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37649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给水或污水处理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可减少水力死角的 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
背景技术
进入21世纪,水处理膜分离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动态膜分离技术,由 于其相对投资成本低,膜污染容易控制,能耗低等优点,成为当前膜研究热 点。
动态膜(Dynamic membrane)又可以称为次生膜(second membrane ),是 指通过预涂剂或活性污泥在微滤膜、超滤膜或大孔径支撑体表面形成的新膜。 动态膜的形成可以减緩微滤膜、超滤膜面堵塞(Block)和膜污染(Fouling), 或提高大孔支撑体的截留能力。动态膜一般分为自生膜和预涂膜两种类型 自生膜仅需要依靠分离的混合液中物质,而预涂膜则需要向分离的水中投加 一种或多种专门组分物质,通过直接或预涂循环形成。
可以作为动态膜支撑体的材料和组件形式很多,例如,用有机材料醋酸 纤维素、聚丙烯腈(PAN)、聚偏氟乙烯(PVDF)、聚氯乙烯(PVC)、烧结 聚乙烯(PE)、聚砜(PS)等,以及无机材料烧结陶瓷、烧结金属微粒滤棒等 制成的微滤膜或超滤膜,以及大孔尼龙网、不锈钢网或无纺布材料,均可以 作为动态膜的支撑体。如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研发出采用不锈钢网制作的单 向出水动态膜支撑体(六边形柱状滤元),已经用于饮用水深度处理。
国家专利局申请号为200410021281.5的专利公开了 一种应用预涂动态膜 过滤活性污泥混合液的污水处理方法。此应用预涂动态膜过滤活性污泥混合 液的污水处理方法属于环境工程中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技术领域。其包括以 下步骤首先,应用工业滤布制作过滤组件。其次,运用预涂方法在工业滤 布表面形成动态膜来改善其过滤性能。最后,预涂动态膜组件固定于框架上,
置于生物反应器中,在抽吸泵作用下出水。此应用预涂动态膜过滤活性污泥
混合液的污水处理方法采用工业滤布制作过滤组件,成本低廉;动态膜对污 染物质有吸附和阻留作用,在保证出水水质安全可靠的同时,可以防止污染 物质与微生物向滤布纤维表面和内部扩散,减轻滤布污染程度;而预涂剂自 身颗粒粒径大、形成的动态膜孔隙率高、可压缩性小,具有较强的液相渗透 性能,从而延緩操作压力的提高;预涂动态膜组件污染后只需刷洗,通量就 可以恢复,无须消耗化学试剂。
但是,此应用预涂动态膜过滤活性污泥混合液的污水处理方法在对污水 进行处理时采用抽吸泵单向出水,从而在过滤组件中形成水力死角。同样, 目前在给水和污水处理的研究或生产采用的动态膜支撑体(动态膜组件)均 为单向出水构造,预涂和反沖洗配水均有水力死角,存在构造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以解 决现有技术中动态膜支撑体因构造缺陷而会形成水力死角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用以在其两面 形成动态膜并对给水或污水进行处理,其包括平板式支撑层、配水通道、上、 下出水口以及复数个支撑网。平板式支撑层用以支撑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 态膜支撑体,提高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整体强度。配水通道 设置于平板式支撑层的周边,且通过复数个连通孔与平板式支撑层连通,用 以增加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内液体的流动性,以减少实现给水/ 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内部的水力死角。上、下出水口,分别设置于配水 通道的两侧,其作为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运行出水口,排出 过滤后的水,并用以动态膜的预涂循环回流。支撑网设置于平板式支撑层的 两面,用以支撑动态膜。
依照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 其平板式支撑层由三维方向孔道构成。
依照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
其平板式支撑层的两面各采用三层支撑网。
依照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 其还包括框架,此框架设置于平板式支撑层四周,且配水通道设置于框架内, 框架用以固定支撑网。
依照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 其还包括框架,此框架设置于平板式支撑层及配水通道之间,用以固定支撑 网。
依照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 在框架两侧设置有复数个组装孔,用以使复数个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 支撑体可以平行组装。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 由于采用了上、下出水口以及配水通道的构造,可以最大限度减少 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内部的水力死角。运行中可以减少预涂时 间,保证出水品质。
二、 平板式支撑层、配水通道以及支撑网相互焊接成一个整体,有效提 高支撑体强度,可以适用于正压给水和负压抽水不同工况,具有多用途特点。
三、 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平板式的构造,使其易于多块平 行组装成一套组件,从而可以对不同流量的给水/污水进行处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结 构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 结构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应用 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
