[0030]第一系统la是第一冷却水Wla通过冷却水泵2a进行循环的系统,构成为包括冷却第一冷却水Wla的冷却塔5a (COOL)、向冷却塔5a送风的冷却扇17a、驱动冷却扇17a的逆变器9a(INV)以及驱动冷却水泵2a的逆变器lOa(INV)等的公用设备。
[0031]冷却扇17a优选能够通过逆变器控制来改变旋转速度,并能够调节冷却塔5a的第一冷却水Wla的冷却量。另外,冷却水泵2a优选能够通过逆变器控制来调节第一冷却水Wla的流量。
[0032]第二系统Ib是第二冷却水Wlb通过冷却水泵2b进行循环的系统,构成为包括冷却第二冷却水Wlb的冷却塔5b (COOL)、向冷却塔5b送风的冷却扇17b、驱动冷却扇17b的逆变器9b (INV)以及驱动冷却水泵2b的逆变器1b(INV)等公用设备。
[0033]冷却扇17b优选能够通过逆变器控制来改变旋转速度,并能够调节冷却塔5b的第二冷却水Wlb的冷却量。另外,冷却水泵2b优选能够通过逆变器控制来调节第二冷却水Wlb的流量。
[0034]第三系统Ic是第三冷却水Wlc通过冷却水泵2c进行循环的系统,构成为包括冷却第三冷却水Wlc的冷却塔5c (COOL)、向冷却塔5c送风的冷却扇17c、驱动冷却扇17c的逆变器9c (INV)以及驱动冷却水泵2c的逆变器1c(INV)等公用设备。
[0035]冷却扇17c优选能够通过逆变器控制来改变旋转速度,并能够调节冷却塔5c的第三冷却水Wlc的冷却量。另外,冷却水泵2c优选能够通过逆变器控制来调节第三冷却水Wlc的流量。
[0036]另外,排热利用吸收冷温水机4c连接了燃气发动机12(ENG)。燃气发动机12和与燃气发动机12连接的排温水泵16,根据未图示的电力需求源的电力需求来运行。
[0037]另外,热源系统I中具有冷温水给水联箱7a(Ha)以及冷温水回水联箱7b(Hb),冷温水给水联箱7a以及冷温水回水联箱7b分别与热负荷8 (L)连接。热负荷8是产生热需求的负荷源,从各热源设备向经由冷温水给水联箱7a提供的冷水W3供热。另外,热负荷8将变成高温的冷水W3经由冷温水回水联箱7b返回到各热源设备。
[0038]第一系统Ia的逆变器涡轮制冷机4a、第二系统Ib的涡轮制冷机4b以及第三系统Ic的排热利用吸收冷温水机4c与冷温水给水联箱7a连接。并且,利用逆变器涡轮制冷机4a由第一冷却水Wla进行了冷却的第一冷温水W2a、利用涡轮制冷机4b由第二冷却水Wlb进行了冷却的第二冷温水W2b以及利用排热利用吸收冷温水机4c由第三冷却水Wlc进行了冷却的第三冷温水W2c经由冷温水给水联箱7a变成冷水W3后被提供给热负荷8。
[0039]另外,逆变器涡轮制冷机4a、涡轮制冷机4b、排热利用吸收冷温水机4c与冷温水回水联箱7b连接。于是,在热负荷8中变成高温的冷水W3从冷温水回水联箱7b通过冷温水泵3a被作为第一冷温水W2a输送到逆变器涡轮制冷机4a。冷温水泵3a由逆变器Ila(INV)进行驱动。
[0040]另外,在热负荷8中变成高温的冷水W3被从冷温水回水联箱7b通过冷温水泵3b作为第二冷温水W2b输送到涡轮制冷机4b。冷温水泵3b由逆变器Ilb(INV)进行驱动。而且,在热负荷8中变成高温的冷水W3被从冷温水回水联箱7b通过冷温水泵3c作为第三冷温水W2c输送到排热利用吸收冷温水机4c。冷温水泵3c由逆变器Ilc(INV)进行驱动。
[0041]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热源系统I中具有储存冷水W3的储水槽20 (TANK)作为储热槽。
[0042]储水槽20是储存利用逆变器涡轮制冷机4a、涡轮制冷机4b以及排热利用吸收冷温水机4c来冷却并输送到冷温水给水联箱7a的冷水W3的储存部,是通过储存冷水W3而存储冷温的装置。
[0043]而且,在储水槽20中还具有泵(供热泵21)。于是,存储在储水槽20中的冷温(冷水W3)通过供热泵21被提供给热负荷8。
[0044]另外,供热泵21优选是通过例如逆变器控制来调节旋转速度的结构。根据该结构,例如,控制装置13通过调节供热泵21的旋转速度,来调节从储水槽20到热负荷8的冷水W3的供应量。
[0045]另外,在逆变器涡轮制冷机4a的第一冷却水Wla的入口 Ali和出口 Alo处,具有测量第一冷却水Wla的温度的温度计41a、41b,在逆变器涡轮制冷机4a的第一冷温水W2a的入口 A2i和出口 A2o处,具有测量第一冷温水W2a的温度的温度计42a、42b。
[0046]另外,在涡轮制冷机4b的第二冷却水Wlb的入口 Bli和出口 B1处,具有测量第二冷却水Wlb的温度的温度计51a、51b ;在涡轮制冷机4b的第二冷温水W2b的入口 B2i和出口 B2o出,具有测量第二冷温水W2b的温度的温度计52a、52b。
[0047]而且,在排热利用吸收冷温水机4c的第三冷温水Wlc的入口 Cli和出口 Clo处,具有测量第三冷却水Wlc的温度的温度计61a、61b ;在排热利用吸收冷温水机4c的第三冷温水W2c的入口 C2i和出口 C2o处,具有测量第三冷温水W2c的温度的温度计62a、62b。
[0048]另外,在第一系统la中具有测量流入到逆变器涡轮制冷机4a中的第一冷却水Wla以及第一冷温水W2a的流量的流量计43、44。在第二系统lb中具有测量流入到涡轮制冷机4b中的第二冷却水Wlb以及第二冷温水W2b的流量的流量计53、54。
[0049]而且,在第三系统lc中具有测量流入到排热利用吸收冷温水机4c中的第三冷却水Wlc以及第三冷温水W2c的流量的流量计63、64。
[0050]并且,在冷却塔5a、5b和5c的附近,具有测量大气的湿球温度的湿球温度计45、55和65、以及测量大气的湿度(相对湿度)的相对湿度计46、56和66。
[0051]并且,各温度计41a、41b、42a、42b、51a、51b、52a、52b、61a、61b、62a、62b ;各流量计43、44、53、54、63、64 ;湿球温度计45、55、65 ;以及相对湿度计46、56、66的各测量值被输入到控制装置13。
[0052]图2是表示控制装置13的功能块的图。
[0053]控制装置13是具有均未图示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ROM (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 (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存储装置(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等)的一般结构的控制装置,例如,构成为CPU执行被写入ROM的程序来实现各功能块的功能。
[0054]如图2所示,作为功能块,本实施例的控制装置13具有:热源系统控制单元31、模拟单元32、节能运行顺序计算单元33以及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
