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786319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制冷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制冷装置,包括依次相连通的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单元、室内换热器和补气装置,补气装置包括第一补气装置和第二补气装置,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依次相连通的第一补气装置和第二补气装置;其中,在室内换热器和第一补气装置之间设有第一节流装置,第一补气装置和第二补气装置之间设有第二节流装置;压缩机单元包括主路压缩单元和辅助压缩单元,经第一补气装置和第二补气装置分离的气体均流向主路压缩单元;在第一补气装置和/或第二补气装置与主路压缩单元之间的补气管路上,设有辅助压缩单元。本实用新型多级节流和多级补气降低室内换热器入口比焓,提高压缩机单元的补气量,使得能力和能效得到提升。
【专利说明】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系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空气源热泵制热能力随室外环境温度下降迅速衰减而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现有采 用双级或准二级压缩中间补气增焓技术,包括两级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和一级节流中间不 完全冷却循环,可以提高低温制热量和C0P,同时对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有一定帮助。但现 有技术对能力的提升或能效的提升幅度有限,对高压级排气温度的降低幅度也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装置,以解决现有采用双级或准二级压缩中间 补气增焓技术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冷装置,包括依次相连通的室外换热 器、压缩机单元、室内换热器和补气装置,补气装置包括第一补气装置和第二补气装置,在 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依次相连通的第一补气装置和第二补气装 置;其中,在室内换热器和第一补气装置之间设有第一节流装置,第一补气装置和第二补气 装置之间设有第二节流装置;压缩机单元包括主路压缩单元和辅助压缩单元,经第一补气 装置和第二补气装置分离的气体均流向主路压缩单元;在第一补气装置和/或第二补气装 置与主路压缩单元之间的补气管路上,设有辅助压缩单元。
[0005] 进一步地,主路压缩单元包括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腔,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 腔串联连接,在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腔之间设有中间补气口,第二补气装置的出气口与 中间补气口相连通,第一补气装置的出气口与高压压缩腔的排气口相连通,在第一补气装 置的出气口和高压压缩腔的排气口之间设有辅助压缩单元。
[0006] 进一步地,主路压缩单元包括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腔,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 腔串联连接,在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腔之间设有中间补气口,第一补气装置的出气口与 中间补气口上相连通,第二补气装置的出气口与高压压缩腔的排气口相连通,在第二补气 装置的出气口和高压压缩腔的排气口之间设有辅助压缩单元。
[0007] 进一步地,主路压缩单元包括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腔,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 腔串联连接,在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腔之间设有中间补气口,第一补气装置的出气口与 中间补气口相连通,第二补气装置的出气口连接在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辅助压缩单 元的排气口连接在第一补气装置的出气口与中间补气口之间的补气管路上。
[0008] 进一步地,压缩机单元还包括增容压缩腔,增容压缩腔与低压压缩腔并联。
[0009] 进一步地,辅助压缩单元包括第一辅助压缩单元和第二辅助压缩单元,第二补气 装置的出气口连接第二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第一补气装置的出气口连接在第一辅助 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口和第二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口均连接在 主路压缩单元的排气口上。
[0010] 进一步地,辅助压缩单元包括第一辅助压缩单元和第二辅助压缩单元,第二补气 装置的出气口连接第二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第一补气装置的出气口连接在第一辅助 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第二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口连接在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 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口连接在主路压缩单元的排气口上。
[0011] 进一步地,主路压缩单元包括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腔,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 腔串联连接;或者,主路压缩单元包括2个压缩腔,2个压缩腔并联连接。
