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厌氧反应系统及水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49240阅读:896来源:国知局
污水处理厌氧反应系统及水处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厌氧反应系统及水处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屠宰、乳品等低浓度废水或含油废水的生物污/废水处理的厌氧反应系统及水处理方法,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生物处理污/废水的厌氧技术有多种:

最早出现的厌氧工艺是厌氧滤池工艺,池内设有填料过滤,此方法极易造成厌氧滤池堵塞,难于维护,仅适于较小规模处理水量。

之后出现的厌氧工艺有厌氧接触法,即在厌氧池前部设置反应池,后面设有沉淀池,该种厌氧工艺由于厌氧池产气能力强,容易导致沉淀池经常出现污泥流失的问题。

最后出现的厌氧工艺有UASB(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EGSB(厌氧膨胀床反应器)和IC(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等,这三类反应器的共同特点是厌氧活性泥处于反应器的底部,而反应器中上部设置了三相分离器,三相分离器的出现,大大减小了沉淀分离区出水带泥的情况。

以下对比文件公开了几种含有三相分离器的厌氧反应器:

对比文件1:CN104129849A一种厌氧反应器处理系统,包括对废水进行加热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出水口通过第一加压射流泵与厌氧反应器的入口相连接,厌氧反应器的底部设置有与其入口相连通的布水器,厌氧反应器的顶部设置有三相分离器,三相分离器的入口与厌氧反应器相连通,厌氧反应器的内部填充有悬浮颗粒污泥。

对比文件2:CN104591383B新型EGSB厌氧反应器,包括布水器、颗粒污泥反应区、设于上方的三相分离器,布水器为可拆卸式,由若干根穿孔布水管均匀分布于底部组成,并且两端伸出于反应器外部,每根布水管的两端均设有阀门,待处理的污水经由布水器一端进入反应器内部;三相分离器由一个主分离器及围绕该主分离器均匀布置的若干个次分离器构成,每个分离器呈圆柱状,分离器的内部设有一呈倒扣的漏斗状的隔离部件,该隔离部件下方设有反射板,通过该隔离部件,将反应器的上部空间分隔成气体通道、气室、沉淀区,反应器上方两侧均设有溢流堰槽。

对比文件3:CN103755022B公开了一种变径IC厌氧反应器,包括罐体,罐体的外壳自上而下地包括上段、中段和下段三部分,上段内部具有气液分离器和上反应室,上反应室内部又具有三相分离器和集气器;下段内部为下反应室,其内部有布水器;所述上段和下段均为圆柱形,中段的上端与下端分别与上段的最下端和下段的最上端连接,且中段的直径自下而上地逐渐收窄,使得上反应室的直径小于下反应室的直径。

上述3份对比文件中公开的厌氧反应器中,都是将三相分离器设置在反应器的顶部,对于类似含有三相分离器的上述几种厌氧处理工艺的厌氧反应器而言,目前存在着以下问题:

为了增加污泥和废水的混合效果,提高厌氧反应去除率,现有技术会在上述几种反应器的反应区(其污泥浓度高)增加搅拌,以减少死区,增加污泥和废水的混合效果。理论上,在相同的进水量或产气量条件下,反应区(反应器)面积越小,混合效果越好;而对于沉淀分离区(三相分离器),沉淀面积越大,流速越慢,分离效果越好,且沉淀池面积的增加,可以减少池内厌氧污泥流失。

因此,反应区流动搅拌和沉淀分离区静止分离对于池体面积的要求是相互对立和矛盾的,将反应区和沉淀分离区建在一起存在如下弊端:

(1)在污水处理水量较小时,易发生沉淀分离区流速太快、污泥随出水流失现象;

(2)在处理含油类污染物较高的废水时,易出现污泥夹带油脂流失现象;

(3)现有的厌氧池结构高度少则6米,多则20米,不仅存在池体高度较高和池内的水压较大的问题,还增加了设备或池体的结构复杂程度。

(4)若根据反应区与沉淀分离区对于池体面积的要求,将整个反应器建成上大下小的性状,那么会使得池体重心上移、稳定性变差,也会大大增加反应器底部结构的受力强度。

(5)上述传统的含有三相分离器的厌氧器还存在维护困难,危险度高的缺点:当反应器中的三相分离器出现问题(堵塞、漏气等)后,只能排空整个反应器池体进行维修,池内沼气浓度较高,工作量大;而且维修结束后,厌氧生物的二次培养周期更需要数月之久,极大地影响了系统的处理效率。

