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厌氧水解酸化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10457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厌氧水解酸化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酸化池,尤其涉及一种厌氧水解酸化池。
背景技术
厌氧水解酸化池能够利用产甲烷菌与水解产酸菌生长速度的不同,在反应池中以水流动的淘洗作用,使甲烷菌在反应池中难以繁殖,将厌氧处理控制在反应时间短的第一阶段,即在大量水解细菌、产酸菌的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可溶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将厌氧水解酸化池的厌氧水解处理作为各种生化处理的预处理,可提高污水生化性能,降低后续生物处理的负荷,因而被广泛运用在难生物降解的化工、造纸及有机物浓度高的食品废水处理中。此外,厌氧水解处理亦可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以厌氧水解酸化池代替初沉池,减少后续处理在曝气池中的时间,从而降低工程投资。厌氧水解酸化池的合理设计对于一个运转良好的水解处理单元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常用的有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厌氧滤池反应器和带污泥外回流的厌氧水解反应池。前两种厌氧处理工艺受布水均勻性限制,而带污泥外回流的厌氧水解工艺效率较低且占地较大。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0920196992. 4”的中国专利“一体化环流厌氧水解池”中, 采用在一个平面上设置水解池和分离池,占地较大;并采用推进器推动淤泥和污水流动,但淤泥和污水的流动方向相同,生化反应传质效率较低;另外采用回流泵回流淤泥,花费成本较高,因此造成了该水解池的水解工艺效率较低。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具有较强水力搅拌功能、水解工艺效率高并且成本低、占地小的厌氧水解酸化池。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强水力搅拌功能、 水解工艺效率高并且成本低、占地小的厌氧水解酸化池。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厌氧水解酸化池,包括反应区和泥水分离区, 所述反应区设有进水口和布水孔,所述泥水分离区设有泥水进口和出水口,所述泥水进口与布水孔相连,所述反应区内设有搅拌器,所述反应区内设有引流器,所述引流器引导污水流动的方向与所述搅拌器搅动淤泥流动的方向之间形成一个角度。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搅拌器包括转轴,所述引流器包括设于所述转轴上的数个一端固定于所述转轴,另一端沿所述转轴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向外弯曲延伸的弹性填料。在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引流器和搅拌器在垂直方向上依次从上到下设置,所述引流器引导污水流动的方向与所述搅拌器搅动淤泥流动的方向互相垂直。
在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引流器的上方。在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布水孔均勻设置于所述反应区的上部边缘。在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泥水分离区的形状上宽下窄。在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泥水分离区的上部设有出水集水槽, 所述出水集水槽与所述出水口相连。在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泥水分离区的底部设有配水孔,所述配水孔与所述反应区相通。在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反应区和泥水分离区通过所述布水孔、泥水进口和配水孔形成一个回路。在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厌氧水解酸化池的水平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或长方形。本发明提供一种厌氧水解酸化池,不仅能使厌氧水解酸化池布水、出水均勻,有助于提高池容积率,具有较强的水力搅拌功能,有助于提升厌氧水解反应装置中生化反应传质效率,形成良好的微生物、污水反应体系,处理效果更高效;而且占地少,分组灵活,设备少且流量稳定,投资省,运行管理更方便。此外,该厌氧水解酸化池运行稳定,无布水死角, 配水不易阻塞,更加便于维护。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厌氧水解酸化池包括反应区1和泥水分离区2 ;反应区1设有进水口 3和布水孔4,泥水分离区2设有泥水进口 5和出水口 6 (如图3中所示),布水孔4和泥水进口 5相连;反应区1中设有搅拌器7和引流器8,搅拌器7 包括转轴71,引流器8包括设于转轴71上的数个同方向向外弯曲延伸的,例如图2中所示的向逆时针方向弯曲延伸的,弹性填料。