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双板蒸发器的板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1558发布日期:2018-11-09 20:24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具有双板蒸发器的板冰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制冰设备,特别是一种具有双板蒸发器的板冰机。



背景技术:

板冰机是制冰机的一种,一般多为工业制冰机。所生产冰为块状。其制造的板冰不规则、坚硬、透明干燥。板冰厚度和宽度可根据用途自由调节。在商业领域用在大型超市生鲜、冻肉保鲜展台;酒店、宾馆;水产专卖、批发市场。食品加工业:肉鸡等肉类加工过程保鲜冷却;蔬菜、牛奶、咖啡保鲜;面包加工、酒制造冷却使用。水产加工业:烤鳗、虾制品、鱼类等副食品加工过程保鲜;牡蛎、鲜鱼、贝类运输保鲜。渔船捕捞业:从近海小型渔船到远洋大型渔轮捕捞的海产品保鲜使用。染料化工业:主要用于加工过程冷却。医药制造业:药品生产加工过程冷却冷藏使用。

蒸发器是制冷四大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件,低温的冷凝液体通过蒸发器,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气化吸热,达到制冷的效果。蒸发器主要由加热室和蒸发室两部分组成。加热室向液体提供蒸发所需要的热量,促使液体沸腾汽化;蒸发室使气液两相完全分离。

现有板冰机中的蒸发器存在以下问题:

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换热效率较低,使制冷剂所携带的大量冷量损失浪费。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停留的时间短,使得单位制冷剂的工作效率低,从而增加了压缩机的工作时间和工作负荷。蒸发器制冷效果一般,所生产的板冰厚度差,并且不宜存放,易融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设置呈蛇形的弯折路径以增强换热效果,同时增设管道内壁结构,增强与制冷剂的接触程度,提升换热效率的具有双板蒸发器的板冰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具有双板蒸发器的板冰机,包括机身外壳,所述机身外壳内设置制冷系统、制冰输水系统、脱冰输水系统和碎冰机构,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呈回路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及蒸发器,所述制冰输水系统包括循环连接的冷水箱、制冰水泵、制冰供水管和制冰回水槽,所述脱冰输水系统包括循环连接的热水箱、脱冰水泵、脱冰供水管和脱冰回水槽,所述碎冰机构包括碎冰电机、传动皮带轮和狼牙棒;所述蒸发器包括若干呈平行排列的蒸发双板,所述蒸发双板包括两片相对峙的蒸发单板,两片所述蒸发单板的顶部通过安装肋板相固连,底部通过安装座相固连,两片所述蒸发单板之间形成过热空隙,两片所述蒸发单板的相背外侧壁为制冷面,两片所述蒸发单板的相对内侧壁为吸热面,所述蒸发单板包括若干个单元板体,所述单元板体的上、下边沿处设置拼接组件,所述单元板体内平向排列设置若干流通通道,所述流通通道的截面呈长方形,所述流通通道的内壁上均匀排列若干凸棱,所述单元板体的两侧均固设堵板,所述堵板内设置空腔,所述流通通道与所述空腔相连通,所述堵板内空腔的一端为敞口,另一端设置封闭板,同一单元板体上的两个堵板的空腔敞口呈上下反向设置;若干所述单元板体沿纵列通过拼接组件形成固连,上下相邻两单元板体的堵板对正连接,使连接堵板的空腔敞口呈密封连通,位于最底部的单元板体的一侧堵板上连通供液管,位于最上部的单元板体的一侧堵板上连通回液管;所述制冰供水管位于所述蒸发双板的两个外侧壁顶部,所述制冰供水管上的若干喷淋孔朝向所述制冷面,所述安装座的两侧具有外槽,所述外槽衔接于所述制冷面的下方,所述外槽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导流口衔接所述制冰回水槽;所述脱冰供水管位于蒸发双板的过热空隙顶部,所述脱冰供水管上的若干喷淋孔朝向所述吸热面,所述安装座的中部具有内槽,所述内槽衔接于所述吸热面的下方,所述内槽一端封闭,另一端导流口衔接所述脱冰回水槽;所述狼牙棒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方,所述狼牙棒的下方设置出冰口,所述出冰口处挡设滤网,所述冷水箱衔接于所述滤网的下方。

