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33238发布日期:2022-07-05 20:25阅读:85来源:国知局
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冰箱冷柜等制冷设备和往复式压缩机经历几十年的发展,特别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竞争,当前设备的技术成熟度很高,性能水平也趋于瓶颈。面临未来对制冷行业的大幅升级,缺乏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技术进步。比如目前一些独立双循环冰箱,其采用两台压缩机,相应的两套独立的制冷设备和控制,这种简单的组合叠加,导致整机成本高、系统集成度差,仅仅是满足基本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应用多吸气的压缩机设置多蒸发器的制冷系统,可满足更多功能、更高性能的需要。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循环回路,所述循环回路包括主流路以及与所述主流路连接的多个支路,所述主流路上设置有冷凝器和压缩机,所述冷凝器的输出端与多个所述支路的一端连通,所述压缩机具有多个吸气孔,所述压缩机的多个吸气孔分别对应与多个所述支路的另一端连通,多个所述支路上分别设置有蒸发器,至少两个所述支路并联设置。
5.可选地,多个所述吸气孔与多个所述支路一一对应,多个所述支路并联设置。
6.可选地,所述吸气孔设有两个,所述支路设有三个,其中两个所述支路并联设置且分别与两个所述吸气孔连通,另一所述支路的与其中一所述支路靠近所述冷凝器的段落并联设置。
7.可选地,所述压缩机包括:
8.缸体,包括开设于其内部的工作腔,所述工作腔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吸气孔,且侧壁设置有第二吸气孔,所述第一吸气孔和所述第二吸气孔分别与其中两个支路连通;以及,
9.活塞组件,包括活动设于所述工作腔内的活塞,所述活塞在活动行程中具有位于所述工作腔底部的第一止点及远离所述工作腔底部的第二止点。
10.可选地,所述第二吸气孔与所述第一止点的距离为l,所述第一止点与所述第二止点之间的距离为s,其中,0.5s<l。
11.可选地,多个所述吸气孔的吸气压力逐级增大;
12.多个所述蒸发器的温度逐级增大,温度最低的所述蒸发器设置在与吸气压力最小的所述吸气孔相连通的支路上。
13.可选地,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分流阀,所述分流阀设于所述主流路连接和多个所述支路的连接处;或者,
14.至少一所述支路上设有控制阀。
15.可选地,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设于各所述支路上的节流元件,各所述节流元件处
在所述冷凝器和对应的所述蒸发器之间。
16.可选地,各所述节流元件为毛细管、或膨胀阀。
17.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循环回路,所述循环回路包括主流路以及与所述主流路连接的多个支路,所述主流路上设置有冷凝器和压缩机,所述冷凝器的输出端与多个所述支路的一端连通,所述压缩机具有多个吸气孔,所述压缩机的多个吸气孔分别对应与多个所述支路的另一端连通,多个所述支路上分别设置有蒸发器,至少两个所述支路并联设置
18.可选地,所述制冷设备为冰箱。
1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所述压缩机独立设置的多个吸气孔,使得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冷凝器之间形成多个支路,使得各温度不同的蒸发器可以随着所述压缩机的多个所述吸气孔的吸气而同时工作,使得该系统的整体效率更高,提升了制冷性能,从而具有更大的制冷量,较于现有的单吸单排压缩机和双独立循环制冷系统,新系统具有更大的制冷量,更高的制冷性能,能更好的满足多系统的需求。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系统(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系统(又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4.图4为图1中压缩机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图4中压缩机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26.附图标号说明:
27.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制冷系统22c第三支路1压缩机3冷凝器1a第一吸气孔41冷藏蒸发器1b第二吸气孔42软冻蒸发器11工作腔43冷冻蒸发器12活塞5分流阀13第二吸气内管6控制阀14内排管7节流元件21主流路210第一吸气外管22a第一支路220第二吸气外管22b第二支路230排气外管