此外,对于屠宰行业的污/废水而言,因其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以悬浮物(油、血、肉、毛、粪等)为主,悬浮物占有机污染物的70%以上,可达到3000mg/L以上;若采用加药去除上述悬浮污染物再进入厌氧,会产生大量的化学污泥和二次污染问题;如果直接进入厌氧反应器(如UASB等),会导致生物污泥流失问题。

对于乳品行业,水中污染物包括乳蛋白、乳脂肪和乳糖三类,只有乳糖属于溶解性有机物,占总污染物的30-40%左右,而悬浮物则占了污染物的绝大多数,60-70%。另外乳品行业的动物油脂一般为100mg/L以上,高者可达500mg/L。

因此,研发一种适用于屠宰、乳品污水处理的高处理效率的厌氧反应系统对于解决屠宰、乳品行业的污水处理问题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传统含有三相分离器的厌氧反应器中厌氧池反应区和沉淀分离区对于面积要求相互对立矛盾的问题的结构简单,便于维护,且尤其适用于屠宰、乳品等COD(化学需氧量)小于5000ppm或动植物油含量大于100ppm的污水处理厌氧反应系统及水处理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污水处理厌氧反应系统,包括:分开设置的厌氧反应池和三相分离池,厌氧反应池的出水口和三相分离池的进水口之间通过管路连接;

所述厌氧反应池包括厌氧反应池池体、进水系统、集水系统,所述进水系统设置在厌氧反应池池体内的底部、所述集水系统设置在厌氧反应池池体内的中上部;

所述三相分离池包括三相分离池池体、出水堰、三相分离器、污泥斗,所述出水堰设置在三相分离池池体内的上部,三相分离器设置在出水堰的下方,三相分离池的底部为污泥斗,污泥斗连接其下方的污泥回流系统,污泥回流系统与厌氧反应池连接。

优选地,当三相分离池池体横截面积较大时,可以设多个污泥斗,每个污泥斗通过电动阀按设定周期自动交替排泥。

进一步地,

在污泥回流系统的管路上设置提升泵或者在厌氧反应池的出水口和三相分离池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提升泵。

进一步地,

所述集水系统包括多根集水小支管,每根集水小支管的侧下方设置斜板,所述斜板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50°-70°。

优选地,所述斜板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50°-60°。

进一步地,

在所述厌氧反应池的出水口设置液位控制器,所述液位控制器的底部与所述集水系统连通。

进一步地,

所述三相分离池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厌氧反应池的横截面积。

优选地,

所述的厌氧反应池和三相分离池优选采用钢砼和钢结构材料。

进一步地,

所述厌氧反应池池体的顶部还设有沼气管。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污水处理厌氧反应系统的水处理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设置分开的厌氧反应池和三相分离池,将厌氧反应池的出水口与三相分离池的进水口之间设置管路连接;

(2)待处理污水通过厌氧反应池池体底部的进水系统进入厌氧反应池内进行处理,厌氧反应池内的生物污泥被进水扰动后,颗粒大的生物污泥沉回到反应池池体底部,颗粒小的生物污泥或夹带着少量沼气气泡的密度轻的生物污泥颗粒悬浮在水中,集水系统收集出水和水中悬浮的少量生物污泥颗粒,通过管路进入三相分离池;

(3)进入三相分离池后,经三相分离池内的三相分离器进行气液固三相分离,出水溢流到三相分离池上部的出水堰后排出系统,少量的污泥沉淀到污泥斗后,通过污泥回流系统返回到厌氧反应池内。

进一步地,

当厌氧反应池的设定标高高于三相分离池的设定标高时,厌氧反应池的出水通过自身重力流到三相分离池,污泥斗的污泥通过在设置在污泥回流系统的管路上的提升泵返回到厌氧反应池;

当三相分离池的设定标高高于厌氧反应池的设定标高时,厌氧反应池的出水通过设置在厌氧反应池的出水口和三相分离池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的提升泵,提升到三相分离池,污泥斗的污泥通过污泥回流系统重力自流到厌氧反应池。