[0055]这些功能块的功能被编入控制装置13所执行的程序中,控制装置13通过执行该程序来实现各功能块。
[0056]模拟单元32基于所输入的数据针对各热源设备(第一系统la、第二系统lb、第三系统lc)来运算单体下的评价函数,而且,为了使所运算的评价函数最小,而运算以单体运行各热源设备时的负荷率。
[0057]在本实施例中,将评价函数设为“每一热制造量的C02排出量(kg-C02/GJ) ”,将该评价函数的评价系数设为所消耗的能量(电力、气体等)的co2排出系数。
[0058]在这种情况下,热源设备的评价函数(每一热制造量的C02排出量)用“C0 2排出量/热制造量”表示。另外,热源设备的性能系数(COP)用“热制造量/消耗热量”表示。因此,评价函数成为“C02排出量/(COPX消耗热量)”,评价函数越小则性能系数(COP)变得越高的这一相关关系成立。
[0059]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若以评价函数变小的方式运行热源设备,则性能系数(COP)变高。
[0060]另外,输入到模拟单元32的数据是0)2排出系数、热需求预测数据、能量费用体系、各热源设备(第一系统la、第二系统lb、第三系统Ic)或公用设备的设备特性数据、系统结构数据等表示热源系统I的设备信息的数据。系统结构数据是规定各热源设备中的制冷机(逆变器涡轮制冷机4a、涡轮制冷机4b、排热利用吸收冷温水机4c)与公用设备的连接关系的数据。
[0061]图3的(a)是表示由于形式的不同而不同的制冷机的评价函数的图;图3(b)是表示由于季节的不同而不同的制冷机的评价函数的图。
[0062]例如,第一系统Ia中具备的逆变器涡轮制冷机4a(参照图1)、第二系统Ib中具备的涡轮制冷机4b (参照图1)以及第三系统Ic中具备的排热利用吸收冷温水机4c (参照图1)具有不同特性,如图3(a)所示,在设置各制冷机的环境的湿球温度相等的情况下评价函数成为最小的负荷率是不同的。
[0063]而且,如图3(b)所示,逆变器涡轮制冷机4a、涡轮制冷机4b以及排热利用吸收冷温水机4c会根据季节(特别是设置了各热源设备的环境的外部气体的湿球温度)的不同,评价函数也发生变动。
[0064]因此,模拟单元32用包括公用设备中的能量消耗的评价函数来表示各热源设备中的消耗能量特性,按照每个热源设备(分别为图1所示的第一系统la、第二系统Ib以及第三系统Ic)来评价消耗能量特性。因此,模拟单元32将包括各制冷机(逆变器涡轮制冷机4a、涡轮制冷机4b以及排热利用吸收冷温水机4c)和公用设备的各热源设备(第一系统la、第二系统Ib以及第三系统Ic)分别按照每一系统设为一组。于是,模拟单元32按照每一系统(热源设备)求出评价函数。在本实施例中,模拟单元32通过以下公式(I)计算出各热源设备的评价函数。
[0065]EF= (EP+EPUMP+EFAN) XCEP+EGXCEG...(I)
[0066]EF:评价函数(kg-C02/GJ)
[0067]EP:热源设备电力消耗量(kWh)
[0068]EG:热源设备气体消耗量(Hi3N)
[0069]EPUMP:泵电力消耗量(kWh)
[0070]EFAN:冷却塔扇电力消耗量((kWh)
[0071]CEP:电力的 0)2排出系数(kg-CO 2/kffJ)
[0072]CEG:气体的 0)2排出系数(kg-CO 2/m3N)
[0073]另外,如图3(b)所示,各热源设备的评价函数也会根据季节(湿球温度)的不同而变化。例如,与湿球温度对应的系数被按照各热源设备而设定,各热源设备的评价函数成为与对应于湿球温度的系数相乘之后得到的值。
[0074]这种系数优选作为例如各热源设备的设计值或特性值而被事先设定。
[0075]这样,通过公式(I)计算出的评价函数EF是将热源设备的负荷率(LR)与外部气体的湿球温度(TWB)作为参数的函数,能够如下列公式(2)那样表示。
[0076]EF = f (LR, TWB)...(2)
[0077]LR:热源设备的负荷率)
[0078]TWB:外部气体的湿球温度(度)
[0079]上述公式(2)表示热源设备的评价函数EF根据负荷率(LR)与外部气体的湿球温度(TWB)的变化而变化。
[0080]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模拟单元32任意地设定湿球温度,而且,在基于所设定的湿球温度使各热源设备的负荷率变化的同时,基于公式(1)以及与湿球温度对应的系数来运算各热源设备(第一系统la、第二系统lb以及第三系统lc)的评价函数。而且,模拟单元32运算评价函数成为最小的热源设备的控制量。
[0081]也就是说,模拟单元32具有以下功能,即,在假设性地使湿球温度和负荷率变化的同时,运算评价函数成为最小的热源设备的负荷率,而且运算用于在该负荷率下运行热源设备的控制量。
[0082]节能运行顺序计算单元33设定运行各热源设备(第一系统la、第二系统lb以及第三系统lc)的优先顺序,发挥作为优先顺序设定单元的功能。
[0083]也就是说,在以模拟单元32运算的评价函数成为最小的热源设备的控制量来运行各热源设备的情况下,节能运行顺序计算单元33产生所需的热制造量,并且,以热源系统1的评价函数成为最小的方式设定各热源设备的运行的优先顺序。
[0084]外部气体的湿球温度或热源设备的负荷率会根据图1所示的设置了热源系统1的环境或热源系统1的运行条件而变化。例如,若将湿球温度假定为17度(东京的年中间期),则多个热源设备运行的热源系统1不会成为极端的低负荷。
[0085]作为一个示例,将在第一系统la中具备的逆变器涡轮制冷机4a、在第二系统lb中具备的涡轮制冷机4b以及在第三系统lc中具备的排热利用吸收冷温水机4c的能力都设为100kW,并按照逆变器涡轮制冷机4a、涡轮制冷机4b以及排热利用吸收冷温水机4c的顺序将运行的优先顺序设定得较高。
[0086]在这种情况下,当热负荷8的热需求为90kW时,若只有逆变器涡轮制冷机4a驱动,则负荷率成为90%。若热负荷8的热需求成为100kW,逆变器涡轮制冷机4a与涡轮制冷机4b驱动的话,则负荷率成为50%。
[0087]因此,在热源系统1的运行中,在热源设备8的热需求(负荷)变动的情况下,能够使负荷率在50?100%的范围内变动。
[0088]另外,本实施例的节能运行顺序计算单元33,利用外部气体的湿球温度(TWB)与负荷率的发生频度P,如下列公式(3)所示,对由公式(1)表示的热源设备的评价函数EF(f(LR,TWB))进行修改。
[0089]EF,=Σ (f (LR, TWB) XLRXP(LR,TWB)) / Σ LR...(3)
[0090]EF’:热源设备的评价函数(kg-C02/GJ)