本板冰机上设置智能控制系统,通过触摸屏的智能化界面,来设置参数、显示数据、监控设备状态。标准制冰周期为25分钟,通过选择工作模式自由设定制冰时间,也可只利用夜间低谷电制冰,降低制冰成本。同时选择制冰模式减少冬夏季的温差给系统带来的故障。

通过堵板所设置的阻挡或导通,将纵向排列的多个单元板体连接形成多段弯折的流通路径,由此延长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流路长度,延长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滞留时长,从而实现制冷剂的充分作用,提高其利用率,增强换热效果。

在上述的具有双板蒸发器的板冰机中,所述凸棱为直线型或波浪线型,所述凸棱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或三角形。

在上述的具有双板蒸发器的板冰机中,每个所述流通通道内凸棱的数量为8~20个,所述凸棱的宽度为0.3~1.8mm,所述凸棱的高度为0.4~2.1mm,相邻所述凸棱之间的间距为1.2~3.6mm。

在上述的具有双板蒸发器的板冰机中,所述过热空隙的间距为30mm~50mm。

在上述的具有双板蒸发器的板冰机中,所述拼接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单元板体底侧的凸条,所述凸条为燕尾型条体,所述拼接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单元板体顶侧的凹槽,所述凹槽为燕尾槽,所述凸条插入所述凹槽内形成嵌合卡接。燕尾型的卡接配合,能够有效实现两块板体之间的固连,通过燕尾廓形避免两板轻易脱离卡接。

在上述的具有双板蒸发器的板冰机中,位于最上部的所述单元板体与安装肋板固连,所述安装肋板的底侧设置凸条,所述凸条插入单元板体顶侧的凹槽内形成嵌合卡接;位于最底部的所述单元板体与安装座固连,所述安装座的顶部设置燕尾槽,所述单元板体底侧的凸条插入所述燕尾槽内形成嵌合卡接。

利用水的0℃结冰的原理,有因为冰是单矿岩,不能和它物共处,水在结晶的过程中自动排除杂质,此时只有淡水在结冰,杂质、空气等随着水流出,因此冷凝在蒸发单板上的冰具有净透明等特点。

制冷剂在流经流通通道时与其内的凸棱发生碰撞接触,使得制冷剂的湍流度增强,延长制冷剂滞留时间,凸棱表面增加与制冷剂接触面积。

凸棱的形状越复杂,换热效果越好;凸棱的数量越多,换热效果越好;凸棱的规格越大,换热效果越好;凸棱的间距越小,换热效果越好。

单元板体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所述堵板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采用铝合金材料以提高换热效率,从而优化制冰效果,提升工作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具有双板蒸发器的板冰机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设置呈蛇形的弯折路径以增加制冷剂的流经长度、滞留时间,同时在流经管道内壁上增设多种形态的凸棱,通过流路的复杂路况增加制冷剂的湍流强度、滞留时间,以达到管路中的制冷剂与侧壁充分接触换热,最终优化冷凝效果,提升换热效率,加厚制冰产品。

