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QSY催化氧化深度处理污水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5651阅读:526来源:国知局
一种QSY催化氧化深度处理污水的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的深度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QSY催化氧化深度处理污水的系统。



背景技术:

全球目前面临严重的水污染问题,而中国是全球水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对于工业污水的处理,尤其是在处理高浓度含盐污水特别是涉及一些烷烃类、氰化物、酮类等难降解的有机物时,不仅对工业污水处理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给人类生活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变化。除此之外,在传统污水处理过程中,缺乏经济高效的处理方式,导致在处理废水的过程中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但是收到的效果甚微,如何在降低污水处理费用的前提下大幅提升污水处理的效率和效果是当今环保行业面临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催化氧化深度处理污水的系统。该催化氧化深度处理污水的系统能够实现污水中难降CODcr、色度和总磷指标降低,同时在降低用药量的前提下提升污水的处理效率和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QSY催化氧化深度处理污水的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催化反应器、催化氧化反应器、絮凝沉淀池,其中:

所述催化反应器包括催化反应器壳体、承托板、污水进水层、出水层以及填充有催化剂的催化剂床层,所述催化剂床层上填充有催化剂,所述污水进水层、催化剂床层以及出水层由下至上的顺序设置于所述反应器壳体的内部,所述承托板上均布有透气孔,所述污水进水层和催化剂床层通过所述承托板隔开,所述承托板上设有若干个布水器,所述污水进水层连通有进污水管道,所述出水层连通有出水管道,所述催化剂床层的下方安装有与风机A的送风管连接的曝气头组A;

所述催化氧化反应器通过出水管道与催化反应器连接,所述催化氧化反应器包括催化氧化反应器壳体,所述催化氧化反应器壳体内设有催化剂填料床,所述催化剂填料床上填充有高度为0.8—1.2米的催化剂,所述催化剂填料床的下方安装有与风机B的送风管连接的曝气头组B,所述催化剂填料床还连通有氧化剂添加管道和铁化合物添加管道,所述氧化剂添加管道和铁化合物添加管道均设置于催化剂填料床的底部,所述催化氧化反应器壳体的顶部溢流口上连接有处理水排出管道;

所述絮凝沉淀池包括絮凝反应池和沉淀池,所述絮凝反应池的一端底部设有进水口,另一端底部设有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处理水排出管道连接,在进水口前部设置有絮凝剂混合器,所述絮凝反应池的中间设有隔板将絮凝反应池分隔为左右两部份,且絮凝反应池的左右两部分别设有一级搅拌器和二级搅拌器,所述隔板的上部靠近池顶端处设有过水口,所述絮凝反应池和沉淀池之间通过絮凝出水管连接,所述沉淀池分为絮凝区和沉淀区,絮凝区设有第三极搅拌器,所述絮凝区和沉淀区之间设有挡板,所述沉淀区内设有排泥装置,所述排泥装置包括垂直设置在沉淀区内部的若干第一污泥支管,第一污泥支管连接有排泥总管,排泥总管上设有自动排泥阀,所述沉淀池的顶部溢流口上连接有排水管道,排水管道与集水池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催化氧化反应器上还设有回水管道,所述回水管道的进水端与所述催化氧化反应器壳体的上部连通,所述回水管道的第一出水端通过所述氧化剂添加管道与所述催化剂填料床连通,所述回水管道的第二出水端通过铁化合物添加管道与催化剂填料床连通。

所述第一污泥支管连接有斜向设置的第二污泥支管。

所述排泥总管上还设有手动排泥阀。

所述排泥总管上连接有冲洗母管,所述冲洗母管上设有冲洗阀。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应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相较于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水的COD、TP、色度的去除率大幅提高,具有对水质适用性强、反应条件低、泥量小、费用低等特点,在降低用药量的前提下提升污水的处理效率和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系统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催化反应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催化氧化反应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絮凝沉淀池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排泥装置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催化反应器,10、曝气头组A,11、催化反应器壳体,12、承托板,13、污水进水层,14、出水层,15、催化剂床层,16、布水器,17、进污水管道,18、出水管道,19、风机A,2、催化氧化反应器,20、催化氧化反应器壳体,21、催化剂填料床,22、风机B,23、曝气头组B,24、氧化剂添加管道,25、铁化合物添加管道,26、处理水排出管道,27、回水管道,3、絮凝沉淀池,30、絮凝反应池,301、进水口,302、絮凝剂混合器,303、隔板,304、一级搅拌器,305、二级搅拌器,306、过水口,31、沉淀池,310、絮凝区,3100、第三极搅拌器,311、沉淀区,312、挡板,3110、第一污泥支管,3111、排泥总管,3112、自动排泥阀,3113、第二污泥支管,3114、手动排泥阀,3115、冲洗母管,3116、冲洗阀,32、絮凝出水管,33、排水管道,34、集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5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一种QSY催化氧化深度处理污水的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催化反应器1、催化氧化反应器2、絮凝沉淀池3,其中:

