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方法及装置、制冷设备、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94118发布日期:2018-12-08 05:58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制冷方法及装置、制冷设备、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制冷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制冷方法及装置、制冷设备、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制冷技术采用始终针对某一区域集中制冷的方式来对设备内部整个区域进行制冷,而该方式往往会造成制冷不均匀的问题。例如,冰箱冷藏室仅设置了一个出风口,那么出风口仅对朝向的方向所在区域进行集中制冷,而其他区域的制冷效果较差。在相关技术中,通过在设备内部增加出风口的数量来改善制冷不均匀的问题。例如,在冰箱冷藏室的各层均增加出风口,可以使得冷藏室各层的温差较小。然而,一方面,由于设备结构的限制,可设置的出风口数量有限,导致设备内部仍存在一些死角无法及时获得冷气,均匀制冷的效果较差;另一方面,由于各出风口的风量保持不变,当某一区域的温度较高时,该区域的温度并不能够快速地降低到与其它层的温度保持一致。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冷方法及装置、制冷设备、存储介质,可以解决制冷设备内部制冷不均匀的问题,从而可以减小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的温差,实现均匀制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方法,应用于制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对所述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的温度分别进行监测;选取其中一区域作为参考区域;将其他区域中温度高于预设阈值,且与所述参考区域之间的温差大于预设温差值的区域作为待集中降温区域;对所述待集中降温区域进行集中制冷。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装置,应用于制冷设备;所述装置包括:监测单元,对所述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的温度分别进行监测;选取单元,选取其中一区域作为参考区域;处理单元,将其他区域中温度高于预设阈值,且与所述参考区域之间的温差大于预设温差值的区域作为待集中降温区域;集中制冷单元,对所述待集中降温区域进行集中制冷。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实现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通过监测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的温度来确定温度相对较高的待集中降温区域,并对待集中降温区域进行集中制冷,可以迅速降低待集中降温区域的温度,以减少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之间的温差,从而实现均匀制冷。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制冷方法的流程图。图3是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扫风结构的俯视图。图4-6是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扫风结构扫风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控制出风口风量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装置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在本发明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在相关技术中,通过在设备内部增加出风口的数量来改善制冷不均匀的问题。例如,在冰箱冷藏室的各层均增加出风口,通过每个出风口流出的冷气对外进行制冷。然而,一方面,当某一层存在较热的物品时(例如,用户向该层放入需要冷藏的物品),各出风口仍按照之前的风量对外进行制冷,导致该层的温度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都要高于其它层的温度,使得各层之间的温差较大,不利于均匀制冷以及保存该物品。另一方面,由于设备结构的限制,可设置的出风口数量有限,导致设备内部仍存在一些死角无法及时获得冷气,均匀制冷的效果较差。因此,本发明通过对制冷的方式予以改进,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下面结合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请参见图1,图1是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应用于制冷设备,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02,对所述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的温度分别进行监测。在本实施例中,制冷设备内部可以被划分为多个区域,划分的区域个数与所述制冷设备内部区域的空间大小呈正相关。