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冷蒸发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257691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冷蒸发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的汽车空调部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蓄冷蒸发器。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启停系统发展越来越快,当汽车发动机停止运行时空调系统也停止运行,此时车内温度快速上升,现有的蒸发器大多带有蓄冷功能,当发动机停止运行时该蒸发器释放热量,从而维持车内温度。热空气经过蓄冷板后,热空气中的部分水蒸气在蓄冷板外表面凝结成水,现有的蒸发器结构不利于排水;其次,蒸发器内的蓄冷板厚度很小,而为了方便向蓄冷板中充注蓄冷剂,蓄冷板上的蓄冷剂充注管口设置为扩口式,充注管口体积过大,占用蒸发器空间,且影响了蒸发器的通风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风性更好、排水能力更强、蓄冷剂充注结构更简单的蓄冷蒸发器。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蓄冷蒸发器,包括上集流管组和下集流管组,上集流管组包括固定连接的上集流管A和上集流管B,下集流管组包括下集流管A和下集流管B,上集流管A的端部设置有冷媒流入的进流组件,上集流管B的端部设置有冷媒流出的出流组件。上集流管组和下集流管组之间设置有若干组扁管组件,扁管组件并行排列。每组扁管组件包括两件对齐的扁管本体,一件扁管本体的两端分别与上集流管A和下集流管A连通,另一件扁管本体的两端分别与上集流管B和下集流管B连通。部分相邻扁管组件之间设置有外齿片,剩余相邻扁管组件之间固定连接有蓄冷板组件,蓄冷板组件与下集流管组之间留有排水空隙。
[0005]蓄冷板组件包括第一蓄冷板和第二蓄冷板,第一蓄冷板外表面设置有排成一列的若干凸起部,凸起部外形呈V型,凸起部的V型开口朝下,第二蓄冷板表面设置为平面;第一蓄冷板边缘设置有卡扣件,第二蓄冷板边缘设置有用于镶嵌卡扣件的卡扣槽,第一蓄冷板和第二蓄冷板对合形成空腔,空腔内设置有内翅片和蓄冷剂,第一蓄冷板边缘设置有第一半圆槽,第二蓄冷板边缘设置有第二半圆槽,第一半圆槽与第二半圆槽对合形成与空腔连通的进料通道,进料通道端部固定连接有向空腔内输送蓄冷剂的管件堵头,管件堵头端部的管壁压紧贴合形成密封。
[0006]进一步地,两侧扁管组件的外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保护扁管组件的边板。
[0007]进一步地,相邻的两块蓄冷板组件之间间隔有3—5组扁管组件。
[0008]进一步地,管件堵头的外直径小于蓄冷板组件的厚度。
[0009 ] 进一步地,蓄冷板组件与下集流管组之间距离3—5mm。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汽车运行过程中,蓄冷板内的蓄冷剂储存能量,当发动机停止运行时,空调系统停止运行,蓄冷材料释放热量,避免车内温度快速上升;第一蓄冷板和第二蓄冷板通过扣合铆紧,结构简单、密封可靠;管件堵头的外直径小于蓄冷板组件的厚度,体积小,不占用空间,有利于蒸发器通风;蓄冷板组件组装好后,通过管件堵头向空腔内充注蓄冷剂,蓄冷剂充注完成后,直接将堵头端部的管壁压紧贴合密封,由于蓄冷板厚度小,导致蓄冷剂充注口小,采用这样的密封方式简化了密封难度,且达到了良好的密封效果O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蓄冷蒸发器的立体示意图。
[001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蓄冷蒸发器的主视图。
[0013]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0014]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001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扁管组件的主视图。
[0016]图6为图5中C-C处的剖视图。
[0017]图7为图5中D处的放大图。
[0018]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扁管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9为图8中E处的放大图。
[0020]附图中:
[0021]10、上集流管组;11、上集流管A; 12、上集流管B; 20、下集流管组;21、下集流管A;22、下集流管B; 31、进流组件;32、出流组件;40、扁管组件;41、扁管本体;50、外齿片;60、蓄冷板组件;61、第一蓄冷板;611、卡扣件;612、第一半圆槽;613、凸起部;62、第二蓄冷板;621、卡扣槽;622、第二半圆槽;63、内翅片;64、管件堵头;70、排水空隙;80、边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2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蓄冷蒸发器,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包括上集流管组10和下集流管组20,上集流管组10包括上集流管All和上集流管B12,下集流管组20包括下集流管A21和下集流管B22,上集流管All端部设置有冷媒流入的进流组件31,上集流管B12端部设置有冷媒流出的出流组件32。上集流管组10和下集流管组20之间设置有若干组扁管组件40,扁管组件40并行排列。每组扁管组件40包括两件对齐的扁管本体41,一件扁管本体41的两端分别与上集流管All和下集流管A21连通,另一件扁管本体41的两端分别与上集流管B12和下集流管B22连通。如附图4所示,部分相邻扁管组件40之间设置有外齿片50,剩余相邻扁管组件40之间固定连接有蓄冷板组件60,相邻的两块蓄冷板组件60之间间隔有4组扁管组件40,有利于排风。
