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1077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在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农村建设中,生活污水多为直接排放,通过土地自然渗透或与水体的自净能力实现污水的净化。但是,随着生活污水越来越多,上述污水处理方法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下的需要。

对于农村待处理的污水,相较于城市污水,具有如下特点:一,污水的排放时间较为固定,多为洗漱沐浴、烹饪洗碗等时候进行排放;二,污水的总量较少,受限于农村单位面积的人口基数小,其排放的污水重量不多;三,污染物种类较为单一,简单的处理工艺便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对于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也有着环境上的要求,例如:一、占地面积不能太大,过大的占地面积不符合农村人们的需求;二,能耗不能过高,会给户主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三,拆装要方便;最后,处理后的污水能够与农村环境相协调。由上可见,如何利用较小的能耗、较小的土地资源来方便的实现农村污水处理,是当下农村污水处理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实际运用中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包括处理池、蓄渣池以及净化池;其中,所述处理池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

过滤段,包括倾斜嵌套在处理池内的多个过滤筛板,多个所述过滤筛板倾斜朝下的一端连通设置有排料管;

沉淀段,包括处理区以及沉淀区,所述处理区中设置有多个用于向水体中通入空气的鼓气装置;所述沉淀区设置于所述处理区的下方且与所述处理区之间设置有用于减缓沉淀区内水体流动的隔流装置;

积料段,整体呈漏斗状设置,其底部与所述排料管相连通;

所述蓄渣池与所述积料段之间设置有第一导通阀;

所述净化池包括人工湿地池,所述处理池与所述人工湿地池相连通且二者之间设置有第二导通阀。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上下设置的过滤段、沉淀段以及积料段减少了整个污水净化系统的占地面积,并且,经过滤、增氧处理、沉淀后的污水进一步的排放到净化池中进行净化,使得处理后的污水能够与环境相协调。整个系统很好的适应了农村污水体量少、排放时间较为固定、污染物种类较为单一的特点,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问题,美化提升新农村的环境。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池为整体呈圆筒状的罐体,所述排料管设置于所述罐体的外部且一端与所述罐体相连通并在罐体侧壁上形成开口;

所述过滤筛板为多个且相互平行设置,多个所述过滤筛板嵌套在所述罐体内部并且呈曲面设置,多个所述过滤筛板的过滤网孔大小由上至下呈逐渐减小设置;多个所述过滤筛板的排料口均与所述开口相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对进入到罐体中的污水进行初步的过滤处理,滤除水体中一些大颗粒的杂质,并且将上述杂质排出到排料管中。

进一步的,所述鼓气装置包括多个喷气嘴以及与之相连通的鼓风机,所述喷气嘴延伸到靠近罐体中轴线位置并倾斜向上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向处理区中通入氧气,有助于微生物分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利于水体的净化;倾斜向上设置的喷气嘴使得处理区中的水体能够在竖直面内形成水体涡流,有助于水体的流动,利于微生物分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

进一步的,所述隔流装置包括沿罐体周向设置的隔流环板,所述隔流环板远离罐体内侧壁的一端倾斜向下设置;

所述隔流环板的宽度Y≥L*cosα/cosβ,其中,L为喷气嘴伸入到罐体内的长度,α为喷气嘴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角度, β为隔流环板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角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避免处理区形成的水体涡流进入到沉淀区,使得沉淀区能够更加稳定的沉淀。倾斜设置的隔流环板能够保证处理区中的杂质颗粒能够正常的下落沉降。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区与沉淀区之间设置有用于分隔处理区与沉淀区的抽拉式隔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将处理区与沉淀区完全隔离,有助于沉淀区更加稳定的沉淀。

进一步的,所述蓄渣池包括蓄渣池池体,所述蓄渣池池体与所述积料段设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蓄渣池还包括:

盖板,活动设置于所述蓄渣池池体的开口处,用于密封或开启所述蓄渣池池体;

紫外杀菌装置,设置于所述盖板下方,用于杀灭蓄渣池中的病菌;

电源,与所述紫外杀菌装置电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导通阀导通后,在重力的作用下,聚集在罐体积料段的沉积物将会进入到蓄渣池池体内,在蓄渣池池体内微生物对沉积的杂质颗粒做进一步的分解,而设置在盖板下方的紫外杀菌装置,能够有效地杀灭蓄渣池表面的蚊虫病菌,避免蚊虫滋生。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通阀、第二导通阀均为电磁阀且均与所述电源电连接;

所述电源包括太阳能电池板以及蓄电池;

所述第一导通阀、第二导通阀信号连接有用于控制其导通状态的定时触发控制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得整个污水净化系统能够相对独立的工作,同时减小能源的消耗;定时控制也很好的切合了农村污水排放时间较为固定的特点。

进一步的,所述人工湿地池包括湿地植物区以及水生植物区;其中,

所述湿地植物区由下至上依次包括:鹅卵石层、海绵层以及种植层,所述鹅卵石层中的鹅卵石大小由下至上依次减小;