[0091]P:外部气体的湿球温度TWB与负荷率LR的组合的发生频度
[0092]节能运行顺序计算单元33对公式(3)所示的热源设备的评价函数EF’的大小进行比较,以使评价函数EF’较小的热源设备的运行的优先度提高的方式设定各热源设备的优先顺序。
[0093]另外,公式(3)的“Σ”表示对所有的外部气体的湿球温度TWB与热源设备的负荷率LR的组合进行加法计算。
[0094]如上所述,用外部气体的湿球温度(TWB)与负荷率(LP)的组合的发生频度P来对热源设备的评价函数EF进行修改,由此,能够将评价函数EF’看作是考虑了与对象日的季节相应的评价函数EF的变化的影响的评价函数。
[0095]例如,在对象日的季节是“夏季”的情况下,湿球温度(TWB)较高并且负荷率(LP)较高的组合的发生频度P变高。
[0096]这种发生频度P优选基于例如过去的气象数据(湿球温度)与表示热源设备的负荷率的相关关系的统计数据等而被事先设定。
[0097]通过节能运行顺序计算单元33设定的运行各热源设备的优先顺序被输入到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在以节能运行顺序计算单元33所设定的优先顺序根据应该在热源设备处理的热需求运行了热源系统I (参照图1)的情况下,决定运行各热源设备的运行调度(蓄热散热调度),以使整个热源系统I的评价函数成为最小(即,性能系数成为最大)。因此,本实施例的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发挥作为调度决定单元的功能。
[0098]于是,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求出关于当以模拟单元32计算的使各热源设备的评价函数成为最小的控制量,并且按照节能运行顺序计算单元33所设定的优先顺序运行了各热源设备时的整个热源系统I的消耗能量的评价函数。
[0099]图4是表示热需求的变化与根据该变化而变化的制冷机的性能系数的图。
[0100]例如,如图4所示,在热负荷8(参照图1)中的热需求变化的情况下,性能系数(评价函数)会按照根据热需求的变化而使热源设备的运行台数变化时的各自的运行台数而变化。
[0101]另外,如图4所示,之所以性能系数(评价函数)在所运行的热源设备的台数成为相同的热需求的变化范围内变化是因为:图1所示的各热源设备(第一系统la、第二系统Ib以及第三系统Ic)的特性的影响、冷水W3的流量和冷却水(第一冷却水Wla、第二冷却水Wlb以及第三冷却水Wlc)的流量以及冷却塔5a、5b和5c的出口处的冷却水的温度都由整个热源系统1(参照图1)来管理。另外,具有若热源设备的运行台数增加则性能系数变低(评价函数增大)的倾向的原因是:节能运行顺序计算单元33以评价函数变小(即,性能系数提高)的热源设备的优先度变高的方式设定运行各热源设备的优先顺序。
[0102]为了在图1所示的热源系统I的运行下提高性能系数(COP),优选以CO2的排放量变少、即本实施例中的整个热源系统I的评价函数变小的方式运行热源系统I。因此,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按照各热源设备(第一系统la、第二系统lb、第三系统Ic)的运行台数来决定评价函数变得最小的热源设备的运行时的负荷率(最佳点)。例如,将运行一个系统的热源设备时的最佳点(负荷率)设为PAl ;将运行两个系统的热源设备时的最佳点(负荷率)设为PA2;将运行三个系统的热源设备时的最佳点(负荷率)设为PA3。
[0103]运行一个系统的热源设备时的最佳点PAl是将对象日(季节)的评价函数EF’成为最小的热源设备以实现该评价函数EF’(C(y^排放量)的方式运行时的负荷率。运行两个系统的热源设备时的最佳点PA2是将对象日(季节)的最小的评价函数EF’小的两个系统的热源设备,在成为各自最小的评价函数EF’的负荷率下运行时的合计的负荷率。
[0104]另外,运行三个系统的热源设备时的最佳点PA3是在作为对象的日(季节)以分别成为最小的评价函数EF’的负荷率运行各自的热源设备时的合计的负荷率。
[0105]另外,图4所示的PL1,PL2以及PL3是与表示运行各热源设备的负荷率的最佳点不同的点。其详细内容后面将会提到。
[0106]于是,图2所示的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按照热源设备的运行台数,计算出控制量(控制各制冷机以及公用设备的控制量),以使在成为该最佳点(PA1、PA2以及PA3)的负荷率下运行各热源设备。而且,当这样运行了各热源设备时,在热源设备中的热制造量满足不了热负荷8(参照图1)的热需求的情况下,使用储水槽20(参照图1)中储存的热量。具体而言,在热源设备中的热制造量满足不了热负荷8的热需求的情况下,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驱动供热泵21 (参照图1),将储水槽20中储存的冷水W3提供给热负荷8。
[0107]例如,若事先设定了表示热源设备的热制造量满足不了热负荷8的热需求的热量、通过供热泵21从储水槽20提供给热负荷8的冷水W3的供给量、和储存在储水槽20中的冷水W3的水温的关系的图,则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能够参照该图,并基于热源设备中的热制造量满足不了热负荷8的热需求的热量和储存在储水槽20中的冷水W3的水温,来设定从储水槽20向热负荷8提供的冷水W3的供应量。
[0108]另外,例如,若事先设定了表示从储水槽20向热负荷8提供的冷水W3的供应量与供热泵21的旋转速度的关系的图,则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能够参照该图来设定与从储水槽20向热负荷8提供的冷水W3的供应量对应的供热泵21的旋转速度。于是,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能够设定成以所设定的旋转速度来驱动供热泵21。
[0109]另外,储存在储水槽20中的冷水W3的水温只要设成例如运行的热源设备的出口处的冷却水的温度即可。
[0110]作为一个示例,在运行了第一系统Ia的热源设备这一台的情况下,储存在储水槽20中的冷水W3的水温设成是:例如在逆变器涡轮制冷机4a的出口 A2o处温度计42b测量的第一冷温水W2a的温度。
[0111]另外,作为一个示例,在运行了第一系统Ia的热源设备和第二系统Ib的热源设备这两台的情况下,储存于储水槽20中的冷水W3的水温设成是:例如在逆变器涡轮制冷机4a的出口 A2o处温度计42b测量的第一冷温水W2a的温度与在涡轮制冷机4b的出口 B2o处温度计52b测量的第二冷温水W2b的温度的平均值。
