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处理化学反应池。
背景技术:
电镀、印染、油漆等工艺产生的废水,由于杂质含量太高,难生化处理,通常的废水处理工艺无法正常进行,需通过芬顿技术,膜生化反应和分离技术等废水前处理工序,将废水杂质含量降到符合正常工艺要求,使废水处理工艺能正常运转。
现有的前处理化学反应池搅拌效果不突出,而且曝气管产生的气体在水中不容易溶解,当输入臭氧这类强氧化性气体,不及时溶解会影响水体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处理化学反应池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前处理化学反应池,包括池体,设置在池体一侧的进水口,及设置在池体另一侧的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体前后壁之间设置一组依次穿插交错排列的导流墙,形成导流通道,所述的进水口所在侧壁和出水口所在侧壁分别设置第一搅拌器,所述的第一搅拌器包括第一搅拌轴及套接在第一搅拌轴上的上横杆和下横杆,所述的上横杆与下横杆之间设置两个连接杆和两个搅拌片,所述的搅拌片为螺旋状,搅拌片两端分别连接上横杆与下横杆位于不同侧的端部。
所述的一种前处理化学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通道内设置一组第二搅拌器,所述的第二搅拌器设置在池体底部。
所述的一种前处理化学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搅拌器为3个,设置在池体底部中部。
所述的一种前处理化学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墙包括前导流墙和后导流墙,后导流墙为2个,包括第一后导流墙和第二后导流墙,其中第一后导流墙与进水口相对。
所述的一种前处理化学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导流墙为2个,包括第一前导流墙和第二前导流墙,其中第二前导流墙与出水口相对。
所述的一种前处理化学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体底部设置曝气管。
所述的一种前处理化学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体顶部设置排气口。
所述的一种前处理化学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体内壁设置玻璃钢层。
所述的一种前处理化学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体内壁设置耐温耐酸瓷砖层。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搅拌器由上横杆、下横杆及两个连接杆组成矩形框架,结构稳定,搅拌范围大,第一搅拌器中间的空隙又能保障液体流通性,搅拌效果大大提高;导流墙形成导流通道,引导液体通过搅拌器,加快液体流通速度,增强搅拌效果,使液体与气体充分反应,使气体及时溶解;池体内壁设置了玻璃钢层和耐温耐酸瓷砖层,增强反应池的密闭性、耐温性和耐酸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搅拌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池体,11-进水口,12-出水口,211-第一前导流墙,212-第二前导流墙,221-第一后导流墙,222-第二导流墙,3-第一搅拌器,31-第一搅拌轴,32-上横杆,33-下横杆,34-连接杆,35-搅拌片,36-弧形杆,4-第二搅拌器,5-曝气管,6-玻璃钢层,7-耐温耐酸瓷砖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前处理化学反应池,包括池体1,设置在池体1一侧的进水口11,及设置在池体1另一侧的出水口12,池体1前后壁之间设置一组依次穿插交错排列的导流墙,导流墙包括前导流墙和后导流墙,后导流墙为2个,包括第一后导流墙221和第二后导流墙222,其中第一后导流墙221与进水口11相对,前导流墙为2个,包括第一前导流墙211和第二前导流墙212,其中第二前导流墙212与出水口12相对,前导流墙与后导流墙之间依次穿插交错排列,形成导流通道。导流通道引导液体通过搅拌器,加快液体流通速度,增强搅拌效果,使液体与气体充分接触,使气体及时溶解。
进水口11所在侧壁和出水口12所在侧壁分别设置第一搅拌器3,第一搅拌器3包括搅拌轴31及套接在搅拌轴31上的上横杆32和下横杆33,上横杆32与下横杆33之间设置两个连接杆34和两个搅拌片35,搅拌片35为螺旋状,搅拌片35两端分别连接上横杆32与下横杆33位于不同侧的端部,上横杆32上端连接设置弧形杆36,增大搅拌范围。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搅拌器3由上横杆32、下横杆33及两个连接杆34组成矩形框架,上横杆32与下横杆33之间设置螺旋状搅拌片35,上横杆32上端连接设置弧形杆36,结构稳定,搅拌范围大,第一搅拌器3中间的空隙又能保障液体流通性,搅拌效果大大提高。
导流通道内设置一组第二搅拌器4,第二搅拌器4为3个,设置在池体1底部中部。第二搅拌器4的排布可以使液体搅拌充分。池体1底部设置曝气管5,顶部设置排气口,排气口排放废气。池体1内壁设置玻璃钢层6,玻璃钢层6外设置耐温耐酸瓷砖层7,玻璃钢层6增强反应池的密闭性,耐温耐酸瓷砖层7增强反应池的耐温性和耐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