[0024]如附图4所示,蓄冷板组件60与下集流管组20之间留有排水空隙70,蓄冷板组件60与下集流管组20之间距离3—5mm,蓄冷板组件60与下集流管组20之间的排水间隙有利于排水。当汽车运行过程中,蓄冷板内的蓄冷剂储存能量,当发动机停止运行时,空调系统停止运行,蓄冷剂释放热量,避免车内温度快速上升。
[0025]如附图5和附图8所示,蓄冷板组件60包括第一蓄冷板61和第二蓄冷板62,第一蓄冷板61外表面设置有排成一列的若干凸起部613,凸起部613外形呈V型,凸起部613的V型开口朝下,第一蓄冷板61上的V型凸起部613有利于传递热量和排水;将第二蓄冷板62表面设置为平面有利于通风。如附图7所示,第一蓄冷板61边缘设置有卡扣件611,第二蓄冷板62边缘设置有用于镶嵌卡扣件611的卡扣槽621,第一蓄冷板61和第二蓄冷板62通过扣合铆紧,结构简单、密封可靠。如附图6所示,第一蓄冷板61和第二蓄冷板62对合形成空腔,空腔内设置有内翅片63和蓄冷剂,蓄冷板组件60内的内翅片63有利于传递热量。
[0026]如附图7和附图9所示,第一蓄冷板61边缘设置有第一半圆槽612,第二蓄冷板62边缘设置有第二半圆槽622,第一半圆槽612与第二半圆槽622对合形成与空腔连通的进料通道,进料通道端部固定连接有向空腔内输送蓄冷剂的管件堵头64,管件堵头64端部的管壁压紧贴合形成密封。管件堵头64的外直径小于蓄冷板组件60的厚度,体积小,不占用空间,有利于蒸发器通风。蓄冷板组件60组装好后,通过管件堵头64向空腔内充注蓄冷剂,蓄冷剂充注完成后,直接将堵头端部的管壁压紧贴合密封,由于蓄冷板厚度小,导致蓄冷剂充注口小,采用这样的密封方式简化了密封难度,且达到了良好的密封效果。
【主权项】
1.一种蓄冷蒸发器,其特征是:包括上集流管组(10)和下集流管组(20),上集流管组(10)包括上集流管A(Il)和上集流管B(12),下集流管组(20)包括下集流管A(21)和下集流管B(22),上集流管A(Il)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冷媒流入的进流组件(31),上集流管B(12)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冷媒流出的出流组件(32);上集流管组(10)和下集流管组(20)之间设置有若干组扁管组件(40),扁管组件(40)并行排列;每组扁管组件(40)包括两件对齐的扁管本体(41),一件扁管本体(41)的两端分别与上集流管A(Il)和下集流管A(21)连通,另一件扁管本体(41)的两端分别与上集流管B(12)和下集流管B(22)连通;部分相邻扁管组件(40)之间设置有外齿片(50),剩余相邻扁管组件(40)之间固定连接有蓄冷板组件(60);蓄冷板组件(60)与下集流管组(20)之间留有排水空隙(70); 蓄冷板组件(60)包括第一蓄冷板(61)和第二蓄冷板(62),第一蓄冷板(61)外表面设置有排成一列的若干凸起部(613),凸起部(613)外形呈V型,凸起部(613)的V型开口朝下,第二蓄冷板(62)表面设置为平面;第一蓄冷板(61)边缘设置有卡扣件(611),第二蓄冷板(62)边缘设置有用于镶嵌卡扣件(611)的卡扣槽(621),第一蓄冷板(61)和第二蓄冷板(62)对合形成空腔,空腔内设置有内翅片(63)和蓄冷剂,第一蓄冷板(61)边缘设置有第一半圆槽(612),第二蓄冷板(62)边缘设置有第二半圆槽(622),第一半圆槽(612)与第二半圆槽(622)对合形成与空腔连通的进料通道,进料通道端部固定连接有向空腔内输送蓄冷剂的管件堵头(64),管件堵头(64)端部的管壁压紧贴合形成密封;管件堵头(64)的外直径小于蓄冷板组件(60)的厚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蒸发器,其特征是:两侧扁管组件(40)的外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保护扁管组件(40)的边板(8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蒸发器,其特征是:相邻的两块蓄冷板组件(60)之间间隔有3—5组扁管组件(4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蒸发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蓄冷板组件(60)与下集流管组(20)之间距尚3一5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蓄冷蒸发器,包括上集流管组和下集流管组,上集流管组和下集流管组之间设置有若干组扁管组件;部分相邻扁管组件之间设置有外齿片,剩余相邻扁管组件之间固定连接有蓄冷板组件,蓄冷板组件与下集流管组之间留有排水空隙。蓄冷板组件包括相互扣合铆紧的第一蓄冷板和第二蓄冷板,第一蓄冷板外表面设置有排成一列的若干V型凸起部。通过管件堵头向空腔内充注蓄冷剂完成后,将堵头端部的管壁压紧密封,由于蓄冷板厚度小,导致蓄冷剂充注口小,采用这样的密封方式简化了密封难度,不影响蒸发器的通风性,且达到了良好的密封效果。
【IPC分类】F25B39/02
【公开号】CN205174931
【申请号】CN201520838274
【发明人】胡小华, 吴兆智, 倪萍, 马丹
【申请人】重庆超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