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491534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空气调节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例如楼房用多联空调等所应用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提出以下冷冻装置:在冷凝器的下游侧连接有受液器,将该受液器所储存的液体 制冷剂经由液体喷射回路向压缩机供给,降低压缩机的排出制冷剂温度(例如参照专利文 献1)。
[0003] 作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检测压缩机的排出制冷剂温度,根据该检测温度 使流量调整阀的开度变化,控制喷射流量。
[0004] 另外,提出各种热泵空调机:具备四通阀,将制冷剂的流动切换成反方向,执行制 冷以及制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5] 作为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在压缩机与将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连接 起来的配管之间,连接有喷射配管,能够将在该配管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向压缩机供给。
[0006] 进而,提出以下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多个电磁阀,除了制冷以及制热之外,还可以 执行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转(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0007] 作为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为了在制热时的喷射过程中,将中间压力的制冷 剂(以下称为中压制冷剂)向压缩机喷射,在喷射回路设置节流装置。
[0008] 这样,作为专利文献1~3所记载的技术,向压缩机喷射液体制冷剂,降低压缩机 的排出制冷剂温度,抑制压缩机发生损伤这样的情形。
[0009] 在先技术文献
[0010] 专利文献
[0011]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7 - 260262号公报(例如参照图1)
[0012]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8 - 210709号公报(例如参照图1)
[0013] 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10 - 139205号公报(例如参照图1)

【发明内容】

[0014]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5] 专利文献1的冷冻装置执行的是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朝一个方向流动的情况下 的喷射,例如并没有设想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变成反向的情况下的喷射。另外,关于专利文献 2所记载的空气调节装置,即使在将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切换成反向的情况下,也能够执行喷 射,但并没有设想在执行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转时进行喷射的情形。
[0016] 即,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技术限定了进行喷射时的运转模式,与之相应地,存在 有可能损害利便性的可能性这样的课题。
[0017] 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虽能够在制冷、制热以及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转时进行 喷射,但并没有对喷射回路的节流装置的开度进行特别限定,因此不能根据状况使中压制 冷剂的压力变化。
[0018]S卩,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并不是根据运转模式来控制中压制冷剂的压力,与 之相应地,容易产生压缩机的损伤,存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的稳定性、可靠性降低这样的 课题。
[0019]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依赖于运转模式即可使 压缩机的排出制冷剂温度降低从而提高动作的稳定性且可靠性高的空气调节装置。
[0020]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21] 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具有压缩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 置、第1热交换器、第1节流装置以及第2热交换器,它们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构成制冷剂 循环回路,其特征在于,上述空气调节装置具有:第2节流装置,该第2节流装置设置在制热 运转时的第1热交换器的上游侧;储蓄器,该储蓄器设置在上述压缩机的上游侧,用于储存 剩余制冷剂;吸入喷射配管,该吸入喷射配管的一侧与制热运转时的上述第2节流装置的 上游侧连接,另一侧与位于上述压缩机的吸入侧和上述储蓄器之间的流路连接;第3节流 装置,该第3节流装置设置于上述吸入喷射配管;中压检测装置,该中压检测装置检测制热 运转时的上述第2节流装置的上游侧的制冷剂压力或者制冷剂饱和温度;排出制冷剂温度 检测装置,该排出制冷剂温度检测装置检测上述压缩机的排出制冷剂温度;以及控制装置, 该控制装置基于上述中压检测装置以及上述排出制冷剂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控制 上述第2节流装置以及上述第3节流装置的开度;在上述制冷剂配管的内部,将排出制冷剂 温度比R410A更高的制冷剂作为制冷剂并使之循环,上述控制装置,在制热运转时,执行基 于中压的目标值与上述中压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或者预测值的偏差来控制上述第2节流 装置的开度的中压控制,在制热运转时以及制冷运转时的任意时段,基于上述压缩机的排 出制冷剂温度的目标值或者排出制冷剂温度所涉及的目标值以及上述排出制冷剂温度检 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或者利用该检测结果演算出来的排出制冷剂温度所涉及的值,控制上述 第3节流装置的开度,调整经由上述吸入喷射配管向上述压缩机的吸入侧供给的制冷剂的 流量。
[0022] 发明的效果
[0023]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由于具有上述构成,所以,可获得不依赖于运 转模式即可降低压缩机的排出制冷剂温度从而提高动作的稳定性且可靠性高的空气调节 装置。
【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例的概略图。
[0025]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回路构成例。
[0026] 图3是说明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以及热介质的流动 的图。
[0027] 图4是图3所示的全制冷运转时的p -h线图(压力一热焓线图)。
[0028] 图5是说明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以及热介质的流动 的图。
[0029] 图6是图5所示的全制热运转时的p -h线图。
[0030]图7是说明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剂以及热介质的流 动的图。
[0031]图8是图7所示的制冷主体运转时的p- h线图。
[0032]图9是说明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以及热介质的流动 的图。
[0033] 图10是图9所示的制热主体运转时的p -h线图。
[0034]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中压控制和起动控制 以及稳定控制的动作的流程图。
[0035]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中压控制的动作的流 程图。
[0036]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稳定控制的动作的流 程图。
[0037] 图14是用于对二点预测进行说明的图表。
[0038]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起动控制的动作的流 程图。
[0039]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起动控制所使用的结 束判定旗标的状态的图表。
[0040] 图17是与图2所示的回路构成例不同的回路构成的说明图。
[0041]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起动控制的动作的流 程图。
[0042]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起动控制的动作的流 程图。
[0043] 图20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压缩机所吸入的制冷剂 的干度进行求算的演算流程图。
[0044] 图21是表示制冷剂与冷冻机油的混合物的粘度的举动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实施方式1.
