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于农村污水流量变化的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28207发布日期:2018-11-14 01:21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于农村污水流量变化的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农村污水的处理基本处于移植照搬城市污水处理模式方法的阶段。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通常处在偏远的地区,人口密度低,污水水量分散、水量变化幅度较大;如进行集中处理,则污水管网铺设过长投资过大、污水厂负荷不足,难以运行;因此根据农村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水平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在选择污水处理工艺方面因地制宜,应选用投资少、运行管理方便的小型分散式处理方法。

城市污水的处理方法很难完美适应农村污水的处理,基于固有处理方法所开发出来的分散型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无法很好的适应农村污水水量变化的问题,处理效率极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适于农村污水流量变化的污水处理装置。

本申请包括沿污水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主进水管、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第一兼氧池/第二兼氧池、沉淀池、出水口,所述厌氧池的上游设有前置缺氧池,所述前置缺氧池的上游设有污泥浓缩池;所述沉淀池内的污泥输送至所述污泥浓缩池内,所述第一兼氧池和第二兼氧池的部分回流液分别引入所述污泥浓缩池,所述污泥浓缩池的上清液引入所述缺氧池,所述污泥浓缩池的污泥经所述前置缺氧池进入所述厌氧池;所述第一兼氧池与第二兼氧池交替运行。

可选的,所述前置缺氧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均设置有不少于0.3m的超高。

可选的,所述主进水管通过分流管道分别与所述前置缺氧池、第一兼氧池、第二兼氧池连通,所述主进水管、多个分流管道分别接至所述厌氧池、前置缺氧池、第一兼氧池、第二兼氧池的底部,进入所述厌氧池、前置缺氧池、第一兼氧池、第二兼氧池的污水量均可调节。

可选的,所述主进水管设有流量计;

当进入所述主进水管的污水流量大于设定值时,将70%的污水分配至所述厌氧池,其余污水分配至所述前置缺氧池、第一兼氧池、第二兼氧池;

当进入所述主进水管的污水流量小于设定值时,将80%的污水分配至所述第一兼氧池与第二兼氧池,其余污水分配至所述前置缺氧池、厌氧池。

可选的,所述主进水管处的液面高度大于各反应池的液面高度,各反应池的液面高度均大于所述出水口处的液面高度,所述出水口连接有流量调节阀。

可选的,还包括罐体,所述主进水管、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第一兼氧池、第二兼氧池、沉淀池、出水口、前置缺氧池、污泥浓缩池均设置在所述罐体内。

可选的,所述好氧池设置在所述罐体的一端,所述沉淀池与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罐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兼氧池与第二兼氧池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兼氧池与第二兼氧池的一端均与所述好氧池相接,所述第一兼氧池与第二兼氧池的另一端均与所述沉淀池相接,所述缺氧池、厌氧池、前置缺氧池、污泥浓缩池顺次设置在所述第一兼氧池与第二兼氧池之间的区域,所述缺氧池与所述好氧池相接,所述前置缺氧池与所述沉淀池相接。

可选的,还包括清水槽,所述清水槽设置在所述沉淀池与出水口之间,所述沉淀池的上清液经所述清水槽进入所述出水口。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申请设置了两个兼氧池,相当于在aao(“厌氧-缺氧-好氧”的污水处理工艺,anaerobic-anoxic-oxic)系统后置了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batchreactoractivatedsludgeprocess)系统,两个兼氧池交替运行的设置,使得装置的脱氮除磷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可以有效的调节整个污水处理装置的蓄水量,从而适应污水流量变化较大的污水处理环境,可以适应不同情况的污水处理环境,污水处理质量稳定,对于污水流量变化的适应性大幅提高;本申请提升了现有污水处理装置对农村污水流量变化的适应性以及脱氮除磷的效率,具有更强的可推广性,在小片区污水处理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适于农村污水流量变化的污水处理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适于农村污水流量变化的污水处理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其中,1、好氧池;3、缺氧池;4、厌氧池;5、第一兼氧池;6、第二兼氧池;7、主进水管;9、前置缺氧池;10、污泥浓缩池;11、沉淀池;12、清水槽;13、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申请一种适于农村污水流量变化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沿污水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主进水管7、厌氧池4、缺氧池3、好氧池1、第一兼氧池5/第二兼氧池6、沉淀池11、出水口13,所述厌氧池4的上游设有前置缺氧池9,所述前置缺氧池9的上游设有污泥浓缩池10;所述沉淀池11内的污泥输送至所述污泥浓缩池10内,所述第一兼氧池5和第二兼氧池6的部分回流液分别引入所述污泥浓缩池10,所述污泥浓缩池10的上清液引入所述缺氧池3,所述污泥浓缩池10的污泥经所述前置缺氧池9进入所述厌氧池4;所述第一兼氧池5与第二兼氧池6交替运行。aao系统一般包括:主进水管7、厌氧池4、缺氧池3、好氧池1、沉淀池11、污泥浓缩池10,具有同步脱氮除磷的作用;sbr系统一般包括:第一兼氧池5、第二兼氧池6、沉淀池11,适用于间歇排放和流量变化较大的场合;本申请设置了两个兼氧池,相当于在aao系统后置了sbr系统,两个兼氧池交替运行的设置,使得装置的脱氮除磷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可以有效的调节整个污水处理装置的蓄水量,从而适应污水流量变化较大的污水处理环境;在前置aao系统连续运行的情况下,两个兼氧池交替运行,既实现了连续出水,又可以让兼氧池得到涵养,保障兼氧池的处理能力,可以适应不同情况的污水处理环境,污水处理质量稳定,对于污水流量变化的适应性大幅提高;本申请提升了现有污水处理装置对农村污水流量变化的适应性以及脱氮除磷的效率,具有更强的可推广性,在小片区污水处理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可选的,所述前置缺氧池9、厌氧池4、缺氧池3、好氧池1均设置有不少于0.3m的超高。超高部分可作为大水量条件下的蓄水区域,可以有效应对污水量突然增大的情况;小水量条件下可通过兼氧池的交替运行保证系统连续运行,确保污水净化质量。