[0012] 进一步地,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还设有第三补气装置,第三 补气装置连接在室外换热器和第二补气装置之间,在第二补气装置和第三补气装置之间还 设有第三节流装置,经第三补气装置分离的气体流向主路压缩单元;在第一补气装置与主 路压缩单元之间的补气管路上,设有一个辅助压缩单元;在第二补气装置和/或第三补气 装置与主路压缩单元之间的补气管路上,设有一个辅助压缩单元。
[0013] 进一步地,主路压缩单元包括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腔,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 腔串联连接,在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腔之间设有中间补气口,第二补气装置的出气口与 在中间补气口相连通;辅助压缩单元包括第一辅助压缩单元和第二辅助压缩单元;第一补 气装置的出气口连接在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口连接在 高压压缩腔的排气口上;第三补气装置的出气口连接在第二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第 二辅助压缩腔的排气口连接在第二补气装置的出气口与中间补气口之间的补气管路上。
[0014] 进一步地,辅助压缩单元包括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第二辅助压缩单元和第三辅助 压缩单元;第一补气装置的出气口连接在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第二补气装置的 出气口连接在第二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第三补气装置的出气口连接在第三辅助压缩 单元的进气口上;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第二辅助压缩单元和第三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口均 连接在主路压缩单元的排气口上。
[0015] 进一步地,低压压缩腔的排气量为Va,高压压缩腔的排气量为Vb ;制冷装置系统 采用制冷剂为1?41(^、1?290、1?32、含有1?32与1?123426的混合物或含有1?32与1?12347€的混 合物;其中,Vb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5至1. 0。
[0016] 进一步地,Vb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75至0. 9。
[0017] 进一步地,低压压缩腔的排气量为Va,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量为Vc;制冷装置系 统采用制冷剂为1?41(^、1?290、1?32、含有1?32与1?123426的混合物或含有1?32与1?12347€的 混合物;其中,当制冷装置用于热泵型空调时,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05至0. 25 ;或者当 制冷装置用于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时,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05至0. 45。
[0018] 进一步地,当制冷装置用于热泵型空调时,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07至0. 15 ;或 者,当制冷装置用于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时,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1至0. 3。
[0019] 进一步地,低压压缩腔的排气量为Va,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量为Vc ;制冷装置系 统采用制冷剂为1?41(^、1?290、1?32、含有1?32与1?123426的混合物或含有1?32与1?12347€的 混合物;其中,当制冷装置用于热泵型空调时,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07至0. 45 ;或者, 当制冷装置用于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时,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08至0. 65。
[0020] 进一步地,当制冷装置用于热泵型空调时,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08至0. 3 ;或 者,当制冷装置用于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时,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12至0. 5。
[0021] 进一步地,主路压缩单元的排气量为Va,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量为Vc,第二 辅助压缩单元为¥13;制冷装置系统采用制冷剂为1?41(^、1?290、1?32、含有1?32与1?1234狀的 混合物或含有R32与R1234yf的混合物;其中,当制冷装置用于热泵型空调时,Vb与Va的比 值范围为0. 07至0. 45,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05至0. 25 ;或者,当制冷装置用于空气源 热泵热水器时,Vb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08至0. 65, 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05至0. 45。
[0022] 进一步地,当制冷装置用于热泵型空调时,Vb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08至0. 3, Vc 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07至0. 15 ;或者,当制冷装置用于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时,Vb与Va的 比值范围为〇. 12至0. 5, 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1至0. 3。
[0023] 进一步地,补气装置为闪发器或者中间换热器。