作为例子,各区域温度的监测方式可以是在各区域安装温度传感器,但并不排除其他能够检测到各区域温度的方式。另外,为了使检测到的各区域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安装时可以使各区域的温度传感器在各自所属区域中的相对位置相同。步骤104,选取其中一区域作为参考区域。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选取所有区域中温度最低的区域作为参考区域。当然,也可以选取其他任意区域作为参考区域,本发明并不对此进行限制。步骤106,将其他区域中温度高于预设阈值,且与所述参考区域之间的温差大于预设温差值的区域作为待集中降温区域。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定预设阈值来判定是否需要进行制冷;通过设定预设温差值来衡量任一区域的温度是否在所有区域中相对较高,即是否需要对其进行集中制冷。当然,预设阈值和预设温差值的具体取值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定,本发明并不对此进行限制。其中,当制冷设备内部区域被划分为至少3个区域时,可能出现存在多个待集中降温区域的情况。那么,可以对多个待集中降温区域中温度相对较高的区域优先进行集中制冷的操作。具体的,当存在多个待集中降温区域时,可以按照温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对各个待集中降温区域进行集中制冷。步骤108,对所述待集中降温区域进行集中制冷。在一实施例中,可通过扫风结构对待集中降温区域进行集中制冷。具体的,可在制冷设备的出风口设置扫风结构,该扫风结构可调节风向;基于上述扫风结构的配置,可控制扫风结构调节风向朝向待集中降温区域,以对待集中降温区域进行集中制冷。其中,扫风结构可包括:若干扇叶、动力轴、连杆和驱动模块,各个扇叶通过动力轴与连杆连接;驱动模块与连杆连接,并在接收到风向调节指令时,驱动连杆带动各个扇叶旋转至相应的方向。在另一实施例中,可通过控制出风口的风量来对待集中降温区域进行集中制冷。具体的,当制冷设备的每个区域均设有出风口时,可关闭区别于待集中降温区域的其他区域的出风口,以使得冷气仅流向待集中降温区域的出风口(由于其他区域的出风口关闭,其他区域的冷气均从待集中降温区域的出风口流出,从而增大了待集中降温区域的出风口的风量),从而可以实现对待集中降温区域的集中制冷。通过对待集中降温区域进行集中制冷,可以迅速降低待集中降温区域的温度,以减少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之间的温差,从而实现均匀制冷。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参考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温差均不大于预设温度差时(说明此时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的温度较为平均,即不存在待集中降温区域),那么可以对所述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进行均匀制冷。通过在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的温度较为平均时采用均匀制冷的方式,可以进一步使得各区域的温度更为平均,有利于提高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在一实施例中,可基于上述扫风结构对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进行均匀制冷。具体的,可控制扫风结构调节风向循环朝向各个区域,以对各区域进行均匀制冷。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基于出风口的风量控制对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进行均匀制冷。具体的,当制冷设备的每个区域均设有出风口时,可将各出风口(均开启)的风量设置为相近或相同,从而可以实现对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的均匀制冷。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通过监测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的温度来确定温度相对较高的待集中降温区域,并对待集中降温区域进行集中制冷,可以迅速降低待集中降温区域的温度,以减少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之间的温差,从而实现均匀制冷。进一步的,当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的温度较为平均时,采用均匀制冷的方式,可以进一步使得各区域的温度更为平均,有利于提高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请参见图2,图2是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制冷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应用于制冷设备,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202,对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的温度分别进行监测。在本实施例中,制冷设备内部(可理解为制冷设备中对其进行制冷的区域,比如冰箱的冷藏室、冷冻室等)可以被划分(可平均划分)为多个区域,划分的区域个数与制冷设备内部区域的空间大小呈正相关,即制冷设备内部区域的空间越大,则划分出的区域越多。