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制冷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99061阅读:84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制冷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制冷盒。



背景技术:

有些物品尤其是药物(比如胰岛素等)需要在低温下储存,以保证药物的性能稳定,避免失效。对于此种药物,外出时需要利用便携式的制冷盒等冷藏储存。制冷盒一般包括盒体,盒体内设置有内胆,内胆用于容置需要冷藏的物品。盒体上设置有盖板,盖板与内胆配合保温。

现有的制冷盒的盖板一般通过直接整体拆卸的方式与盒体连接,比如通过扣合的方式固定在盒体上。需要打开制冷盒时,直接将盖板取下。此种方式需要将盖板全取下,打开和关合盖板均不是很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便携式制冷盒,其活动门打开和关合方便,且能与内胆良好配合。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携式制冷盒,包括:

盒体,包括:

基板,正面向内凹陷形成内胆;

外框,沿所述基板的侧面围设;

制冷组件,位于所述基板的背面和所述外框围成的空间中,用于对所述内胆的外壁制冷;以及

盖板,位于所述盒体的正面,所述盖板包括:

固定部,与所述盒体固定;

活动门,盖合于所述内胆的正面,内侧与所述内胆密封,所述活动门与所述固定部通过软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门由外侧的软胶和内侧硬质塑料通过双色注塑成型,外侧的软胶延伸至所述固定部的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门的内侧向内凸设有保温层。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门的内侧设置有一条密封条,所述密封条依次环绕保温层的外周面,所述内胆的外侧凸设凸出部,所述活动门盖合于所述内胆正面时,所述凸出部插入所述密封条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组件位于所述外框和所述内胆的侧壁外侧围合的空间内,所述制冷组件包括:

半导体制冷片,其冷端抵接于所述内胆的外壁;

散热器,一端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抵接,另一端设置有散热翅片;

控制组件,位于所述散热器的一侧,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

散热风扇,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散热风扇的入风口朝向所述散热翅片,出风口朝向所述外框,所述外框在所述出风口正对的位置和所述控制组件附近的位置均开设有通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器上平行间隔排列有多片所述散热翅片,相邻的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形成风道,所述控制组件和所述散热风扇分别位于所述风道的不同侧。

进一步的,所述内胆的外壁贴附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固定部的外侧固定有显示屏和按键模组,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显示屏和所述按键模组均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盒体的背面固定有底板,所述底板向内凹陷形成有电池仓,所述电池仓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控制组件位于所述电池仓和所述盖板之间。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制冷盒,包括盒体、制冷组件和盖板。盒体包括基板和外框,基板的正面向内凹陷形成内胆,外框沿所述基板的侧面围设;制冷组件位于所述基板的背面和所述外框围成的空间中,用于对所述内胆的外壁制冷;盖板位于所述盒体的正面,所述盖板包括固定部和活动门,固定部与所述盒体固定;活动门盖合于所述内胆的正面,内侧与所述内胆密封,所述活动门与所述固定部通过软胶连接。盒体内的制冷组件对内胆制冷,保持内胆内的物品维持在稳定的低温环境中。盖板的固定部与盒体固定,通过活动门与内胆配合,保持内胆的保温效果。在使用时,直接打开或关闭活动门即可,不需要将整个盖板拆下,使用方便。固定部与活动门之间通过软胶连接,与直接通过合页等硬材质的材料制成的连接件相比,软胶具有较好的变形性,活动门可以有更多的变动范围,即,活动门对内胆的适应性能更佳,与内胆形成良好配合,对固定部的安装精度要求也更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制冷盒的爆炸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制冷盒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制冷盒的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制冷盒的爆炸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制冷盒的装配图。

其中:

1-盒体,11-基板,111-内胆,12-外框,121-通风口,2-制冷组件,21-半导体制冷片,22-散热器,221-散热翅片,23-控制组件,24-散热风扇,3-盖板,31-固定部,32-活动门,321-保温层,322-密封条,41-显示屏,42-按键模组,5-底板,51-电池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制冷盒,包括盒体1、制冷组件2和盖板3。盒体1包括基板11和外框12,基板11的正面向内凹陷形成内胆111,外框12沿基板11的侧面围设,基板可以由铝板等制成,重量比较轻且牢固。制冷组件2位于基板11的背面和外框12围成的空间中,用于对内胆111的外壁制冷。盖板3位于盒体1的正面,盖板3包括固定部31和活动门32,固定部31与盒体1固定,活动门32盖合于内胆111的正面,内侧与内胆111密封,活动门32与固定部31通过软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制冷盒通过制冷组件2对内胆111的外壁制冷,保持内胆111和内胆内的物品在合适的温度下。盖板3的固定部31与盒体1固定,通过活动门32与内胆111配合,保持内胆111的保温效果。在使用时,直接打开或关闭活动门32即可,不需要将整个盖板3拆下,与盖板3整体拆卸的方式相比,使用方便。固定部31与活动门32之间通过软胶连接,与直接通过合页等硬材质的材料制成的连接件相比,软胶具有较好的变形性,在固定部31的位置固定的情况下,活动门32可以有更多的变动范围,因此,活动门32对内胆111的适应性能更佳,可以与内胆111形成良好配合。此种结构对固定部31的安装精度要求也更低。