[0024] 进一步地,第二补气装置与室外换热器之间还设有第三节流装置。
[0025] 进一步地,第三补气装置与室外换热器之间还设有第四节流装置。
[0026]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7] 通过多级节流和多级补气进一步降低了室内换热器入口比焓,同时提高了压缩机 单元的补气量,使得能力和能效得到了提升,降低了压缩机单元的排气温度。
[0028]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 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 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 中:
[0030]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的第一循环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1]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的第二循环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2]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的第一循环实施例的第一改变实施例示意图;
[0033]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的第二循环实施例的第一改变实施例示意图;
[0034]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的第二循环实施例的第二改变实施例示意图;
[0035]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的第二循环实施例的第三改变实施例示意图;
[0036]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的第三循环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7]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的第一循环实施例的第二改变实施例示意图;
[0038]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的第二循环实施例的第四改变实施例示意图;
[0039]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的第三循环实施例的第一改变实施例示意 图;
[0040] 图11是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的第二循环实施例的第一压缩机单元示意 图;以及
[0041]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的第三循环实施例的的第一压缩机单元示意 图。
[0042] 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压缩单元;101、第一压缩机单元;102、第二压缩机单 元;2、室外换热器;3、室内换热器;401、第一节流装置;402、第二节流装置;403、第三节 流装置;404、第四节流装置;501、第一补气装置;502、第二补气装置;503、第三补气装置; 601、第一气液分离器;602、第二气液分离器;7、室外单兀;8、室内单兀。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 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44] 如图1至图6、图8和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包括依次相连通的室外换 热器2、压缩机单元和室内换热器3和补气装置,所述补气装置包括第一补气装置501和第 二补气装置502,在所述室内换热器3和所述室外换热器2之间的管路上,设有依次相连通 的所述第一补气装置501和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 ;在所述室内换热器3和所述第一补气 装置501之间设有第一节流装置401,所述第一补气装置501和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之间 设有第二节流装置402 ;所述压缩机单元包括主路压缩单元和辅助压缩单元,经所述第一 补气装置501和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分离的气体均流向所述主路压缩单元;在所述第一 补气装置501和/或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与所述主路压缩单元之间的补气管路上,设有 所述辅助压缩单元。室内单元8包括室内换热器3等相关部件,室外单元7包括压缩机1、 室外换热器2和气液分离器6等相关部件。
[0045] 如图11 (a)所示,所述主路压缩单元包括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腔,所述低压压 缩腔和所述高压压缩腔串联连接,在所述低压压缩腔和所述高压压缩腔之间设有中间补气 口,第二补气装置502的出气口与所述中间补气口相连通,第一补气装置501的出气口与所 述高压压缩腔的排气口相连通,在所述第一补气装置501的出气口和所述高压压缩腔的排 气口之间设有所述辅助压缩单元。
[0046] 如图11 (b)所示,所述主路压缩单元包括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腔,所述低压压 缩腔和所述高压压缩腔串联连接,在所述低压压缩腔和所述高压压缩腔之间设有中间补气 口,第一补气装置501的出气口与所述中间补气口上相连通,第二补气装置502的出气口与 所述高压压缩腔的排气口相连通,在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的出气口和所述高压压缩腔的 排气口之间设有所述辅助压缩单元。
[0047] 如图11 (c)所示,所述主路压缩单元包括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腔,所述低压压 缩腔和所述高压压缩腔串联连接,在所述低压压缩腔和所述高压压缩腔之间设有中间补气 口,第一补气装置501的出气口与所述中间补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的出气口 连接在所述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所述辅助压缩腔的排气口连接在所述第一补气装置 501的出气口与所述中间补气口之间的补气管路上。
