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蜂巢式沼气厌氧消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沼气生成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蜂巢式沼气厌氧消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粪污处理主要是通过好氧发酵和厌氧发酵技术,其中现有的厌氧发酵是 通过常温厌氧消化器来实现的。现有的常温厌氧消化器主要由一个单体罐构成,使用时, 将由粪污构成的物料放入该单体罐中,兌入6—9倍的水,使粪污水解,然后进行厌氧
发酵后出仓。该现有的常温厌氧消化器存在如下问题(l)需要的周期长,处理效率低
该厌氧消化器每处理一罐物料需要30天以上, 一般在50 — 60天,处理周期较长,大
大影响了对粪污进行处理的效率。(2)无法进行工业化连续处理由于该厌氧消化器是
将水解、厌氧发酵等处理过程均放在一个罐体中完成,在处理过程中,必须等待罐体中
的物料经5 0—60天处理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罐物料的处理,而无法进行边进料、边 出料的连续化处理,从而造成该种厌氧消化器的处理效率极低。(3)有害菌灭活率低 该种常温厌氧消化器对粪污中的有害菌的灭活率只有3 0%— 4 0%,远远低于国家规 定的粪污处理有害茵灭活率90%的标准,从而对处理产物的后续利用产生不良的影响。 (4)沼气产量较低由于该常温厌氧消化器所采用的常温厌氧发酵需要先加6—9倍的水 对物料进行稀释后,在常温下厌氧发酵,物料消化的干物质量明显被降低,发酵过程中 沼气的产生量也受到限制。为克服常温厌氧消化器的缺陷,出现了如下几种厌氧消化器
户用水压式厌氧消化器,主要发酵方式为水发酵方式,主要材质为混凝土构筑物,主要
外型为圆柱型,窝底型,该种消化器被埋于地下,主要用于农村单户使用;玻璃钢厌氧 消化器,主要发酵方式为水发酵方式,主要材质为玻璃钢制品或玻璃钢与混凝土混合构 筑物,主要外型为半球顶式加圆柱型,该种消化器被埋于地下或设置在地面;铁罐式厌 氧消化器,主要材质为铁板制品,主要发酵方式为水发酵或干发酵方式,主要外型为油 槽车型,圆立柱型,水发酵式内置搅拌器;大、中型厌氧消化器,主要材质为铁板制品, 主要发酵方式为水发酵,主要操作方式为泵输送。上述厌氧消化器大都存在操作复杂,
不便于大规模推广使用且产气量低等问题。2008.07.23,中国专利局公开了一种名为"厌 氧消化器"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CN2787655),包括罐体、配于罐体内的降温通道、 置于罐体内的增温器、设于罐体上部的出气口及进料口;所述增温器为循环管结构,其 端口通过循环泵与热水箱相通。本实用新型还配有沼渣储备室;所述沼渣储备室置于罐
体的下部且与罐体的内腔相通。在所述罐体的外壁上配有参数显示屏。在所述罐体的附 近配有上料机构。该专利仍没解决灵活安排污水消化和厌氧发酵,而且结构复杂,不具有推广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蜂巢式沼气厌氧消化装置,本实 用新型能充分满足污水消化和厌氧发酵的灵活安排,多个单元结构也给料液流程的安排 上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可以使工艺涉及达到最优化,同时具有非常良好的力学稳定 性,也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用地以及降低建设成本。
为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如下内容构成-
一种蜂巢式沼气厌氧消化装置,包括调节池和设于调节池内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蜂巢式发酵装置,所述蜂巢式发酵装置由至少三个相互独立的处理 单元构成蜂巢状而成,每个处理单元通过底部的管道与所述沉淀池连通。
所述处理单元为多边形柱体,由池墙和削球盖构成,每个柱体有二个以上的柱体紧 密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后设置在同一个底板上。
所述管道设置在底板上。
所述蜂巢式发酵装置外墙由正六边形柱体的池壁构成。
所述蜂巢式发酵装置外墙由相互连接的圆弧形池壁构成。
所述蜂巢式发酵装置外墙为圆形。
本实用新型中,干粪由粪车送到每个处理单元,由机械提升至单元顶部,再通过干 粪漕送到单元口进入处理单元内,干粪在漕内的输送采用水力冲击的方式,其方法是用 泵抽取本系统最后排出的清沼液将干粪冲入池内。
冲洗污水由管(沟)自流或提升进入环形调节池,调节池为全部才处理单元共用, 容积为所有单元总容积的10~15%,用泵按进料量和进料周期设计将料液分别从处理单 元底部打入。泵入料液时采用大功率强力射流方式,使之对单元内料液形成搅拌,故本 工艺可以不单独设置搅拌器。
本实用新型包括由调节池和设于调节池内的沉淀池以及沉淀池内的蜂巢式发酵装 置构成,蜂巢式发酵装置由至少三个相互独立的处理单元构成蜂巢状而成,每个处理单 元通过底部的管道与所述沉淀池连通。与传统构造相比较,本构造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1、从构造上充分满足工艺设计要求。本实用新型更能充分满足污水消化和厌氧发 酵的工艺要求,在工艺安排上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每个单元都可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处 理单元,将全部处理单元连则构成一个打的处理单元,也可将几个单元组合形成若干组 处理单元。由于每个单元有二至六个相邻单元,这就给料液流程的安排上提供了很大的 选择余地,可使工艺设计达到最佳化。同时还可将部分单元设置为前处理和后处理,使 全部处理过程在一个整体中完成,如果单独设置前、后处理,则蜂巢式装置也可与之形 成顺畅的连接。可以形成许多种工艺流程安排,还可以改变池体个数和整体形状以最大限度满足工艺设计要求。环形的调节池和沉淀池把多个处理单元合并为一个,调节池和 沉淀池还可以分别兼作排渣池,不需要单独修建排渣池,而且排渣和收集渣的效果良好。 本实用新型极大地方便于工艺流程设计,使之达到最优化程度。
2、 具有非常良好的力学稳定性,蜂巢式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及整体稳定性