[0112]另外,在运行了第一系统Ia的热源设备、第二系统Ib的热源设备以及第三系统Ic的热源设备这三台的情况下,储水槽20中储存的冷水W3的水温设成是:例如在逆变器涡轮制冷机4a的出口 A2o处温度计42b测量的第一冷温水W2a的温度、在涡轮制冷机4b的出口 B2o处温度计52b测量的第二冷温水W2b的温度以及在排热利用吸收冷温水机4c的出口 C2o处温度计62b测量的第三冷温水W2c的温度的平均值。
[0113]或者,也可以是在储水槽20中具有测量冷水W3的水温的温度计(未图示)的结构。
[0114]例如,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如图4所示进行以下设定,即:当热需求是“H1”时,运行一台热源设备;当热需求比“H1”小时,不运行热源设备,而是将储存在储水槽20中的热量(冷水W3)提供给热负荷8。另外,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当热需求为“H2”时,运行两台热源设备。并且,还进行以下设定,即:当热需求比“H2”小时,运行一台热源设备,从热源设备提供的热量尚不足的热量通过将储存在储水槽20中的热量(冷水W3)提供给热负荷8来进行补充。另外,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当热需求为“H3”时,运行三台热源设备。并且,也进行以下设定,即:当热需求比“H3”小时,运行两台热源设备,从热源设备提供的热量尚不足的热量通过将储存在储水槽20中的热量(冷水W3)提供给热负荷8来进行补充。
[0115]即,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设定为:利用储存在储水槽20中的蓄热来吸收热源设备的热制造量与热负荷8的热需求之差。
[0116]但是,当在评价函数成为最小的最佳点(PA1、PA2和PA3)运行各热源设备时,各自的热源设备的能够运行的区域较窄,有时不能够以储存在储水槽20中的热量来弥补热负荷8的热需求的不足部分。
[0117]因此,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即:抽取与评价函数最小并且性能系数(COP)变成最高的最佳点(PA1、PA2以及PA3)不同的各热源设备的负荷率变得比性能系数成为最高的负荷率小的点(低负荷点)。
[0118]例如,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按照每个热源设备来重新设定低负荷点,该低负荷点的负荷率比在各热源设备成为评价函数变成最小的最佳点的负荷率小规定的比例(例如10%等)。
[0119]另外,用于设定低负荷点的上述“10%”这一数值只是一个示例,不局限于该数值。该数值只要作为基于热源系统1的结构或所要求的性能等而设定的设计值即可。
[0120]于是,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将以新设定的负荷率运行一个系统的热源设备时的负荷率作为图4所示的低负荷点PL1。另外,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将以分别设定的负荷率运行两个系统的热源设备时的合计的负荷率作为图4所示的低负荷点PL2。而且,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将以各自重新设定的负荷率运行三个系统的热源设备时的合计的负荷率作为图4所示的低负荷点PL3。
[0121]如上所述,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从成为最佳点(PA1、PA2以及PA3)的负荷率与成为低负荷点(PL1、PL2以及PL3)的负荷率这六个负荷率中选择运行热源设备时的负荷率。
[0122]图5是流程图,其表示的是: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运算用于在从最佳点以及低负荷点中选择的负荷率下运行热源设备来运行热源系统的运行调度(蓄热散热调度)的步骤。
[0123]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按照图5所示的步骤,从例如0点到23点以每两小时的间隔来运算蓄热散热调度。
[0124]另外,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运算蓄热散热调度的时间间隔并不局限于两小时。既可以是以两小时以下的时间间隔运算蓄热散热调度的结构,也可以是以两小时以上的时间间隔运算蓄热散热调度的结构。
[0125]另外,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也可以构成为在每天固定的时刻(0点等)运算一天的量的蓄热散热调度。
[0126]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一旦开始蓄热散热调度的运算,则基于预测了热需求的推移的数据(热需求预测数据)来设定蓄热时间以及散热时间(步骤S1)。
[0127]另外,热需求预测数据是基于例如过去同一时期的热需求的每一时间的变化来预测了每一时间的热需求的推移的数据。
[0128]此时,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只要将蓄热时间段设定为热需求被预测得较小的时间段(例如夜间);将散热时间段设定为热需求被预测得较大的时间段(例如白天)即可。
[0129]接下来,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计算出热需求的每单位时间的平均值ALOAD (步骤S2)。此处所说的单位时间被设为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运算蓄热散热调度的时间间隔。例如,在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是运算以两小时为间隔的蓄热散热调度的结构的情况下,单位时间成为两个小时。
[0130]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将通过热需求预测数据所示的热需求的每单位时间的平均值作为热需求的每单位时间的平均值AL0AD。这样计算出来的平均值ALOAD就成为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运算蓄热散热调度时的热需求的参考标准。
