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冷冻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920721阅读:来源:国知局
合理有效地利用,从而降低了冷藏冷冻装置I的能耗。
[0053]由于蒸发器20的有效换热区域或主要换热区域为其穿设有换热翅片23的换热直管21所在的区域,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30在蒸发器20上产生的热量分布、蒸发器20上的结霜分布等均是针对蒸发器20的具有换热翅片23的区域而言的。
[0054]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加热装置30的类型、布置方式、参数(例如额定功率)或其他相关设置不同,其对蒸发器20加热除霜时所产生的热量的分布也不同,回风导风嘴50能够引导回风流动的风路也不相同。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回风导风嘴50的配置基于加热装置30的选型、结构、位置和设定参数等。
[0055]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加热装置对蒸发器加热除霜时的示意性热量分布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蒸发器的示意性结霜分布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流经冷藏冷冻装置的蒸发器的示意性回风量分布图。本发明的设计人发现,用于对蒸发器20进行除霜的加热装置30通常设置于蒸发器20的下方,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加热装置30可以为设置于蒸发器20下方的电加热装置,例如电加热丝或电加热管等。此时,加热装置30对蒸发器20加热除霜时的热量分布可参见图4,加热装置30对应蒸发器20所产生的热量分布大致为加热装置30上方的一半圆形区域、或一抛物线和位于该抛物线下方的一水平线所围成的区域(即图4中具有剖面线的区域)。总体来看,加热装置30产生的热量在蒸发器20上的分布大致为从中间向两边依次递减的趋势。因此,蒸发器20上的结霜分布也应该从蒸发器20的中间向其两边依次递减(蒸发器20上的结霜分布参见图5中具有剖面线的区域),为此,流经蒸发器20的回风量的分布也同样应该从蒸发器20的中间向其两边依次递减(参见图6)。
[0056]本发明的设计人考虑到来自冷藏室11的回风湿度较大,因此需要特别地对来自冷藏回风道15的回风进行引导。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冷藏回风通道的示意性结构图,图7中所示的直线箭头为相应风道内的气流流动方向。冷藏冷冻装置I的冷藏回风通道包括冷藏回风道15和回风导风嘴50。回风导风嘴50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两个回风导风板51,以将回风导风嘴5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至少三个回风导风通道。至少两个回风导风板51在回风导风嘴50内部的位置布置成使得流经由回风导风嘴50的横向两端向其中间依次排列的回风导风通道内的回风量依次递增。也就是说,由中间向两边依次排列的回风导风通道内的回风量依次递减,位于中间的回风导风通道内的回风量最大,位于两端端部的回风导风通道内的回风量最小。具体地,至少两个回风导风板51布置成使得由中间向两边依次排列的回风导风通道的进口处的横截面面积依次减小。
[0057]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回风导风板5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回风导风板51布置成使得位于回风导风嘴50的横向两端的两个端部回风导风通道521,523的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与位于两个端部回风导风通道521,523之间的一个中部回风导风通道522的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 1:2?1: 1:4之间的任一比值。由此,既能够使流经蒸发器20中部区域的回风量的分布与加热装置30对应蒸发器20中部区域产生的热量分布大致保持一致,又能够简化回风导风嘴50的结构。也就是说,两个端部回风导风通道521,523可相对于中部回风导风通道522对称设置,且两个端部回风导风通道521,523的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与中部回风导风通道522的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之间的比值可以为1:1:2、1:1:3或1:1:4。优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两个端部回风导风通道521,523的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与中部回风导风通道522的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之间的比值为1:1:3,由此,可使得流经蒸发器20中部区域的回风量分布最接近加热装置30对应蒸发器20中部区域所产生的热量分布O
