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型双盘管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14508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型双盘管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型双盘管型换热器,应用于双盘管型空调领域,包含风冷型,冷冻水型,以及风冷冷冻水双冷源型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双盘管空调采用的是1+1的设计理念,两个盘管相互独立设置,堆叠在一起构成双盘管换热器,其中一个换热盘管工作时,另一个换热盘管不参加工作,运行时只能有一个换热盘管对应的翅片参与换热,其翅片使用率低,整体传热系数低。在对大冷量有特殊需求的场合,传统的结构需要占据较大的体积空间,难以适用。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型双盘管换热器,对传统换热器的流程进行优化设计,以提升换热器的整体换热能力。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型双盘管换热器,包括翅片、互为备份的第一换热盘管和第二换热盘管,所述第一换热盘管和第二换热盘管均包括多排换热管路,每排换热管路包括正反交替折弯的多个U型折弯管,所述第一换热盘管和第二换热盘管均覆盖整个翅片;所述第一换热盘管的每两排换热管路之间设有至少一排第二换热盘管的换热管路。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换热盘管占据换热器的奇数行换热管路,所述第二换热盘管占据换热器的偶数行换热管路。

作为优选,所述翅片对应于第一换热盘管的管孔与对应于第二换热盘管的管孔在列向错开设置,分别占据不同的列。

一种高效型双盘管换热器,包括翅片、互为备份的第一换热盘管和第二换热盘管,所述第一换热盘管和第二换热盘管均包括多排换热管路,每排换热管路包括正反交替折弯的多个U型折弯管,所述第一换热盘管和第二换热盘管均覆盖整个翅片;所述第一换热盘管和第二换热盘管的每排换热管路占据翅片上两行管孔,第一换热盘管的换热管路与第二换热盘管的换热管路在列向上间隔设置。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型双盘管换热器可为平板式换热器、V型换热器或A型换热器。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V型换热器或A型换热器由两组独立的所述的翅片、第一换热盘管和第二换热盘管,通过管板、三角板、顶护板及底护板固定构成。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换热盘管和第二换热盘管的流程相互独立,连接至相同或不同的制冷循环系统,用于制冷剂或载冷剂循环管路。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重新排布换热器的流程设计,将两个原先相互独立的换热盘管,通过流程优化设计,使得在运行其中一个换热盘管时,两个换热盘管的翅片都能参与换热,增加近一倍的翅片换热面积,有效提升整个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同等的换热器尺寸下,有效增加了风侧的换热面积,换热器的整体换热能力明显提升。在一些对大冷量有特殊需求的场合,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增加机组制冷量,满足用户对大冷量产品的需求。在同等换热需求的情况下,由于本实用新型换热效率高,可以减少换热器翅片和铜管的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管板、2-三角板、3-换热盘管、4-出水管组件、5-进水管组件、6-翅片、7-顶护板、8-底护板。

图2为传统的双盘管设计流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盘管设计流程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双盘管设计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高效型双盘管换热器,包括翅片、互为备份的第一换热盘管和第二换热盘管,其中第一换热盘管和第二换热盘管均包括多排换热管路,每排换热管路包括正反交替折弯的多个U型折弯管,第一换热盘管和第二换热盘管均布满整个翅片,其中一个换热盘管工作时,风侧的换热面积能够覆盖到整个翅片。两个换热盘管的管路在宽度上占据整个翅片,在高度方向上可以间隔设置。两个换热盘管的流程是相互独立的,可连接至相同或不同的制冷循环系统,用于制冷剂或载冷剂循环管路。若两个换热盘管完全对等,连接至同一冷源的系统,可将流程设计为其中一个换热盘管占据奇数行换热管路,另一换热盘管占据偶数行换热管路。在双冷源型系统中,也可采用不对等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翅片上对应于两个换热盘管的孔也可在列向(宽度方向)错开设置,便于孔的排布和不同换热盘管的区分。

本实施例的高效型双盘管换热器可以用于平板式换热器、V型换热器或A型换热器,下面以如图1所示的V型换热器为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双盘管设计流程与现有设计流程的区别和效果。

如图1所示的一种高效型双盘管换热器,主要由两套独立的进出水管组件4、5,翅片6、换热盘管3(第一换热盘管和第二换热盘管)组成,通过管板1、三角板2、顶护板7、底护板8固定,形成V型换热器。翅片6和换热盘管3用于空气和制冷剂(或载冷剂),换热器进出水管组件和空调的总管路相连,用于输送制冷剂(或载冷剂)。低温的制冷剂(或载冷剂)通过进水管组件5进入到换热管中和流过翅片6的空气进行换热,制冷剂(或载冷剂)通过换热器的换热带走空气中的热量,经过换热的制冷剂(或载冷剂)吸收空气中热量后,变成温度较高的制冷剂(或载冷剂),通过出水管组件4流入到主机中,经过主机降温后,变成低温的制冷剂(或载冷剂),从而形成一套制冷循环回路。

图2为上述V型换热器采用的传统双盘管设计流程图,翅片上的管孔采用三角型等间距布置方式,如图,共有8列,第一换热盘管(称为系统A)占据了盘管的1、2、3、4列,第二换热盘管(称为系统B)占据了盘管的5、6、7、8列,系统A和系统B两个盘管相互独立,运行其中一个系统时,另外一个系统不工作,对整个翅片的利用效率低。图3为本实用新型改进后的设计流程图,系统A分别占据了2、4、6、8列,系统B分别占据了1、3、5、7列,将原先的4列翅片换热面积增加到7列换热面积,基本上覆盖到了整个翅片。从结构上可以看到,不论运行系统A或者运行系统B,整个翅片都会参与到换热过程中,和传统双盘管设计方案相比,新设计的流程方案能够换热效率更高。表1为在同等换热器尺寸以及换热管数下所做的产品性能测试得到的性能比对。

表1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方案性能比对

从上面的对比表格能够看出,不论是第一换热盘管或者第二换热盘管,制冷量和显冷量都有提升,同样其风量也有提升。在同等换热器尺寸下,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换热能力要比传统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提升12%左右。在同等制冷量需求下,本实用新型可以减小换热器尺寸,结构设计可以更加紧凑。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双盘管设计流程图,翅片上的管孔为行列矩阵布置方式,如图,系统A或B的每排换热管路占据两行管孔,交叉相连,系统A分别占据了2、4、6、8列,系统B分别占据了1、3、5、7列,也将原先的4列翅片换热面积增加到7列换热面积,基本上覆盖到了整个翅片,同样也能提升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