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反冲排污装置的污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48412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反冲排污装置的污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有反冲排污装置的污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生物转盘是现有污水处理装置之一,传统的生物转盘是从生物滤池演变而来的,主要是由多个相互间间距较小的转动圆盘固定在横轴上所构成的,通过这些圆盘的连续转动,使生长在盘片上的生物膜交替地与污水和大气相接触,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被吸附在盘片上,在好氧微生物(即生物膜)的作用下氧化分解,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针对生物转盘污水处理设备,我国现有如下专利:

专利公告号:CN203256025U,公开了一种新型生物转盘,包括设有支架法兰的固定支架,设有污水进口、清水出口和污水槽,还包括设置在固定支架上的盘片,在盘片中心设有带从动轮的转盘轴,在污水槽外部设有电机,减速机,减速机通过主动轮、传动链与转盘轴的从动轮带动转盘轴转动,盘片是由n个角度为360°/n(n为偶数)的扇形片体组合而成的整圆体,扇形片体包括盘片边、连接盘片边与中心的盘片支撑件和供生物膜生长的网状结构,盘片支撑件与盘片边的连接处设有盘片固定件,在盘片支撑件的中部设有固定孔。

然而,该装置的生物盘片不具备反冲排污系统,使用时,装置内的污物会沉积,长时间使用后会影响污水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反冲排污装置的污水处理设备,其特点是设置反冲排污装置,能够将去除设备内沉积的污泥,避免污物长期积累,影响污水处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带有反冲排污装置的污水处理设备,包括依次连通的调节池、一体化污水处理罐、砂滤罐、出水井和反冲排污系统;一体化污水处理罐内设有初沉池、生化池和清水池,生化池包括一级生化池和二级生化池;其特征是:反冲排污系统包括反冲排污管道,反冲排污管道与设置于砂滤罐上的第二出液管连接,还连接初沉池、一级生化池和二级生化池。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反冲排污系统,能够去除初沉池、生化池和清水池中的污泥,避免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负荷过高,影响污水处理的效果。

优选的,反冲排污管道与初沉池连接处设有第一排污泵,反冲排污管道与一级生化池连接处设有第二排污泵,反冲排污管道与二级生化池连接处设有第三排污泵。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针对初沉池、一级生化池和二级生化池,对应设置排污泵,能够提高污泥排出的效率。

优选的,反冲排污管道与调节池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反冲排污管道中,为冲刷污泥而引入的水进入调节池中,能够稀释调节池中的原水,使原水浓度降低,避免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负荷过高。

优选的,所述调节池的进水侧还设有格栅井,所述格栅井中倾斜设置有格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格栅井,并在格栅井中设置过滤格栅,对污水中的大颗粒物质进行处理,去除粗粒、不溶性COD和SS。

优选的,所述初沉池相对的侧面分别设有进水口和溢流管,所述初沉池内还设有内隔板,内隔板一端位于进水口所在侧面,另一端位于溢流管所在侧面,所述内隔板设置于进水口和溢流管之间;所述内隔板上开设有过流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内隔板分割初沉池的进水口和溢流管,使进入初沉池的液体能够充分沉淀。

优选的,所述生物转筒反应器包括生物转筒和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和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主动链轮、从动链轮和传动链,所述主动链轮固定在电机上,所述从动链轮固定在生物转筒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采用链传动的方式实现电机和生物转筒之间的动力传递,能够避免打滑,使生物转筒和电机同步转动。

优选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齿轮和齿条,所述齿轮固定在电机上,所述齿条环绕在生物转筒外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采用齿轮传动,使电机和生物转筒间的动力传递更加平稳,减少附加动载荷、振动、冲击和噪声。

优选的,所述生物转筒包括第一生物转筒和第二生物转筒,所述第一生物转筒上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二生物转筒上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通过联轴器连接,所述第一生物转筒和第二生物转筒内均设有组合填料。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两级生物转筒,能够对污水进行分级净化处理,使污水中有机物的净化分解更为彻底。

