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分选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4245发布日期:2018-12-05 19:54阅读:6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分选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选系统,特别是一种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分选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产量也在不断增多,导致垃圾处理成为了难题。垃圾处理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垃圾源头分类成为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不同种类垃圾的性质进行垃圾回收再利用,既减少生活垃圾末端处置压力,又可以变废为宝,对社会和国家大有益处。

垃圾分类是垃圾回收利用的前提,虽然我国在大力倡导垃圾分类,并通过设置分类垃圾箱进行回收,分类收集运输等措施保障垃圾源头分类。但在实际生活中会有一些人垃圾投放错误或者不按照分类提示丢弃垃圾,造成厨余、其他及有害垃圾混入到可回收垃圾中,给后端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带来一定困难。现有的生活垃圾分选线虽然可以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但是无法将各类垃圾进行分类,而且分出的垃圾不够准确细致,造成分选产物附加值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分选系统,其能够进行生活垃圾可回收物的精细分类。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分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给料机、第一人工分拣平台、第一滚筒筛、第二滚筒筛、弹跳筛、第二人工分拣平台、磁选机、第一打包机、涡电流分选机、第二打包机、第三打包机、拆包机、震动给料机、多套光电分选设备和第四打包机,给料机与第一人工分拣平台连接将生活垃圾可回收物输送至第一人工分拣平台,破袋机一端人工分拣平台连接,破袋机另一端与给料机连接,第一人工分拣平台、第一滚筒筛、第二滚筒筛和第二人工分拣平台依次连接,弹跳筛进料口与第二滚筒筛连接,弹跳筛第一出料口与第二人工分拣平台连接,弹跳筛第二出料口与磁选机连接,弹跳筛第三出料口和第一滚筒筛出料口的出料送堆肥处理,磁选机、涡电流分选机、第三打包机、拆包机、震动给料机和多套光电分选设备依次连接,第一打包机与磁选机连接,第二打包机与涡电流分选机连接,第四打包机与多套光电分选设备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滚筒筛的筛孔孔径为6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滚筒筛的筛孔孔径为230mm。

进一步地,所述弹跳筛筛孔孔径为6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人工分拣平台和第二人工分拣平台包含主输送带、若干分拣工位、两条回收输送带和若干回收输送分带,若干分拣工位交错设置在主输送带两侧,两条回收输送带平行设置在主输送带两侧,若干回收输送分带垂直于回收输送带设置,每条回收输送分带的一端设置在回收输送带侧面,回收输送分带的另一端设置在分拣工位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分拣工位包含底板、竖直隔板、升降平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电动推杆和分拣桶,底板水平设置,竖直隔板竖直设置在底板中间并且竖直隔板下端固定在底板上侧,升降平台平行于底板设置在底板上方并位于竖直隔板一侧,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交叉设置并且相互铰接,第一连杆下端铰接在底板上,第一连杆上端通过滑轮滑动设置在升降平台下侧,第二连杆上端铰接在升降平台下侧,第二连杆下端通过滑轮滑动设置在底板上侧,电动推杆的一端铰接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铰轴上,电动推杆另一端铰接在底板上侧,分拣桶设置在底板上并位于竖直隔板另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另一侧的底板端部设置有楔形块,楔形块铰接在底板端部并且楔形块铰接端部设置有半圈齿轮,驱动齿轮转动设置在底板内并且与楔形块的半圈齿轮啮合,驱动齿轮通过同步带与驱动电机连接由驱动电机驱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针对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垃圾箱的垃圾进行分选,区别于传统的混合生活垃圾分选,资源利用率高。

2、分选流程设置合理,采用对瓶罐类物品进行打包再拆包,然后进行光电分选的流程,避免瓶罐在传送带上滚动,提高光电分选精度。

3、本实用新型一种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分选系统,技术工艺易于实施,利于工业化应用,符合国内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方向。

4、针对人工分拣部分设置专用的分拣平台,可自动升降调节并且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分选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人工分拣平台和第二人工分拣平台包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分拣工位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分选系统,包含给料机1、第一人工分拣平台2、第一滚筒筛3、第二滚筒筛4、弹跳筛5、第二人工分拣平台6、磁选机7、第一打包机8、涡电流分选机9、第二打包机10、第三打包机11、拆包机12、震动给料机13、多套光电分选设备14和第四打包机15,给料机1与第一人工分拣平台2连接将生活垃圾可回收物输送至第一人工分拣平台2,破袋机16一端人工分拣平台2连接,破袋机16另一端与给料机1连接,第一人工分拣平台2、第一滚筒筛3、第二滚筒筛4和第二人工分拣平台6依次连接,弹跳筛5进料口与第二滚筒筛4连接,弹跳筛5第一出料口与第二人工分拣平台6连接,弹跳筛5第二出料口与磁选机7连接,弹跳筛5第三出料口和第一滚筒筛3出料口的出料送堆肥处理,磁选机7、涡电流分选机9、第三打包机11、拆包机12、震动给料机13和多套光电分选设备14依次连接,第一打包机8与磁选机7连接,第二打包机10与涡电流分选机9连接,第四打包机15与多套光电分选设备14连接。第一滚筒筛3的筛孔孔径为60mm。第二滚筒筛4的筛孔孔径为230mm。弹跳筛5筛孔孔径为60mm。

