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扎啤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24141阅读:5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扎啤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扎啤机。



背景技术:

扎啤机通过进酒管道与扎桶连通,操作供酒开关可以自动出酒,目前的扎啤只在商店或饭店里才有,而且只是桶装的,居民需要饮用时只能到商店购买成桶的,桶装的扎啤体积大不便冷藏,为了解决这些缺陷,人们研究出了自动出酒的扎啤机,但是与供酒龙头连通的管路上没有串接电磁阀和流量计,无法通过供酒龙头计量和计费,其次没有供酒开关,直接通过电脑控制器来控制,工作不够稳定,而且残酒通过导管与操作台上面的扎啤座连通,导流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扎啤机。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扎啤机,包括操作台,所述操作台的前端面上设有通过数据线相互连接的电脑控制器和供酒开关,操作台的顶部设有大扎啤座和小扎啤座,小扎啤座的后侧通过螺帽固定有单向供酒龙头,大扎啤座和小扎啤座的底部中心部位分别设有大扎啤座上酒阀和小扎啤座上酒阀,大扎啤座的底部固定有大扎啤座电磁阀和大扎啤座流量计,所述操作台的后侧壁上设有依次与大扎啤座电磁阀、大扎啤座流量计、大扎啤座上酒阀串联连接的大扎啤座进酒管,所述小扎啤座的底部固定有小扎啤座电磁阀和小扎啤座流量计,所述大扎啤座进酒管的一侧设有依次与小扎啤座电磁阀、小扎啤座流量计、小扎啤座上酒阀串联连接的小扎啤座进酒管,所述小扎啤座流量计与小扎啤座上酒阀之间的小扎啤座进酒管上通过第一三通与单向供酒龙头的供酒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扎啤机,所述大扎啤座电磁阀、大扎啤座流量计、小扎啤座电磁阀、小扎啤座流量计分别通过数据线与所述电脑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扎啤机,所述大扎啤座和小扎啤座的底部均连接有导酒管,两个导酒管的端部通过第二三通连接残酒导管。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扎啤机,所述操作台的后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电脑控制器电性连接的电源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扎啤机结构新颖,扎啤机通过进酒管与大桶的扎啤桶连通,操作供酒开关,扎啤在电磁阀的作用下按流量自动出酒至扎碑杯里,可广泛使用在居民区和各种餐饮店里,设计更加合理,操作更加方便,美观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智能扎啤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智能扎啤机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智能扎啤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操作台;2、电脑控制器;3、供酒开关;4、大扎啤座;5、小扎啤座;6、螺帽;7、单向供酒龙头;8、大扎啤座上酒阀;9、小扎啤座上酒阀;10、大扎啤座电磁阀;11、大扎啤座流量计;12、大扎啤座进酒管;13、小扎啤座电磁阀;14、小扎啤座流量计;15、小扎啤座进酒管;16、第一三通;17、导酒管;18、第二三通;19、残酒导管;20、电源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3所示,一种智能扎啤机,包括操作台1,所述操作台1的前端面上设有通过数据线相互连接的电脑控制器2和供酒开关3,操作台1的顶部设有大扎啤座4和小扎啤座5,小扎啤座5的后侧通过螺帽6固定有单向供酒龙头7,大扎啤座4和小扎啤座5的底部中心部位分别设有大扎啤座上酒阀8和小扎啤座上酒阀9,大扎啤座4的底部固定有大扎啤座电磁阀10和大扎啤座流量计11,所述操作台1的后侧壁上设有依次与大扎啤座电磁阀10、大扎啤座流量计11、大扎啤座上酒阀8串联连接的大扎啤座进酒管12,所述小扎啤座5的底部固定有小扎啤座电磁阀13和小扎啤座流量计14,所述大扎啤座进酒管12的一侧设有依次与小扎啤座电磁阀13、小扎啤座流量计14、小扎啤座上酒阀9串联连接的小扎啤座进酒管15,所述小扎啤座流量计14与小扎啤座上酒阀9之间的小扎啤座进酒管15上通过第一三通16与单向供酒龙头7的供酒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扎啤机,所述大扎啤座电磁阀10、大扎啤座流量计11、小扎啤座电磁阀13、小扎啤座流量计14分别通过数据线与所述电脑控制器2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扎啤机,所述大扎啤座4和小扎啤座5的底部均连接有导酒管17,两个导酒管17的端部通过第二三通18连接残酒导管19。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扎啤机,所述操作台1的后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电脑控制器2电性连接的电源线20。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扎啤机结构新颖,扎啤机通过进酒管与大桶的扎啤桶连通,操作供酒开关,扎啤在电磁阀的作用下按流量自动出酒至扎碑杯里,而且单向供酒龙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小扎啤座电磁阀、小扎啤座流量计,可广泛使用在居民区和各种餐饮店里,另外大扎啤座和小扎啤座的槽底均设有与第二三通连通的导酒管,第二三通与残酒管连通,导流效果更好,设计更加合理,操作更加方便,美观实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