优选的,所述生化池包括一级生化池和二级生化池,所述一级生化池和二级生化池之间通过设置于第一生物转筒和第二生物转筒之间的隔板分隔,所述隔板高度小于转筒的转轴到生化池底部的距离。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生化池分隔为一级生化池和二级生化池,将一级净化处理和二级净化处理的液体隔开,避免液体合流,影响分级净化的效果,隔板高度较低,当生物转筒转动时,会带动一级生化池中的液体产生旋流,使生化池中的上清液越过隔板,进入二级的生化池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设置反冲排污系统,能够去除初沉池、生化池和清水池中的污泥,避免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负荷过高,影响污水处理的效果;2)设置排污泵,能够提高污泥排出的效率;3)使反冲排污管道中,为冲刷污泥而引入的水进入调节池中,能够稀释调节池中的原水,使原水浓度降低,避免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负荷过高;4)结构简单,由于生物转筒为立体空间结构,在同样空间内生物膜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形成了面积巨大的生物膜,整体挂膜性能好;5)转筒的灵活性较好,能够容纳更多的组合填料,具有更多的高活性微生物,处理更多污水;6)处理单位污水占用更小空间,占地面积小。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调节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的一体化污水处理罐和砂滤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B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调节池;101、提升井井口;2、一体化污水处理罐;20、滚动轴承;21、壳体;22、污泥槽;23、初沉池;231、内隔板;232、前腔;233、后腔;235、溢流管;17、第一排污口;24、生化池;242、生物转筒;243、一级生化池;244、二级生化池;245、第一生物转筒;246、第二生物转筒;247、第一转轴;248、第二转轴;249、联轴器;11、驱动装置;111、电机;112、主动链轮;113、传动链;114、从动链轮;25、清水池;251、挡板;252、溢流堰;254、溢流槽;256、溢流口;26、检视窗;27、组合填料;28、隔板;29、排风扇;3、砂滤罐;31、进液管;32、第一出液管;33、第二出液管;4、出水井;5、格栅井;51、格栅;6、进水口;7、出水口;8、第一提升泵;81、第一出水管道;82、第一止回阀;83、第一截止阀;9、第二提升泵;91、第二出水管道;92、第二止回阀;93、第二截止阀;10、自耦底座;12、检修孔;13、反冲排污管道;14、第一排污泵;15、第二排污泵;16、第三排污泵;18、第二排污口;19、第三排污口;201、转轴;202、承重平台;203、三角形支架;204、半球形密封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1:一种带有反冲排污装置的污水处理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调节池1、一体化污水处理罐2、砂滤罐3和出水井4。

如图2所示,调节池1的一侧设有格栅井5。格栅井5相对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6和出水口7。格栅井5的出水口7与调节池1连通。格栅井5内倾斜设置有格栅51。格栅51的底端位于进水口6下方,顶端位于格栅井5的上部以及出水口7的上方。调节池1内远离格栅井5的一侧设有第一提升泵8。第一提升泵8上方的调节池1上开设有提升井井口101。第一提升泵8上设有自耦底座10,自耦底座10的顶部固定在提升井井口101的边缘。第一提升泵8上连接有第一出水管道81。第一出水管道81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第一止回阀82和第一截止阀83。

如图1、3所示,一体化污水处理罐2包括壳体21。壳体21底部为污泥槽22。壳体21从左到右分隔为初沉池23、生化池24和清水池25。

如图3、4所示,初沉池23中设有内隔板231,内隔板231将初沉池23分隔为前腔232和后腔233。第一出水管道81连接初沉池23的前腔232上部。内隔板231底部开设有过流口(未图示),前腔232中的液体能够通过过流口(未图示)流入后腔233中。后腔233的上部设有溢流管235,溢流管235与生化池24连通。初沉池23的底部设有第一排污口17,顶部设有检视窗26。