进一步地,

厌氧反应池内夹带着大量沼气气泡的生物污泥颗粒经设置在集水系统每根集水小支管侧下方的斜板的阻挡后,上升到所述厌氧反应池的池面,生物污泥颗粒中夹带的沼气气泡不断破裂,因此不断搅拌悬浮在池面的浮渣层或者油渣层,促进浮渣层或油渣层的分解。

进一步地,

设置在厌氧反应池池体的顶部的沼气管收集排出生物污泥中的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沼气,将沼气从厌氧反应池池体内分离出来,保证整个厌氧反应池池体内的压力维持正常。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对比文件1-3中的厌氧反应器,都是在反应器上部有设置三相分离器,用以分离消化气、消化液和污泥颗粒。如背景技术中所描述的,这种类型的厌氧反应器主要有UASB、EGSB和IC三种,而这几种反应器主要应用于酒精、制糖、垃圾渗滤液、淀粉、啤酒等行业的污水处理(上述行业排水的污染物90%以上是溶解性污染物)。按照《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13-2012)4.2.2条所述,进水悬浮物宜小于1500mg/L。按照工程经验和技术规范,传统厌氧工艺不适于悬浮物浓度较高(或比例较高)的废水处理,因为悬浮物的影响会携带污泥形成浮渣,最后随池顶出水堰流出,导致生物污泥流失、系统崩溃。

对于屠宰、乳品行业而言,一方面由于其污水中含油量较高,污水中的油类易吸附在生物污泥的表面,改变生物污泥的密度,使之难于分离;另一方屠宰、乳品行业的污水中的油类物质容易悬浮在反应池的池面上,形成浮渣层或者油渣层。

而本发明相比对比文件1-3中的厌氧反应器,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将厌氧反应池和三相分离池分开设置。

将厌氧反应池和三相分离池分开设置可以使厌氧反应池能充分发挥厌氧反应和油渣、浮渣、浮泥的拦截作用,而三相分离池只负责分离和回收比水重的生物污泥,将两个功能区分开设置,而不是设置在一个反应器的上、下区,能使两个功能区(厌氧反应池、三相分离池)的功能更加明确、效果更加明显;同时也解决了传统的厌氧反应器的厌氧池反应区和沉淀分离区对于池体面积要求相互矛盾的问题;通过设置较小横截面积的厌氧反应池提高池体的混合效果,通过设置较大横截面积的三相分离池,增大分离区面积,提高水、气、泥分离效果和出水质量。

由于本发明的厌氧反应系统的分离效果更好,因此也更适用于屠宰、乳品行业的污废水的处理。

2、本发明中在集水系统的每根集水小支管的侧下方设置斜板。

传统的污水处理领域中也会用到斜板,而传统污水处理领域中的斜板主要应用在沉淀池和隔油池中:(1)应用在沉淀池中的斜板,根据“浅池”理论,斜板可以增加水流稳定性和布水的均匀性,使得污泥颗粒分离路径大大减小,使得设有斜板的沉淀池的处理能力也能在普通沉淀池的二倍以上。(2)应用在隔油池中的斜板,其含有油滴的污水从斜板上方进入,由于水的密度大于油的密度,因此水会沿斜板的上表面沉淀到出水区,而油滴则会沿斜板的上表面上升聚集成大颗粒,浮出水面,因此实现油水分离。

而本发明在厌氧反应池内设置斜板,一方面,斜板可以阻挡上升的夹带大沼气气泡的生物污泥,夹带大沼气气泡的生物污泥经斜板阻挡后,上升到厌氧反应池的池面,沼气气泡不断破裂,因而可以不断搅拌悬浮在反应池池面上的浮渣层或者油渣层,促进浮渣层或油渣层的分解,提高浮渣层或者油渣层的分解速度。因此,即使污水中的含油量大(动植物油含量大于100ppm)也能有很好的水处理效果。

另一方面,每块斜板的上表面,向下流动的是密度较大的大颗粒生物污泥,而斜板的下表面附近,流动的是沉速慢、密度较小的小颗粒生物污泥,因此可以有效分离大颗粒生物污泥和小颗粒生物污泥,阻挡大块携带沼气气泡的密度较小的生物污泥在上升过程中进入下个单元,使小颗粒生物污泥保留在系统内。本发明中,集水系统的集水小支管位于斜板的上表面附近,因此,集水系统收集的出水的水质不会受到沼气气泡的干扰,而且可以收集沉淀优良的生物污泥,同时将大颗粒污泥进行循环,提高厌氧反应的去除效果。