[0131]另外,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设定热源系统I蓄热运行时的目标值(蓄热运行目标值STL)、和热源系统I散热运行时的目标值(散热运行目标值RTL)(步骤S3)。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将蓄热运行目标值STL和散热运行目标值RTL设定为上述最佳点(PA1、PA2以及PA3)或低负荷点(PL1、PL2以及PL3)。
[0132]例如,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当最初设定蓄热运行目标值STL和散热运行目标值RTL时,将一个系统的热源设备以最佳点PAl的负荷率运行时的热制造量设定为蓄热运行目标值STL和散热运行目标值RTL。
[0133]这样一来,将当一个系统的热源设备以最佳点PAl的负荷率运行时的热制造量被设定为蓄热运行目标值STL和散热运行目标值RTL的状态,如下(STL:PAURTL:PA1)所示进行说明。
[0134]另外,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设定作为对象的时刻(步骤S4),并判断所设定的时刻是散热运行的时间带(散热时间带)的时刻、还是蓄热运行的时间带(蓄热时间段)的时刻(步骤S5)。在步骤S4,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设定一天的时刻(0-23点)中的任意时刻。例如,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在最初设定时刻的情况下设为“O点”。
[0135]于是,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当所设定的时刻是如上所述设定的蓄热时间段时,判断是蓄热运行的时刻(步骤S5—是);在是除此之外的其他时刻(散热时间段)的情况下,判断是散热运行的时刻(步骤S5 —否)。
[0136]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在所设定的时刻是蓄热时间段的情况下(步骤S5 —是),计算出每单位时间的热制造量SUPPLYHEAT、蓄热量SHEAT以及储水槽20的残留蓄热量(蓄热率RAT1)(步骤S6)。另一方面,在所设定的时刻是散热时间段的情况下(步骤S5 —否),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计算出每单位时间的热制造量SUPPLYHEAT、散热量RHEAT以及储水槽20的残留蓄热量(蓄热率RAT1)(步骤S7)。
[0137]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在步骤S6中,通过以下公式(4)?(6)计算出热制造量SUPPLYHEAT、蓄热量SHEAT以及蓄热率RAT1。
[0138]SUPPLYHEAT = STL...(4)
[0139]SHEAT = SUPPLYHEAT-LOAD …(5)
[0140]RAT1 = (RAT1” X SCAP+SHEAT) /SCAP) X 100...(6)
[0141]LOAD:热负荷的热需求
[0142]RAT1”:针对之前的时刻计算出的蓄热率
[0143]SCAP:储水槽的蓄热容量
[0144]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以在步骤S2计算出的平均值AL0AD作为热负荷8的热需求(LOAD)的基准。例如,当在步骤S4设定的时刻从热需求预测数据预测的储水槽20的蓄热量较多的情况下,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将比包括该时刻的单位时间中的平均值AL0AD低的值设为该时刻的热负荷8的热需求(LOAD),以使蓄热不会过多。例如,在预测储水槽20的蓄热量比规定的上限阈值多的情况下,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将平均值AL0AD与规定的减少率(al%:al < 100)相乘而得到的值“AL0ADXal/100”设为热负荷8的热需求(LOAD)。
[0145]规定的上限阈值以及规定的减少率(al)只要设成例如根据热源系统1的结构等设定的设计值即可。
[0146]另外,当在步骤S4设定的时刻从热需求预测数据预测的储水槽20的蓄热量较少时,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将比包括该时刻的单位时间中的平均值AL0AD高的值设为热负荷8的热需求(LOAD),以使蓄热不会过小。例如,在预测储水槽20的蓄热量比规定的下限阈值少的情况下,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将平均值AL0AD与规定的增加率(a2%:a2 > 100)相乘而得到的值“AL0ADXa2/100”设为热负荷8的热需求(LOAD)。
[0147]规定的下限阈值以及规定的增加率(a2)只要设成例如根据热源系统1的结构等设定的设计值即可。
[0148]另一方面,在设定的时刻为散热时间段的情况下(步骤S5—否),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在步骤S7中,通过以下公式(7)?(9)计算出热制造量SUPPLYHEAT、散热量SHEAT以及蓄热率RAT1。
[0149]SUPPLYHEAT = RTL…(7)
[0150]RHEAT = LOAD-SUPPLYHEAT…(8)
[0151]RAT1 = (RAT1” X SCAP-RHEAT)/SCAP) X 100...(9)
[0152]LOAD:热负荷的热需求
[0153]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将包括在步骤S4设定的时刻的单位时间中的平均值AL0AD设为热负荷8的热需求(LOAD)。但是,在所设定的时刻是散热时间段的情况下,考虑到电费等能源费用较高的时间段的情况,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也可以采用将比平均值AL0AD低的值设为热负荷8的热需求(LOAD)的结构。例如,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将平均值AL0AD与规定的减少率(a3%:a3 < 100)相乘而得到的值“AL0ADXa3/100”设为热负荷8的热需求(LOAD)。
[0154]这种情况下的规定的减少率(a3),只要例如设成通过从表示能源费用体系的数据中获得的该时刻的能源费用(电费)或热源系统1的结构等所设定的值即可。
