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环保的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52179发布日期:2018-08-24 20:02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节能环保的水处理装置,属于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的贫水国家之一,淡水资源还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随着科学事业的逐渐发展,厂房高楼的逐渐增多,水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需要节约用水,重复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传统的水处理方式处理工艺流程长,系统庞大,而且还散发大量臭气。因此,需要改进现有的处理方式,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废水净化,减少污染,以至达到废水回收、复用,从而充分利用水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有效地针对污水进行处理,改善污水水质,实现节能环保目的的水处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节能环保的水处理装置,包括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上端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下部左侧设有过滤腔,所述过滤腔上端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过滤腔上部设有过滤盘,所述过滤盘左侧设有把手,所述过滤盘下部设有若干出水孔,所述过滤腔下部连接有第一出水管,所述支撑板下部右侧设有若干储液罐,所述储液罐上端均连接有进液管,所述储液罐下端均连接有出液管,所述储液罐左侧均设有标签牌,所述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中间位置之间设有混合罐,所述第一出水管和出液管的下端均与混合罐相连接,所述混合罐左侧设有电机,所述电机右侧连接有电机轴,所述电机轴上设有螺旋叶片,所述混合罐下部左右两侧均设有供氧器,所述混合罐的上侧壁和下侧壁内均设有若干加热线圈;所述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下部之间设有净化腔,所述混合罐右侧下部连接有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下部连接有布水器,所述布水器设置在净化腔内部,所述净化腔下部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长度小于第二隔板的长度,所述净化腔上部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分别位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右侧位置,所述第四隔板右侧设有若干活性炭过滤板,所述第三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设有若干细菌屋,所述第一隔板左侧设有若干超滤膜,所述净化腔左侧下部连接有第三出水管,所述第三出水管下部连接有净水腔,所述净水腔右侧连接有出水龙头;所述第一出水管、出液管、第二出水管和第三出水管上均设有电磁阀。