[0048] 如图11 (d)、(e)、(f)所示,所述压缩机单元还包括增容压缩腔,所述增容压缩腔 与所述低压压缩腔并联。
[0049] 如图11(g)所示,所述辅助压缩单元包括第一辅助压缩单元和第二辅助压缩单元, 第二补气装置502的出气口连接第二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第一补气装置501的出气 口连接在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所述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口和所述第二辅助 压缩单元的排气口均连接在所述主路压缩单元的排气口上。
[0050] 如图11( j )所示,所述辅助压缩单元包括第一辅助压缩单元和第二辅助压缩单元, 第二补气装置502的出气口连接第二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第一补气装置501的出气 口连接在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所述第二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口连接在所述第一 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所述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口连接在所述主路压缩单元的排 气口上。
[0051] 如图11 (i)、(l)所示,所述主路压缩单元包括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腔,所述低 压压缩腔和所述高压压缩腔串联连接;或者,如图11 (h)、(k)所示,所述主路压缩单元包括 2个压缩腔,2个压缩腔并联连接。
[0052] 如图2所示的系统循环中的压缩机单元实施例中的图11 (a)、(b)、(c)中与A入 口连接的压缩腔作为低压级,其排气量为Va,低压压缩腔排气进入的压缩腔作为高压级,其 排气量为Vb,图11 (a)中与B入口连接的压缩腔以及图11 (b)和(c)中与C入口连接的 压缩腔作为辅助压缩腔,其排量为Vc。
[0053] 如图2所示的系统循环中的压缩机单元实施例中的图11 (g)中与A入口、B入口 和C入口连接的压缩腔的排量分别对应为Va、Vb和Vc。
[0054] 当制冷装置系统采用制冷剂为1?41(^、1?290、1?32、含有1?32与1?123426的混合物或 含有R32与R1234yf的混合物,图11 (a)、(b)、(c)和(g)所示压缩机单元实施例中排量比 实施例如下:
[0055] 图11 (a)、(b)和(c)中,Vb/Va比值范围为0. 5至1.0,进一步优化范围为0. 75 至 0.9。
[0056] 图11 (a)中,用于热泵型空调时,Vc/Va比值范围为0.05至0.25,进一步优化范 围为0.07至0. 15 ;用于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时,Vc/Va比值范围为0.05至0.45,进一步优化 范围为0. 1至0. 3。
[0057] 图11 (b)和(c)中,用于热泵型空调时,Vc/Va比值范围为0.07至0.45,进一步 优化范围为0.08至0.3 ;用于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时,Vc/Va比值范围为0.08至0.65,进一 步优化范围为0. 12至0. 5。
[0058] 图11 (g)中,用于热泵型空调时,Vc/Va比值范围为0.05至0.25,进一步优化范 围为0.07至0. 15 ;用于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时,Vc/Va比值范围为0.05至0.45,进一步优化 范围为0. 1至0. 3。
[0059] 图11 (g)中,用于热泵型空调时,Vb/Va比值范围为0.07至0.45,进一步优化范 围为0. 08至0. 3 ;用于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时,Vb/Va比值范围为0. 08至0. 65,进一步优化 范围为0. 12至0. 5。
[006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图11所不,在所述室内换热器3和所述室外换热器 2之间的管路上还设有第三补气装置503,所述第三补气装置503连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2 和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之间,在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和第三补气装置503之间还设有 第三节流装置403,经所述第三补气装置503分离的气体流向所述主路压缩单元;在所述第 一补气装置501与所述主路压缩单元之间的补气管路上,设有一个所述辅助压缩单元;在 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和/或所述第三补气装置503与所述主路压缩单元之间的补气管路 上,设有一个所述辅助压缩单元。
[0061] 如图12 (a)所示,所述主路压缩单元包括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腔,所述低压压 缩腔和所述高压压缩腔串联连接,在所述低压压缩腔和所述高压压缩腔之间设有中间补气 口,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的出气口与在所述中间补气口相连通;所述辅助压缩单元包括 第一辅助压缩单元和第二辅助压缩单元;所述第一补气装置501的出气口连接在所述第一 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所述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口连接在所述高压压缩腔的排气 口上;所述第三补气装置503的出气口连接在所述第二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所述第 二辅助压缩腔的排气口连接在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的出气口与所述中间补气口之间的 补气管路上。