[0155]另外,在蓄热时间段,在储水槽20的蓄热率RAT1超过“1”的情况下,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运算蓄热散热调度,以使结束蓄热运行。此时,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通过以下公式(10)?(12)计算出蓄热时间(SHME)和蓄热量(蓄热率RAT1)。
[0156]SHEAT’ = SHEAT-SCAPX (RAT10-100)/100 …(10)
[0157]SHME = (SHEAT,/SHEAT) XlO0...(11)
[0158]RAT1’ = 100...(12)
[0159]SHEAT ’:再计算的蓄热量
[0160]RAT1’:再计算的蓄热率
[0161 ] 当在步骤S4设定的时刻不是一天的最终时刻(例如22点)的情况下(步骤S8 —否),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将步骤返回到步骤S4。另一方面,在所设定的时刻是最终的时刻的情况下(步骤S8 —是),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在所有时刻的蓄热率为“O”以上且“I”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9—是),结束蓄热散热调度的运算。另一方面,在所有的时刻的蓄热率都不是“O”以上且“I”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9 —否),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将步骤返回到步骤S3来运算蓄热散热调度。
[0162]例如,在单位时间为两小时的情况下,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执行12次步骤S4到步骤S8的步骤并运算一天的蓄热散热调度。
[0163]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当把步骤返回到步骤S3时,在一个系统的热源设备以最佳点PAl的负荷率运行时的热制造量被设定为蓄热运行目标值STL和散热运行目标值RTL的情况下,即在(STL:PA1,RTL:PA1)的情况下,使蓄热运行目标值STL不变,将一个系统的热源设备以低负荷点PLl的负荷率运行时的热制造量设为散热运行目标值RTL。即,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设定为(STL:PA1,RTL:PL1)的状态。
[0164]而且,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当把步骤返回到步骤S3时,在设定成(STL:PAl, RTL:PL1)的状态的情况下,使蓄热运行目标值STL不变,将两个系统的热源设备以最佳点PA2的负荷率运行时的热制造量(称为在最佳点PA2处的热制造量。以下,关于其他的最佳点、低负荷点也相同)设定为散热运行目标值RTL。即,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 设定成(STL:PA1, RTL:PA2)的状态。
[0165]如上所述,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每次将步骤返回到步骤S3时,就在将蓄热运行目标值STL保持为恒定的状态下,使散热运行目标值RTL从最佳点PAl处的热制造量变化到低负荷点PL3处的热制造量。即,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从(STL:PA1,RTL:PA1)的状态变化到(STL:PA1, RTL:PL3)的状态。
[0166]在此之间,在所有的时刻的蓄热率都成为“O”以上且“I”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9 —是),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结束蓄热散热调度的运算。然后,将所有的时刻的蓄热率成为“O”以上且“I”以下时的各时刻的蓄热运行目标值STL和散热运行目标值RTL设为各自的时刻的运行目标(热制造量)。
[0167]另一方面,当在散热运行目标值RTL变化到在低负荷点PL3处的热制造量的期间,所有时刻的蓄热率都没有成为“O”以上且“I”以下时(步骤S9 —否),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当将步骤返回到步骤S3时,将蓄热运行目标值STL设定为在低负荷点PLl处的热制造量;将散热运行目标值RTL设定为在最佳点PAl处的热制造量。即,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成为(STL:PL1,RTL:PA1)的状态。
[0168]于是,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直到所有时刻的蓄热率成为“O”且以上“I”以下为止,使散热运行目标值RTL从最佳点PAl的热制造量一直变化到低负荷点PL3处的热制造量。
[0169]并且,在此期间,在所有时刻的蓄热率成为“O”以上且“I”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9 —是),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结束蓄热散热调度的运算。然后,将所有时刻的蓄热率成为“0”以上且“1”以下时的各时刻的蓄热运行目标值STL和散热运行目标值设为各自的时刻的运行目标(热制造量)。
[0170]如上所述,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使蓄热运行目标值STL与散热运行目标值RTL分别从最佳点PA1处的热制造量到低负荷点PL3处的热制造量按顺序变化。即,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使从(STL:PA1,RTL:PA1)的状态起到(STL:PL3,RTL:PL3)的状态按顺序变化,在此期间,在所有时刻的蓄热率成为“0”以上且“1”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9 —是),结束蓄热散热调度的运算。