28.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1.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2.现有冰箱冷柜等制冷设备和往复式压缩机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当前设备的技术成熟度很高,性能水平也趋于瓶颈。面临未来对制冷行业的大幅升级,缺乏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技术进步。比如目前一些独立双循环冰箱,其采用两台压缩机,相应的两套独立的制冷设备和控制,这种简单的组合叠加,导致整机成本高、系统集成度差,仅仅是满足基本功能,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旨在解决目前的独立双循环冰箱整机成本高,系统集成度差,占用空间大的问题。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实施例。
33.请参照图1至图3,制冷系统100包括循环回路,所述循环回路包括主流路21以及与所述主流路21连接的多个支路,所述主流路21上设置有冷凝器 3和压缩机1,所述冷凝器3的输出端与多个所述支路的一端连通,所述压缩机1具有多个吸气孔,所述压缩机1的多个吸气孔分别对应与多个所述支路的另一端连通,多个所述支路上分别设置有蒸发器,至少两个所述支路并联设置。
3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所述压缩机1独立设置的多个吸气孔,使得所述压缩机1与所述冷凝器3之间形成多个支路,使得各温度不同的蒸发器可以随着所述压缩机1的多个所述吸气孔的吸气而同时工作,使得该系统的整体效率更高,提升了制冷性能,从而具有更大的制冷量,较于现有的单吸单排压缩机和双独立循环制冷系统,新系统具有更大的制冷量,更高的制冷性能,能更好的满足多系统的需求。
35.节流元件是压缩式制冷系统中的基本部件之一。其功能是把来自冷凝器的高压制冷剂液体降压成低压低温制冷剂,并进入蒸发器蒸发吸热。主要有毛细管、节流短管、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浮球阀等。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100还包括设于各所述支路上的节流元件7,各所述节流元件7处在所述冷凝器3和对应的所述蒸发器之间,从而实现其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各所述节流元件7的具体类型,二者可以设置相同也可以设计不同,本实施例中,各所述节流元件7为毛细管、或膨胀阀。
36.本实用新型不限制所述支路的具体数量,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蒸发器的数量与所述吸气孔的数量一致和不一致时,所得到的循环回路有所不同,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吸气孔与多个所述支路一一对应,多个所述支路并联设置。请参照3,此时,所述压缩机1设置
有三个吸气孔,分别为吸气压力逐渐增大的第一吸气孔、第二吸气孔和第三吸气孔,对应连通彼此并联的第一支路22a、第二支路22b和第三支路22c,各支路上均设置有一节流元件7和一蒸发器,具体的,所述第一支路22a上设置冷冻蒸发器43,所述第二支路 22b上设置软冻蒸发器42,所述第三支路22c上设置冷藏蒸发器41,通过控制各支路的连通情况,使得温度递增的三个蒸发器同时工作或者部分蒸发器工作,进而可根据控制所述压缩机1的三吸气、双吸气或单吸气模式调整得到不同的制冷工作状态,满足不同的制冷需求和场景。
37.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吸气孔设有两个,所述支路设有三个,其中两个所述支路并联设置且分别与两个所述吸气孔连通,另一所述支路的与其中一所述支路靠近所述冷凝器3的段落并联设置。具体的,请参照图1,所述压缩机 1设置两个吸气孔,分别为吸气压力较小的第一吸气孔和吸气压力较大的第二吸气孔,所述第一吸气孔和所述第二吸气孔分别连通并联设置的第一支路22a 和第二支路22b,所述第二支路22b上设置串联的冷藏蒸发器41和一节流元件7,所述第一支路22a上设置串联的冷冻蒸发器43和一节流元件7,该实施例中还设置第三支路22c,所述第三支路22c与所述第一支路22a的局部并联,具体的,所述第三支路22c上设置并联的节流元件7和软冻蒸发器42,所述软冻蒸发器42和所述第一支路22a上的节流元件7并联,从而使得该实施例中具有以下几种工作状态:仅所述第一支路22a连通,此时仅所述冷冻蒸发器43工作;仅所述第二支路22b连通此时仅所述冷藏蒸发器41工作;所述第一支路22a和所述第二支路22b均连通,此时所述冷冻蒸发器43和所述冷藏蒸发器41同时工作;所述第一支路22a和所述第三支路22c连通,此时一部分制冷剂先经过所述软冻蒸发器42在进入所述冷冻蒸发器43内,另一部分制冷剂直接通过节流元件7进入所述冷冻蒸发器43内;三个支路均连通,此时三个蒸发器同时工作。进而可根据控制所述压缩机1的双吸气或单吸模式调整得到不同的制冷工作状态,满足不同的制冷需求和场景。