因此,本发明中主要利用的是斜板的聚集作用,增加气泡的密度和搅拌强度,从而加速厌氧反应池内浮渣层或者油渣层的降解速度,提高对屠宰、乳品行业的污水的处理效果。

3、本发明中的液位控制器设置在厌氧反应池的出水口(位于厌氧反应池的上部),属于上溢流出水,可以起到控制厌氧反应池内液位的作用,使厌氧反应池内的液位处于正常工作液位,便于收集清水区的清水,同时还能防止池内浮油或浮泥漂出池外。

4、厌氧反应池上部、浮渣层以下设置了集水系统,可以防止浮油、浮渣、浮泥流失。

5、本发明整体结构简单,便于维护。由于将厌氧反应池和三相分离器分开设置,使得厌氧池结构更加简化,深度下降,节省建设成本;也使得三相分离器的维修更加简单,在维修时不需排空厌氧池所有水和污泥。

6、本发明中由于三相分离池可以截留更小颗粒的污泥,并通过污泥回流系统回流到厌氧反应池内,因此本发明的反应区(厌氧反应池)内的污泥浓度会高于普通的传统厌氧反应池高,本发明的厌氧反应池内生物污泥的平均浓度可达25g/L以上,远超普通厌氧反应池污泥浓度(约15g/L),由于厌氧反应池内的生物污泥的浓度高,因此微生物的浓度也高,因此水处理的效率也高。

综上,本发明不仅可以解决传统含有三相分离器的厌氧反应器中厌氧池反应区和沉淀分离区对于面积要求相互对立矛盾的问题;而且结构简单、便于维护;由于厌氧反应池内的生物污泥浓度高,且对悬浮在厌氧反应池内的浮渣层或者油渣层有较高的降解速度,因此尤其适用于屠宰、乳品行业等COD(化学需氧量)小于5000ppm或动植物油含量大于100ppm的污/废水处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污水处理厌氧反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污水处理厌氧反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传统厌氧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标记:

1、厌氧反应池;101、厌氧反应池池体;102、进水系统;103、集水系统;1031、集水小支管;104、斜板;105、沼气管;106、液位控制器;107、浮渣层(油渣层);

2、三相分离池;201、三相分离池池体;202、出水堰;203、三相分离器;204、污泥斗;205、污泥回流系统;206、提升泵;

传统的厌氧反应器中的厌氧反应池池体101’;进水系统102’;出水堰202’;三相分离器2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发明进一步说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厌氧反应系统,包括:

分开设置的厌氧反应池1和三相分离池2,厌氧反应池1的出水口和三相分离池2的进水口之间通过管路连接;

厌氧反应池1包括厌氧反应池池体101、进水系统102、集水系统103和沼气管105,进水系统102设置在厌氧反应池池体101内的底部、集水系统103设置在厌氧反应池池体101内的中上部,沼气管105设置在厌氧反应池池体101的顶部;

三相分离池2包括三相分离池池体201、出水堰202、三相分离器203、污泥斗204,出水堰202设置在三相分离池池体201内的上部,三相分离器203设置在出水堰202的下方,三相分离池2的底部为污泥斗204,污泥斗204连接其下方污泥回流系统205,污泥回流系统205与厌氧反应池1连接。

当实际需要设计的三相分离池的横截面积较大时,可以设多个污泥斗204,每个污泥斗204通过电动阀按设定周期自动交替排泥。

本实施例中的沼气管105用于收集排出厌氧反应池1内的生物污泥中的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沼气,将沼气从厌氧反应池池体101内分离出来,保证整个厌氧反应池池体1内的压力维持正常。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由于厌氧反应池1的设定标高高于三相分离池2的设定标高,厌氧反应池1的出水可以通过自身重力流到三相分离池2,污泥斗204的污泥需要通过在设置在污泥回流系统205的管路上的提升泵206返回到厌氧反应池1;

因此本实施例中将提升泵206设置在污泥回流系统205的管路上。

本实施例中,集水系统103包括多根集水小支管1031,每根集水小支管1031的侧下方设置斜板104,斜板104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50°-70°(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作为优选方案,可以将斜板104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调整为50°-60°。