附图说明

图1本板冰机中蒸发单板的主视剖面图。

图2是本板冰机中蒸发双板的侧视局部剖面图。

图3是本板冰机中蒸发双板的外部结构图。

图4是本板冰机的前面内部结构立体图。

图5是本板冰机的后面内部结构立体图。

图中,1、单元板体;2、凸条;3、流通通道;4、凸棱;5、堵板;6、供液管;7、回液管;8、安装肋板;9、安装座;9a、外槽;9b、内槽;10、过热空隙;11、机身外壳;12、冷水箱;13、制冰水泵;14、制冰供水管;15、制冰回水槽;16、热水箱;17、脱冰水泵;18、脱冰供水管;19、脱冰回水槽;20、压缩机;21、蒸发双板;22、碎冰电机;23、传动皮带轮;24、狼牙棒;25、滤网;26、出冰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具有双板蒸发器的板冰机,包括机身外壳11,机身外壳11内设置制冷系统、制冰输水系统、脱冰输水系统和碎冰机构,制冷系统包括呈回路连接的压缩机20、冷凝器、膨胀阀及蒸发器,制冰输水系统包括循环连接的冷水箱12、制冰水泵13、制冰供水管14和制冰回水槽15,脱冰输水系统包括循环连接的热水箱16、脱冰水泵17、脱冰供水管18和脱冰回水槽19,碎冰机构包括碎冰电机22、传动皮带轮23和狼牙棒24;蒸发器包括若干呈平行排列的蒸发双板21,蒸发双板21包括两片相对峙的蒸发单板,两片蒸发单板的顶部通过安装肋板8相固连,底部通过安装座9相固连,两片蒸发单板之间形成过热空隙10,两片蒸发单板的相背外侧壁为制冷面,两片蒸发单板的相对内侧壁为吸热面,蒸发单板包括若干个单元板体1,单元板体1的上、下边沿处设置拼接组件,单元板体1内平向排列设置若干流通通道3,流通通道3的截面呈长方形,流通通道3的内壁上均匀排列若干凸棱4,单元板体1的两侧均固设堵板5,堵板5内设置空腔,流通通道3与空腔相连通,堵板5内空腔的一端为敞口,另一端设置封闭板,同一单元板体1上的两个堵板5的空腔敞口呈上下反向设置;若干单元板体1沿纵列通过拼接组件形成固连,上下相邻两单元板体1的堵板5对正连接,使连接堵板5的空腔敞口呈密封连通,位于最底部的单元板体1的一侧堵板5上连通供液管6,位于最上部的单元板体1的一侧堵板5上连通回液管7;制冰供水管14位于蒸发双板21的两个外侧壁顶部,制冰供水管14上的若干喷淋孔朝向制冷面,安装座9的两侧具有外槽9a,外槽9a衔接于制冷面的下方,外槽9a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导流口衔接制冰回水槽15;脱冰供水管18位于蒸发双板21的过热空隙10顶部,脱冰供水管18上的若干喷淋孔朝向吸热面,安装座9的中部具有内槽,内槽衔接于吸热面的下方,内槽一端封闭,另一端导流口衔接脱冰回水槽19;狼牙棒24位于蒸发器的下方,狼牙棒24的下方设置出冰口26,出冰口26处挡设滤网25,冷水箱12衔接于滤网25的下方。

本板冰机上设置智能控制系统,通过触摸屏的智能化界面,来设置参数、显示数据、监控设备状态。标准制冰周期为25分钟,通过选择工作模式自由设定制冰时间,也可只利用夜间低谷电制冰,降低制冰成本。同时选择制冰模式减少冬夏季的温差给系统带来的故障。

凸棱4为直线型或波浪线型,凸棱4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或三角形。

每个流通通道3内凸棱4的数量为8~20个,凸棱4的宽度为0.3~1.8mm,凸棱4的高度为0.4~2.1mm,相邻凸棱4之间的间距为1.2~3.6mm。

过热空隙10的间距为30mm~50mm。

拼接组件包括位于单元板体1底侧的凸条2,凸条2为燕尾型条体,拼接组件还包括位于单元板体1顶侧的凹槽,凹槽为燕尾槽,凸条2插入凹槽内形成嵌合卡接。燕尾型的卡接配合,能够有效实现两块板体之间的固连,通过燕尾廓形避免两板轻易脱离卡接。

位于最上部的单元板体1与安装肋板8固连,安装肋板8的底侧设置凸条2,凸条2插入单元板体1顶侧的凹槽内形成嵌合卡接;位于最底部的单元板体1与安装座9固连,安装座9的顶部设置燕尾槽,单元板体1底侧的凸条2插入燕尾槽内形成嵌合卡接。