38.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所述压缩机1设置两个吸气孔,分别为吸气压力较小的第一吸气孔和吸气压力较大的第二吸气孔,所述第一吸气孔和所述第二吸气孔分别连通并联设置的第一支路22a和第二支路22b,所述第二支路22b上设置串联的软冻蒸发器42和一节流元件7,所述第一支路22a上设置串联的冷冻蒸发器43和一节流元件7,该实施例中还设置第三支路22c,所述第三支路22c与所述第二支路22b的局部并联,具体的,所述第三支路 22c上设置并联的节流元件7和冷藏蒸发器41,以使得所述冷藏蒸发器41和所述第二支路22b上的节流元件7并联,从而使得该实施例中具有以下几种工作状态:仅所述第一支路22a连通,此时仅所述冷冻蒸发器43工作;仅所述第二支路22b连通此时仅所述软冻蒸发器42工作;所述第一支路22a和所述第二支路22b均连通,此时所述冷冻蒸发器43和所述软冻蒸发器42同时工作;所述第二支路22b和所述第三支路22c连通,此时一部分制冷剂先经过所述冷藏蒸发器41在进入所述软冻蒸发器42内,另一部分制冷剂直接通过节流元件7进入所述软冻蒸发器42内;三个支路均连通,此时三个蒸发器同时工作。进而可根据控制所述压缩机1的双吸气或单吸模式调整得到不同的制冷工作状态,满足不同的制冷需求和场景。
39.需要说明的,多个所述吸气孔的吸气压力逐级增大,多个所述蒸发器的温度逐级增大,温度最低的所述蒸发器设置在与吸气压力最小的所述吸气孔相连通的支路上。由于各蒸发器的温度不同,对应的不同冷室的冷藏条件不同,需要注意的是,应当始终保持所述冷冻蒸发器43处在与吸气压力最小的吸气孔连通的支路上。
40.具体的,所述冷藏蒸发器41的温度为t1,所述软冻蒸发器42的温度为 t2,所述冷
冻蒸发器43的温度为t3,满足0≤t1-t2≤15℃、0≤t1-t3≤25℃。一般来说,-10℃≤t1≤0℃、-20℃≤t2≤-10℃,且-30≤t3≤-20℃。这是由于各蒸发器对应的冷室的制冷需求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温度设定。
41.为了实现所述压缩机1的功能,以双吸气压缩机为例,请参阅图4至图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1包括缸体和活塞组件,所述缸体包括开设于其内部的工作腔11,所述工作腔1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吸气孔1a,且侧壁设置有第二吸气孔1b,所述第一吸气孔1a和所述第二吸气孔1b分别与其中两个所述支路连通,所述活塞组件包括活动设于所述工作腔11内的活塞12,所述活塞12在活动行程中具有位于所述工作腔11底部的第一止点及远离所述工作腔11底部的第二止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1中,所述压缩机1是一种单缸双吸气往复式压缩机,所述压缩机1的双吸气孔相互独立,两路吸气在所述压缩机1内完成混合及压缩,所述压缩机1的最终排气为一个,所述工作腔11同时连通所述第一吸气孔1a及所述第二吸气孔1b,以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吸气孔1a和所述第二吸气孔1b对应连通的两个所述支路同时向所述工作腔11内补气,提高了所述工作腔11的吸气量,进而提高所述压缩机1的压缩能效、降低功率消耗。且该压缩机1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性能更高、实用性更好的优点。
42.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塞组件还包括曲轴及连杆,所述曲轴与所述连杆一端传动连接,所述连杆远离所述曲轴的一端与所述活塞12 传动连接。从而,所述曲轴在电机的驱动下带动所述连杆活动,进而带动所述活塞12在所述工作腔11内进行往复运动,以完成吸入气流及压缩气流的动作。
43.可以理解的是,以所述压缩机1用于的制冷系统为冰箱的制冷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在制冷过程中,高温高压冷媒冷媒气体自压缩机输送至对应的冷冻室和冷藏室的蒸发器进行蒸发吸热,实现冷冻室和冷藏室的制冷,但是冷冻室和冷藏室设置的温度不一致,两者蒸发温度不一样,冷媒在冷冻室和冷藏室进行换热后的温度和压力不相同,并且现有技术中,压缩机通过一个流路实现冷冻和冷藏的制冷功能,这样不管是冷冻室或是冷藏室需要进行制冷的时候,整个换热系统都需要参与到工作中,使得能耗消耗较大,能效比较低。
44.因在常规的压缩机中往往需要通过控制阀组来控制各个吸气孔的打开和关闭,当压缩机只有一个吸气孔时,则设置一个控制阀组;当压缩机有多个吸气孔时,一般会对应设置多个控制阀组,这样控制较为繁琐。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吸气孔1b与所述第一止点的距离为l,所述第一止点与所述第二止点之间的距离为s,其中,0.5s<l。所述活塞12在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一吸气孔1a及所述第二吸气孔1b的开闭状态如下:
