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内镜灌流交叉感染的清洗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2675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用清洗消毒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防内镜灌流交叉感染的清洗槽。



背景技术:

对内镜的清洗,根据新规范的要求有两种清洗模式,一种是“纯手工”清洗流程模式:(测漏→)清洗→漂洗→浸泡→末洗→干燥,另外一种是“手工+内镜清洗消毒机”的模式:(测漏→)清洗→漂洗→内镜清洗消毒机。无论哪一种模式,都需要将清洗液灌注进内镜腔道内。根据实际操作情况,清洗槽内不可能随时消毒,自动灌流器内更是残留了清洗液,传统的现有方式都是用注入清洗槽内的清洗液进行循环灌流,灌流的清洗液就存在于自动灌流器内腔道内,而酶液(清洗液的一种)长时间使用细菌大量滋生会产生内毒素,产生了内毒素别说是高水平消毒,高压灭菌都不能清除,另外,多酶是由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组成,一旦稀释完后除了分解有机物以外,还会自相残杀,会影响酶液的功能。洗完一条镜子以后再洗另一条镜子是一种无效的状态,清洁不彻底再去消毒达不到预期目的。虽然按规范要求做,规范把水洗和酶洗合二为一就是解决一洗一换的问题,并且感控科可查每天洗消镜子的数量和消耗的酶液量,但是自动灌流器内还是存在互相交叉感染的问题,依然内镜清洗带来交叉感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工作的不足,提供一种防内镜灌流交叉感染的清洗槽。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防内镜灌流交叉感染的清洗槽,其特征在于,包括清洗槽,所述清洗槽底面上具有凸台,凸台内开有专用内槽;专用内槽的侧壁开有与所述清洗槽连通的第一溢水口,凸台边缘开有不与专用内槽连通的第二溢水口,且所述第二溢水口的高度低于第一溢水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在现有的清洗槽内部增设了另外一较高液位的专用内槽,通过容量的计算,让上液器的液体通过进入该高液位的专用内槽,首先满足内镜腔道灌流所需容量,然后再溢出到清洗槽内腔中,从而避免在现有普通清洗槽进行灌流时从槽内吸入污染后的清洗液进入内镜内腔中,并且进一步残留在灌流器的管道内,造成第二条内镜的交叉感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清洗槽1、凸台2、专用内槽3、第一溢水口4、第二溢水口5、专用下水口6、专用下水口7。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对槽内的上液空间进行分区设置、对灌流用液体进行单独限制、切断现有循环灌流路径、利用水往低处流的原理对洁污位置进行特别设计。如图1所示,包括清洗槽1,所述清洗槽1底面上具有凸台2,凸台2内开有专用内槽3;专用内槽3的侧壁开有与所述清洗槽1连通的第一溢水口4,凸台2边缘开有不与专用内槽3连通的第二溢水口5,且所述第二溢水口5的高度低于第一溢水口4。作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上述清洗槽应当具有下水口7,用于排出废液。专用内槽3也具有专用下水口6,用于该内槽3本身的清洁后排出污水用。

作过程如下:

(1)通过上液器向专用内槽3注入清洗液;并溢出到清洗槽1中;

(2)采用自动灌流器,将其吸引头放入专用内槽3,专用内槽3中的清洗液通过自动灌流器注入到内窥镜内腔道,其内腔道的空气和多余的清消液排入清洗槽1(污区),不会进入专用内腔2(洁区)。因为是单向灌流,所以自动灌流器内腔道一直都是未污染的清洗液。

若是出现工作失误或者是设备故障,造成过量上液,进入清洗槽1(污区)的清洗液也不会逆流进入专用内槽3(洁区),而是通过比专用内槽3(洁区)溢水口4更低的清洗槽1(污区)第二溢水口5排出槽外。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内镜灌流交叉感染的清洗槽,在现有的清洗槽内部增设了另外一较高液位的专用内槽,通过容量的计算,让上液器的液体通过进入该高液位的专用内槽,首先满足内镜腔道灌流所需容量,然后再溢出到清洗槽内腔中,从而避免在现有普通清洗槽进行灌流时从槽内吸入污染后的清洗液进入内镜内腔中,并且进一步残留在灌流器的管道内,造成第二条内镜的交叉感染。

技术研发人员:王礼柱;郑育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迈尔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8.17
技术公布日:2017.11.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