如此,在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由于在反应区设有引流器以引导污水流动, 并设有搅拌器搅动淤泥流动,而引流器引导污水流动的方向与搅拌器搅动淤泥流动的方向成一个角度。例如图1中所示,污水从进水口 3中流下,经由引流器8的引导,在垂直方向由上向下流动;而设于反应区1的淤泥中的搅拌器7搅动淤泥在水平面上转动,在垂直方向由上向下流动的污水与在水平面上转动的淤泥由于流动方向的不同而在反应区中能够更加充分的混合和反应,从而实现了较高的生化反应传质效率。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污水经由引流器引导后的流动方向与淤泥的转动方向垂直,在其他实施例中,污水的流动方向与淤泥流动方向之间形成一个角度即可由于两者之间的流动方向不同而能充分混合和反应,因此,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本较佳实施例中的引流器由数个一端固定于搅拌器转轴,另一端沿搅拌器转轴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向外弯曲延伸的弹性填料构成,在其他实施例中,引流器可由数个平滑的通道或者其他方式构成,只要其引导污水的流动方向与淤泥的流动方向之间形成一个角度即可,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本较佳实施例中的引流器因为是由数个弯曲的弹性填料构成,因此在其旋转时能够对污水形成一个向下流动的力,从而比较易于污水和淤泥的混合与反应。并且,本较佳实施例的引流器设于搅拌器的转轴之上,利用搅拌器的转动从而形成自身的转动,节约了设备成本。此外,本较佳实施例在垂直方向上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引流器和搅拌器,既利用了污水自身的重力从而向下流动,节约运行成本具有较强的水力搅拌能力,又节约了土地资源,占地较少,因而效率较高。并且弹性填料相互之间的空隙也能够起到接触氧化反应的作用。本发明的引流器的弹性填料可由传统弹性填料、组合双环填料、组合多孔环填料等构成。如图1所示,本较佳实施例的进水口 3设于引流器8的上方,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设于其他部位,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如图3所示,本较佳实施例中的进水口 3与进水管9相连,当两个以上的本发明的厌氧水解酸化池相互配合设立时,可共用一个进水管, 从而节约成本。如图1所示,本较佳实施例中,反应区1设有布水孔4,泥水分离区2设有泥水进口 5,布水孔4与泥水进口 5相连。当污水和淤泥在反应区充分混合并反应后,通过布水孔 4和泥水进口 5进入泥水分离区2中进行泥水分离。本较佳实施例中的泥水分离区2邻接于反应区1的四周边缘,占地较少,节约了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于他处,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并且,本较佳实施例的泥水分离区的形状上宽下窄,利于泥水的分离和下部淤泥的排放及回流。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采用其他形状。此外,本较佳实施例中的布水孔4均勻设置于反应区的上部边缘,利于经充分反应的泥水从反应区均勻的进入泥水分离区。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设于他处,只要泥水可以顺利流出、流进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如图1、图3和图4中所示,本较佳实施例中设有出水集水槽10,出水集水槽设于泥水分离区的上部边缘,出水集水槽的形状成V形,用以收集泥水分离区中经充分沉降后的上清液(即经处理后的污水)。在其他实施例中,出水集水槽的形状可以为U形或其他形状,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如图3所示,出水集水槽10与出水口 6相连,上清液经出水集水槽收集后经出水口 6排出。如图3所示,本较佳实施例中的出水口 6与出水管11相连, 当数个本发明的厌氧水解酸化池设置在一起时,可以共用一根出水管11,泥水分离区中经充分沉降后的上清液流经出水口 6后由出水管11排出。此外,如图1所示,本较佳实施例的泥水分离区2的底部设有排泥管12,用于将泥水分离区的淤泥排出。另如图1和图4中所示,本较佳实施例的泥水分离区2的底部设有配水孔13,配水孔13与反应区1相通。泥水分离区底部的部分淤泥经由配水孔可以回流至反应区中继续参与反应。本较佳实施例的配水孔利用了淤泥自身的重力,使其可自行流入反应区。使用了较少的设备,大大节约了成本。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诸如回流泵之类的设备将淤泥回流至反应区,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如图1所示,本较佳实施例的反应区1和泥水分离区2通过布水孔4、泥水进口 5 和配水孔13形成了一个可供流动的回路。淤泥在反应区中与污水充分反应后的泥水混合液流经布水孔和泥水进口后进入泥水分离区分离,分离后的部分淤泥又经由配水孔流入反应区内继续参与反应。