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源热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63964发布日期:2021-03-23 10:56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源热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热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源热泵装置。



背景技术:

地源热泵是利用地下常温地源温度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深埋于建筑物周围的管路系统与建筑物内部完成热交换的装置。冬季从地源中取热,向建筑物供暖;夏季向地源排热,为建筑物制冷。它以地源作为热源、冷源,通过高效热泵机组向建筑物供热或供冷,更加地环保。

现有技术中,地源热泵的各个组件分布式安装,这样可以将第一换热器置于室内,将其他组件,如压缩机、第二换热器置于室外,可以有效节约室内空间、削弱因压缩机振动产生的噪声,但弊端也很明显,一方面,各个热泵组件之间须用较长的管路连接,导致制造成本高,其次这分体式热泵只能现场组装,出售商家须配有专门人员负责组装,增加了人工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各个热泵组件为分布式安装,整个热泵系统结构不紧凑,使得安装、维修十分不便,尤其是安装、维修设于高楼的室外机时。

为解决上述问题,申请人已申请公开号为cn210532740u的一种土壤源热泵装置,其包括热泵机组和风机组件,热泵机组包括依次连通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第二换热器,热泵机组和风机组件集成在同一箱体内,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与埋于土壤的水循环管路连通。

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上述专利文献公开的方案由于将压缩机置于室内,压缩机工作时产生一系列噪声,用户体验差。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源热泵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地源热泵装置置于室内时,噪声大、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地源热泵装置,包括热泵机组和风机组件,热泵机组包括依次连通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第二换热器,热泵机组和风机组件集成在同一箱体内,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与埋于土壤的水循环管路连通,还包括第一降噪组件,第一降噪组件包括具有减振效果的减振板,减振板设于箱体内且位于压缩机底部以支撑压缩机。

第一降噪组件还包括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连接箱体和减振板的第一连接件,以及连接压缩机和减振板的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错开设置,第一连接件与箱体间具有设定间隙。

减振板包括包覆层和减振层,包覆层设于减振层两侧。

第一连接件外套有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与箱体和减振板相抵,第二连接件外套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与压缩机和减振板相抵。

该地源热泵装置还包括第二降噪组件,压缩机与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通过第二降噪组件连通,第二降噪组件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

第二降噪组件包括排气管和阻尼块,排气管为弯折状;阻尼块设于排气管的弯折处,阻尼块与安装基台相连。

排气管包括多个u型管。

该地源热泵装置还包括第三降噪组件,第三降噪组件贴覆于箱体的内壁上。

第三降噪组件为波峰吸音棉。

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之一设于箱体的下侧,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另一设于箱体的上侧,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设置有风机组件,风机组件的出风口朝向第二换热器,且出风口与第二换热器之间设有预留空间。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地源热泵装置,包括热泵机组和风机组件,热泵机组包括依次连通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第二换热器,热泵机组和风机组件集成在同一箱体内,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与埋于土壤的水循环管路连通,还包括第一降噪组件,第一降噪组件包括具有减振效果的减振板,减振板设于箱体内且位于压缩机底部以支撑压缩机。

箱体和压缩机之间通过减振板连接,且减振板具有减振效果,减振板能够削弱压缩机工作时产生的振动,降低了因压缩机振动带来的噪声。

2.本实用新型的地源热泵装置,第一降噪组件还包括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连接箱体和减振板的第一连接件,以及连接压缩机和减振板的第二连接件,实现将压缩机稳固设在减振板上;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错开设置,使得压缩机产生的振动仅能通过减振板传递,第一连接件与箱体间具有设定间隙,减少接触减振板与箱体的接触面积,削弱第一连接件的振动程度,进而降低箱体因压缩机工作引发的振动程度,降低噪声。

3.本实用新型的地源热泵装置,还包括第二降噪组件,压缩机与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通过第二降噪组件连通,第二降噪组件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第二降噪组件包括排气管和阻尼块,排气管为弯折状,这种弯折状结构有效降低压缩机的振动对管道的影响,防止压缩机在标准振幅情况下规律性传递振动。阻尼块设于排气管的弯折处,阻尼块与安装基台相连。利用阻尼块的自重以降低排气管的振动幅度,降低噪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地源热泵装置的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地源热泵装置取掉前箱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地源热泵装置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换热器;2-第二换热器;3-压缩机;4-控制器;5-减振板;6-第一连接件;7-第二连接件;8-第一弹性件;9-第二弹性件;10-排气管;11-阻尼块;12-风机;13-箱体;14-前箱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的地源热泵装置,如图1-图3所示,图2为图1取掉前箱盖14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热泵机组和风机组件,热泵机组包括依次连通的压缩机3、第一换热器1、节流装置、第二换热器2,热泵机组和风机组件集成在同一箱体13内,第一换热器1或第二换热器2与埋于地源的水循环管路连通,还包括第一降噪组件,第一降噪组件包括具有减振效果的减振板5,减振板5设于箱体13内且位于压缩机3底部以支撑压缩机3。其中,风机组件包括风机12和电机,由电机带动风机12工作,地源包括土壤、地下水等。

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其中之一为蒸发器,其中另一为冷凝器。

箱体13和压缩机3之间通过减振板5连接,且减振板5具有减振效果,减振板5能够削弱压缩机3工作时产生的振动,降低了因压缩机3振动带来的噪声。减振板5包括包覆层和减振层,包覆层设于减振层上下两侧,减振层为聚氨酯软发泡层,包覆层为满足使用要求的材料,如木材、金属等。

如图3所示,第一降噪组件还包括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连接箱体13和减振板5的第一连接件6,以及连接压缩机3和减振板5的第二连接件7,实现将压缩机3稳固设在减振板5上;第一连接件6和第二连接件7错开设置,使得压缩机3产生的振动仅能通过减振板5传递,第一连接件6与箱体13间具有设定间隙,减少接触减振板5与箱体13的接触面积,削弱第一连接件6的振动程度,进而降低箱体13因压缩机3工作引发的振动程度,降低噪声。

第一连接件6外套有第一弹性件8,第一弹性件8与箱体13和减振板5相抵,第二连接件7外套有第二弹性件9,第二弹性件9与压缩机3和减振板5相抵。

如图4所示,该地源热泵装置还包括第二降噪组件,压缩机3与第一换热器1或第二换热器2通过第二降噪组件连通,第二降噪组件与压缩机3的排气口连接。第二降噪组件包括排气管10和阻尼块11,排气管10为弯折状,这种弯折状结构有效降低压缩机3的振动对管道的影响,防止压缩机3在标准振幅情况下规律性传递振动。阻尼块11设于排气管10的弯折处,阻尼块11与安装基台相连。利用阻尼块11的自重以降低排气管10的振动幅度,降低噪声。其中安装基台为安装箱体13的地面或者平台,排气管10包括多个u型管。

该地源热泵装置还包括第三降噪组件,第三降噪组件贴覆于箱体13的内壁上。第三降噪组件为波峰吸音棉,消除箱体13内其他零部件共振而产生的噪声。

第一换热器1或第二换热器2之一设于箱体13的下侧,第一换热器1或第二换热器2另一设于箱体13的上侧,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之间设置风机组件,风机组件的出风口朝向第二换热器2,且出风口与第二换热器2之间设有预留空间。

室内空气经过风机组件后,形成带有一定动压湍流状态的混合气流。若使所述混合气流平稳流动、减少噪音,需在出风口与第二换热器2之间设有预留空间,以减少气流动压,增加一定的静压,使气流更加平稳,噪音更小。

该地源热泵装置压缩机3上方的控制器4。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