本实施例中在厌氧反应池1内设置斜板104,一方面,斜板104可以阻挡上升的夹带大量沼气气泡的生物污泥,夹带大量沼气气泡的生物污泥经斜板104阻挡后,上升到厌氧反应池1的池面,沼气气泡不断破裂,因而可以不断搅拌悬浮在反应池池面上的浮渣层(油渣层)107,促进浮渣层(油渣层)107的分解,提高浮渣层(油渣层)107的分解速度。因此,即使污水中的含油量大(动植物油含量大于100ppm)也能有很好的水处理效果。

另一方面,每块斜板104的上表面,向下流动的是密度较大的大颗粒生物污泥,而斜板104的下表面附近,流动的是沉速慢、密度较小的小颗粒生物污泥,因此可以有效分离大颗粒生物污泥和小颗粒生物污泥,阻挡大量携带沼气气泡的密度较小的生物污泥在上升过程中进入下个单元,使小颗粒生物污泥保留在系统内。本发明中,集水系统103的集水小支管1031位于斜板104的上表面附近,因此,集水系统103收集的出水的水质不会受到沼气气泡的干扰,而且可以收集沉淀优良的生物污泥,同时将大颗粒污泥进行循环,提高厌氧反应的去除效果。

因此,本发明中主要利用的是斜板104的聚集作用,增加气泡的密度和搅拌强度,从而加速厌氧反应池1内浮渣层(油渣层)107的降解速度,提高对屠宰、乳品行业的污水的处理效果。

本实施例中,还在厌氧反应池1的出水口设置液位控制器106,液位控制器106的底部与集水系统103连通。液位控制器106的设置属于上溢流出水,可以起到控制厌氧反应池1内液位的作用,使厌氧反应池1内的液位处于正常工作液位,便于收集清水区的清水,同时还能防止池内浮油或浮泥漂出池外。

集水系统103的设置,由于设置在厌氧反应池1上部、浮渣层107下方,可以防止浮油、浮渣、浮泥流失。

本实施例中,将厌氧反应池1和三相分离池2分开设置,采用较大横截面积的三相分离池2和较小面积的厌氧反应池1,三相分离池2的横截面积大于厌氧反应池1的横截面积。不同横截面积池体的设计解决了传统的厌氧反应器的厌氧池反应区和沉淀分离区对于池体面积要求相互矛盾的问题;通过设置较小横截面积的厌氧反应池提高池体的混合效果,通过设置较大横截面积的三相分离池,增大分离区面积,提高水、气、泥分离效果和出水质量。因此两者分开设置可以使厌氧反应池1能充分发挥厌氧反应和油渣、浮渣、浮泥的拦截作用,而三相分离池2只负责分离和回收比水重的生物污泥,将两个功能区分开设置,而不是设置在一个反应器的上、下区,能使两个功能区(厌氧反应池、三相分离池)的功能更加明确、效果更加明显。由于本发明的厌氧反应系统的分离效果更好,因此也更适用于屠宰、乳品行业的污废水的处理。

本实施例中的厌氧反应池1和三相分离池2优选采用钢砼和钢结构材料。

本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厌氧反应系统的处理污水的方法具体为:

(1)将分开设置的厌氧反应池1和三相分离池2通过管路连接,厌氧反应池1的出水口与三相分离池2的进水口之间设置管路连接;

(2)待处理污水通过厌氧反应池池体101底部的进水系统102进入厌氧反应池1内进行处理,厌氧反应池1内的生物污泥被进水扰动后,颗粒大的生物污泥沉回到厌氧反应池1池体底部,颗粒小的生物污泥或夹带着少量沼气气泡的密度轻的生物污泥颗粒悬浮在水中,集水系统103收集出水和水中悬浮的少量生物污泥颗粒,通过管路进入三相分离池2;

(3)进入三相分离池2后,经三相分离池2内的三相分离器203进行气液固三相分离,出水溢流到三相分离池2上部的出水堰202后排出系统,少量的污泥沉淀到污泥斗204中,通过污泥回流系统205返回到厌氧反应池1内。