3、 节约用地,比传统构造设计少占地30-50%。
4、 大幅降低建设成本。其一,由于蜂巢内墙都是共墙,所以整个墙体面积相对可 以减少30-40%。其二,将60%以上的外墙变成为内墙,而对于构筑物而言外墙的造价往 往高于内墙许多。其三,池底板和基础面积也有所减少,因为底板的投影面积大于池墙 投影面积。其四,连通管管线总长度减小。其五,挖填土方量减少。
5、 建设工期縮短。因工程量减少、集中一次开挖以及其它许多工序都是集中一次 完成等原因,使整过工程的工期大大縮短。
6、 有利于运行管理。便于运行管理中的集中控制和料液的集中进出以及底渣的集 中处理。
图l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平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平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蜂巢式沼气厌氧消化装置,包括圆形调节池1和设于调节池1内的圆形沉淀池 2,所述沉淀池2内设置有蜂巢式发酵装置3,所述蜂巢式发酵装置3由十九个相互独立 的六边形柱体4构成蜂巢状而成,每个六边形柱体4作为一个独立的发酵池,通过底部 的管道5与沉淀池2连通。六边形柱体发酵池4由池壁6和削球盖7构成,每个柱体4 有二个以上的柱体4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后设置在同一个底板8上。管道5通过底 板8连通柱体发酵池4和沉淀池2,蜂巢式发酵装置3的外墙9由正六边形柱体发酵池 4的池壁构成直线形。整个装置整体外形呈圆形,本实用新型适宜于地上式建造。
实施例2
一种蜂巢式沼气厌氧消化装置,包括圆形调节池1和设于调节池1内的圆形沉淀池 2,所述沉淀池2内设置有蜂巢式发酵装置3,所述蜂巢式发酵装置3由十九个相互独立 的六边形柱体4构成蜂巢状而成,每个六边形柱体4作为一个独立的发酵池,通过底部 的管道5与沉淀池2连通。六边形柱体发酵池4由池壁6和削球盖7构成,每个柱体4 有二个以上的柱体4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后设置在同一个底板8上。管道5通过底 板8连通柱体发酵池4和沉淀池2,蜂巢式发酵装置3的外墙9构成相互连接的圆弧形。整个装置整体外形呈圆形,本实用新型适宜于地下式建造。 实施例3
一种蜂巢式沼气厌氧消化装置,包括圆形调节池1和设于调节池1内的圆形沉淀池 2,所述沉淀池2内设置有蜂巢式发酵装置3,所述蜂巢式发酵装置3由十九个相互独立 的六边形柱体4构成蜂巢状而成,每个六边形柱体4作为一个独立的发酵池,通过底部 的管道5与沉淀池2连通。六边形柱体发酵池4由池壁6和削球盖7构成,每个柱体4 有二个以上的柱体4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后设置在同一个底板8上。管道5通过底 板8连通柱体发酵池4和沉淀池2,蜂巢式发酵装置3的外墙构成一个大圆形。整个装 置整体外形呈圆形,本实用新型既可适宜于适宜于地下式也可适宜于地上式建造。
权利要求1、一种蜂巢式沼气厌氧消化装置,包括调节池(1)和设于调节池(1)内的沉淀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2)内设置有蜂巢式发酵装置(3),所述蜂巢式发酵装置(3)由至少三个相互独立的处理单元(4)构成蜂巢状而成,每个处理单元(4)构成一个独立的发酵池,通过其底部的管道(5)与沉淀池(2)连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巢式沼气厌氧消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 (4)为多边形柱体,由池壁(6)和顶部的削球盖(7)构成,每个处理单元(4)有二个以上的处理单元(4)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后设置在同一个底板(8)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巢式沼气厌氧消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5) 设置在底板(8)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巢式沼气厌氧消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蜂巢式发 酵装置(3)的外墙(9)为直线形。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巢式沼气厌氧消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蜂巢式发 酵装置(3)的外墙(9)为相互连接的圆弧形。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巢式沼气厌氧消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蜂巢式发酵装置(3)的外墙(9)为圆池。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沼气生成装置领域,涉及一种蜂巢式沼气厌氧消化装置,在构造上利用了仿生学原理,包括蜂巢式发酵装置和围绕蜂巢的环形调节池及环形沉淀池,蜂巢式发酵装置由至少三个相互独立的处理单元构成蜂巢状而成,每个处理单元通过底部的管道和阀门与所述沉淀池连通,作为排渣通道,在其上部同时设溢流口与沉淀池连接,作为料液通道。处理单元为一个六边形柱体,池墙顶部由六边形转换成圆形,在圆形上构筑削球盖,每个柱体之间紧密结合,形成一个蜂巢整体。本实用新型能充分满足厌氧消化工艺要求,多个单元结构给料液流程的安排上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可以使工艺设计达到最优化,同时具有非常良好的力学稳定性,并能节约用地和降低建设成本。
文档编号C02F11/04GK201305530SQ20082022337
公开日2009年9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2日
发明者蔡成元, 超 陈 申请人:乐山佛州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