作为优选,所述储液罐的前侧设有刻度线。

作为优选,所述右支撑柱右侧设有展示板。

作为优选,所述净水腔上设有观察口。。

该装置在具体实施时,进水管与外部水管相连,污水从进水管进入过滤腔,利用过滤盘对污水进行过滤,将污水中的杂物挡在过滤盘上。抓住把手可将过滤盘从过滤腔中抽出进行清洁,使过滤盘保持干净,避免过滤盘堵塞而影响污水的初步过滤。过滤腔中的污水从第一出水管进入混合罐内,储液罐中储存的污水处理剂从出液管进入混合罐内。储液罐设置有多个,可以储存不同的污水处理剂,方便根据需要进行使用。标签牌上显示有污水处理剂的信息,可以更好地选用合适的污水处理剂。同时储液罐前侧设有刻度线,方便定量取用污水处理剂。污水和污水处理剂都进入混合罐后,启动电机,利用电机轴带动螺旋叶片转动,螺旋叶片对污水和污水处理剂进行搅拌,使污水和污水处理剂充分混合,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根据需要可以启用加热线圈和供氧器,为混合罐供热和提供氧气,提供更好的处理环境。经过处理后的污水从第二出水管进入布水器,利用布水器使污水均匀的流出,落到下方的活性炭过滤板内。利用活性炭过滤板吸附污水中的人工合成有机物。污水通过第二隔板和第四隔板组成的通道进入到净化腔的中部,利用细菌屋中的细菌消化污水中的蛋白质等,污水再通过第一隔板和第三隔板组成的通道流入净化腔的左侧,利用超滤膜对污水进行过滤,允许水分子、水中的有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通过,细菌以及比细菌体积大得多的胶体、铁锈、悬浮物、泥沙、大分子有机物等都能被超滤膜截留下来,从而实现了对污水的最终净化过程。完成处理后的水从第三出水管进入净水腔内进行储存,在需要时可以打开出水龙头进行使用。展示板上展示有污水处理的有关情况,使用户可以更好地了解污水处理的各种信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的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左支撑柱;2、右支撑柱;3、支撑板;4、过滤腔;5、进水管;6、过滤盘;7、把手;8、第一出水管;9、进液管;10、出液管;11、标签牌;12、电机;13、电机轴;14、螺旋叶片;15、供氧器;16、净化腔;17、第一隔板;18、第三隔板;19、第二隔板;20、第四隔板;21、活性炭过滤板;22、细菌屋;23、超滤膜;24、第二出水管;25、第三出水管;26、净水腔;27、出水龙头;28、布水器;29、展示板;30、储液罐;31、混合罐;32、加热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节能环保的水处理装置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的节能环保的水处理装置,包括左支撑柱1和右支撑柱2,左支撑柱1和右支撑柱2上端连接有支撑板3,支撑板3下部左侧设有过滤腔4,过滤腔4上端连接有进水管5,过滤腔4上部设有过滤盘6,过滤盘6左侧设有把手7,过滤盘6下部设有若干出水孔,过滤腔4下部连接有第一出水管8,支撑板3下部右侧设有若干储液罐30,储液罐30上端均连接有进液管9,储液罐30下端均连接有出液管10,储液罐30左侧均设有标签牌11,左支撑柱1和右支撑柱2中间位置之间设有混合罐31,第一出水管8和出液管10的下端均与混合罐31相连接,混合罐31左侧设有电机12,电机12右侧连接有电机轴13,电机轴13上设有螺旋叶片14,混合罐31下部左右两侧均设有供氧器15,混合罐31的上侧壁和下侧壁内均设有若干加热线圈32;左支撑柱1和右支撑柱2下部之间设有净化腔16,混合罐31右侧下部连接有第二出水管24,第二出水管24下部连接有布水器28,布水器28设置在净化腔16内部,净化腔16下部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隔板17和第二隔板19,第一隔板17的长度小于第二隔板19的长度,净化腔16上部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三隔板18和第四隔板20,第三隔板18和第四隔板20分别位于第一隔板17和第二隔板19的右侧位置,第四隔板20右侧设有若干活性炭过滤板21,第三隔板18和第二隔板19之间设有若干细菌屋22,第一隔板17左侧设有若干超滤膜23,净化腔16左侧下部连接有第三出水管25,第三出水管25下部连接有净水腔26,净水腔26右侧连接有出水龙头27;第一出水管8、出液管10、第二出水管24和第三出水管25上均设有电磁阀。作为优选,储液罐30的前侧设有刻度线。作为优选,右支撑柱2右侧设有展示板29。作为优选,净水腔26上设有观察口。

该装置在具体实施时,进水管5与外部水管相连,污水从进水管5进入过滤腔4,利用过滤盘6对污水进行过滤,将污水中的杂物挡在过滤盘6上。抓住把手7可将过滤盘6从过滤腔4中抽出进行清洁,使过滤盘6保持干净,避免过滤盘6堵塞而影响污水的初步过滤。过滤腔4中的污水从第一出水管8进入混合罐31内,储液罐30中储存的污水处理剂从出液管10进入混合罐31内。储液罐30设置有多个,可以储存不同的污水处理剂,方便根据需要进行使用。标签牌11上显示有污水处理剂的信息,可以更好地选用合适的污水处理剂。同时储液罐30前侧设有刻度线,方便定量取用污水处理剂。污水和污水处理剂都进入混合罐31后,启动电机12,利用电机轴13带动螺旋叶片14转动,螺旋叶片14对污水和污水处理剂进行搅拌,使污水和污水处理剂充分混合,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根据需要可以启用加热线圈32和供氧器15,为混合罐31供热和提供氧气,提供更好的处理环境。经过处理后的污水从第二出水管24进入布水器28,利用布水器28使污水均匀的流出,落到下方的活性炭过滤板21内。利用活性炭过滤板21吸附污水中的人工合成有机物。污水通过第二隔板19和第四隔板20组成的通道进入到净化腔16的中部,利用细菌屋22中的细菌消化污水中的蛋白质等,污水再通过第一隔板17和第三隔板18组成的通道流入净化腔16的左侧,利用超滤膜23对污水进行过滤,允许水分子、水中的有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通过,细菌以及比细菌体积大得多的胶体、铁锈、悬浮物、泥沙、大分子有机物等都能被超滤膜截留下来,从而实现了对污水的最终净化过程。完成处理后的水从第三出水管25进入净水腔26内进行储存,在需要时可以打开出水龙头27进行使用。展示板29上展示有污水处理的有关情况,使用户可以更好地了解污水处理的各种信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