具体而言,活动门32由外侧的软胶和内侧硬质塑料通过双色注塑成型,内侧的硬质塑料可以是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等材料,形成活动门32的基本结构,保持活动门32的基本形状。软胶可以是热塑性弹性体(Thermoplastic Elastomer,TPE)等,外侧的软胶延伸至固定部31的外侧,将固定部31与活动门32无缝连接。此外,软胶手感柔软,位于外侧可以提高使用体验。软胶的外侧还可以设置防滑纹,进一步提高使用体验。活动门32通过双色注塑成型的方式直接一体成型即可,不需要其他的装配过程,简化了生产流程和后续的装配流程。活动门32的内侧向内凸设有保温层321,以形成较好的隔热效果,保持较好的保温效果。保温层321可以通过在活动么32的内侧发泡形成。

为了提高活动门32和内胆111之间的密封性,提高保温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活动门32的内侧设置有密封条322,密封条322环绕保温层321的外周面,内胆111的外侧凸设凸出部,活动门32盖合于内胆111正面时,凸出部与密封条322的侧面抵接,形成密封,提高保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制冷组件2位于外框12和内胆111的侧壁外侧围合的空间内,制冷组件2与内胆111并排设置,主要部件均平铺设置,整个盒体1呈扁平状,便于携带。制冷组件2包括半导体制冷片21、散热器22和控制组件23。半导体制冷片21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Peltier效应制成的一种制冷片。当直流电通过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时,在电偶的两端可分别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吸收热量的一端为冷端,对外制冷;放出热量的一端为热端,对外放热。半导体制冷片21冷端抵接于内胆111的外壁,对内胆111的外壁制冷。散热器22的一端与半导体制冷片21的热端抵接,另一端设置有散热翅片221,通过散热翅片221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控制组件23位于散热器22的一侧,与半导体制冷片21电连接。控制组件23对半导体制冷片21进行控制,进而控制内胆111内的温度。

制冷组件2还包括散热风扇24,散热风扇24与控制组件23电连接,散热风扇24的入风口朝向散热翅片221,出风口朝向外框12,外框12在出风口正对的位置和控制组件23附近的位置均开设有通风口121。散热风扇带动空气流过散热翅片221,带走散热翅片221上的热量,形成良好的散热效果。散热器22上的散热翅片221一般为多片平行间隔排列,相邻的散热翅片221之间形成风道,本实用新型的制冷组件2可以设置散热风扇24,且在风道的不同侧分别设置控制组件23和散热风扇24。散热风扇24工作时抽取风道内的空气,使得空气从风道其他侧的其他流入。流入风道的空气经过控制组件23,及时带走控制组件23产生的热量,保持控制组件23稳定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效果,散热风扇2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两个散热风扇24和控制组件23分别位于风道的三侧,两个散热风扇24工作时均风道抽取空气向外排放,大量的空气从控制组件23所在的一侧进入到风道中,同时加强了散热散热器22和控制组件23的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制冷盒的内胆111的外壁贴附有温度传感器,对内胆111的温度进行检测,固定部31的外侧固定有显示屏41和按键模组42,显示屏41用于显示相关的信息,按键模组42用于输入相关的信息,比如温度控制、闹钟控制、时间输入等。温度传感器、显示屏41和按键模组42均与控制组件23电连接。控制组件23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内胆111的当前温度后,可以通过显示屏41显示,此外,显示屏42上还可以显示电量、闹钟等信息。控制组件23上还设置有存储单元,可以对一段时间内的温度值存储,通过按键模组42可以在显示屏41翻阅在不同时间点上的温度。

便携式制冷盒在盒体1的背面固定有底板5,底板5向内凹陷形成有电池仓51,电池仓51的输出端与控制组件23电连接,控制组件23位于电池仓51和盖板3之间。电池仓51本身的高度比较低,因此,控制组件23设置于电池仓51和盖板3之间不会对盒体1的厚度造成较大的影响,可以通过此种结构形成紧凑的布局方式,节约空间,减少盒体1的体积。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