[005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回风导风嘴50配置成沿其内的气流流动方向渐扩。也就是说,回风导风嘴50的横截面面积沿其内的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增大,因此回风导风嘴50内部的气流流动速度越来越小。换句话说,回风导风嘴50可在一定程度上减慢流向蒸发器20的气流,以增加气流与蒸发器20的接触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蒸发器20的换热效果。
[0059]进一步地,回风导风嘴50的出风口 53与冷藏回风口 141相连,且冷藏回风口 141在横向上的宽度与回风导风嘴50的出风口 53在横向上的宽度一致,以使回风导风嘴50与冷藏回风口 141无缝连接。
[0060]更进一步地,冷藏回风口141在横向上的宽度与两个冷冻回风口 121,122在横向上的宽度之和等于蒸发器20在横向上的宽度。由此,来自冷藏室11和冷冻室12的回风可相对均匀地流经蒸发器20,从而使得蒸发器20在其整个宽度方向上的所有区域均能够与气流发生热交换,提高了蒸发器20的换热效率。同时,由于本发明的冷藏冷冻装置I的蒸发器20的除霜效果和除霜效率均比较高,进一步地提高了蒸发器20的换热效率。蒸发器20在横向上的宽度意指蒸发器20的穿设有换热翅片23的换热直管21的宽度,也就是换热翅片23的布置宽度。进一步地,回风导风嘴50的邻近出风口 53的区段可在箱体10的进深方向上朝前凸出,以尽量减小出风口 53与回风口 141之间的缝隙或实现出风口 53与回风口 141之间的无缝连接。
[0061]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回风相对均匀地流经蒸发器20”意指在蒸发器20的宽度方向上都有回风经过,即不会存在蒸发器20的某些区域没有回风经过的情况,从而充分地利用了蒸发器20的整个换热区域,扩大了蒸发器20的有效换热面积,进一步提高了蒸发器20的换热效率。
[0062]更进一步地,回风导风嘴50在箱体10的进深方向上的厚度小于冷藏回风道15在该进深方向上的厚度,以避免回风导风嘴50的进风口处的横截面面积过大而导致进入回风导风嘴50内的气流流速急剧减小。
[0063]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3,冷藏冷冻装置I还包括:风机70,设置于冷却室14内、且在冷却室14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上位于蒸发器20的下游,以促使气流在冷藏室11和冷却室14之间、以及冷冻室12和冷却室14之间循环流动;以及送风导风嘴60,设置于蒸发器20和风机70之间,且配置成将经蒸发器20换热后的气流按照设定的风路引导至风机70。由此,可将经蒸发器20换热后的气流按照设定的风路引导至风机70,避免气流在风机70和蒸发器20之间的局部区域内产生紊流、乱流或混流现象,减小了气流流动过程中的阻力,提高了换热后的气流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了冷藏冷冻装置I的制冷能力和制冷效果。同时,本发明通过位于蒸发器20下游的送风导风嘴60和位于蒸发器20上游的回风导风嘴50的相互配合和共同作用使得至少部分气流能够按照设定的风路穿过蒸发器20的换热翅片23间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气流流经蒸发器20时所受的阻力,进一步提高了冷藏冷冻装置I的制冷能力和效果。
[006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送风导风嘴60配置成沿其内的气流流动方向渐缩。也就是说,送风导风嘴60的横截面面积沿其内的气流流动方向逐渐缩小,因此送风导风嘴60内部的气流流动速度越来越大。换句话说,送风导风嘴60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经蒸发器20换热后流向风机70的气流,以将换热后的气流尽快地送往冷藏室11、冷冻室12或其他储物间室,从而提高了冷藏冷冻装置I的制冷能力和制冷效果。
[0065]进一步地,送风导风嘴60的邻近蒸发器20的进风口在横向上的宽度与蒸发器20在横向上的宽度一致。由此,能够保证经过蒸发器20换热后的气流几乎全部经过送风导风嘴60的引导流向风机70,避免部分气流流向送风导风嘴60的外部而产生紊流、混流等现象,进一步加快了气流流动的速度,提高了冷藏冷冻装置I的制冷能力和制冷效果。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