45.以下以冷冻室和冷藏室工作,软冻室不工作的状态为例。所述压缩机1 的吸气行程,包括:
46.第一行程:所述活塞12自所述第一止点向所述第二止点活动,且距所述第一止点的距离小于0.5s。在第一行程中,所述控制阀组开启,使得所述第一吸气孔1a导通,且所述第二吸气孔1b被所述活塞12遮挡。此时,所述工作腔11仅通过所述第一吸气孔1a实现吸气,此时所述工作腔11内的冷媒总量均来自于所述第一吸气孔1a的冷媒。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所述活塞12 在向靠近所述第二止点的位置活动时,所述工作腔11的压缩空间增大,处于负压状态,便于外部的气流自所述第一吸气孔1a进入所述工作腔11。而由于经由所述第一吸气孔1a的气流压力小于经由所述第二吸气孔1b的气流压力。故,在此活动行程中,通过所述活塞12将所述第二吸气孔1b遮挡,以避免所述第二吸气孔1b的气流阻碍所述第一吸气孔1a
的气流进入所述工作腔11。
47.第二行程:在所述活塞12自所述第一止点向所述第二止点活动,且距所述第一止点的距离大于0.5s。在第二行程中,所述活塞12未遮挡所述第二吸气孔1b,使得所述第二吸气孔1b连通所述工作腔11。此时,所述控制阀组按实际需求在开启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控制阀组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第一吸气孔1a及所述第二吸气孔1b同时向所述工作腔11输入气流。由于在第一行程中,所述工作腔11的空间内经由所述第一吸气孔1a吸入了一定量的气流,使得压缩空间中具有一定的气流压力。故,在经由所述第二吸气孔1b向所述工作腔11输入气流时,对所述第一吸气孔1a的气流影响较小。且由于所述第二吸气孔1b到所述第一止点的距离大于0.5s,也即到所述第一吸气孔1a的距离大于0.5s,使得两者之间存在适宜的缓冲距离,减轻了所述第二吸气孔1b的气流对所述第一吸气孔1a气流的阻碍影响,提高压缩能效。在所述控制阀组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二吸气孔1b向所述工作腔11输入气流。此时补充至所述工作腔11内的冷媒来自于所述第二吸气孔1b。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吸气孔1b越靠近所述第一止点与所述第二止点的中点,所述第二吸气孔1b开启时间早,并且关闭的时间晚,相应的流路提供的高压冷媒时间长,补气量大;所述第二吸气孔1b越靠近所述第二止点时,所述第二吸气孔1b开启时间晚,并且关闭的时间早,相应的流路提供的高压冷媒时间短,补气时间短,从而补气量也较少。在现实中,可以依据补气量的需求,来设置所述第二吸气孔1b的位置。
48.所述压缩机1的压缩行程,包括:
49.第三行程:所述活塞12自所述第二止点向靠近所述第一止点的方向活动,且距所述第一止点大于0.5s。在第三行程中,所述控制阀组关闭,所述活塞 12向靠近所述第一止点的方向快速活动。此时,所述第二吸气孔1n仍然向所述工作腔11输入气流,此时补充至所述工作腔11内的冷媒来自于所述第二吸气孔1b,因此,在第三行程中,所述工作腔11中的气流被压缩时,尚不会过度阻碍经由所述第二吸气孔1b输入所述工作腔11内的气流,使得所述压缩机1在压缩行程中,仍可吸入气流。并且,由于所述工作腔11中混合有来自所述第一吸气孔1a及所述第二吸气孔1b的气流,使得所述工作腔11中气流压力小于经由所述第二吸气孔内的气流压力。
50.第四行程:所述活塞12自所述第二止点向靠近所述第一止点的方向活动,且距所述第一止点的距离小于0.5s。在第四行程中,所述控制阀组仍关闭,且所述活塞12遮挡所述第二吸气孔1b。此过程中,所述活塞12将所述工作腔11中的气流压缩成高压气流。并在所述活塞12活动至所述第二止点时,所述工作腔11中的气流压力压缩到位。此时,连通所述工作腔11的输出管道的控制阀组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以输出压缩好的高压气流。
51.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1包括还壳体、第一吸气外管210、第二吸气外管220以及连通所述第二吸气外管220的第二吸气内管13,所述第一吸气外管210及所述第二吸气外管220设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二吸气内管13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侧,具体的所述第一吸气外管210及所述第二吸气外管220用以连接到所述第一吸气孔1a和所述第二吸气孔1b。所述压缩机1设于所述壳体的内腔中,其中,所述第二吸气内管13连接于所述第二吸气外管 220设于所述壳体上的一端,以形成第二吸气流道,所述第一吸气外管210对应形成第一吸气流道。