[0062] 如图12 (b)所示,所述辅助压缩单元包括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第二辅助压缩单元 和第三辅助压缩单元;所述第一补气装置501的出气口连接在所述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进 气口上,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的出气口连接在所述第二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所述 第三补气装置503的出气口连接在所述第三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所述第一辅助压缩 单元、第二辅助压缩单元和第三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口均连接在所述主路压缩单元的排气 口上。
[0063] 所述补气装置为闪发器或者中间换热器,如图1至图3、图7至图10所示的实施例 中,补气装置为闪发器;如图4所示,第一补气装置501为闪发器,第二补气装置为中间换热 器;如图5所示,补气装置为中间换热器;如图6所示,第一补气装置501为中间换热器,第 二补气装置为闪发器。
[0064]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优的一种系统循环方案,第一压缩机单元101排气经室内 换热器3后,经第一节流装置401进入第一闪发器,第一闪发器分离出来的气体进入第一压 缩机单元101的补气口,第一闪发器分离出来的液体经第二节流装置402进入第二闪发器, 第二闪发器分离出来的气体进入第二压缩机单元102,第二闪发器分离出来的液体经第三 节流装置403后进入室外换热器2蒸发后进入第一压缩机单元101。第一压缩机单元101 为带有中间补气口的双转子压缩机或准二级涡旋压缩机,第二压缩机单元102为转子压缩 机。经第一压缩机单元101、第一气液分离器601进入该压缩机的制冷剂气体被压缩至中间 压力与来自补气口的制冷剂气体混合并被进一步压缩后进入室内换热器3,形成本实用新 型所述的主路循环。经第二压缩机单元102、第二气液分离器602进入该压缩机的制冷剂气 体被压缩后与第一闪发器分离出来的气体混合后进入第一压缩机单元101的补气口,然后 汇入主路循环。与现有技术相比,三级节流两级闪发过冷进一步降低了室内换热器入口比 焓,同时提高了第一压缩机单元101的补气量,使得能力和能效均得到明显提升,同时第一 压缩机单元101的排气温度也降低。
[0065]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较优的系统循环方案,第一压缩机单元101的排气经D 出口进入室内换热器3,经第一节流装置401进入第一闪发器,第一闪发器分离出来的气体 进入第一压缩机单元101的C入口,第一闪发器分离出来的液体经第二节流装置402进入 第二闪发器,第二闪发器分离出来的气体进入第一压缩机单元101的B入口,第二闪发器分 离出来的液体经第三节流装置403后进入室外换热器2蒸发后进入压缩机单元的A入口。 [0066] 需要说明是,当该制冷装置为热泵型空调时,该制冷装置还设有四通阀。在制热工 况下,室内换热器3为冷凝器,在制冷工况下,室内换热器3为蒸发器。当该制冷装置为空 气能热泵热水器时,室内换热器为冷凝器。
[0067] 第一压缩机单元101的内部可由3个或4个压缩腔组成,这些压缩腔与压缩机单 元的A、B、C入口和D出口形成图11 (a)至图11 (1)的连接关系。图11 (a)至图11 (f) 为双级压缩中间补气与机械过冷耦合实施例,图11 (g)、(h)为单级压缩两级机械过冷例 子,图11 (i)为双级压缩两级机械过冷实施例,图11 (j)至(1)为单级或双级压缩两级机 械过冷中间补气实施例。前述系统循环方案均通过两级过冷进一步降低蒸发入口比焓从而 达到提高能力和能效的目的,同时也降低了压缩机单元的混合排气温度。
[0068] 图3为图1所示的制冷系统循环的一种改变,与图1不同的是,第二压缩机单元 102的排气进入第一闪发器,有利于降低补气过热度。
[0069] 图4至图6为图2所述系统循环的三种改变,第一闪发器和/或第二闪发器被置 换成中间换热器。
[0070] 图1至图6所述系统循环中的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3出来后均经过两次过冷而降 低了室外换热器2入口的比焓,而图7所述系统循环对室外换热器出来的制冷剂进行三次 过冷,依次类推可以构建由N (> 3)个闪发器和/或中间换热器串联的系统循环,对室外换 热器出来的制冷剂进行N次过冷。图12 (a)和(b)是图7中的压缩机单元内部组成和连 接关系不例。
[0071] 图8是图1所示的制冷系统中第三节流装置取消或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全开时 的特例。
[0072] 图9是图2所示的制冷系统中第三节流装置取消或第三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全 开时的特例,图9所示的制冷系统中的压缩机单元可以是图11中除(a)和(d)外的其他任 意一种形式。
[0073] 图10是图7所示的制冷系统中第四节流装置取消或第四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 全开时的特例。
[0074] 图8至图10所示的制冷系统使得进入室内换热器的制冷剂达到或近似为饱和液 体,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单位质量制冷剂的吸热量和降低压缩比功。
[0075] 本实用新型所述制冷装置的闪发器可以是单向闪发器或双向闪发器,也可以是其 他具有补气带液功能的闪发器。本实用新型所述制冷装置的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 可以是毛细管、节流短管、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节流孔板或前述任意合理组合。
[0076]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0077] 本实用新型所述制冷装置用于热泵场合可以显著提高制热量和性能系数,用于空 调场合可以显著提高制冷量和能效比,同时均能明显降低高压级排气温度或混合排气温 度。
