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易板结的微电解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1466发布日期:2018-07-07 18:24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易板结的微电解槽。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各国对污水的处理方法研究甚多,其中电化学法因设备占地面积小,操作灵活,排污量小,应用范围很广,电化学法不仅可以处理无机污染物,也可以处理有机污染物,甚至连一些无法生物降解的有毒有机物与某些含重金属污水都可用此方法进行处理。

所谓电化学法就是应用电解的机理,使污水中的有害物质通过电解过程在阳、阴两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转化成为无害物质以实现废水净化的方法。

采用电化学法处理污水需要用到微电解槽,现有技术中的微电解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污染物会逐渐聚集在微电解槽底部或电极表面,如果不及时进行清理就会造成板结,影响净化效果甚至导致净化失效,传统的清理方法费时费力,且操作不当容易造成人身伤害,存在使用不便的缺陷,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不易板结的微电解槽,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微电解槽内的污染物容易聚集板结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不易板结的微电解槽,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排水管、外壳、曝气管和密封式接线盒,所述的进水管设置在外壳底部且与外壳内部连通,所述的排水管设置在外壳侧面较高的位置且与外壳内部连通,所述的曝气管固定在外壳内壁的底部位置,所述的密封式接线盒固定在外壳侧面,且与外壳内部连通,所述的微电解槽还包括至少一套排污管,所述的排污管设置在外壳底部且与外壳内部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排污管有两套,对称布置在进水管的两侧。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微电解槽还包括出水堰和出水堰支架,所述的出水堰设置在外壳的内部,其出口侧包围在排水管吸水处,其另一端为封闭式,且封闭式一端的底面高度高于出口侧底面高度,所述的出水堰支架固定在外壳内壁上,其作用是使出水堰与外壳形成可拆卸式连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微电解槽还包括若干包边槽,所述的包边槽包覆在外壳周边。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排污管定期排污,可以将聚集在微电解槽底部的污染物及时清除,作为优选方案,设置有两套排污管的微电解槽还可以分别作为清洁水入口和出口,利用清洁水冲洗微电解槽内部,避免污染物聚集板结,出水堰的作用是防止污染物进入管道造成管道内部板结,包边槽的作用是增加微电解槽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进水管1、排水管2、外壳3、密封式接线盒4、曝气管5、包边槽6、出水堰支架7、出水堰8、排污管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不应受到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所示的一种不易板结的微电解槽,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1、排水管2、外壳3、曝气管5和密封式接线盒4,进水管1设置在外壳3底部且与外壳3内部连通,排水管2设置在外壳3侧面较高的位置且与外壳3内部连通,曝气管5固定在外壳3内壁的底部位置,密封式接线盒4固定在外壳3侧面,且与外壳3内部连通,本具体实施例中的排污管9有两套,排污管9设置在外壳3底部且与外壳3内部连通,两套排污管9对称布置在进水管1的两侧,本具体实施例中的微电解槽还包括出水堰8和出水堰支架7,出水堰8设置在外壳3的内部,其出口侧包围在排水管2吸水处,其另一端为封闭式,且封闭式一端的底面高度高于出口侧底面高度,出水堰支架7固定在外壳3内壁上,其作用是使出水堰8与外壳3形成可拆卸式连接,本具体实施例中的微电解槽还包括若干包边槽6,包边槽6包覆在外壳3周边。

使用本具体实施例所示的微电解槽时,通过定期打开排污管9排污,可以将聚集在微电解槽底部的污染物及时清除,还可以将两套排污管9分别作为清洁水入口和出口,利用清洁水冲洗微电解槽内部,避免污染物聚集板结,设置出水堰8可以防止污染物进入管道造成管道内部板结,包边槽6可以增加微电解槽强度,本具体实施例所示的微电解槽大幅降低了微电解槽及管道内部造成板结的概率,提高了微电解槽使用效果和寿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