[0171]并且,将所有时刻的蓄热率都成为“0”以上“1”以下时的各时刻的蓄热运行目标值STL与散热运行目标值RTL设为各自时刻的运行目标(热制造量)。
[0172]另外,在即使变化到(STL:PL3,RTL:PL3)的状态,所有时刻的蓄热率也不会成为“0”以上且“1”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9 —否),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将蓄热运行目标值STL和散热运行目标值RTL分别设定为在低负荷点PL3处的热制造量。即,设为(STL:PL3, RTL:PL3)的状态。
[0173]如上所述,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每当将步骤返回到步骤S3时,就对被设定为蓄热运行目标值STL与散热运行目标值RTL的热制造量的组合、即最佳点(PA1,PA2,PA3)与低负荷点(PL1,PL2,PL3)的组合改变顺序,执行步骤S4以后的步骤。
[0174]于是,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当所有时刻的蓄热率都成为“0”以上且“1”以下时(步骤S9 —是),将蓄热运行目标值STL和散热运行目标值RTL设定为热源设备的运行目标值(热制造量)。
[0175]如上所述,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按照图5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来运算蓄热散热调度。
[0176]于是,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将所有时刻的蓄热率RAT1成为“0”以上“1”以下时的蓄热运行目标值STL和散热运行目标值RTL决定为各时刻的热源设备的运行的目标值(热制造量)。然后,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将所决定的蓄热运行目标值STL和散热运行目标值RTL通知给热源系统控制单元31。
[0177]热源系统控制单元31运算用于基于被通知的蓄热运行目标值STL和散热运行目标值RTL来控制各热源设备(第一系统la、第二系统lb、第三系统lc)的控制量,而且,以所运算的控制量控制热源设备。即,在本实施例中,热源系统控制单元31发挥作为运行热源设备的运行控制单元的功能。
[0178]图6是表示热需求的推移和与其对应地决定的蓄热运行目标值STL以及散热运行目标值RTL的一个示例的图。
[0179]例如,在如图6的实线所示预测热需求的变化的情况下,基于该热需求的变化,如虚线所示,蓄热运行目标值STL和散热运行目标值RTL由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 (参照图2)来决定。
[0180]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将时刻T1之前与时刻T2之后设定为蓄热时间段,将从时刻T1到时刻T2的期间设定为散热时间段。并且,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将蓄热时间段的蓄热运行目标值STL设定为运行两个系统的热源设备时的低负荷点PL2。
[0181]热源系统控制单元31,在蓄热时间段以低负荷点PL2的负荷率来运行将运行的优先顺序设定得较高的两个系统的热源设备。
[0182]在蓄热时间段,以斜线所示的热量通过热源设备的运行被蓄热到储水槽20(参照图1)。
[0183]另外,虽然在图6中记载了蓄热时间段的蓄热运行目标值STL均被相等地设定的示例,但并不局限于此。即使在蓄热时间段,蓄热运行目标值STL有时也会根据每一时刻的不同而不同。
[0184]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在散热时间段(时刻Tl?T2),例如将从时刻Tl到时刻Tll之间的散热运行目标值RTL设定为当在最佳点PAl处运行一个系统的热源设备时的热制造量;将从时刻Tll到时刻T12之间的散热运行目标值RTL设定为在最佳点PA2处运行两个系统的热源设备时的热制造量。
[0185]另外,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将从时刻T12到时刻T13之间的散热运行目标值RTL设定为当在低负荷点PL3处运行三个系统的热源设备时的热制造量;将从时刻T13到时刻T15之间的散热运行目标值RTL设定为在最佳点PA2处运行两个系统的热源设备时的热制造量。
[0186]而且,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将在时刻T15到时刻T2之间的散热运行目标值RTL设定为在最佳点PAl处运行一个系统的热源设备时的热制造量。
[0187]热源系统控制单元31,从时刻Tl到时刻Tll为止,以最佳点PAl的负荷率运行将运行的优先顺序设定得最高的一个系统的热源设备;从时刻Tll到时刻T12为止,以最佳点PA2的负荷率运行将运行的优先顺序设定得较高的两个系统的热源设备。
[0188]另外,热源系统控制单元31,从时刻T12到时刻T13为止,以低负荷点PL3的负荷率运行三个系统的热源设备;在从时刻T13到时刻T15为止,以最佳点PA2的负荷率运行将运行的优先顺序设定得较高的两个系统的热源设备。
[0189]而且,热源系统控制单元31,从时刻T15到时刻T2为止,以最佳点PAl的负荷率运行将运行的优先顺序设定得最高的一个系统的热源设备。
[0190]在散热时间段(Tl?T2)中,相当于由热源设备的运行产生的热制造量的热量被提供给热负荷8(参照图1),并作为热需求被消耗。而且,针对热制造量不能满足热需求的部分的热量,控制装置13控制热源系统I,以使通过从储水槽20 (参照图1)提供的热量(储水槽散热量)来弥补。
[0191]具体而言,如上所述,控制装置13 (参照图1)决定从储水槽20向热负荷8提供热制造量不能够满足热需求的部分的热量的冷水W3的供应量,而且控制供热泵21 (参照图1),以使以所决定的供应量从储水槽20向热负荷8提供冷水W3。
[0192]由于热源设备的运行而产生的热量(相当于热制造量)与在储水槽20(参照图1)中蓄热的热量(相当于蓄热槽散热量)被提供给热负荷8(参照图1),并作为热需求而被消耗。
[0193]如上所述,如图1所示,涉及本实施例的热源系统I具有第一系统la、第二系统Ib以及第三系统Ic的三个系统的热源设备。于是,热源系统I所具有的控制装置13,根据热需求的变化或外部气体的湿球温度等,设定运行热源设备的优先顺序,以使热源系统I的性能系数(COP)成为最高。
