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22903发布日期:2019-08-03 10:40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制冷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制冷循环装置,特别涉及具备多个压缩机并联连接而成的压缩机组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制冷循环装置,有如下制冷循环装置:具备使用多个压缩机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在这样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在使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期间,一台压缩机的油的量与其他压缩机的油的量有时变得不均匀。例如,在一台压缩机的油的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预想到该一台压缩机会发生烧粘。

为了事先避免这样的不良情况,已知如下方法:通过利用一台压缩机的油面的高度与其他压缩机的油面的高度之差,从油较多的压缩机向油较少的压缩机供给油,从而使各压缩机的油的量均匀。作为公开这种制冷循环装置的文献,有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39215号公报(日本专利第413067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制冷循环装置中,已知会发生如下现象:例如在制冷机的起动时、除霜后的再起动时等过渡运转中,制冷剂未充分地气化,包含液体的制冷剂(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这样的现象称为回液。

在此,假设在一台压缩机中发生回液。这样一来,包含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与油一起被送入一台压缩机,一台压缩机的油的实质的量变少,油的浓度下降。此时,在一台压缩机的油面的高度与其他压缩机的油面的高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预想到如下情况:尽管在该一台压缩机中油的浓度较低,但不会从其他压缩机向一台压缩机供给油,一台压缩机会发生烧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发生回液也能够防止压缩机烧粘的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利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组、四通阀、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及储液器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并具备储油器,所述压缩机组由包括第一压缩机及第二压缩机的并联连接的多个压缩机构成。储油器经由第一开闭阀与压缩机组的排出侧连接,经由第二开闭阀与储液器连接,经由第三开闭阀与压缩机组的吸入侧连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在发生回液时,向压缩机组送入储油器的油。由此,能够防止压缩机组烧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包括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的图,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组。

图2是用于说明在实施方式中制冷循环装置中的储液器、储油器及压缩机组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在实施方式中使制冷循环装置制冷运转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在实施方式中使制冷循环装置制热运转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5是示出在实施方式中制冷循环装置的通常运转的流程图的图。

图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中在制冷循环装置中发生回液的情况下的动作的流程图的图。

图7是示出比较例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比较例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动作的第一图。

图9是用于说明比较例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动作的第二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在实施方式中在制冷循环装置中发生回液的情况下的动作的第一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在实施方式中在制冷循环装置中发生回液的情况下的动作的第二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在实施方式中使制冷循环装置的储油器的油成为满油的动作的第一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在实施方式中使制冷循环装置的储油器的油成为满油的动作的第二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在实施方式中使制冷循环装置的压缩机组的油的量成为相同量的均油动作的第一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在实施方式中使制冷循环装置的压缩机组的油的量成为相同量的均油动作的第二图。

图1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中变形例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部分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首先,说明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作为基本结构,制冷循环装置1具备压缩机组3、四通阀5、第一热交换器7、膨胀阀9、第二热交换器11及储液器13。在该制冷循环装置1中,作为第二热交换器11,应用水热交换器。

压缩机组3、四通阀5、第一热交换器7、膨胀阀9、第二热交换器11及储液器13按该顺序利用制冷剂配管50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压缩机组3与四通阀5利用制冷剂配管51(50)连接。四通阀5与第一热交换器7利用制冷剂配管52(50)连接。第一热交换器7与膨胀阀9利用制冷剂配管53(50)连接。

膨胀阀9与第二热交换器11利用制冷剂配管54(50)连接。第二热交换器11与四通阀5利用制冷剂配管55(50)连接。四通阀5与储液器13利用制冷剂配管56(50)连接。储液器13与压缩机组3利用制冷剂配管57(50)连接。

压缩机组3包括第一压缩机3a和第二压缩机3b。第一压缩机3a与第二压缩机3b并联连接。第一压缩机3a的排出侧与制冷剂配管51利用制冷剂配管51a连接。第二压缩机3b的排出侧与制冷剂配管51利用制冷剂配管51b连接。第一压缩机3a的吸入侧与制冷剂配管57利用制冷剂配管57a连接。第二压缩机3b的吸入侧与制冷剂配管57利用制冷剂配管57b连接。

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还具备储油器15,所述储油器15向压缩机组3(第一压缩机3a、第二压缩机3b)供给积存的油。储油器15与压缩机组3的排出侧利用排出气体旁通配管17(第一配管)连接。排出气体旁通配管17的一端侧以从制冷剂配管51分支的方式与制冷剂配管51连接。排出气体旁通配管17的另一端侧与储油器15的上部连接。在排出气体旁通配管17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19(第一开闭阀)。