可选的,所述主进水管7通过分流管道分别与所述前置缺氧池9、第一兼氧池5、第二兼氧池6连通,所述主进水管7、多个分流管道分别接至所述厌氧池4、前置缺氧池9、第一兼氧池5、第二兼氧池6的底部,进入所述厌氧池4、前置缺氧池9、第一兼氧池5、第二兼氧池6的污水量均可调节。污水经分流后分别进入上述各反应池,通过调节各反应池的污水进入量,可以灵活调节这些区域的反应碳源供给,确保上述各反应池的污水处理能力不受影响。

可选的,所述主进水管7设有流量计;流量计可以实时监测进入主进水管7的污水流量;

当进入所述主进水管7的污水流量大于设定值时,将70%的污水分配至所述厌氧池4,其余污水分配至所述前置缺氧池9、第一兼氧池5、第二兼氧池6;

当进入所述主进水管7的污水流量小于设定值时,将80%的污水分配至所述第一兼氧池5与第二兼氧池6,其余污水分配至所述前置缺氧池9、厌氧池4。这里所说的设定值,应根据实际环境的污水总量变化和装置的处理能力进行确定,保证污水处理装置可以稳定运行即可。

污水重量较大,需要污水处理装置储水,则让70%左右的污水进入厌氧池4进行反应,其余污水按1:1:1的比例分配到前置缺氧池9、第一兼氧池5、第二兼氧池6以保证各区域的碳源分配;若污水总量较少,无法支撑aao工艺的运行,则直接让80%的污水直接进入第一兼氧池5、第二兼氧池6,通过sbr工艺完成污水处理过程,其余的少量污水分配到前置缺氧池9和厌氧池4,让前置缺氧池9和厌氧池4处于小流量蓄停涵养微生物阶段,保持反应池的活性。

可选的,所述主进水管7处的液面高度大于各反应池的液面高度,各反应池的液面高度均大于所述出水口13处的液面高度,所述出水口13连接有流量调节阀。比如:主进水管7处的液面高度为1.7m,各反应池的液面高度一般为1.5m,出水口13处的液面高度为0.5m。主进水管7处的液面高度大于各反应池的液面高度,蓄水时反应池的液面可以有一定的抬升空间,方便蓄水;各反应池的液面高度均大于所述出水口13处的液面高度;由于污水进入量随时可能波动,可以通过调节出水口13流量调节阀的方式调节各反应池的液面高度,实现储水和应对污水进入量较少的情况;流量调节阀需要频繁调节,出水口处液面高度较低,流量调节阀受到的压力较小,阀门不易损坏;当然也可以通过将大量污水送至第一兼氧池5、第二兼氧池6的方式应对污水进入量过低的情况。

可选的,如图1所示,本申请还包括罐体,所述主进水管7、厌氧池4、缺氧池3、好氧池1、第一兼氧池5、第二兼氧池6、沉淀池11、出水口13、前置缺氧池9、污泥浓缩池10均设置在所述罐体内。即将整个污水处理装置设置在一个罐体内,罐体的体积可根据污水处理能力进行设计;污水处理装置全部设置在罐体内,整体结构紧凑,方便整体运输和安装。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好氧池1设置在所述罐体的一端,所述沉淀池11与出水口13设置在所述罐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兼氧池5与第二兼氧池6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兼氧池5与第二兼氧池6的一端均与所述好氧池1相接,所述第一兼氧池5与第二兼氧池6的另一端均与所述沉淀池11相接,所述缺氧池3、厌氧池4、前置缺氧池9、污泥浓缩池10顺次设置在所述第一兼氧池5与第二兼氧池6之间的区域,所述缺氧池3与所述好氧池1相接,所述前置缺氧池9与所述沉淀池11相接。两个兼氧池设置在两侧,使得整个污水处理装置结构布局合理,占用空间小,运输方便,安装占用空间小,对安装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方便在广大农村区域推广使用。

可选的,本申请还包括清水槽12,所述清水槽12设置在所述沉淀池11与出水口13之间,所述沉淀池11的上清液经所述清水槽12进入所述出水口13。即沉淀池11沉淀后的上清液先进入清水槽12,然后再由清水槽12进入出水口13排出,清水槽12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放置沉淀池11内的污泥被排出。

为方便理解本申请,下面参照图2所示,介绍一下本申请的主要工作流程:污水从主进水管7进入后,70%的污水直接进入厌氧池4底部,然后依次进入缺氧池3、好氧池1、第一兼氧池5或第二兼氧池6、沉淀池11、清水槽12、出水口13,好氧池1中的水出来后,看哪个兼氧池处于运行状态,就进入哪个兼氧池;兼氧池的上清液进入沉淀池11,部分回流液进入污泥浓缩池10;沉淀池11的上清液进入清水槽12,沉淀后的回流污泥进入污泥浓缩池10;污泥浓缩池10的上清液送至缺氧池3,浓缩后的污泥送至前置缺氧池9,然后再从前置缺氧池9进入厌氧池4。污水经过上述工艺处理后从出水口13排出,污水处理装置中的污泥、回流液等继续参与后续的污水处理过程;这一过程针对的是污水进入量较大的情况,污水进入量较小时,80%的污水直接进入正在运行的那个兼氧池,兼氧池处理结束后进入沉淀池11、清水槽12、经出水口13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