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6900阅读:2353来源:国知局
反渗透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水器,尤其涉及了一种反渗透净水器。



背景技术:

随着净水技术的发展,大通量无压力储水桶式净水器大量出现,但其初始出纯水TDS偏高的技术难题一直困扰着各位净水器生产厂家,成为行业技术的瓶颈。

部分用气驱压力桶反冲洗型无桶反渗透净水器机型,由于压力桶靠气体膨胀推动气囊另一侧储水用着冲洗水。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储水的排出,定值的气体驱动压力下降,并且气驱压力桶余水较多,对管路而次污染严重,很难排空,导致其体积庞大,体积有效利用率只有一半左右,把无桶大通量机器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有桶机型。这种反冲反渗透膜滤芯内高TDS值水的做法使整机体积有所增加,并且系统也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因气驱压力桶给反渗透净水器带来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反渗透净水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反渗透净水器,包括反渗透膜滤芯,反渗透膜滤芯上连接有原水进水管、浓水排水管和纯水出水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驱式压力桶,水驱式压力桶包括桶体,桶体内设有储水囊,储水囊内部形成内腔室,储水囊的外表面与桶体内表面形成外腔室,桶体上连接有连通外腔室与原水进水管的原水接管和连通内腔室与纯水出水管的纯水接管。

作为优选,纯水接管上连接有纯水回流管,纯水回流管一端连接在纯水接管上,另一端连接在原水进水管上,且纯水回流管上设有自纯水接管向原水进水管方向导通的第一单向阀。第一单向阀的作用是在系统处于增压状态时,能够阻止反渗透膜滤芯前原水进入水驱动压力桶。

作为优选,原水进水管上自进水口依次设有减压阀、前置滤芯、进水电磁阀、增压泵以及第二单向阀,纯水回流管的端部连接在第二单向阀的出水端。第二单向阀的设置能够减小原水进水管内高TDS值的原水的量,从而避免因该原水进水管内高TDS值的水的水量较多而增加置换部分的纯水量。

作为优选,纯水回流管、纯水出水管以及纯水接管通过一三通相互连接。

作为优选,纯水出水管上自反渗透膜滤芯的纯水出水口处依次连接有第三单向阀、后置滤芯以及放水龙头,水驱式压力桶连接于第三单向阀与后置滤芯之间。第三单向阀的设置能够有效避免反渗透膜滤芯制得的纯水回流,同时也能够避免水驱式压力桶内的纯水回流至反渗透膜滤芯。

作为优选,纯水接管上设有高压开关和出水电磁阀。通过高压开关与出水电磁阀的设置能够更好的控制水驱式压力桶内纯水的进出,使其充分达到所需功效。

作为优选,浓水排水管上设有废水比。通过废水比能够智能的排放反渗透膜滤芯所产生的浓缩水。

作为优选,前置滤芯的出水口处连接有洗涤水出水管,洗涤水出水管端部设有洗涤水水龙头。在原水出水管上连接洗涤出水管,能够使得该净水器的功能更加多元化。

作为优选,水驱式压力桶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桶体上端部的桶端盖,桶端盖上连接有滤芯座,滤芯座内设有与原水接管连接的原水接口和与纯水接管连接的纯水接口;桶端盖内设有端盖芯,端盖芯中部设有与原水接口连通的中心管,下部外表面上设有与中心管连通的出水口,出水口与外腔室连通;中心管外部设有与纯水接口连通的环形水槽,环形水槽与内腔室连通。

作为优选,水驱式压力桶还包括压圈和托圈,储水囊上端设有翻边,托圈套设在储水囊上翻边所形成的环形槽内,压圈与托圈固定连接且将翻边压紧在压圈与托圈之间。将整个压力桶模块化,使其各个部件能够快速更换成所需状态,其便于更换和调节使其能够减小细菌滋生、降低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反渗透净水器中设置水驱式压力桶,实现通过水驱动的方式实现对反渗透膜内原水与纯水的置换以及对反渗透膜滤芯的纯水冲洗,颠覆了传统大通量反渗透净水器的工作模式,获得了更好的出水水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水驱式压力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2中滤芯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桶体、2—桶端盖、3—端盖芯、4—压圈、5—托圈、6—储水囊、7—内腔室、8—外腔室、9—滤芯座、32—中心管、33—出水口、34—环形水槽、61—翻边、91—原水接口、92—纯水接口、10—反渗透膜滤芯、20—原水进水管、30—浓水排水管、40—纯水出水管、50—水驱式压力桶、60—原水接管、70—纯水接管、80—纯水回流管、90—洗涤水出水管、201—减压阀、202—前置滤芯、203—进水电磁阀、204—增压泵、205—第二单向阀、301—废水比、401—第三单向阀、402—后置滤芯、403—放水龙头、701—高压开关、702—出水电磁阀、801—第一单向阀、901—洗涤水水龙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反渗透净水器,包括反渗透膜滤芯10,反渗透膜滤芯10上连接有原水进水管20、浓水排水管30和纯水出水管40,还包括水驱式压力桶50,水驱式压力桶50包括桶体1,桶体1内设有储水囊,储水囊6内部形成内腔室7,储水囊6的外表面与桶体1内表面形成外腔室8,桶体1上连接有连通外腔室与原水进水管20的原水接管60和连通内腔室与纯水出水管40的纯水接管70。