储油器15与储液器13利用第一油旁通配管21(第二配管)连接。第一油旁通配管21的一端侧与储液器13的底面附近的侧部连接。第一油旁通配管21的另一端侧与储油器15的上部连接。在第一油旁通配管21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23(第二开闭阀)。

储油器15与压缩机组3(第一压缩机3a、第二压缩机3b)利用第二油旁通配管25(第三配管)连接。第二油旁通配管25包括总管25a、从总管25a分支的第一分支管25b及第二分支管25c。

储油器15与第一压缩机3a利用总管25a及第一分支管25b连接。第一分支管25b与第一压缩机3a的下部连接。储油器15与第二压缩机3b利用总管25a及第二分支管25c连接。第二分支管25c与第二压缩机3b的下部连接。在总管25a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27。

而且,储液器13与压缩机组3利用第一油配管31a(第四配管)和第二油配管31b(第四配管)连接。第一油配管31a及第二油配管31b的一端侧作为共同的油配管31的一端侧与储液器13的下部连接。第一油配管31a的另一端侧与第一压缩机3a的下部连接。第二油配管31b的另一端侧与第二压缩机3b的下部连接。

接着,说明储油器15、储液器13及压缩机组3的上下方向(重力方向)的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储油器15相对于压缩机组3,以积存于储油器15的油的底部即储油器15中积存油的空间的底面位于与压缩机组3内的油的底部即压缩机组3中积存油的空间的底面相距高度h1的方式配置,并以最大积存于储油器15内的油的油面位于与压缩机组3内的油的底部相距高度h3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另外,储液器13相对于压缩机组3,以积存于储液器13的油的底部即储液器13中积存油的空间的底面位于与压缩机组3内的油的底部相距高度h2的位置的方式配置,高度h2是比最大积存于储油器15内的油的油面高的位置。

该储油器15、储液器13及压缩机组3的配置关系成为容易进行压缩机组3的均油动作、回液发生时的向压缩机组3的返油动作、回液发生时的向储油器13的满油动作的配置。将在后面说明这些动作。

接着,作为上述制冷循环装置的通常的动作,基于图3说明制冷运转。在图3中,用箭头示出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从第一压缩机3a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状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51a中流动。从第二压缩机3b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51b中流动。在制冷剂配管51a中流动的制冷剂和在制冷剂配管51b中流动的制冷剂合流,并在制冷剂配管51中流动。在制冷剂配管51中流动的制冷剂在四通阀5、制冷剂配管52中流动,并向作为冷凝器的第一热交换器7输送。

在第一热交换器7中,在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通过该热交换,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冷凝并液化,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器7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53中流动,并利用膨胀阀9使其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54中流动,并向作为蒸发器的第二热交换器11输送。

第二热交换器11是水热交换器。在第二热交换器11中,在制冷剂与水之间进行热交换。通过该热交换,水被冷却。另外,在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液体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第二热交换器11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55、四通阀5及制冷剂配管56中流动并向储液器13输送。在储液器13中,制冷剂包含的油被分离。分离出的油积存在储液器13内。

与油分离后的制冷剂在流经制冷剂配管57后,分别在从制冷剂配管57分支的制冷剂配管57a和制冷剂配管57b中流动。在制冷剂配管57a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第一压缩机3a,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再次从第一压缩机3a排出。在制冷剂配管57b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第二压缩机3b,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再次从第二压缩机3b排出。以下,重复该循环。

接着,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通常的动作,基于图4说明制热运转。在图4中,用箭头示出制冷剂的流动。从第一压缩机3a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状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51a中流动,并且从第二压缩机3b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51b中流动,两制冷剂合流并在制冷剂配管51中流动。在制冷剂配管51中流动的制冷剂在四通阀5、制冷剂配管55中流动,并向作为冷凝器的第二热交换器11(水热交换器)输送。

在第二热交换器11中,在制冷剂与水之间进行热交换。通过该热交换,水被加热。另外,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冷凝并液化,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第二热交换器11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54中流动,并利用膨胀阀9使其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53中流动,并向作为蒸发器的第一热交换器7输送。

在第一热交换器7中,在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通过该热交换,在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液体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器7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52、四通阀5及制冷剂配管56中流动而向储液器13输送。

在储液器13中与油分离后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57及制冷剂配管57a中流动并流入第一压缩机3a,并且在制冷剂配管57及制冷剂配管57b中流动并流入第二压缩机3b。分别流入第一压缩机3a及第二压缩机3b的制冷剂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再次从第一压缩机3a及第二压缩机3b中的每一个排出。以下,重复该循环。