如图3所示,生化池24中设置有生物转筒反应器。生物转筒反应器包括生物转筒242和驱动装置11。生物转筒242包括第一生物转筒245和第二生物转筒246。生物转筒242上设有转轴201,转轴201包括第一转轴247和第二转轴248。在第一生物转筒245的中央设置第一转轴247,在第二生物转筒246中央设置第二转轴248,第一转轴247和第二转轴248的端部通过联轴器249连接。转轴两端分别设有滚动轴承20。滚动轴承20安装在承重平台202上,承重平台202与生化池24两侧隔板28固定连接,承重平台202的底部设有三角形支架203。驱动装置11包括设置于一体化污水处理罐2的壳体21外部的电机111以及用于将电机111的动力传递给转轴的传动组件。考虑到生化池24中环境潮湿,为避免打滑,可以采用链传动的方式。

传动组件包括设置于电机111上的主动链轮112、设置于第一转轴247或第二转轴248上的从动链轮114以及套在主动链轮112和从动链轮114上的传动链113。其中,电机111包括但不限于1.5kw调速电机。

第一生物转筒245上设有检修孔12。第一生物转筒245内设有若干组合填料27。第一生物转筒245的桶壁上开设有若干气水孔。组合填料27包括但不限于球形组合填料。第二生物转筒246设置于第一生物转筒245的右侧,第二生物转筒246的结构与第一生物转筒245一致。

第一生物转筒245和第二生物转筒246之间的空隙处设有隔板28,隔板28将生化池24分隔成一级生化池243和二级生化池244,隔板28的高度小于生物转筒242转轴的高度。第一生物转筒245的旋转会带动一级生化池243中的液体产生旋流,并使一级生化池243中的上清液越过隔板28进入二级生化池244。同时,第一生物转筒245中的组合填料27能吸收液体,当第一生物转筒245旋转时,被组合填料27吸收的液体会因惯性作用被甩到二级生化池244中。一级生化池243的底部设有第二排污口18,二级生化池244的底部设有第三排污口19。

生化池24顶部还设有排风扇29,用于增大生化池24内的供氧,有利于生化池24内的氧循环,可以替代曝气装置。

如图1、3所示,清水池25与二级生化池244通过挡板251分隔。清水池25靠近二级生化池244一侧的侧壁上设有溢流堰252。溢流堰252包括挡板251和由挡板251和清水池25与二级生化池244之间的隔板28形成的溢流槽254。清水池25与二级生化池244之间的隔板28上与挡板251相对的位置设有过流孔(未图示)。清水池25顶部设有检视窗26。清水池25内设有第二提升泵9。第二提升泵9上设有自耦底座10,自耦底座10的顶部固接于检视窗26侧壁上。第二提升泵9连接有第二出水管道91,第二出水管道91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第二止回阀92和第二截止阀93。清水池25的顶部还设有溢流口256。清水池25中上清液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时,第二提升泵9不工作,清水池25中的液体通过溢流口256排出。

砂滤罐3的顶部设有进液管31、第一出液管32和第二出液管33。砂滤罐3的进液管31与第二提升泵9的第二出水管道91连接。

砂滤罐3的第一出液管32连接反冲排污管道13。反冲排污管道13上分别连接有第一排污泵14、第二排污泵15和第三排污泵16。第一排污泵14设置在初沉池23底部的第一排污口17上,第二排污泵15设置在一级生化池243底部的第二排污口18上,第三排污泵16设置在二级生化池244的第三排污口19上。

砂滤罐3的第二出液管33与出水井4连接,将过滤后的液体排入出水井4中。出水井4还与清水池25的溢流口256连通。最终从出水井4排出。

如图5所示,生物转筒242上方的壳体21上设有半球形密封罩204。

实施例2:一种带有反冲排污装置的污水处理设备,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考虑到链传动易磨损且传动链113易伸长,传动平稳性有限,在运转时会发生附加动载荷、振动、冲击和噪声,传动组件可以通过齿轮传动的方式,包括设置于电机111转轴上的齿轮和设置于生物转筒242外周的齿条。齿条与齿轮相配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