[0194]另外,控制装置13基于所设定的热源设备的优先顺序和预测了热需求的变化的热需求预测数据,决定运行热源系统1(三个系统的热源设备)的运行调度(蓄热散热调度),以使整个热源系统1的性能系数(COP)成为最高。而且,控制装置13基于所决定的蓄热散热调度来运行三个系统的热源设备。
[0195]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以较高的性能系数来运行具有三个系统的热源设备的热源系统1。
[0196]S卩,本实施例的热源系统1能够基于热需求预测数据来决定运行热源系统1的蓄热散热调度,并能够根据热负荷8的热需求的变化,在维持较高性能系数的情况下运行。
[0197]另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或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易于理解本发明而详细说明的内容,并不是限定为一定具有所说明的所有结构。
[0198]另外,某一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也能够置换成其他实施例的结构,另外,某一实施例的结构中也能够增加其他实施例的结构。
[0199]例如,热源设备也不仅限于三个系统,在具有四个系统以上的热源设备的热源系统1(参照图1)中也能够使用本发明。
[0200]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装置13也可以采用针对所有的热源设备利用公式(3)计算出评价函数EF’,并按评价函数EF’从小到大的顺序设定热源设备的运行的优先顺序的结构。
[0201]另外,本实施例采用:在各热源设备中设定一个点的低负荷点,在三个系统的热源设备设定三个点的低负荷点(PL1,PL2,PL3)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在各热源设备中设定两个点以上的低负荷点的结构。
[0202]另外,也可以采用:不设定低负荷点而是基于最佳点(PA1,PA2,PA3)设定运行各热源设备的负荷率的结构。
[0203]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在每天固定的时刻(0点等)运算用于一天的蓄热散热调度的结构。但是,也不局限于该结构。
[0204]例如,也可以采用: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在每个月的固定的一天(1号等)的固定时刻(0点等)运算用于一个月的蓄热散热调度的结构。
[0205]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优选采用: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34,一个月反复进行图5的流程图所示的步骤的结构。
[0206]另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就能够进行适当的设计变更。
[0207]附图标记说明
[0208]1 热源系统
[0209]la 第一系统(热源设备)
[0210]lb 第二系统(热源设备)
[0211]lc 第三系统(热源设备)
[0212]4a 逆变器涡轮制冷机(制冷机)
[0213]4b 涡轮制冷机(制冷机)
[0214]4c 排热利用吸收冷温水机(制冷机)
[0215]13 控制装置
[0216]20 储水槽(蓄热槽)
[0217]21 供热泵
[0218]31热源系统控制单元(运行控制单元)
[0219]32模拟单元
[0220]33节能运行顺序计算单元(优先顺序设定单元)
[0221]34节能蓄热散热调度决定单元(调度决定单元)
[0222]W3冷水
【权利要求】
1.一种热源系统,其特征为,包括: 具有制冷机的至少两个系统的热源设备; 模拟单元,按照每个所述热源设备来运算性能系数; 优先顺序设定单元,按照最高的所述性能系数较高的所述热源设备的顺序,将运行的优先顺序设定得较高; 调度决定单元,基于热负荷中的热需求的变化的预测,将运行调度决定为:从所述优先顺序被设定得较高的所述热源设备起先运行;以及 运行控制单元,基于所述运行调度来运行所述热源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源系统,其特征为, 所述热源系统还具有将所述热源设备制造的热量蓄热的蓄热槽, 所述调度决定单元将所述运行调度决定为:以包括所述性能系数成为最高的负荷率的规定的负荷率来运行所述热源设备,并利用所述蓄热槽的蓄热来吸收所述热源设备的热制造量与所述热负荷中的热需求之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源系统,其特征为, 所述调度决定单元将所述运行调度决定为:在所述热负荷中产生所述热需求的散热时间段、和在将所述热源设备中制造的热量蓄热到所述蓄热槽的蓄热时间段,分别以包括所述性能系数成为最高的负荷率在内的规定的负荷率运行所述热源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源系统,其特征为, 所述蓄热槽是储存所述热源设备中被冷却的冷水的储水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源系统,其特征为, 所述蓄热槽是储存所述热源设备中被冷却的冷水的储水槽。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热源系统,其特征为, 所述热源系统具有将储存在所述储水槽中的所述冷水提供给所述热负荷的供热泵, 所述供热泵构成为能够调节提供给所述热负荷的所述冷水的供给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源系统,其特征为, 所述调度决定单元基于事先设定的预测了所述热需求的变化的预测数据来决定所述运行调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源系统,其特征为, 所述调度决定单元基于事先设定的预测了所述热需求的变化的预测数据来决定所述运行调度。
【文档编号】F25B1/00GK104487777SQ201380036452
【公开日】2015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3日
【发明者】北岛庆一, 菊池宏成, 宫岛裕二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