所述水生植物区包括设置于人工湿地池池底的种植框,所述种植框中种植有水生植物。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湿地植物区中的鹅卵石层有助于吸收水体中可能存在的大颗粒污染物,并且也增加了水体的蓄水空间,利于微生物生长。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被种植层的植被吸收,而海绵层更有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水生植物区利用水生植物的天然的净水能力,进一步的对水体进行净化,保证排出到自然环境中的水体的洁净度。

进一步的,所述湿地植物区、水生植物区的底部均设置有与所述鼓风机相连通的增氧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增加湿地植物区、水生植物区水体中的含氧量,有助于微生物分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后的产物可以进一步作为水生植物或湿地植物的养分。同时,水体中的氮磷钾等元素也能够被有效地吸收,避免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水体富营养化。

进一步的,所述水生植物区中设置有多个用于增加水体流动路径的导流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增加水生植物区中水体的流动路径,使得水体在净化池中停留的时间增加,有利于进一步的除去水体中的污染物,使得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水体更加的洁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上下设置的过滤段、沉淀段以及积料段,在对污水进行整体处理的同时减少了整个污水净化系统的占地面积;

(2)通过设置一体化的罐体,并将上述罐体分隔为不同的功能区段,在实现净水功能的同时能够方便的安装,适于在农村推广;

(3)通过设置净化池,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后期水处理,能够实现水体的全面净化清洁,使得净化系统排出的水体能够与环境相适应协调,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4)通过采用太阳能电池板进行供电,能够实现污水净化系统的自动供电,减少了能源的消耗,适应于农村的使用环境;

(5)通过设置蓄渣池,可以对沉淀的杂质颗粒进一步的发酵分解,使之成为能够被植物利用的复肥,便于在农村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湿地植物区的示意图;

图3为水生植物区的示意图(俯视);

图4为实施例二的整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1、处理池;2、蓄渣池;3、净化池;4、过滤段;5、沉淀段;6、积料段;7、处理区;8、沉淀区;9、第一导通阀;10、人工湿地池;11、第二导通阀;12、过滤筛板;13、喷气嘴;14、鼓风机;15、隔流环板;16、抽拉式隔板;17、蓄渣池池体;18、盖板;19、紫外杀菌装置;20、电源;21、太阳能电池板;22、蓄电池;24、湿地植物区;25、水生植物区;26、鹅卵石层;27、海绵层;28、种植层;29、种植框;30、增氧管;31、导流板;32、进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净化系统,主要包括相互连通的处理池1、蓄渣池2以及净化池3。污水经由处理池1处理,沉淀的杂质颗粒进入到蓄渣池2,初步处理过后的污水进入到净化池3做进一步的水生植物净化处理。

如图1所示,处理池1为整体呈圆筒状的罐体,上述罐体由耐腐蚀的塑料或金属一体化制成,污水由罐体顶部的进料口32通入到罐体内。处理池1所在的罐体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为过滤段4、沉淀段5以及积料段6。

过滤段4包括倾斜嵌套在处理池1内的多个过滤筛板12,多个过滤筛板12倾斜朝下的一端连通设置有排料管。具体而言,排料管平行设置于罐体的外部,其一端与罐体相连通并在罐体侧壁上形成开口。整个过滤段4的高度不超过整个罐体高度的1/3。过滤筛板12为3个且相互平行设置,3个过滤筛板12嵌套在罐体内部并且呈凹陷的曲面设置,上述多个过滤筛板12的排料口均与开口相连通。经过上述设置的过滤筛板12,过滤后残留在过滤筛板12上的大颗粒杂质能够沿着过滤筛板12滚动到上述排料管的开口中,从而排出到罐体的外部。为了更好的实现过滤功能,上述多个过滤筛板12的过滤网孔大小由上至下呈逐渐减小设置。

沉淀段5包括处理区7以及沉淀区8。如图1所示,为了增加水体中的含氧量,便于微生物对有机污物进行降解处理,处理区7中设置有多个用于向水体中通入空气的鼓气装置。上述鼓气装置包括多个喷气嘴13以及与之相连通的鼓风机14。鼓风机14设置在罐体的外部,喷气嘴13延伸到靠近罐体中轴线位置并倾斜向上设置。喷气嘴13与鼓风机14相连通,喷气嘴13的端部分布有多个细孔以便于将空气分成细小的气泡。上述技术方案中,倾斜向上设置的喷气嘴13使得处理区7中的水体能够在竖直面内形成水体涡流,有助于水体的翻滚流动,利于微生物、有机污物以及气泡的充分接触,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实现水体中污染物的消耗分解。

消耗分解完的有机物在自然重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进入沉淀区8。为了避免处理区7中产生的水体涡流影响沉淀区8的水体沉淀,沉淀区8设置于处理区7的下方且与处理区7之间设置有用于减缓沉淀区8内水体流动的隔流装置。