[0046]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 节装置的设置例的概略图。基于图1对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例进行说明。本空气调节装置 通过利用使制冷剂以及热介质循环的冷冻循环(制冷剂循环回路A、热介质循环回路B),使 得各室内机作为运转模式可自由选择制冷模式或者制热模式。另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 的附图中存在各构成部件的大小关系与实际的大小关系不同的情况。
[0047] 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作为热源机的1台室外机1、 多台室内机2、介于室外机1与室内机2之间的热介质变换机3。热介质变换机3借助制冷 剂(热源侧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通过导通制冷剂的 制冷剂配管4而连接。热介质变换机3和室内机2通过导通热介质的配管(热介质配管)5 而连接。并且,在室外机1中生成的冷能或者热能经由热介质变换机3向室内机2传递。
[0048] 室外机1通常配置在楼房等建筑物9之外的空间(例如屋顶等)即室外空间6, 经由热介质变换机3向室内机2供给冷能或者热能。室内机2配置在建筑物9的内部的空 间(例如居室等)即室内空间7中能够供给制冷用空气或者制热用空气的位置,对作为空 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7供给制冷用空气或者制热用空气。热介质变换机3作为与室外机 1以及室内机2不同的框体,构成为能够设置在与室外空间6以及室内空间7不同的位置, 分别通过制冷剂配管4以及配管5与室外机1以及室内机2连接,将从室外机1供给来的 冷能或者热能向室内机2传递。
[0049] 如图1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 机3利用2根制冷剂配管4而连接,热介质变换机3和各室内机2利用2根配管5而连接。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利用2根配管(制冷剂配管4、配管5) 将各单元(室外机1、室内机2以及热介质变换机3)连接起来,施工变得容易。
[0050] 另外,在图1中,例示出以下状态:热介质变换机3设置在建筑物9的内部但与室 内空间7不同的空间即顶棚背侧等空间(以下简称为空间8)。热介质变换机3也能够设 置在除此以外的电梯等所处的共用空间等。另外,在图1以及图2中,例示出了室内机2为 顶棚盒型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顶棚嵌入型或顶棚悬吊式等,只要向室内空间 7直接或者通过管道等吹出制热用空气或者制冷用空气则可以是任何类型。
[0051] 在图1中,例示了室外机1设置于室外空间6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室外 机1也可以设置在带有换气口的机械室等被包围的空间,若能够通过排气管道将废热排出 到建筑物9之外则也可以设置在建筑物9的内部,或者还可以使用水冷式的室外机1而设 置在建筑物9的内部。无论在何种场所设置室外机1,都不会发生什么特别的问题。
[0052] 另外,热介质变换机3也可以设置在室外机1的附近。但是,若从热介质变换机3 到室内机2的距离过长,则热介质的运送动力就会变得相当大,需要留意的是节能效果会 有所降低。进而,并不将室外机1、室内机2以及热介质变换机3的连接台数限定为图1以 及图2所图示的台数,只要根据设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建筑物9来确定 台数即可。
[0053] 图2是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以下称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回 路构成例。基于图2对空气调节装置10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0054] 如图2所示那样,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经由热介质变换机3所具备的热介 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借助制冷剂配管4而连接。另外,热介质变 换机3和室内机2也经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借助配管5而 连接。另外,关于制冷剂配管4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0055] 空气调节装置100具有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即制冷剂循环回路A以及使热介 质循环的热介质循环回路B,各室内机2能够选择制冷运转、制热运转。并且,能够进行以 下模式运转:所有正在动作的室内机2都执行制冷运转的模式即全制冷运转模式;所有正 在动作的室内机2都执行制热运转的模式即全制热运转模式;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 室内机混合存在的模式即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转模式。另外,在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转模 式下,具有制冷负荷大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以及制热负荷大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通过图 3~图10的说明对全制冷运转模式、全制热运转模式、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以及制热主体运 转模式进行详细说明。
