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组器水平调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6923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膜组器水平调节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膜组器的安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膜组器水平调节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污水处理厂中,均采用膜组器对污水进行处理,以膜组件代替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将城市污水、工业污水通过膜生物反应器等设备处理之后,将其用于绿化、冲洗、补充观赏水体等非饮用目的,而将清洁水用于饮用等高水质要求的用途。

膜组器在运行时,底部的曝气装置不断从侧面气孔溢出大量的气体,用以膜丝的抖动。曝气的过程中会产生振动,如果膜组器水平放置偏差较大,会导致膜组器手里不均匀,极易导致膜组器框架受损。曝气不均匀也会导致高效膜组件的表面曝气程度不同,膜丝的使用寿命缩短。现有的调平方式是通过人工对支撑膜组器的横梁进行打磨,将横梁的高点打磨平整,从而使膜组器水平放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膜组器水平调节结构,其具有在安装膜组器时,方便快捷的对膜组器的水平进行调节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膜组器水平调节结构,包括膜组器以及处理池,处理池内设置有支撑膜组器的支撑梁,膜组器与支撑梁之间设置有水平调节装置,水平调节装置包括平行相对的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之间设置有调节第二底座平行度的调节机构,调节机构至少为三个,调节机构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节机构来调节第二底座的水平度,然后将膜组器放置在已经调好水平度的第二底座上,从而保证膜组器在放置时的水平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调节结构包括固定在第一底座靠近第二底座的一侧表面上的箱体,箱体内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一楔形块和第二楔形块,第一楔形块与箱体底壁滑动连接,第二楔形块与箱体侧壁滑动连接,第二楔形块与第二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箱体上设置有推动第一楔形块向第二楔形块方向移动的推杆,推杆与箱体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推动第一楔形块向第二楔形块方向移动,从而推动第二楔形块垂直向上移动,推动第二底座移动,从而调节第二底座的平行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箱体上开设有供第二楔形块移动的滑槽,滑槽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一底座的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第二楔形块沿着滑槽移动,防止第二楔形块在移动时发生偏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滑槽为“T”形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止第二楔形块与箱体脱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二楔形块相对滑槽的一侧伸出有凸块,凸块与滑槽相匹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凸块将第二楔形块卡在箱体内,使其移动时,第二楔形块与滑槽不脱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支撑梁的横截面为梯形,支撑梁较短的底边位于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将第一底座放到支撑梁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一底座朝向支撑梁的一端伸出有卡住支撑梁的卡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卡接槽将第一底座的位置进行限制,防止第一底座在支撑梁上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接槽的横截面呈梯形,卡接槽与支撑梁相匹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梯形结构,方便卡接槽卡入到支撑梁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一底座与支撑梁通过“U”型紧固件固定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紧固件进一步的将第一底座与支撑梁固定,防止第一底座在支撑梁上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膜组器与支撑梁之间设置有水平调节装置,不需要在对支撑梁的表面进行打磨,通过相互配合的楔形块来调节第二底座的水平度,从而保证膜组器的水平度,通过卡接槽以及紧固件将第一底座与支撑梁固定相连,增加了水平调节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膜组器水平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膜组器水平调节结构的爆炸图;

图3是水平调节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水平调节装置的爆炸图。

图中,1、处理池;2、支撑梁;3、水平调节装置;31、第一底座;311、卡接槽;32、第二底座;33、调节机构;331、箱体;3311、滑槽;332、第一楔形块;333、第二楔形块;3331、凸块;334、推杆;4、膜组器;5、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膜组器水平调节结构,如图1、图2所示,包括处理池1,处理池1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两条平行相对的混凝体浇筑而成的支撑梁2,支撑梁2与处理池1一体设置,支撑梁2平行与处理池1的底面,相对的支撑梁2的上表面形成一个平面。在处理池1的内部,设置有膜组器4,膜组器4通过水平调节装置3静置在支撑梁2上。水平调节装置3位于膜组器4与支撑梁2的中间。水平调节装置3通过紧固件5支撑梁2固定相连,其中紧固件5通过螺母固定在水平调节装置3上。

如图3、图4所示,水平调节装置3包括平行相对的第一底座31和第二底座32,第一底座31和第二底座32为矩形,在第一底座31和第二底座32相对的中间位置上,的第一底座31和第二底座32的四角位置上,设置有调节机构33,调节机构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底座31和第二底座32固定相连。通过调节机构33的调节,使第二底座32的表面形成一个水平面。

调节机构33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楔形块332和第二楔形块333,第一楔形块332和第二楔形块333的斜面相抵触。在第一底座31朝向第二底座32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容纳第一楔形块332和第二楔形块333的箱体331,箱体331固定连接在第一底座31的表面,箱体331远离第一底座31的一端开设有供第二楔形块333探出的开口。第一楔形块332与箱体331的底板滑动连接,第二楔形块333与箱体331的侧壁滑动连接。在箱体331相对第二楔形块333斜面的一侧侧壁上,设置有推动的第一楔形块332向第二楔形块333方向移动的推杆334,推杆334与箱体331的侧壁螺纹连接。通过转动推杆334,使其推动第一楔形块332向第二楔形块333方向移动,从而推动第二楔形块333沿着箱体331的侧壁垂直向上移动,将第二底座32顶起。

如图4所示,箱体331靠相对装有推杆334的一侧侧壁上开设有滑槽3311,滑槽3311为“T”型槽,滑槽331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箱体331的底面。第二楔形块垂直于箱体331底面的垂直面上伸出有凸块3331,凸块3331与滑槽3311相匹配。通过凸块3331与滑槽3311相互配合,防止第二楔形块333在移动时与箱体331发生偏移。

如图1所示,支撑梁2的横截面呈梯形,其中较短的底边位于靠近处理池1池口的一侧。第一底座31与支撑梁2接触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卡住支撑梁2的卡接槽311,卡接槽311的截面呈梯形,且与支撑梁2的外形相匹配。紧固件5为“U”型,紧固件5围成的中心区域包住支撑梁2。紧固件5开口端的两根支腿穿过第一底座31的表面,在紧固件5的两支腿上设置有外螺纹,通过螺母将紧固件5固定在第一底座31上,从而将第一底座31与支撑梁2固定相连。

综上所述,通过水平调节装置3为膜组器4提供一个水平面,在使用时,先将水平调节装置3通过紧固件5固定连接在支撑梁2上,然后检测第二底座32上表面的平行度,如果平行度与要求的相差较大,通过转动推杆334,推动第一楔形块332相第二楔形块333方向移动,推动第二楔形块333沿着滑槽垂直上升,从而调节第二底座32表面的平行度,直至达到所需要求的平行度。最后在将膜组器4吊至第二底座32的表面,完成膜组器4的安装。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