在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中,在进行上述通常的动作的期间,为了防备回液,随时判断储油器15的油是否是满油的状态。基于图5说明该动作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1中,起动压缩机组3。在步骤s2中,将第一电磁阀19、第二电磁阀23及第三电磁阀27关闭。在步骤s3中,判断储油器15的油是否为满油的状态。当在步骤s3中判断为是满油的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s4中,维持将第二电磁阀23及第三电磁阀27关闭的状态。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3中判断为不是满油的状态的情况下,将第二电磁阀23及第三电磁阀27打开,向储油器15供给积存于储液器13的油,直到储油器15成为满油的状态。当储油器13成为满油的状态时,在步骤s4中将第二电磁阀23及第三电磁阀27关闭。

在步骤s5中,判断是否发出了停止压缩机组3的指令。当在步骤s5中判断为发出了停止压缩机组3的指令的情况下,在步骤s6中,停止压缩机组3。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5中判断为没有发出停止压缩机组3的指令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3,重复步骤s3~s5的处理。

在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中,在进行该一系列动作的期间,重复进行检测压缩机组3的油的浓度的动作。基于图6说明该动作的流程图。在步骤lb1中,动作开始。在步骤lb2中,维持第二电磁阀23关闭的状态,在第二电磁阀23为打开的状态的情况下,将第二电磁阀23关闭。在步骤lb3中,判断压缩机组的油的浓度是否为基准值(第一值)以上。当在步骤lb3中判断为压缩机组3的油的浓度为基准值(第一值)以上的情况下,在步骤lb4中,维持将第一电磁阀19及第三电磁阀27关闭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发生回液的情况下,由于包含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流入压缩机组3,所以压缩机组3的油的浓度下降。在判断为压缩机组3的油的浓度比基准值(第一值)低的情况下,在步骤lb6中,将第一电磁阀19及第三电磁阀27打开。通过在关闭第二电磁阀23的状态下(步骤lb2),打开第一电磁阀19及第三电磁阀27,从而利用压缩机组3的排出压力使积存于储油器15的油在第二油旁通配管25中流动并送入压缩机组3。

向压缩机组3送入储油器15的油,直到压缩机组3的油的浓度成为基准值(第一值)以上。在压缩机组3的油的浓度成为基准值(第一值)以上的情况下,在步骤lb4中,将第一电磁阀19及第三电磁阀27关闭。以下,重复步骤lb1~lb5的一系列动作。

在上述制冷循环装置1中,设置积存压缩机组3的油的储油器15,通过在发生回液时向压缩机组3送入该储油器15的油,从而能够防止压缩机组3的烧粘于未然。关于这点,与比较例的制冷循环装置对比地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比较例的制冷循环装置101具备:包括第一压缩机103a及第二压缩机103b的压缩机组103、四通阀105、室外热交换器107、室外侧减压装置109a、室内侧减压装置109b、室内热交换器111及储液器113。该压缩机组103等利用制冷剂配管150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回路。

而且,在比较例的制冷循环装置101中,设置有使压缩机组103的油均匀的均油装置151。均油装置151具有连接配管141、气液分离单元143及油配管145、147。连接配管141连接于压缩机组103与气液分离单元143之间。油配管145连接于气液分离单元143与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150之间。油配管147连接于气液分离单元143与储液器113之间。

接着,简单地说明比较例的制冷循环装置101的动作。在制冷运转时,从压缩机组103排出的制冷剂依次在四通阀105、室外热交换器107、室外侧减压装置109a、室内侧减压装置109b、室内热交换器111、四通阀105及储液器113中流动并返回到压缩机组103。以下,重复该循环。

在制热运转时,从压缩机组103排出的制冷剂依次在四通阀105、室内热交换器111、室内侧减压装置109b、室外侧减压装置109a、室外热交换器107、四通阀105及储液器113中流动并返回到压缩机组103。以下,重复该循环。

在此,如图8所示,假想如下情况:在该通常的动作中,压缩机组103中的第一压缩机103a的油71变得过多,第一压缩机103a的油71的油面的位置超过连接配管141与第一压缩机103a连接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第一压缩机103a的油71在连接配管141中流动并流入气液分离单元143,气液分离单元143由油71填满。气液分离单元143的油的一部分在油配管147中流动并返回到第一压缩机103a。气液分离单元143的剩余的油71在油配管145中流动并流入制冷剂配管150。流入制冷剂配管150的油71与制冷剂一起最终被送入压缩机组103。