而针对划分出的各区域温度的获取,例如,可在各区域安装温度传感器以用于检测所在区域的温度。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能够检测到各区域温度的方式,本发明并不对此进行限制。另外,为了保证检测到温度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安装的温度传感器在各自所述区域中的相对位置相同。例如,均安装于各自所在区域的中心。步骤204,判断各区域的温度是否均不高于预设阈值,若均不高于预设阈值,则返回步骤202;否则转入步骤20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预设阈值来判定制冷设备内部是否需要进行制冷。其中,该预设阈值可以理解为制冷设备的“开机温度”。步骤206,选取其中一区域作为参考区域。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选取参考区域来衡量其他各区域的温度是否相对较高。具体的,可以选取所有区域中温度最低的区域作为参考区域。当然,也可以选取其他任意区域作为参考区域,本发明并不对此进行限制。举例而言,假定划分出的区域和相应的温度如表1所示:区域温度/℃a2b3c4表1那么,可以选取区域a作为参考区域。步骤208,判断是否存在待集中降温区域,若存在则转入步骤210,否则转入步骤212。在本实施例中,区别于参考区域的其他区域中温度高于预设阈值和参考区域的温度,且与参考区域之间的温差大于预设温差值的区域可作为待集中降温区域。通过设定预设温差值来衡量任一区域的温度是否在所有区域中相对较高,即是否需要对其进行集中制冷。当存在温度高于预设阈值和参考区域的温度,且与参考区域的温差大于预设温度差的区域(即待集中降温区域)时,说明该区域在所有区域中相对较高,即需要对其进行集中制冷以尽快降低该区域的温度;当不存在待集中降温区域时,说明各区域的温度比较平均,不需要对任一区域进行集中制冷,只需要对所有区域进行均匀制冷即可。步骤210,对待集中降温区域进行集中制冷,并返回步骤208。在本实施例中,当制冷设备内部区域被划分为至少3个区域时,很可能出现存在多个待集中降温区域的情况。那么,可以对多个待集中降温区域中温度相对较高的区域优先进行集中制冷的操作。具体的,当存在多个待集中降温区域时,可以按照温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对各个待集中降温区域进行集中制冷。举例而言,承接于上述表1的举例,当选取区域a为参考区域时,区域b和区域c均属于待集中降温区域。那么,可以优先对区域c进行集中制冷,直到区域c不属于待集中降温区域为止;然后,再对区域b进行集中制冷。而针对集中制冷的方式,在一实施例中,可通过扫风结构对待集中降温区域进行集中制冷。请参见图3,图3是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扫风结构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扫风结构10可包括:若干扇叶101(图中示出了6个扇叶)、连杆102、动力轴103(每一扇叶对应于一动力轴)和驱动模块104(图中未示出),各个扇叶通过动力轴与连杆102连接;驱动模块104与连杆102连接,并在接收到风向调节指令(比如,由制冷设备的处理器下发)时,驱动连杆102带动各个扇叶旋转至相应的方向。那么,可将扫风结构10设于出风口以调节风向,使得冷气流向所调节的方向以对该方向上的区域进行集中制冷。举例而言,将出风口a负责制冷的区域平均划分为“左部”、“中部”、“右部”区域,并将扫风结构10设于出风口a中,以对出风口a负责制冷的区域进行扫风。当需要对“中部”区域进行集中制冷时(比如用户将一较热的物品放入“中部”区域进行保存),如图4所示,驱动模块104控制连杆102带动扇叶转至朝向“中部”区域的方向,以使得风向朝向“中部”区域,对“中部”区域进行集中制冷。当需要对“左部”区域进行集中制冷时,如图5所示,驱动模块104控制连杆102带动扇叶转至朝向“左部”区域的方向,以使得风向朝向“左部”区域,对“左部”区域进行集中制冷。当需要对“右部”区域进行集中制冷时,如图6所示,驱动模块104控制连杆102带动扇叶转至朝向“右部”区域的方向,以使得风向朝向“右部”区域,对“右部”区域进行集中制冷。其中,扇叶的数量和控制扇叶旋转的角度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本发明并不对此进行限制。在另一实施例中,可通过控制出风口的风量来对待集中降温区域进行集中制冷。具体的,当制冷设备的每个区域均设有出风口时,可关闭区别于待集中降温区域的其他区域的出风口,以使得冷气仅流向待集中降温区域的出风口(由于其他区域的出风口关闭,其他区域的冷气均从待集中降温区域的出风口流出,从而增大了待集中降温区域的出风口的风量),从而可以实现对待集中降温区域的集中制冷。举例而言,如图7所示,制冷设备的内部区域20被划分为区域201、区域202和区域203;各区域分别设有出风口2011、出风口2021和出风口2031,以及温度传感器2012、温度传感器2022和温度传感器2032用以检测各自区域的温度。比如,当需要对区域201进行集中制冷时,可关闭出风口2021和出风口2031,以使得冷气仅从出风口2011流出,从而增加出风口2011的风量,实现对区域201的集中制冷。通过对待集中降温区域进行集中制冷,可以迅速降低待集中降温区域的温度,以减少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之间的温差,从而实现均匀制冷。步骤212,对各区域进行均匀制冷。在一实施例中,可基于上述扫风结构10对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进行均匀制冷。具体的,可通过向驱动模块104下达循环扫风的指令,驱动模块104在接收到循环扫风的指令后,驱动连杆102带动各个扇叶循环朝向各个区域,从而使得风向循环朝向各个区域,以对各区域进行均匀制冷。例如,承接于上述举例,驱动模块104可驱动连杆102带动各个扇叶循环朝向“左部”区域、“中部”区域和“右部”区域,而在后续停止制冷时,再控制扇叶回到“中部”区域。