所述催化反应器1包括催化反应器壳体11、承托板12、污水进水层13、出水层14以及填充有催化剂的催化剂床层15,所述催化剂床层15上填充有催化剂,所述污水进水层13、催化剂床层15以及出水层14由下至上的顺序设置于所述反应器壳体的内部,所述承托板12上均布有透气孔,所述污水进水层13和催化剂床层5通过所述承托板12隔开,所述承托板12上设有若干个布水器16,所述污水进水层13连通有进污水管道17,所述出水层14连通有出水管道18,所述催化剂床层15的下方安装有与风机A19的送风管连接的曝气头组A10;

所述催化氧化反应器2通过出水管道18与催化反应器1连接,所述催化氧化反应器包括催化氧化反应器壳体20,所述催化氧化反应器壳体20内设有催化剂填料床21,所述催化剂填料床上填充有高度为0.8—1.2米的催化剂,所述催化剂填料床21的下方安装有与风机B22的送风管连接的曝气头组B23,所述催化剂填料床21还连通有氧化剂添加管道24和铁化合物添加管道25,所述氧化剂添加管道24和铁化合物添加管道25均设置于催化剂填料床21的底部,所述催化氧化反应器壳体20的顶部溢流口上连接有处理水排出管道26;

所述絮凝沉淀池3包括絮凝反应池30和沉淀池31,所述絮凝反应池30的一端底部设有进水口301,另一端底部设有出水口307,所述进水口301与处理水排出管道26连接,在进水口301前部设置有絮凝剂混合器302,所述絮凝反应池30的中间设有隔板303将絮凝反应池分隔为左右两部份,且絮凝反应池30的左右两部分别设有一级搅拌器304和二级搅拌器305,所述隔板303的上部靠近池顶端处设有过水口306,所述絮凝反应池30和沉淀池31之间通过絮凝出水管32连接,所述沉淀池31分为絮凝区310和沉淀区311,絮凝区310设有第三极搅拌器3100,所述絮凝区310和沉淀区311之间设有挡板312,所述沉淀区311内设有排泥装置,所述排泥装置包括垂直设置在沉淀区311内部的若干第一污泥支管3110,第一污泥支管3110连接有排泥总管3111,排泥总管3111上设有自动排泥阀3112,所述沉淀池31的顶部溢流口上连接有排水管道33,排水管道33与集水池34连接。

优选地,作为第二个实施例,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催化氧化反应器2上还设有回水管道27,所述回水管道27的进水端与所述催化氧化反应器壳体20的上部连通,所述回水管道27的第一出水端通过所述氧化剂添加管道24与所述催化剂填料床21连通,所述回水管道27的第二出水端通过铁化合物添加管道25与催化剂填料床21连通。

被处理的污水如果达到要求,则通过处理水排出管道26进入絮凝沉淀池,进一步的絮凝沉淀,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则通过回水管道27重新注入到催化剂填料床,并重复执行在催化氧化反应器中的污水处理过程,知道指标达到要求,向絮凝沉淀池排入。

作为第三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也是对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泥总管3111上还设有手动排泥阀3114。

作为第四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也是对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污泥支管3110连接有斜向设置的第二污泥支管3113。

作为第五个实施例,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四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泥总管3111上连接有冲洗母管3115,所述冲洗母管上设有冲洗阀3116。

利用虹吸原理将沉淀区311内的污泥排放彻底,利用深入沉淀区内部的排泥支管,将沉淀区四壁的污泥排放掉,若上述两种方法不能将污泥排放彻底的话,可以通过将沉淀区四壁的污泥冲洗脱落,再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将污泥排放彻底。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或替换,这些改进或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