通过该动作,能够使油过多的第一压缩机103a的油71逐渐减少。另外,对于油较少的压缩机(未图示),能够使油逐渐增加。在比较例的制冷循环装置101中,按上述方式进行使压缩机组103的油71的量均匀的均油动作。

接着,假想在比较例的制冷循环装置101中发生回液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由于包含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和油被送入压缩机,所以在第一压缩机103内浓度较低的油73的量变多(参照图9)。

在此,如图9所示,假想第一压缩机103a内的油71、73的油面的位置比连接配管141与压缩机103a连接的位置高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尽管油73的浓度变低,但作为油面的高度,成为与油71过多的状态相同的高度,所以浓度较低的油73流入气液分离单元143。

流入气液分离单元143的浓度较低的油73在油配管145、147等中流动并被送入包括第一压缩机103a的压缩机组103。因此,可以预想到如下情况:不能够向被送入浓度较低的油73的第一压缩机103a充分地供给油71,第一压缩机103a烧粘。

相对于比较例的制冷循环装置101,在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中,在发生回液时,向压缩机组103供给储油器15的油。关于这点,详细地进行说明。

首先,如上所述,在进行步骤s1~步骤s6的一系列动作(参照图5)的期间,重复进行检测压缩机组3的油的浓度的处理(参照图6)。如图10所示,当由于过渡运转等而发生回液时,包含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与油一起被送入储液器13。因此,在储液器13中,浓度较低的油73的量增加。

包含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与该油73一起被送入压缩机组3,在压缩机组3中,浓度较低的油73增加。此外,在发生回液的时刻,第一电磁阀19、第二电磁阀23及第三电磁阀27处于关闭的状态。

在检测到压缩机组3的油71、73的浓度比基准值低(步骤lb3)的时刻,如图11所示,在关闭第二电磁阀23的状态下,将第一电磁阀19及第三电磁阀27打开(步骤lb6)。由此,从压缩机组3排出的制冷剂在从制冷剂配管51分支的排出气体旁通配管17(第一电磁阀19)中流动。

由于该制冷剂的排出压力作用于储油器15,所以积存于储油器15的油71被送入压缩机组3。油71在第二油旁通配管25的总管25a(第三电磁阀27)和第一分支管25b中流动并被送入第一压缩机3a。另外,油71在总管25a和第二分支管25c中流动并被送入第二压缩机3b。

进行该动作,直到压缩机组3的油71、73的浓度达到基准值(步骤lb3)。在检测到压缩机组3的油71的浓度达到基准值(基准值以上)(步骤lb3)的时刻,将第一电磁阀19及第三电磁阀27关闭(步骤lb4)。之后,一边随时检测是否发生回液,一边进行通常的动作(参照图5)。

这样,在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中,通过在发生回液时向压缩机组3送入预先积存于储油器15的油71,从而能够防止压缩机组3烧粘于未然。

在此,说明检测压缩机组3的油71、73的浓度的方法的例子。例如,有检测压缩机组3的排出侧或吸入侧的过热度(过热)的方法。过热度是指过热蒸汽与干燥饱和蒸汽的温度差。当发生回液时向压缩机组3送入液体制冷剂,所以从压缩机组3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下降,与此对应地过热度下降。因此,预先设定过热度的基准值,如果过热度比该基准值低,则能够判断为发生回液。

另外,有检测压缩机组3的压缩机本身的表面温度的方法。当由于回液而向压缩机组3送入液体制冷剂时,可认为压缩机本身的温度也下降。因此,预先设定表面温度的基准值,如果表面温度比该基准值低,则能够判断为发生回液。而且,也可以在压缩机组3中设置油传感器,并直接检测油的浓度。如果检测到的油的浓度比预先设定的油的浓度的基准值低,则能够判断为发生回液。

在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中,在发生回液时,积存于储油器15的油71被送入压缩机组3。因此,在储油器15中,油71减少,不再是满油的状态。在制冷循环装置1中,为了防备回液,需要预先使储油器15的油71成为满油的状态。因此,接着,说明在储油器15的油71减少的情况下使储油器15的油71成为满油的状态的动作。

首先,如图12所示,在发生回液而使得积存于储油器15的油71被送入压缩机组3后的储油器15中,油71不再是满油的状态。此外,在向压缩机组3送入油71的动作完成的时刻,第一电磁阀19、第二电磁阀23及第三电磁阀27处于关闭的状态(步骤lb4)。