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基于出风口的风量控制对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进行均匀制冷。具体的,当制冷设备的每个区域均设有出风口时,可将各出风口(均开启)的风量设置为相近或相同,从而可以实现对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的均匀制冷。例如,承接于上述举例,可分别开启出风口2011-2031,并将出风口2011-2031的风量设置为相近或相同。通过在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的温度较为平均时采用均匀制冷的方式,可以进一步使得各区域的温度更为平均,有利于提高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步骤214,判断各区域的温度是否均不高于预设阈值,若均不高于预设阈值,则转入步骤216,;否则返回步骤212。在本实施例中,步骤214中的预设阈值可以理解为制冷设备的“关机温度”;同时,和上述步骤204中的“预设阈值”可以设为相同值,也可设为不同值,本发明并不对此进行限制。步骤216,停止制冷并返回步骤202。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通过监测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的温度来确定温度相对较高的待集中降温区域,并对待集中降温区域进行集中制冷,可以迅速降低待集中降温区域的温度,以减少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之间的温差,从而实现均匀制冷。进一步的,当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的温度较为平均时,采用均匀制冷的方式,可以进一步使得各区域的温度更为平均,有利于提高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8,在硬件层面,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802、内部总线804、网络接口806、内存808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810,当然还可能包括其他业务所需要的硬件。处理器802从非易失性存储器810中读取对应的计算机程序到内存808中然后运行,在逻辑层面上形成制冷装置。当然,除了软件实现方式之外,本发明并不排除其他实现方式,比如逻辑器件抑或软硬件结合的方式等等,也就是说以下处理流程的执行主体并不限定于各个逻辑单元,也可以是硬件或逻辑器件。请参考图9,在软件实施方式中,该制冷装置可以包括监测单元901、选取单元902、处理单元903和集中制冷单元904。其中:监测单元901,对所述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的温度分别进行监测;选取单元902,选取其中一区域作为参考区域;处理单元903,将其他区域中温度高于预设阈值,且与所述参考区域之间的温差大于预设温差值的区域作为待集中降温区域;集中制冷单元904,对所述待集中降温区域进行集中制冷。可选的,所述选取单元902具体用于:选取所有区域中温度最低的区域作为参考区域。可选的,所述集中制冷单元904具体用于:当存在多个待集中降温区域时,按照温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对各个待集中降温区域进行集中制冷。可选的,还包括:均匀制冷单元905,当所述参考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温差均不大于预设温度差时,对所述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进行均匀制冷。可选的,所述制冷设备的出风口设有扫风结构,所述扫风结构可调节风向;所述集中制冷单元904具体用于:控制所述扫风结构调节风向朝向所述待集中降温区域。可选的,所述扫风结构包括:若干扇叶、动力轴、连杆和驱动模块;各个扇叶通过动力轴与连杆连接;所述驱动模块与连杆连接;其中,所述驱动模块在接收到风向调节指令时,驱动连杆带动各个扇叶旋转至相应的方向。可选的,所述制冷设备的每个区域均设有出风口;所述集中制冷单元904具体用于:关闭区别于所述待集中降温区域的其他区域的出风口,以使得冷气仅流向所述待集中降温区域的出风口。可选的,所述制冷设备内部的各区域安装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在区域的温度;其中,各区域的温度传感器在各自所属区域中的相对位置相同。上述装置中各个单元的功能和作用的实现过程具体详见上述方法中对应步骤的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对应于方法实施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发明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上述指令可由上述制冷装置的处理器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对所述制冷设备内部各区域的温度分别进行监测;选取其中一区域作为参考区域;将其他区域中温度高于预设阈值,且与所述参考区域之间的温差大于预设温差值的区域作为待集中降温区域;对所述待集中降温区域进行集中制冷。其中,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本发明并不对此进行限制。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