纯水接管70上连接有纯水回流管80,纯水回流管80一端连接在纯水接管70上,另一端连接在原水进水管20上,且纯水回流管80上设有自纯水接管70向原水进水管20方向导通的第一单向阀801。第一单向阀801的作用是在系统处于增压状态时,能够阻止反渗透膜滤芯10前原水进入水驱动压力桶。

本实施例中原水进水管20上自进水口依次设有减压阀201、前置滤芯202、进水电磁阀203、增压泵204以及第二单向阀205,纯水回流管80的端部连接在第二单向阀205的出水端。本实施例中的前置过滤系统可由PP棉滤芯、炭棒滤芯等过滤滤芯中的一节或多节组成。纯水回流管80、纯水出水管40以及纯水接管70通过一三通相互连接。纯水出水管40上自反渗透膜滤芯10的纯水出水口处依次连接有第三单向阀401、后置滤芯402以及放水龙头403,水驱式压力桶50连接于第三单向阀401与后置滤芯402之间。纯水接管70上设有高压开关701和出水电磁阀702。浓水排水管30上设有废水比301。前置滤芯202的出水口处连接有洗涤水出水管90,洗涤水出水管90端部设有洗涤水水龙头901。

如图2-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水驱式压力桶50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桶体1上端部的桶端盖2,桶端盖2上连接有滤芯座9,滤芯座9内设有与原水接管60连接的原水接口91和与纯水接管70连接的纯水接口92;桶端盖2内设有端盖芯3,端盖芯3中部设有与原水接口91连通的中心管32,下部外表面上设有与中心管32连通的出水口33,出水口33与外腔室8连通;中心管32外部设有与纯水接口连通的环形水槽34,环形水槽与内腔室连通。本实施例中滤芯座9内设有一个与中心管32连通的原水接口91和一个与环形水槽34连通的纯水接口92,使得其纯水接口92侧为储水侧,其原水接口91侧为水驱侧,即使得内腔室7为储水侧,外腔室8位水驱侧。

水驱式压力桶50还包括压圈4和托圈5,储水囊6上端设有翻边61,托圈5套设在储水囊6上翻边61所形成的环形槽内,压圈4与托圈5固定连接且将翻边61压紧在压圈4与托圈5之间。本实施例中压圈4与托圈5焊接固定,为了让压接牢固,压圈4和托圈5具有一定的强度,起到固定和和防漏的作用,且在压圈4和储水囊6压接的位置,还具有起压接密封的筋。

储水囊6为储存一定体积的纯水,当储水囊6排水时,通过纯水接管70侧连接用水龙头或用水球阀,当水路处于开启状态时,储水侧压力泄压,储水囊6内的水则通过水驱侧一定压力水的推动挤压下,让储水囊6内水通过纯水接管70处流出,水驱侧则对储水囊6不断补水,保持一定压力,让储水囊6内水完全被挤压排出,达到放水的目的,且水驱侧进多少水,则储水囊6内水被挤压出多少水。

当储水囊6处于储水状态时,通过纯水接口92不断向储水囊6内注水,使得储水囊6内水压力大于水驱侧,把水驱侧水推走,从而达到储水的目的。

整机工作原理:

本机器在首次使用开水时,原水经过前置滤芯202后,一路进入水驱动式压力桶的水驱侧,此时可开启放水龙头403,对整机进行冲洗排气等动作。

当整机开启放水龙头403时,整机启动,进入制纯水状态。进水电磁阀203打开,增压泵204开启进入增压状态,反渗透膜滤芯10开始制纯水,部分浓水从废水比301排出,纯水流经系统从放水龙头403流出。

当放水龙头403关闭时,处于关闭状态的出水电磁阀702开启,由于经过高压开关701处的压力未达到关闭值,系统继续保持制纯水状态,并且短时间充填满水驱动压力桶。当高压开关701达设定压力值时,系统停机,反渗透膜滤芯10膜前泄压。当水驱动压力桶的储水腔压力大于反渗透膜滤芯10膜前压力时,水驱动压力桶内水自动置换掉反渗透膜滤芯10内的原水和浓水,当置换完成后出水电磁阀702关闭。其中第二单向阀205的设置能够阻止进水电磁阀203关闭后的膜前原水管路较长时,原水进水管20内高TDS值的原水较多而增加置换部分的纯水量。

当整机处于冲洗状态时,进水电磁阀203和增压泵204同时开启,放水龙头403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出水电磁阀702处于关闭状态,反渗透膜滤芯10的膜前压力大于纯水侧压力,纯水侧纯水不会回流回反渗透膜滤芯10膜前。

所以,在整机正常制水状态,水驱动压力滤芯内未储存纯水,为真正排空状态,而真正做到纯水鲜活即制即饮,并通过出水电磁阀702关闭水驱动压力桶相关通道。通过以上接管和整机运行系统,颠覆了传统大通量反渗透净水器的工作模式,能够获得更好的出水水质。

实施例2

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将其水驱侧作为储水侧,储水侧作为水驱侧,相互转换使用,即将滤芯座9内的原水接口91与环形水槽34连通,纯水接口92与中心管32连通,即使得内腔室7为水驱侧,外腔室为储水侧。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