板冰机的运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开机通过压缩机20、冷凝器及膨胀阀将制冷剂进行压缩、冷凝、汽化送入蒸发器的供液管6;

2)、制冷剂进入每个蒸发单板最底部的单元板体1内,通过若干流通通道3由单元板体1的一侧流向另一侧,到达另一侧再通过相通的堵板5进入上方相邻的单元板体1内,由此在若干堵板5与若干单元板体1中进行蛇形弯折流路,在制冷剂流经过程中使两片蒸发单板的外侧制冷面进行冷凝,制冷剂最终由回液管7流出蒸发单板以持续循环制冷作业;通过制冰水泵13将冷水箱12中的冷水输送至制冰供水管14,进一步通过制冰供水管14的喷淋孔向蒸发双板21的两个外壁进行喷洒冷水,冷水接触制冷面被吸热后冷凝结冰,多余的水流入安装座9的外槽9a,汇集至制冰回水槽15,通过管路回流至冷水箱12,持续循环喷淋使蒸发双板21外壁面上的冰层逐渐增厚;

3)、当蒸发双板21外壁面上冰层达到所需厚度时,压缩机20停止向蒸发双板21输入制冷剂;制冰水泵13停止工作,不再向蒸发双板21的两个外壁面上喷淋冷水;

4)、脱冰水泵17启动,将热水箱16中的热水输送至脱冰供水管18,进一步通过脱冰供水管18的喷淋孔向蒸发双板21的两个内壁进行喷洒热水,通过蒸发双板21的内侧吸热面对热水进行吸热,进一步通过每片蒸发单板向其外侧制冷面进行传热,通过热量融化接触面冰体使冰板脱落;落下的热水收集至安装座9的内槽,汇集至脱冰回水槽19,通过管路回流至热水箱16,持续循环喷淋使蒸发双板21外壁面上的冰层全部脱落;

5)、碎冰电机22开启,通过传动皮带轮23带动狼牙棒24进行持续转动,冰板下落经过狼牙棒24被破碎成所需规格,而后冰板下落至滤网25上,通过导滑作用由出冰口26排出板冰产品,碎冰通过滤网25回收至冷水箱12中。

利用水的0℃结冰的原理,有因为冰是单矿岩,不能和它物共处,水在结晶的过程中自动排除杂质,此时只有淡水在结冰,杂质、空气等随着水流出,因此冷凝在蒸发单板上的冰具有净透明等特点。

通过堵板5所设置的阻挡或导通,将纵向排列的多个单元板体1连接形成多段弯折的流通路径,由此延长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流路长度,延长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滞留时长,从而实现制冷剂的充分作用,提高其利用率,增强换热效果。

制冷剂在流经流通通道3时与其内的凸棱4发生碰撞接触,使得制冷剂的湍流度增强,延长制冷剂滞留时间,凸棱4表面增加与制冷剂接触面积。

凸棱4的形状越复杂,换热效果越好;凸棱4的数量越多,换热效果越好;凸棱4的规格越大,换热效果越好;凸棱4的间距越小,换热效果越好。

单元板体1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堵板5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采用铝合金材料以提高换热效率,从而优化制冰效果,提升工作效率。

本具有双板蒸发器的板冰机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设置呈蛇形的弯折路径以增加制冷剂的流经长度、滞留时间,同时在流经管道内壁上增设多种形态的凸棱4,通过流路的复杂路况增加制冷剂的湍流强度、滞留时间,以达到管路中的制冷剂与侧壁充分接触换热,最终优化冷凝效果,提升换热效率,加厚制冰产品。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单元板体1;凸条2;流通通道3;凸棱4;堵板5;供液管6;回液管7;安装肋板8;安装座9;外槽9a;内槽;过热空隙10;机身外壳11;冷水箱12;制冰水泵13;制冰供水管14;制冰回水槽15;热水箱16;脱冰水泵17;脱冰供水管18;脱冰回水槽19;压缩机20;蒸发双板21;碎冰电机22;传动皮带轮23;狼牙棒24;滤网25;出冰口26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