[0078]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 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 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制冷装置,包括依次相连通的室外换热器(2)、压缩机单元、室内换热器(3)和 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装置包括第一补气装置(501)和第二补气装置(502),在 所述室内换热器(3)和所述室外换热器(2)之间的管路上,设有依次相连通的所述第一补 气装置(501)和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 其中,在所述室内换热器(3)和所述第一补气装置(501)之间设有第一节流装置 (401),所述第一补气装置(501)和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之间设有第二节流装置(402); 所述压缩机单元包括主路压缩单元和辅助压缩单元,经所述第一补气装置(501)和所 述第二补气装置(502)分离的气体均流向所述主路压缩单元;在所述第一补气装置(501) 和/或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与所述主路压缩单元之间的补气管路上,设有所述辅助压 缩单元。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路压缩单元包括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腔,所述低压压缩腔和所述高压压缩腔 串联连接,在所述低压压缩腔和所述高压压缩腔之间设有中间补气口,第二补气装置(502) 的出气口与所述中间补气口相连通,第一补气装置(501)的出气口与所述高压压缩腔的排 气口相连通,在所述第一补气装置(501)的出气口和所述高压压缩腔的排气口之间设有所 述辅助压缩单元。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路压缩单元包括低压压缩腔 和高压压缩腔,所述低压压缩腔和所述高压压缩腔串联连接,在所述低压压缩腔和所述高 压压缩腔之间设有中间补气口,第一补气装置(501)的出气口与所述中间补气口上相连通, 第二补气装置(502)的出气口与所述高压压缩腔的排气口相连通,在所述第二补气装置 (502)的出气口和所述高压压缩腔的排气口之间设有所述辅助压缩单元。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路压缩单元包括低压压缩腔 和高压压缩腔,所述低压压缩腔和所述高压压缩腔串联连接,在所述低压压缩腔和所述高 压压缩腔之间设有中间补气口,第一补气装置(501)的出气口与所述中间补气口相连通,所 述第二补气装置(502)的出气口连接在所述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所述辅助压缩单元 的排气口连接在所述第一补气装置(501)的出气口与所述中间补气口之间的补气管路上。
5. 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单元还包括增 容压缩腔,所述增容压缩腔与所述低压压缩腔并联。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压缩单元包括第一辅助压 缩单元和第二辅助压缩单元,第二补气装置(502)的出气口连接第二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 口上,第一补气装置(501)的出气口连接在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所述第一辅助压 缩单元的排气口和所述第二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口均连接在所述主路压缩单元的排气口 上。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压缩单元包括第一辅助压 缩单元和第二辅助压缩单元,第二补气装置(502)的出气口连接第二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 口上,第一补气装置(501)的出气口连接在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所述第二辅助压 缩单元的排气口连接在所述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所述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 口连接在所述主路压缩单元的排气口上。
8. 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路压缩单元包括低压压缩 腔和高压压缩腔,所述低压压缩腔和所述高压压缩腔串联连接;或者,所述主路压缩单元包 括2个压缩腔,2个压缩腔并联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室内换热器(3)和所述室外换 热器(2 )之间的管路上还设有第三补气装置(503 ),所述第三补气装置(503 )连接在所述室 外换热器(2 )和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 )之间,在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 )和第三补气装置 (503 )之间还设有第三节流装置(402 ),经所述第三补气装置(503 )分离的气体流向所述主 路压缩单元;在所述第一补气装置(501)与所述主路压缩单元之间的补气管路上,设有一 个所述辅助压缩单元;在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和/或所述第三补气装置(503)与所述 主路压缩单元之间的补气管路上,设有一个所述辅助压缩单元。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路压缩单元包括低压压缩腔 和高压压缩腔,所述低压压缩腔和所述高压压缩腔串联连接,在所述低压压缩腔和所述高 压压缩腔之间设有中间补气口,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的出气口与在所述中间补气口相 连通;所述辅助压缩单元包括第一辅助压缩单元和第二辅助压缩单元;所述第一补气装置 (501)的出气口连接在所述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所述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 口连接在所述高压压缩腔的排气口上;所述第三补气装置(503)的出气口连接在所述第二 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所述第二辅助压缩腔的排气口连接在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 的出气口与所述中间补气口之间的补气管路上。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压缩单元包括第一辅助压 缩单元、第二辅助压缩单元和第三辅助压缩单元;所述第一补气装置(501)的出气口连接 在所述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所述第二补气装置(502)的出气口连接在所述第二 辅助压缩单元的进气口上,所述第三补气装置(503)的出气口连接在所述第三辅助压缩单 元的进气口上;所述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第二辅助压缩单元和第三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口 均连接在所述主路压缩单元的排气口上。