详述的,隔流装置包括沿罐体周向设置的隔流环板15,隔流环板15的高度不低于罐体总体高度的1/3。隔流环板15远离罐体内侧壁的一端倾斜向下设置。

隔流环板15的宽度Y≥L*cosα/cosβ,其中,L为喷气嘴13伸入到罐体内的长度,α为喷气嘴13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角度,不大于15°。 β为隔流环板15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角度,不小于45°,优选为60°。上述技术方案,喷气嘴13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长度小于隔流环板15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长度,由于水体的涡流呈闭环的类似于椭圆的形状,上述设置可以更加有效地避免处理区7形成的水体涡流进入到沉淀区8,使得沉淀区8能够更加稳定的沉淀。并且,倾斜设置的隔流环板15能够保证处理区7中的杂质颗粒能够正常的下落沉降。

积料段6整体呈漏斗状设置,其底部与所述排料管相连通,用于将沉淀在其中的杂质颗粒输送到排料管中,经输料管排放到蓄渣池2中。

如图1所示,蓄渣池2包括蓄渣池池体17,蓄渣池池体17与积料段6设于同一水平面上。结合图1所示,蓄渣池2与积料段6之间设置有第一导通阀9。第一导通阀9为电磁阀,并且上述电磁阀受控与定时触发控制器,间隔设定时间开启一次,利用罐体中的水体压强自动的将上述沉积在积料段6中的杂质污物推动到蓄渣池2中。

优化的,蓄渣池2还包括:活动设置于蓄渣池池体17的开口处的盖板18,上述盖板18用于密封或开启蓄渣池池体17,避免蓄渣池池体17中的污物或气味逸散到周围环境中。由于蓄渣池2中聚集有大量的污物,容易诱发蚊虫病菌,因此,在盖板18的下方设置有紫外杀菌装置19,用于杀灭蓄渣池2中的病菌。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紫外杀菌装置19包括紫外灯。上述紫外灯发出的紫外光线能够杀灭蓄渣池2中杂质颗粒表面的病菌,避免蚊虫滋生,同时不影响在蓄渣池池体17内微生物对沉积的杂质颗粒做进一步的分解。

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上述净化池3包括人工湿地池10,处理池1与人工湿地池10相连通且二者之间设置有第二导通阀11。

人工湿地池10包括湿地植物区24以及水生植物区25。其中,如图2所示,湿地植物区24呈多层设置,由下至上依次包括:鹅卵石层26、海绵层27以及种植层28。鹅卵石层26中的鹅卵石大小由下至上依次减小。上述海绵层27主要为植物的根系提供生长环境,种植层28主要为了固定植物,为植物的生长提供适当养分。

水生植物区25包括设置于人工湿地池10池底的种植框29,种植框29中种植有水草等水生植物。

上述方案,湿地植物区24中的鹅卵石层26有助于吸收水体中可能存在的大颗粒污染物,并且也增加了水体的蓄水空间,利于微生物生长。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被种植层28的植被吸收,而海绵层27更有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水生植物区25利用水生植物的天然的净水能力,进一步的对水体进行净化,保证排出到自然环境中的水体的洁净度。

为了增加湿地植物区24、水生植物区25水体中的含氧量,有助于微生物分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湿地植物区24、水生植物区25的底部均设置有与鼓风机14相连通的增氧管30。经微生物分解后的产物可以进一步作为水生植物或湿地植物的养分。同时,水体中的氮磷钾等元素也能够被有效地吸收,避免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水体富营养化。

为了增加水生植物区25中水体的流动路径,使得水体在净化池3中停留的时间增加,优化的,如图3所示,水生植物区25中设置有多个用于增加水体流动路径的导流板31。以此在不扩大净化池3面积的同时进一步的除去水体中的污染物,使得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水体更加的洁净。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通阀9、第二导通阀11均为电磁阀,上述鼓风机14、紫外杀菌装置19、电磁阀均由电源20供电。电源20包括太阳能电池板21以及蓄电池22。利用太阳能发电,可以使得整个污水净化系统能够相对独立的工作,同时减小能源的消耗。

与第一导通阀9相同,第二导通阀11信号连接有用于控制其导通状态的定时触发控制器。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净化系统,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处理区7与沉淀区8之间设置有用于分隔处理区7与沉淀区8的抽拉式隔板16,上述隔板采用人工或自动驱动,用于分隔处理区7与沉淀区8,将处理区7与沉淀区8完全隔离,有助于沉淀区8更加稳定的沉淀。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上下设置的过滤段4、沉淀段5以及积料段6减少了整个污水净化系统的占地面积,并且,经过滤、增氧处理、沉淀后的污水进一步的排放到净化池3中利用水生植物进行净化,使得处理后的污水能够与环境相协调。整个系统很好的适应了农村污水体量少、排放时间较为固定、污染物种类较为单一的特点,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问题,美化提升新农村的环境。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