请参见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 支撑体的结构图。
本实施例的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用以在其两面形成动态 膜并对给水或污水进行处理,包括平板式支撑层101、框架103、配水通道105、 上出水口 107、下出水口 109以及三层支撑网(面网111、支撑中网113、支 撑基网115 )。平板式支撑层101用以支撑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 提高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整体强度。框架103设置于平板式 支撑层101四周,框架103可以通过焊接方式与平板式支撑层101连接,框 架103用以固定支撑网。配水通道105设置于框架103内,且通过复数个连 通孔117与该平板式支撑层101内部连通,用以增加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 态膜支撑体内液体的流动性,以减少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内部 的水力死角,配水通道105可以使用各种方式拼接到平板式支撑层101上, 如胶粘、熔焊、注塑一次成型等。配水通道105可以设置在平板式支撑层101 的四周,也可以设置于平板式支撑层IOI的两侧,本实施例中的配水通道105 设置在平板式支撑层101的四周,其使水的流动性具有较佳的效果。上出水 口 107设置于配水通道105的上侧,其作为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 体的,并排出过滤后的水。下出水口 109设置于配水通道105的下侧且与上 出水口 107对角线的位置,用以作为运行出水口以及动态膜的预涂循环回流。 本实施例中上出水口 107与下出水口 109设置为对角线位置,如此设计可以 使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内部的水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但并不以 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中出水口的位置,出水口也可"^殳置在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 动态膜支撑体的其它位置,如上下侧的中间、左右两侧等。支撑网设置于平板式支撑层101的两面,用以支撑动态膜。本实施例中两面各设置有三层支 撑网面网111、支撑中网113以及支撑基网115,此三层支撑网均为不锈钢 网,除此之外,支撑网的层数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或使用其它材料 制成,支撑网的孔径也可根据实际污水的成份作相应的选择。
请参见图2,其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本实施例的平板式支撑层101 是由三维方向孔道构成,此三维方向孔道的设计使预涂动态膜更容易形成。
请参见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 膜支撑体的结构图。
本实施例的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用以在其两面形成动态 膜并对给水或污水进行处理,包括平板式支撑层101、框架103、配水通道105、 上出水口 107、下出水口 109以及三层支撑网(面网111、支撑中网113、支 撑基网115)。平板式支撑层101用以支撑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 提高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整体强度。框架103设置于平板式 支撑层101四周,且处于平板式支撑层101及配水通道105之间,框架103 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与平板式支撑层101及配水通道105连接,框架103用 以固定支撑网。配水通道105设置于框架103外侧,且通过复数个连通孔117 与该平板式支撑层101内部连通,用以增加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 体内液体的流动性,以减少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内部的水力死 角。配水通道105可以设置在框架103的四周,也可以设置于框架103的两 侧,本实施例中的配水通道105设置在框架103的四周,其使水的流动性具 有较佳的效果。上出水口 107设置于配水通道105的上側,其作为实现给水/ 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并排出过滤后的水。下出水口 109设置于配水 通道105的下侧且与上出水口 107对角线的位置,用以作为运行出水口以及 动态膜的预涂循环回流。本实施例中上出水口 107与下出水口 109设置为对
较大的流动性,但并不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中出水口的位置,出水口也可设 置在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其它位置,如上下侧的中间、左右 两侧等。支撑网设置于平板式支撑层101的两面,用以支撑动态膜。本实施
例中两面各设置有三层支撑网面网111、支撑中网113以及支撑基网115, 此三层支撑网均为不锈钢网,除此之外,支撑网的层数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增 加或减少或使用其它材料制成,支撑网的孔径也可根据实际污水的成份作相 应的选择。
请参见图4,其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本实施例的平板式支撑层101 是由三维方向孔道构成,此三维方向孔道的设计使预涂动态膜更容易形成。
请参见图5,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 支撑体应用示意图。