另如图2和图3所示,本较佳实施例的厌氧水解酸化池的水平截面的形状为正方形,当数个正方形的厌氧水解酸化池设置在一起,可以共用池壁,从而节约了制造成本。在本较佳实施例中,采用了 4个本发明的厌氧水解酸化池,在其他实施例中,厌氧水解酸化池的水平截面的形状亦可设置成其他形状,比如圆形或其他长方形,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此外,本较佳实施例的可供污水或泥水进出的口,均设置于厌氧水解酸化池的上部,处于相对平缓的水流中,不易堵塞,运行稳定,更加便于维护。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运行流程是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 采用了 4个本发明的厌氧水解酸化池,每个厌氧水解酸化池设有两个排泥管、12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4个厌氧水解酸化池共用一根进水管和一根出水管。当污水由进水口 3进入反应区1中时,首先经过引流器8 ;引流器8随着搅拌器7转动,形成一个向下流动的水流, 由此污水从上向下进入反应区1下部的淤泥中,并在搅拌器7的搅动下,与淤泥充分混合并反应。经充分混合和反应的泥水经反应区1上部的布水孔4进入泥水分离区2,在泥水分离区2经充分沉降后,淤泥沉集于泥水分离区2的底部,部分经排泥管12排出,部分经配水孔 13回流至反应区1中继续参与反应;经分离后的反应后污水聚集于泥水分离区2的上部, 经出水集水槽10收集后由出水口 6排出。此外,如图1中所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还设有回流污泥管14,回流污泥管14 用于对厌氧水解酸化池补充淤泥。尤其是在厌氧水解酸化池的运行初期,为了更高效运行, 可通过回流污泥管对厌氧水解酸化池补充污泥,提高酸化水解效率。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厌氧水解酸化池,包括反应区和泥水分离区,所述反应区设有进水口和布水孔, 所述泥水分离区设有泥水进口和出水口,所述泥水进口与布水孔相连,所述反应区内设有搅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区内设有引流器,所述引流器引导污水流动的方向与所述搅拌器搅动淤泥流动的方向之间形成一个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水解酸化池,其中所述搅拌器包括转轴,所述引流器包括数个一端固定于所述转轴,另一端沿所述转轴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向外弯曲延伸的弹性填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厌氧水解酸化池,其中所述引流器和搅拌器在垂直方向上依次从上到下设置,所述引流器引导污水流动的方向与所述搅拌器搅动淤泥流动的方向互相垂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厌氧水解酸化池,其中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引流器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厌氧水解酸化池,其中所述布水孔均勻设置于所述反应区的上部边缘。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厌氧水解酸化池,其中所述泥水分离区的形状上宽下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厌氧水解酸化池,其中所述泥水分离区的上部设有出水集水槽,所述出水集水槽与所述出水口相连。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厌氧水解酸化池,其中所述泥水分离区的底部设有配水孔,所述配水孔与所述反应区相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厌氧水解酸化池,其中所述反应区和泥水分离区通过所述布水孔、泥水进口和配水孔形成一个回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水解酸化池,其中所述厌氧水解酸化池的水平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或长方形。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厌氧水解酸化池,包括反应区和泥水分离区,所述反应区设有进水口和布水孔,所述泥水分离区设有泥水进口和出水口,所述泥水进口与布水孔相连,所述反应区的淤泥处设有搅拌器,所述反应区的进水口处设有引流器,所述引流器引导污水流动的方向与所述搅拌器搅动淤泥流动的方向之间形成一个角度。具有配水均匀,水力搅拌功能较强的优点,形成了良好的微生物、污水反应体系,处理效果更高效;而且占地少,设备少,投资省,运行管理更方便。
文档编号C02F3/28GK102167442SQ20111006155
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5日
发明者张显忠, 谢勇, 黄瑾 申请人: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