从居民小区可回收物垃圾箱收集来的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含有纸、塑料、金属、玻璃、少量废旧织物、少量厨余、少量有害、一些其他垃圾。经抓斗或装载机上料后,将可回收物垃圾送入给料机1,给料机1均匀给料,将物料送至第一人工分拣平台2,第一人工分拣平台2有4—8个人工分拣岗位,将可回收垃圾中的塑料薄膜、大块纸板、有害垃圾、织物、袋装物挑选出来,其中,袋装物通过传送带输送至破袋机16,破袋机16破袋后的物料返回至给料机2;人工分出的其他几种物料输送至不同的存储料仓。

第一人工分拣平台2未被分拣出的物料,输送至第一滚筒筛3进行筛分,筛孔孔径为60mm,筛下物1大部分为沙土及厨余垃圾,送至堆肥处理。筛上物输送至第二滚筒筛4进行滚筒筛分。第二滚筒筛4孔径为230mm,大于230mm的物料,输送至第二人工分拣平台6,人工分拣平台设置4—6个工位,分选出其中的薄膜、纸板、塑料、其他四种物料,进行下一步深度处理;小于230mm的物料筛下物2,输送至弹跳筛5。弹跳筛5筛孔为60mm,将物料分为筛下物3、2D(筛上物)、3D(筛上物)三类物料。筛下物3与筛下物1一同进行堆肥处理;2D物料输送至第二人工分拣平台6进行人工分拣;3D物料分别经过磁选机7分出铁(铁在第一打包机8进行打包)、经过涡电流分选机9分选出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在第二打包机10进行打包)后,剩余物料进入第三打包机11进行打包,打包后的物料输送至拆包机12拆包,拆包机12拆出的物料输送至振动给料机13,将物料送至串联的多套光电分选设备14,分出不同类别的物料后,通过第四打包机15进行分类打包后,送至下游处理企业处理。

第一人工分拣平台2和第二人工分拣平台6包含主输送带17、若干分拣工位18、两条回收输送带19和若干回收输送分带20,若干分拣工位18交错设置在主输送带17两侧,两条回收输送带19平行设置在主输送带17两侧,若干回收输送分带20垂直于回收输送带19设置,每条回收输送分带20的一端设置在回收输送带19侧面,回收输送分带20的另一端设置在分拣工位18一侧。人工分拣岗位将可回收垃圾中的塑料薄膜、大块纸板、有害垃圾、织物、袋装物挑选出来,其中,袋装物直接扔到回收输送分带10上输送至破袋机16,破袋机16破袋后的物料返回至给料机2,人工分出的其他几种物料输送至不同的存储料仓。

分拣工位18包含底板21、竖直隔板22、升降平台23、第一连杆24、第二连杆25、电动推杆26和分拣桶27,底板21水平设置,竖直隔板22竖直设置在底板21中间并且竖直隔板22下端固定在底板21上侧,升降平台23平行于底板21设置在底板21上方并位于竖直隔板22一侧,第一连杆24和第二连杆25交叉设置并且相互铰接,第一连杆24下端铰接在底板21上,第一连杆24上端通过滑轮滑动设置在升降平台23下侧,第二连杆25上端铰接在升降平台23下侧,第二连杆25下端通过滑轮滑动设置在底板21上侧,电动推杆26的一端铰接在第一连杆24和第二连杆25的铰轴上,电动推杆26另一端铰接在底板21上侧,分拣桶27设置在底板21上并位于竖直隔板22另一侧。隔板22另一侧的21端部设置有楔形块28,楔形块28铰接在底板21端部并且楔形块28铰接端部设置有半圈齿轮29,驱动齿轮30转动设置在底板21内并且与楔形块28的半圈齿轮29啮合,驱动齿轮30通过同步带与驱动电机31连接由驱动电机31驱动。

本实用新型针对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垃圾箱的垃圾进行分选,区别于传统的混合生活垃圾分选,资源利用率高。分选流程设置合理,采用对瓶罐类物品进行打包再拆包,然后进行光电分选的流程,避免瓶罐在传送带上滚动,提高光电分选精度。本实用新型一种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分选系统,技术工艺易于实施,利于工业化应用,符合国内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方向。针对人工分拣部分设置专用的分拣平台,可自动升降调节并且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提高工作效率。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