在运用本实用新型的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进行给水/污水 处理之前先在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505两面的支撑网上涂抹预 涂剂,如活性炭等。涂抹完预涂剂后将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505 放置到到污水池501中,使污水浸没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505。
使用泵507对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505的上出水口 107进 行抽水,因涂抹有预涂剂的支撑网具有吸附作用,使污水经过支撑网时,其 中的颗粒集聚在支撑网上,形成动态膜。
动态膜成型后,开始对污水进行过滤,使泵507从上出水口 107抽出净 水。而下出水口 109的出水流入另一个污水池503,作为动态膜的预涂循环回流。
经过滤一段时间,当动态膜膜面上的间隙被污水中的杂质堵塞时,需要 对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505进行脱膜。可以令泵507对上出水 口 107进行送水,使动态膜失去由污水池501中的污水带来的对支撑面的依 附力,则动态膜便会从支撑面上脱落。

此时将污水池503中的污水导入污水池501中,泵507再次对上出水口 107进行抽水,使支撑面上再次形成动态膜,如此循环使污水池中的污水逐渐 洁净。此实施例中上出水口 107及下出水口 109同时出7jC,增加了实现给水/ 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505内部水的流通性,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实现给水/ 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内部的水力死角,运行中也可以减少预涂时间,保 证出水品质。上出水口 107不仅可以作为抽水、送水口,同样也可以作为动
态膜的预涂循环回流来使用。下出水口 109也不仅作为动态膜的预涂循环回 流来使用,同样也可以进行抽水和送水。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 由于采用了上、下出水口以及配水通道的构造,可以最大限度减少 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内部的水力死角。运行中可以减少预涂时 间,保证出水品质。
二、 平板式支撑层、配水通道以及支撑网相互焊接成一个整体,有效提 高支撑体强度,可以适用于正压给水和负压抽水不同工况,具有多用途特点。
三、 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平板式的构造,使其易于多块平 行组装成一套组件,从而可以对不同流量的给水/污水进行处理。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 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用以在其两面形成动态膜并对给水或污水进行处理,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平板式支撑层,用以支撑该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提高该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整体强度;一配水通道,设置于该平板式支撑层的周边,且通过复数个连通孔与该平板式支撑层连通,用以增加该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内液体的流动性,以减少该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内部的水力死角;上、下出水口,分别设置于该配水通道的两侧,其作为该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运行出水口,排出过滤后的水,并用以动态膜的预涂循环回流;复数个支撑网,设置于该平板式支撑层的两面,用以支撑动态膜。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其特征在于, 该平板式支撑层由三维方向孔道构成。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其特征在于, 该平板式支撑层的两面至少包括支撑基网。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其特征在于, 其还包括一框架,该框架设置于该平板式支撑层四周,且该配水通道设置于 该框架内,该框架用以固定该些支撑网。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其特征在于, 其还包括一框架,该框架设置于该平板式支撑层及该配水通道之间,用以固 定该些支撑网。
6、 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其特征 在于,在该框架两側设置有复数个组装孔,用以使复数个实现给水/污水处理 的动态膜支撑体可以平行组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用以在其两面形成动态膜并对给水或污水进行处理,其包括平板式支撑层、配水通道、上、下出水口以及复数个支撑网。上、下出水口,分别设置于配水通道的两侧,其作为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运行出水口,排出过滤后的水,并用以动态膜的预涂循环回流。本实用新型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内部的水力死角。运行中可以减少预涂时间,保证出水品质。
文档编号C02F1/44GK201195700SQ20082005703
公开日2009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8日
发明者曹达文, 罗文峰, 赵向军 申请人:曹达文;罗文峰;赵向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