此外,在上述处理过程中,厌氧反应池1内夹带着大量沼气气泡的密度轻的生物污泥颗粒(相比携带少量沼气气泡的生物污泥颗粒的密度更轻会直接往上升)经设置在集水系统103的每根集水小支管1031侧下方的斜板104的阻挡后,上升到所述厌氧反应池1的池面,生物污泥颗粒中夹带的沼气气泡不断破裂,因此不断搅拌悬浮在池面的浮渣层(油渣层)107,促进浮渣层(油渣层)107的分解。

同时,设置在厌氧反应池池体101的顶部的沼气管105收集排出生物污泥中的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沼气,将沼气从厌氧反应池池体101内分离出来,保证整个厌氧反应池池体101内的压力维持正常。

本实施例中的液位控制器106设置在厌氧反应池1的出水口(位于厌氧反应池1的上部),属于上溢流出水,可以起到控制厌氧反应池1内液位和防止池内浮油或浮泥漂出池外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破坏虹吸,防止厌氧反应池1液位下降过大,造成反应池有效容积减小或浮渣层堵塞出水管道。

本实施例中,由于厌氧反应池1的设定标高高于三相分离池2的设定标高,因此污泥斗204的污泥需要通过在设置在污泥回流系统205的管路上的提升泵206返回到厌氧反应池1。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实施例2中提供污水处理厌氧反应系统的三相分离池2的设定标高高于厌氧反应池1的设定标高,因此,厌氧反应池1的出水需要通过设置在厌氧反应池1的出水口和三相分离池2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的提升泵206,提升到三相分离池2,而污泥斗204的污泥可以通过污泥回流系统205重力自流到厌氧反应池1内,最终出水也是经出水堰202排出系统。

因此,在结构上,本实施例中的提升泵206设置在厌氧反应池1的出水口和三相分离池2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

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所述的污水处理厌氧反应系统,相比现有技术中传统的厌氧反应器(如图3所示),传统的反应器中,待处理污水同样是通过底部的进水系统102’进入反应器内,经处理后由顶部的出水堰202’排出,但是传统的厌氧反应器是将三相分离器203’设置在反应器的顶部,因此反应器中的反应区和沉淀分离区是处于同一厌氧反应池池体101’内,而厌氧反应器的反应区流动搅拌和沉淀分离区静止分离对于池体面积的要求是相互对立和矛盾的,因此传统的厌氧反应器将反应区和沉淀分离区建在一起会存在很多弊端(如背景技术中所述),也因此会影响其污水处理效果。同时这种类型的厌氧反应器主要应用于酒精、制糖、垃圾渗滤液、淀粉、啤酒等行业的污水处理(上述行业排水的污染物90%以上是溶解性污染物)。按照《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13-2012)4.2.2条所述,进水悬浮物宜小于1500mg/L。按照工程经验和技术规范,传统厌氧工艺不适于悬浮物浓度较高(或比例较高)的废水处理,因为悬浮物的影响会携带污泥形成浮渣,最后随池顶出水堰流出,导致生物污泥流失、系统崩溃。

对于屠宰、乳品行业而言,一方面由于其污水中含油量较高,污水中的油类易吸附在生物污泥的表面,改变生物污泥的密度,使之难于分离;另一方屠宰、乳品行业的污水中的油类物质容易悬浮在反应池的池面上,形成浮渣层或者油渣层。

本发明中,由于三相分离池2可以截留更小颗粒的污泥,并通过污泥回流系统205回流到厌氧反应池1内,因此本发明的反应区(厌氧反应池)内的污泥浓度会高于普通的传统厌氧反应池高,本发明的厌氧反应池内生物污泥的平均浓度可达25g/L以上,远超普通厌氧反应池污泥浓度(约15g/L),由于厌氧反应池内的生物污泥的浓度高,因此微生物的浓度也高,因此水处理的效率也高。

本发明中的污水处理厌氧反应系统由于厌氧反应池1内的生物污泥浓度高,且对悬浮在厌氧反应池内的浮渣层(油渣层)107有较高的降解速度,因此对于屠宰、乳品行业等COD(化学需氧量)小于5000ppm或动植物油含量大于100ppm的废水处理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此外,本发明中将厌氧反应池1和三相分离器203分开设置,使得厌氧反应池1的结构更加简化,深度下降,节省建设成本;也使得三相分离器203的维修更加简单,在维修时不需排空厌氧反应池1内所有水和污泥。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