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流脱氨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69868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混流脱氨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工程-废水中氨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中、高浓度含氨废水(如合成氨废水),大多采用汽提法,废水中的氨经汽提后,循环回用。该法对废水中氨分离效果较好,一般可达到86-98%,但须消耗大量蒸汽,据测定,每处理1m3废水约消耗0.3t蒸汽,折合人民币约30元,处理成本昂贵。
中、高浓度含氨废水,也可以吹脱法,该法处理工艺简单,可将废水中70-95%的氨吹脱出来,但是应用吹脱法处理含氨废水时,分离的氨直接排入大气中,必然带来严重的二次污染。
化学中和法也有应用于含氨废水处理工程中,该法是NH3→NH+的化学过程,是一个气液两相扩散过程,废水经中和后,NH+残留在液相中,可考虑综合利用,单纯化学中和法只适用于废水较小的工程,规模增大,则不经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流脱氨塔,将吹脱法和化学中和法组合使用,实现同步吹脱与吸收;同时采用横流吹脱+逆流吸收的工艺组合,以期达到最佳脱氨工况。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混流脱氨塔,其特征是塔体自下而上依次为底部、中部和上部,所述底部为基础;所述中部两侧为对称设置的横流吹脱区、中央为混流区、混流区的上方为逆流吸收区;所述上部是处在逆流吸收区上方的收水排风区;废水喷头位于横流吹脱区上方,与废水配水干管连通,横流吹脱区的外侧部设置进风百叶;配液喷头位于逆流吸收区的上方,与配液干管连通,废水回收槽设置在横流吹脱区下方,酸液回收槽设置在混流区的下方。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本实用新型将吹脱法和化学中和法组合使用,并集中横流、逆流、混流于一体。在横流吹脱区,含NH3废水与空气流成垂直或斜交,借助汽水切割、扰动,形成吹脱动力,使废水气液两相分离,即NH3与废水分离,形成NH3-空气-水雾混合相;在混流区,分散的酸滴被NH3-空气-水雾包裹,NH3充分与H2SO4反应,而被转化为NH+;由于在混流区气流可能发生短路现象,短路的气流和空气-水雾进入逆流区,气流中夹带的残余NH3与酸滴逆向接触,NH3与H2SO4继续反应,生成NH+。最终达到废水中NH3被脱出,吹脱出的NH3被充分化学吸收,减少向大气排放,将NH+作为复合肥N基,即可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有效解决了采用单纯吹脱工艺的二次污染问题,以及化学中和法应用中的规模限制问题。
3、本实用新型连续运行,能实现自动化控制。
4、本实用新型能有效的处理城市垃圾渗滤液、赖氨酸生产废水、焦化废水、无烟煤气化废水、氮肥厂废水、味精生产废水等中、高浓度含氨废水。
5、实验证明,本实用新型用于赖氨酸生产废水及氮肥厂废水中高浓度氨氮的去除,氨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
6、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式同样适用于对含硫废水的处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分区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气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液流示意图。
图5为图2的A-A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横流吹脱区、2混流区、3逆流吸收区、4收水排风区、5进风百叶、6吹脱填料、7废水喷头、8配水干管、9吸收填料、10配液喷头、11配液干管、12收水填料、13电机、14风机叶片、15风筒、16废水回收槽、17酸液回收槽、18档水板、19玻璃钢板。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施例塔体由四个区域构成,包括横流吹脱区1、混流区2、逆流吸收区3和收水排风区4。
各区域功能横流吹脱区在本区段完成气液两相分离,即NH3与废水分离,形成NH3-空气-水雾混合相;混流区NH3-空气-水雾与吸收液形成混合界面,部分NH3被吸收液吸收,形成纯度较高的铵盐溶液;逆流吸收区NH3-空气-水雾进一步上升,进入吸收区。在吸收区的上部喷淋稀酸作为吸收液,NH3与吸收液逆向接触,加上化学吸收动力大,从而使大部分NH3被吸收,生成铵盐溶液;收水排风区由于逆流吸收区被气流、水流、酸滴的气液混合相充满,在电机的抽引下,液滴容易被排向空中。因此,在逆流吸收区的上部设置收水、收雾装置。