12. 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压缩腔的排气 量为Va,所述高压压缩腔的排气量为Vb ;制冷装置系统采用制冷剂为R410A、R290、R32、含 有R32与R1234ze的混合物或含有R32与R1234yf的混合物;其中,Vb与Va的比值范围为 0· 5 至 1. 0。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Vb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75至0. 9。
1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压缩腔的排气量为Va,所 述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量为¥〇;制冷装置系统采用制冷剂为1?41(^、1?290、1?32、含有1?32与 R1234ze的混合物或含有R32与R1234yf的混合物;其中,当所述制冷装置用于热泵型空调 时,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05至0. 25 ;或者当所述制冷装置用于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时, 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05至0. 45。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制冷装置用于热泵型空调 时,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07至0. 15 ;或者,当所述制冷装置用于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时, 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1至0. 3。
16.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压缩腔的排气量为 Va,所述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量为Vc ;制冷装置系统采用制冷剂为R410A、R290、R32、含有 R32与R1234ze的混合物或含有R32与R1234yf的混合物;其中,当所述制冷装置用于热泵 型空调时,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07至0. 45 ;或者,当所述制冷装置用于空气源热泵热水 器时,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08至0. 65。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制冷装置用于热泵型空调 时,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08至0. 3 ;或者,当所述制冷装置用于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时, 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12至0. 5。
1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路压缩单元的排气量为Va, 所述第一辅助压缩单元的排气量为Vc,所述第二辅助压缩单元为Vb ;制冷装置系统采用制 冷剂为R410A、R290、R32、含有R32与R1234ze的混合物或含有R32与R1234yf的混合物; 其中,当所述制冷装置用于热泵型空调时,Vb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07至0. 45, Vc与Va的 比值范围为〇. 05至0. 25 ;或者,当所述制冷装置用于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时,Vb与Va的比值 范围为0. 08至0. 65, 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05至0. 45。
19.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制冷装置用于热泵型空调 时,Vb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08至0. 3, Vc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07至0. 15 ;或者,当所述 制冷装置用于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时,Vb与Va的比值范围为0. 12至0. 5,Vc与Va的比值范 围为0. 1至0. 3。
20. 根据权利要求1、2、3、4、6、7、9、10或1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装 置为闪发器或者中间换热器。
21. 根据权利要求1、2、3、4、6或7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补气装置 (502)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之间还设有第三节流装置(403)。
22. 根据权利要求9、10或1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补气装置(503) 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 )之间还设有第四节流装置(404 )。
【文档编号】F25B31/00GK203908089SQ201420182354
【公开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15日
【发明者】梁祥飞, 黄辉, 郑波, 黄柏良, 方金升, 庄嵘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