接着,如图13所示,进行向储油器15送入积存在储液器13内的油71的动作。在关闭第一电磁阀19的状态下,将第二电磁阀23及第三电磁阀27打开。由此,储液器13内的油71在第一油旁通配管21(第一电磁阀23)中流动并供给到储油器15。在储油器15的油71成为满油的时刻,将第二电磁阀23及第三电磁阀27关闭。这样,使储油器15的油71成为满油的动作完成,能够防备回液。

在此,说明检测储油器15的油71成为满油的状态的方法的例子。首先,有在储油器15中设置油面传感器的方法。通过利用油面传感器检测从储液器13送入储油器15的油的油面的位置,从而能够判断成为满油的情况。

另外,也可以将第二电磁阀23及第三电磁阀27打开预先设定的时间。根据储液器13与储油器15的高度关系以及第一油旁通配管21的长度及内径等配置构造等,能够预估从储液器13到储油器15的压力损失。能够基于该压力损失,算出储油器15从空的状态到满油的状态为止送入油所需的时间。能够通过预先设定该时间,从而使储油器15的油成为满油的状态。

接着,说明在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中进行通常的动作的期间进行的均油动作。在制冷循环装置1的压缩机组3中设置有第一压缩机3a和第二压缩机3b。第一压缩机3a及第二压缩机3b各自的感应电动机以与运转环境相应的期望的频率(转速)驱动。从压缩机组3排出的制冷剂与油一起在制冷剂配管50中流动。

在运转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频率也能够与该变化相应地改变。此时,如图14所示,例如,在成为频率突然下降的状况的情况下,第二压缩机3b的油71的量有时相对于第一压缩机3a的油71的量变少。另外,即使在没有频率的变化的情况下,根据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50的配置关系、制冷剂配管50的连接关系的不同,在第一压缩机3a和第二压缩机3b中,油71的量有时也会产生偏差。

在油71的量产生偏差的情况下,利用油71的油面的高度之差,进行使第一压缩机3a的油71的量和第二压缩机3b的油71的量成为大致相同的量的均油动作。

首先,利用积存于储液器13的油71的油面的高度p3与第二压缩机3b内的油71的油面的高度p2之差,使储液器13内的油71在油配管31及第二油配管31b中流动并送入第二压缩机3b(参照箭头)。另外,利用第一压缩机3a内的油71的油面的高度p1与第二压缩机3b内的油71的油面的高度p2之差,使第一压缩机3a内的油71在第一油配管31a及第二油配管31b中流动并送入第二压缩机3b(参照箭头)。

如图15所示,通过该均油动作,使第一压缩机3a的油71的量和第二压缩机3b的油的量成为大致相同的量。在制冷循环装置1动作的期间始终进行该均油动作。

这样,在上述制冷循环装置1中,在作为制冷循环装置而进行动作的期间,进行使压缩机组3的第一压缩机3a和第二压缩机3b的油71的量成为相同的量的均油动作。在发生回液时,从储油器15向被送入浓度较低的油73的第一压缩机3a或第二压缩机3b送入油71,能够防止第一压缩机3a或第二压缩机3b烧粘于未然。而且,在回液后,通过从储液器13向储油器15送入油71,并使储油器15的油71成为满油的状态,从而能够防备进一步的回液。

(变形例)

如图16所示,在变形例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特别是在第二油旁通配管25的第一分支管25b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27a,在第二分支管25c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27b。此外,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1相同。

根据变形例的制冷循环装置,通过相对于第一压缩机3a设置第三电磁阀27a,并相对于第二压缩机3b设置第三电磁阀27b,从而能够选择性地向油71、73的浓度下降的特定的第一压缩机3a和/或第二压缩机3b送入储油器15的油71。

此外,在上述制冷循环装置1中,作为压缩机组3,列举将第一压缩机3a和第二压缩机3b这两台压缩机并联连接而成的形态的压缩机组为例进行说明。作为压缩机组3的压缩机的台数,不限于两台,即使是三台以上,也能够应用。

另外,关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各种组合。

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均为例示,并不限制于此。本发明不是由上述说明的范围示出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的范围同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有效地用于具备多个压缩机并联连接而成的压缩机组的制冷循环装置。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制冷循环装置,3压缩机组,3a第一压缩机,3b第二压缩机,5四通阀,7冷凝器(第一热交换器),9膨胀阀,11蒸发器(第二热交换器),13储液器,15储油器,17排出气体旁通配管,19第一电磁阀,21第一油旁通配管,23第二电磁阀,25第二油旁通配管,25a总管,25b第一分支管,25c第二分支管,27、27a、27b第三电磁阀,31油配管,31a第一油配管,31b第二油配管,50、51a、51b、51、52、53、54、55、56、57、57a、57b制冷剂配管,71、73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