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式城市雨水径流生态滤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53099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水污染处理领域,适用于城市雨水径流的净化和径流量的消减。



背景技术:

伴随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城市不透水下垫面(公路、停车场、建筑物等)快速增加,使得原本可以通过土壤层下渗的雨水只能在硬质地面汇流排放,致使城市雨季内涝,而地下水却因得不到补充而持续下降。同时,降雨淋洗大气后冲刷路面及城市垃圾形成的径流进入受纳水体,加剧了城市的水环境污染,阻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有效利用。

生态滤池是一种处理城市雨水径流的技术,传统的雨水径流生态滤池周壁和底部为混凝土浇筑,使用砾石作为微生物挂膜的滤料,这种半封闭式的结构未能恢复大气降水-土壤入渗的水文循环路径,也因缺乏碳源供应而致使对低碳氮比雨水径流的脱氮效率较低。另外,降雨结束后滤池内的积水因不能及时排出,而常常导致蚊蝇滋生和臭味散发。基于此,本发明公布了一种串联式的城市雨水径流生态滤池,其结构为“前处理池+滤池系统”,雨水径流首先进入前处理池,经自然沉降和土工布过滤去除颗粒态污染物后,通过透水隔板进入滤床进行深度过滤净化。滤池使用有机碳源材料配合浮石作为湿地基质,强化污染物质去除效率特别是脱氮能力;雨水径流净化过程中可不断对地下水进行补给,促进区域水循环平衡,同时也解决了因雨水滞留而产生的蚊蝇滋生和臭味散发等问题,推动雨水径流污染处理技术的革新。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采用串联式设计和碳源基质,促进湿地的反硝化作用,增强污染物去除能力;雨水径流在净化过程中不断补给地下水,促进区域水循环平衡;解决降雨结束后因雨水滞留而造成的滤池内蚊蝇滋生和臭味散发等问题;降低处理设施用地面积,可广泛应用于单体建筑、住宅小区、交通道路、停车场等雨水径流的处理。

发明介绍:本发明主要包括1-进水口;2-前处理池;3-透水土工布;4-多孔隔板;5-松木过滤池;6-多孔隔板;7-浮石过滤池;8-下渗区;9-出水管道;10-出水口;11-溢流口;12-防坠盖。所述(1)为径流入口,(2)-(4)为处理前池,主要通过沉淀及过滤作用去除雨水径流中的大颗粒物质;所述(5)-(7)为滤池,分别填充松木和浮石材料;所述(8)为装置下渗区域,(9)为雨水径流处理后的出水管道,(10)为出水口,所述(11)为溢流口,当遭遇特大暴雨时,过量雨水可由溢流口直接排入城市雨水管道。所述(12)为防坠盖,防止人和动物等通过时不慎坠落。

有益的效果:装置处理末端设置渗透区,雨水净化后不断补充地下水,促进区域水循环平衡;解决了降雨结束后因雨水滞留在前处理池和滤床内不能排出而造成的蚊蝇滋生和散发臭味等问题;系统使用有机固相碳源配合浮石作为滤床基质,强化反硝化作用,增强滤池对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降低生态滤池建造成本和装置占地面积,环保美观,可广泛应用于单体建筑、住宅小区、交通道路等不透水地面的雨水径流处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装置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装置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装置左视图(配件排序图)

图中,1-进水口;2-前处理池;3-透水土工布;4-多孔隔板;5-松木过滤池;6-多孔隔板;7-浮石过滤池;8-下渗区;9-出水管道;10-出水口;11-溢流口;12-防坠盖。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专利装置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1.降雨较小时(24小时降雨量<10mm),雨水径流由进水口(1)进入前处理系统,通过物理沉降及过滤作用去除大颗粒物质后,进入松木过滤床(5)及浮石过滤床(7),经拦截、吸附和生物化学等作用处理后由下渗区(8)下渗入土壤中。

2.降雨较大时(10mm<24小时降雨量<50mm),雨水径流经沉淀、过滤及生物化学作用等净化后,一部分由下渗区(8)进入土壤层,补充地下水;另一部分由装置出水口(10)直接排入城市雨水管道。

3.降雨为暴雨时(24小时降雨量>50mm),雨水径流量大,此种情况下,径流除经下渗区(8)下渗补给和通过出水口(10)排入城市雨水管道,超量雨水通过溢流口(11)应急排入城市雨水管道。

4.降雨结束后,滤池内的积水全部由下渗区(8)下渗入土壤层。前处理池内积累的泥沙等沉积物从防坠盖(12)处定期移除。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装置的构造和技术方案,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串联式城市雨水径流生态滤池,包括前处理池、透水土工布、透水隔板、松木滤床、浮石滤床、下渗区、出水口和溢流口等。雨水径流首先经由重力作用进入处理前池,经自然沉降和土工布过滤去除颗粒态污染物后,流入滤床深度净化。滤床采用有机碳源材料和浮石为基质,强化滤池反硝化作用和增强氮、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净化后的雨水径流优先补给地下水,其次排入城市雨水管道;特大暴雨时,过量雨水经由溢流口直接排放,保证设施的运行安全。本发明同时解决了降雨结束后因雨水滞留而产生的蚊蝇滋生和臭味散发等问题,推动雨水径流污染处理技术的革新。

技术研发人员:陈要平;胡智勇;金利炯;金永喆;陈剑;赵瑞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8.01.24
技术公布日:2018.05.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