52.其对应两个冷凝流路的工作线路为:
53.第一吸气流道中气流的流路为:第一冷凝流路

所述第一吸气孔1a

所述工作腔11。
54.所述第二吸气流道中气流流路为:第二冷凝流路

所述第二吸气孔1b

所述工作腔11。
55.且所述压缩机1还包括与所述工作腔11连通的内排管14,所述内排管 14用以与排气外管230连通,以将所述工作腔11内压缩好的高压气流自所述内排管14排出至排气外管230。
56.在具体现实中,所述第一冷凝流路对应的是冰箱冷冻室,因冷冻室所需的制冷量较大,所需的冷媒量较多,在工作工程中,其消耗掉的冷媒的压力也较多,而所述第二冷凝流路对应的是冰箱冷藏室,因冷藏室所需的制冷量较小,其消耗掉的冷媒的压力也较少,这样回流至所述第一吸气孔1a内的压力是远小于所述第二吸气孔1b的压力,但是第一冷凝流路的冷媒量较大,这样在所述压缩机1工作时,通过所述活塞12先在吸气的前大半段的吸气行程中主要是打开第一吸气孔1a进行主吸气,能够吸入冷冻室对应的冷凝流路上的较大的冷媒量,在后面小半段的吸气行程中,所述第二吸气孔1b与所述工作腔11连通,第一吸气孔1a关闭,所述第二吸气孔1b开始补入高压冷媒气体,并在压缩阶段的前小半段行程继续补气,最后在压缩的后大半段行程中,所述第二吸气孔1b关闭,所述活塞12将所述工作腔11内的冷媒进行压缩,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吸气孔1b距离所述第一止点和所述第二止点的距离,可以控制所述第二吸气孔1b的进气量,即,因所述第二吸气孔1b的位置设定,可以使得所述活塞12在往复运动的时候,来调整所述第二吸气孔1b开闭的时长,从而实现调节所述第一吸气孔1a和所述第二吸气孔1b的流量配比。并且通过将所述第二吸气孔1b设置于所述缸体的侧壁上,且靠近第二止点设置,从而使得所述压缩机1无需专门设置控制阀组来控制所述第二吸气孔1b 的开闭,而是在所述活塞12的活动行程中就能实现对所述第二吸气孔1b的自动开闭,结构设计巧妙,还节约了成本。
57.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止点与所述第二止点之间的距离为s。即所述第一止点是指所述活塞12靠近所述工作腔11底部的一端的端面运动至靠近所述缸体的底壁的最近的距离时,所述活塞12靠近所述缸体的底壁的一端所在的位置。所述第二止点是指所述活塞12靠近所述缸体的底壁的一端的端面运动至远离所述工作腔11底部的最远的距离时,所述活塞12靠近所述缸体的底壁的一端所在的位置。也即距离s为所述活塞12靠近所述缸体的底壁的一端的端面两种极限状态下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吸气孔1b与所述第一止点的距离为l,也即,所述第二吸气孔1b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止点的距离为l。
58.需要说明的是,当冷冻室、冷藏室、软冻室均工作时,根据其所在的流量、及彼此之间的串并联关系,对应上述的工作过程即可。
59.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所述压缩机1的多吸气,在所述缸体的所述工作腔11的底部设置一吸气孔,侧壁分别设置设置多个吸气孔即可,使得各所述吸气孔与各所述支路对应连通。
60.为了便于控制各所述支路开启和关闭,请参照图1至图2,所述制冷系统100还包括分流阀5,所述分流阀5设于所述主流路21连接和多个所述支路的连接处,分流阀也称速度同步阀,是液压阀中分流阀、集流阀、单向分流阀、单向集流阀和比例分流阀的总称。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制造容易、可靠性强等许多优点,在液压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流阀
的设计可以使得所述主流路21分在各所述支路的液体的流动速度是同步的,同时,所述分流阀可使得其中一个支路为关闭状态,从而根据实际工作状态控制多个所述支路的连通和阻断。
61.在其他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至少一所述支路上设有控制阀6,此时,各所述支路的开启和关闭可以受各自对应的所述控制阀6控制,进而实现单吸气或者多吸气的不同工作状态,满足不同的制冷需求和场景。
62.具体的,图1的实施例中设置了一个分流阀5和一个控制阀6,图2的实施例中设置了两个分流阀5。
6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上述的制冷系统100,所述制冷设备包括上述的制冷系统100的全部技术特征,因此,也具有上述全部技术特征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一一赘述。需要说明的是,该制冷设备可以是冰箱、冷柜、冷藏箱等,在此不做限制,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为冰箱。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