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线高效混合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18844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切线高效混合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田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切线高效混合反应器。
背景技术
石化污水排放量大、成份复杂、浓度高,而且易结垢,腐蚀性强,其对环境的危害相
当严重。目前石化污水处理在前处理时采用的是化学法,即加药反应。加药反应的类型主要有管道混合器、机械搅拌或空气搅拌等,但是,这些方式均会导致混合后的絮体被打断, 即影响絮凝的效果,大大影响了后续污水的处理效果,而且空气搅拌法还会增加污水中的含氧量,加剧污水的腐蚀性,对输送管道以及污水处理装置的腐蚀更大或者其结垢会堵塞管道或反应器。因此,一种既能使药剂与污水混合充分,又不会将混合后的絮体打断,且不会造成反应器堵塞及腐蚀的混合反应器是亟需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石化污水前处理过程中药剂与污水混合不充分,且使反应器堵塞及腐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切线高效混合反应器。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罐体的顶端设置有顶盖, 顶盖上设置有出水管,罐体底部设置有排污管,罐体内壁上设置有导流板,罐体壁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与罐体内相联通的进水管、第一进药管、第二进药管以及第三进药管,进水管的末端沿罐体切向延伸至罐体内,进水管的中心线罐体内壁圆周相切,水从进水管进入罐体内,在罐体内壁形成旋流,通过罐体壁上的导流板使其形成湍流,与不同高度上的进药管的药水充分混合,可以有效提高药剂与污水的反应速率,从而提高污水前处理阶段的处理效率。上述导流板可以设置为2 6块,且沿罐体内壁均勻分布,通过导流板使得水流形成湍流,易于混合。上述的第一进药管、第二进药管和第三进药管的末端也可以沿罐体切向延伸至罐体内,这样容易使得进入罐体的药剂形成旋流。上述第一进药管、第二进药管和第三进药管最好按照第一进药管是pH调节剂入口,第二进药管是絮凝剂的入口,第三进药管是助凝剂入口这样的顺序设置,会使得药剂与污水混合更充分,反应更完全。本实用新型采用在罐体的侧壁切线方向设置进水管、第一进药管、第二进药管和第三进药管,罐体内设置导流板,从进水管进入的水沿罐体侧壁切向进入罐体内,在罐体内壁形成旋流,再通过导流板形成湍流,使其与不同高度进入的药剂混合更充分,反应更完全,通过自然混合,絮凝效果好,提高了污水的前处理效率,而且也降低水的腐蚀性,减少了其腐蚀装置或者堵塞管道的发生机率。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混合均勻等优点,可作为油田污水处理设备。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1在图1、2中,本实施例的切线高效混合反应器是由罐体1、顶盖2、出水管3、导流板 4、进水管5、排污管6、底座7、第一进药管8、第二进药管9、第三进药管10联接构成。在底座7上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联接有罐体1,罐体1的顶部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联接有顶盖2,顶盖2的顶端焊接联接有出水管3,出水管3与罐体1内相联通,将罐体 1内处理过的水排出进行后续处理。在罐体1的底部焊接联接有排污管6,排污管6与罐体 1内相联通,将沉积在罐体1内的污物排出。参见图2,在罐体1的侧壁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进水管5、第一进药管8、第二进药管9以及第三进药管10,其中进水管5的末端沿罐体1切向延伸至罐体1内,进水管5的中心线与罐体1内壁圆周相切,使得进入罐体1的污水沿罐体1壁形成旋流,加快污水与各进药管进入的药剂混合,第一进药管8是pH调节剂入口管,第二进药管9是絮凝剂的入口管,第三进药管10是助凝剂入口管,为了使得混合完全,反应更充分,在罐体1的内壁上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联接有4块导流板4,且在罐体1 内壁均勻分布,最好是将进水管5的末端口与其中的任一块导流板4正对着。罐体1下部的进水管5进入罐体1内,并沿罐体1壁形成上升旋流,并遇导流板4的阻挡,瞬时加快水流速度,当形成湍流与第一进药管8加入的pH调节剂混合后,在旋流过程中充分混合再依次与无机絮凝剂以及有机助凝剂混合,混合反应完全后从罐体1顶盖2的出水管3排出,而发生沉降并沉淀在罐体1底部的污垢由排污管6排出。实施例2在本实施例中,在罐体1的内壁上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联接有2块导流板4,且在罐体1内壁均勻分布,进水管5的末端口与其中的任一个导流板4正对着。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3在本实施例中,在罐体1的内壁上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联接有块个导流板4,且在罐体1内壁均勻分布,进水管5的末端口与其中的任一个导流板4正对着。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4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仅在于第一进药管8、第二进药管9以及第三进药管10也是将各药剂从罐体1内壁切向送入,最好是其各末端也是沿罐体1切向延伸至罐体ι内,第一进药管8、第二进药管9、第三进药管10的中心线罐体1内壁圆周相切,使得沿各进药管的药剂随着罐体1内壁也形成旋流,更利于其与污水的混合。
权利要求1.一种切线高效混合反应器,包括设置在底座(7)上的罐体(1),在罐体(1)的顶端设置有顶盖0),在顶盖O)以及罐体(1)的底部分别设置有出水管C3)和排污管(6),其特征在于在罐体(1)内壁上设置有导流板G),在罐体(1)壁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与罐体 (1)内相联通的进水管(5)、第一进药管(8)、第二进药管(9)以及第三进药管(10),进水管 (5)的中心线与罐体(1)内壁圆周相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线高效混合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4)是2 6 块,且沿罐体1内壁均勻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线高效混合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药管 (8)、第二进药管(9)和第三进药管(10)的末端沿罐体(1)切向延伸至罐体(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切线高效混合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药管(8)是 PH调节剂入口管,第二进药管(9)是絮凝剂的入口管,第三进药管(10)是助凝剂入口管。
专利摘要一种切线高效混合反应器,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罐体,在罐体的顶端设置有顶盖,在顶盖以及罐体的底部分别设置有出水管和排污管,在罐体内壁上设置有导流板,在罐体壁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与罐体内相联通的进水管、第一进药管、第二进药管以及第三进药管,进水管的中心线与罐体内壁圆周相切。水从进水管进入罐体内,在罐体内壁形成旋流,通过罐体壁上的导流板使其形成湍流,与不同高度上的进药管的药剂充分混合,可以有效提高药剂与污水的反应效果,从而提高污水前处理阶段的处理效率,可作为油田污水处理设备。
文档编号C02F1/52GK202297229SQ201120423969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日
发明者刘菊荣, 宋绍富, 屈撑囤, 李便琴, 杨博 申请人:西安石油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