[0056] [室外机1]
[0057] 在室外机1中,通过制冷剂配管4串联连接并搭载有压缩机10、四通阀等第1制冷 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储蓄器19。
[0058] 另外,在室外机1中,设置有第1连接配管4a、第2连接配管4b、止回阀13a、止回 阀13b、止回阀13c以及止回阀13d。
[0059] 进而,在室外机1中,设置有分支部27a、分支部27b、开闭装置24、逆流防止装置 20、节流装置14a、节流装置14b、中压检测装置32、排出制冷剂温度检测装置37、吸入制冷 剂温度检测装置38、分支制冷剂温度检测装置33、高压检测装置39、吸入压力检测装置60、 压缩机罩温度检测装置61、吸入喷射配管4c、分支配管4d、控制装置50。
[0060] 压缩机10吸入制冷剂,将该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状态,可以由例如能够控制 容量的变换器压缩机等构成。压缩机10的排出侧与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连接,吸 入侧与吸入喷射配管4c以及储蓄器19连接。压缩机10是低压罩型的压缩机,在密闭容器 内具有压缩室,密闭容器内成为低压的制冷剂压力环境,在压缩室中吸入密闭容器内的低 压制冷剂并进行压缩。并且,压缩机10与连接在位于压缩机10的吸入侧与储蓄器19之间 的制冷剂配管4上的吸入喷射配管4c相连接,能够将高压或者中压的制冷剂向吸入喷射配 管4c供给。
[0061] 压缩机10的下部能够供从压缩机10的吸入侧流进来的制冷剂以及油(冷冻机 油)流入。另外,压缩机10具有配置马达并对从压缩机10的下部流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 的中间部。进而,在压缩机10的上部,设有由密闭容器构成的排出室,能够将由中间部压缩 过的制冷剂以及油排出。这样,压缩机10具有像压缩机10的上部那样暴露于高温高压制 冷剂的部分、以及像压缩机10的下部那样暴露于低温低压制冷剂的部分,因而,构成压缩 机10的密闭容器的温度成为其中间的温度。另外,在压缩机10的运转中,借助对中间部的 马达供给的电流而使马达发热。因此,被吸入压缩机10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由压 缩机10的密闭容器和马达加热。
[0062] 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切换制热运转时(全制热运转模式时以及制热主体 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以及制冷运转时(全制冷运转模式时以及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另外,在图2中,图示了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将压缩机10的 排出侧与第1连接配管4a连接,而且将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储蓄器19连接的状态。
[0063] 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 器(或者散热器)发挥功能,在从图示省略的风扇等送风机供给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 热交换,将该制冷剂蒸发气化或者冷凝液化。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一侧与第1制冷剂流路 切换装置11连接,另一侧与设有止回阀13a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
[0064] 储蓄器19设在压缩机10的吸入侧,储存过剩的制冷剂。储蓄器19的一侧与第1 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连接,另一侧与压缩机10的吸入侧连接。
[0065] 止回阀13a设在位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热介质变换机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 上,仅在规定的方向(从室外机1向热介质变换机3的方向)允许制冷剂的流动。止回阀 13b设在第1连接配管4a上,在制热运转时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向热介质变换机3 流通。止回阀13c设在第2连接配管4b上,在制热运转时使从热介质变换机3返回来的制 冷剂向压缩机10的吸入侧流通。止回阀13d设在位于热介质变换机3与第1制冷剂流路 切换装置11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上,仅在规定的方向(从热介质变换机3向室外机1的方 向)允许制冷剂的流动。
[0066] 第1连接配管4a在室外机1内将位于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与止回阀13d 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和位于止回阀13a与热介质变换机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
[0067] 第2连接配管4b在室外机1内将位于止回阀13d与热介质变换机3之间的制冷 剂配管4和位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止回阀13a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通过设置第 1连接配管4
当前第1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