参见图2和图6,各区域结构形式横流吹脱区横流吹脱区1对称设置在塔体中部两侧部,横流吹脱区1由位于其外侧部的进风百叶5、吹脱填料6、废水喷淋装置、填料支架以及塔体支架等组成。其中,构成废水喷淋装置的废水喷头7位于横流吹脱区1的上方,与废水配水干管8连通。
混流区参见图1、图5和图6,混流区2位于塔体中部中央,处在横流吹脱区1的内周,其进风侧设置挡水板18;非进水侧由玻璃钢板19形成密封。
逆流吸收区参见图1、图5逆流吸收区3位于混流区2的上方,由吸收填料9、吸收液喷淋装置、填料支架、以及塔体支架组成。其中构成吸收液喷淋装置的配液喷头10位于逆流吸收区3的上方,与配液干管11连通。
收水排风区参见图1、图6,收水排风区4由收水填料12、电机13、风机叶片14和风筒15组成,其中,收水填料12处在风机叶片14的下方。
此外,如图1所示,废水回收槽16设置在横流吹脱区1的下方,酸液回收槽17设置在混流区2的下方。
具体实施中废水喷头7材质为ABS,离心散射喷头,雾化效果好,不堵塞,耐腐蚀。
吹脱填料6材质为ABS,采用悬挂式雪花状填料,采用防腐棉质挂线,上下端束紧在钢筋混凝土梁上。该型填料阻力小,不堵塞,耐腐蚀,水力破碎效果好。
进风百叶5采用L型玻璃钢板,嵌入混流脱氨塔立柱预留斜形槽中,玻璃钢板垂直间距0.45m,进风口高度5.25m。
挡水板18采用L型玻璃钢板,嵌入混流脱氨塔立柱预留斜形槽中,挡水板垂直间距1.10m,用于防止酸液与废水混合。
吸收填料9材质为ABS,采用悬挂式雪花状填料,采用防腐棉质挂线,上下端束紧在钢筋混凝土梁上。该型填料阻力小,不堵塞,耐腐蚀,水力破碎效果好。填料高度1.50m,设置于φ5500mm环形截面上。
配液喷头10材质为ABS,点滴喷头,不堵塞,耐腐蚀。
收水填料12采用玻璃钢收水片,ABS支架。
酸液回收槽17钢筋混凝土结构,内衬玻璃钢防腐。
废水回收槽16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刷环氧树脂防腐。
整个塔体由钢筋混凝土立柱、横梁、次梁构成框架结构,结构稳定,内件安装方便。
工作原理和流程参见图3、图4,含氨氮废水在废水泵提升作用下,由管道输入横流吹脱区1上部配水装置,经废水喷头7喷出后,废水以液滴的形式进入吹脱填料6,在重力作用下,撞击吹脱填料6,进一步被破碎、分散,气液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大,从而有效推动传质过程。废水由上而下穿过吹脱填料6后,落入塔底废水回收槽16,空气水平吸入吹脱填料6,经传质交换后,NH3-空气-水雾混合相进入混流区2。废水行经与气流流向垂直或斜交,所以吹脱过程是一个横流传质过程。
NH3-空气-水雾混合相进入混流区2后,在电机13的抽引下,逐步上升,同时自逆流吸收区出来的混合液,在重力作用下与上升的气流逆向接触,此成为“洗气过程”。
经洗涤后的NH3-空气进一步上升进入逆流吸收区,未洗尽的NH3在本段与吸收液发生化学反应。气流逆向上升,吸收液垂直下降,逆向接触为化学反应提供更大的动力。所以吸收过程是一个逆流反应过程。
由于电机为吹脱、吸收等提供动力,水汽、雾化的吸收液如不及时回收,则“二次污染”严重。因此在排风前设置收水装置是必要的。
吸收液与NH3发生化学发应后,生成的混合液汇入酸液回收槽17,由于吹脱过程中NH3的纯度高,只要吸收液纯度足够,则混合液经简单处理可达到商品级出售。
相关技术参数处理水量根据具体工程确定 进水pH10.5~11.5进水温度5~55℃吹脱段气液比1200~1800吸收段气液比5500~9000 喷淋液pH3~5吹脱段风速1.3~2.1m/s 吸收段风速3.1~3.8m/s氨氮去除率≥97%
权利要求1.混流脱氨塔,其特征是塔体自下而上依次为底部、中部和上部,所述底部为基础;所述中部两侧为对称设置的横流吹脱区(1)、中央为混流区(2)、混流区(2)的上方为逆流吸收区(3);所述上部是处在逆流吸收区(3)上方的收水排风区(4);废水喷头(7)位于横流吹脱区(1)的上方,与废水配水干管(8)连通,横流吹脱区(1)的外侧部设置进风百叶(5);配液喷头(10)位于逆流吸收区(3)的上方,与配液干管(11)连通,废水回收槽(16)设置在横流吹脱区(1)的下方,酸液回收槽(17)设置在混流区(2)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流脱氨塔,其特征是所述收水排风区(4)由收水填料(12)、电机(13)、风机叶片(14)和风筒(15)组成,收水填料(12)处在风机叶片(14)的下方。
专利摘要混流脱氨塔,其特征是塔体自下而上依次为底部、中部和上部,所述底部为基础、中部两侧为对称设置的横流吹脱区、中央为混流区、混流区的上方为逆流吸收区,上部为收水排风区;废水喷头位于横流吹脱区上方,与废水配水干管连通,横流吹脱区的外侧部设置进风百叶;配液喷头位于逆流吸收区的上方,与配液干管连通,废水回收槽设置在横流吹脱区下方,酸液回收槽设置在混流区的下方。本实用新型将吹脱法和化学中和法组合使用,有效解决了采用单纯吹脱工艺的二次污染问题,以及化学中和法应用中的规模限制问题。
文档编号C02F1/20GK2885844SQ20062006943
公开日2007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15日
发明者陈金思 申请人:陈金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