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装箱复合式流动载体型污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72043发布日期:2018-11-16 23:32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装箱复合式流动载体型污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我国小城镇及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城市污水处理厂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所带来的污水排放问题。污水处理技术没有得到普遍应用,污水处理效率低,结果导致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水直接排放将大量无机性污染物和有机性污染物带入水体,造成水体感官污染(漂浮的杂物、浑浊、气味、色度等)、油类污染(隔绝水体富氧)、酸或碱污染、重金属污染(直接或间接致死水生生物)、有机物污染使水体发臭、植物营养性污染使水体中藻类异常大量增殖,使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完全丧失。随着人口的剧增和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污水排入水体,造成地表水质降低,失去饮用、娱乐、灌溉、养殖作用,还会使地下水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影响地下水的利用。因此,小城镇及农村污水应实行点源控制和小型污水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必须尽力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净化或再生受污染的水,从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长远目标。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成果丰硕。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也不断引进国外新的工艺技术。目前在水污染治理技术上,已成功广泛使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延时曝气法等新型活性污泥工艺、SBR、AB法、UNITANK和氧化沟技术,A/O法和A2/O等变形工艺。这些在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的工艺,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所采用的主导技术,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水污染控制技术。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原则上也适用于小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但是,由于采用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存在着投资高、电耗高和运行费用高的问题,并不适合我国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现状;另外,国内早期开发的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由于处理工艺和技术不完善,致使处理效率低和效果差,不能满足国家日趋严格的出水水质指标;又加之由于是地埋式,施工复杂,检修和维护困难,致使多被弃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复合式流动载体型污水处理设备,集提供集生化、沉淀过滤、消毒等功能于一体,以解决现有污水处理设备处理效率低、效果差、设备耗资的问题,并且本申请的污水处理设备具有占地少、运行成本低、污泥量少等特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复合式流动载体型污水处理设备,所述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生物预反应调节池,集装箱和剩余污泥酸化存放池,其中,

所述集装箱内部设有依次串联连通的厌氧预除磷池,缺氧脱氮池,载体流动好氧池,澄清过滤池及设备间;

所述生物预反应调节池通过抽送管道连接至所述厌氧预除磷池上方,所述抽送管道上设有自清洗网式过滤器;

所述缺氧脱氮池包括双曲面搅拌机,上下设置的两层第一钢丝网及位于所述第一钢丝网之间的生物填料;所述双曲面搅拌机穿过两层所述第一钢丝网的中心;所述缺氧脱氮池与所述厌氧预除磷池之间通过第一出水孔相连通;

所述载体流动好氧池的底部设有旋混曝气管单元;所述旋混曝气管单元上方设有上下两层第二钢丝网及位于两层所述第二钢丝网之间的泡沫载体填料;所述载体流动好氧池的一侧侧壁设有载体填料回流管;

所述载体流动好氧池与所述澄清过滤池之间设有填料截流筛网,所述填料截流筛网下方设有第二出水孔;

所述澄清过滤池内部设有上下两层第三钢丝网及位于两层所述第三钢丝网之间的蜂巢滤料,位于上层的所述第三钢丝网的上部设有多层斜板;所述澄清过滤池的底部为锥斗状结构,所述锥斗状结构的底端设有污泥回流泵和空气提升器,所述污泥回流泵通过污泥回流管连接至位于所述集装箱外部的所述剩余污泥酸化存放池;

所述澄清过滤池通过第三出水孔与所述设备间相连通;

所述设备间内设置有紫外线消毒器,回转式风机及电控柜;所述紫外线消毒器的进口端通过第二进水管与所述第三出水孔连接,所述紫外线消毒器的出口端与第一出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出水管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集装箱外部,所述第一出水管上设有计量排放槽。

可选的,所述生物预反应调节池的一侧与第一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一进水管的进口处设有机械格栅;所述生物预反应调节池底部设有第一穿孔曝气管单元和原污水提升泵,所述第一穿孔曝气管单元上方设有笼式填料,所述原污水提升泵与所述抽送管道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污泥回流管上设有第一污泥回流支管,第二污泥回流支管和第三污泥回流支管,所述第一污泥回流支管的出口端位于所述厌氧预除磷池上方,所述第二污泥回流支管的出口端位于所述缺氧脱氮池上方,所述第三污泥回流支管的出口端位于所述载体流动好氧池上方。

可选的,所述剩余污泥酸化存放池内部设有依次串联连接的剩余污泥厌氧槽,酸化槽及污泥浓缩槽;所述剩余污泥厌氧槽通过第一过水孔与所述酸化槽的一侧连通,所述酸化槽的另一侧通过第二过水孔与所述污泥浓缩槽连通;

所述剩余污泥厌氧槽顶部设有厌氧槽导流板,所述污泥浓缩槽顶部设有浓缩槽导流板,所述厌氧槽导流板及所述浓缩槽导流板的方向与污泥行进方向垂直;

所述剩余污泥厌氧槽及所述污泥浓缩槽的底部分别设有一个清洗检修口;

所述酸化槽底部设有第二穿孔曝气管单元,所述第二穿孔曝气管单元上方设有多孔环填料;

所述污泥浓缩槽的一侧设有排泥管。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复合式流动载体型污水处理设备,所述设备包括生物预反应调节池,集装箱和剩余污泥酸化存放池,所述集装箱内部设有依次串联连通的厌氧预除磷池,缺氧脱氮池,载体流动好氧池,澄清过滤池及设备间,所述生物预反应调节池通过抽送管道连接至所述厌氧预除磷池上方,所述抽送管道上设有自清洗网式过滤器;所述缺氧脱氮池包括双曲面搅拌机,上下设置的两层第一钢丝网及位于所述第一钢丝网之间的生物填料;所述双曲面搅拌机穿过两层所述第一钢丝网的中心;所述缺氧脱氮池与所述厌氧预除磷池之间通过第一出水孔相连通;所述载体流动好氧池的底部设有旋混曝气管单元;所述旋混曝气管单元上方设有上下两层第二钢丝网及位于两层所述第二钢丝网之间的泡沫载体填料;所述载体流动好氧池的一侧侧壁设有载体填料回流管;所述载体流动好氧池与所述澄清过滤池之间设有填料截流筛网,所述填料截流筛网下方设有第二出水孔;所述澄清过滤池内部设有上下两层第三钢丝网及位于两层所述第三钢丝网之间的蜂巢滤料,位于上层的所述第三钢丝网的上部设有多层斜板;所述澄清过滤池的底部为锥斗状结构,所述锥斗状结构的底端设有污泥回流泵和空气提升器,所述污泥回流泵通过污泥回流管连接至位于所述集装箱外部的所述剩余污泥酸化存放池;所述澄清过滤池通过第三出水孔与所述设备间相连通;所述设备间内设置有紫外线消毒器,回转式风机及电控柜;所述紫外线消毒器的进口端通过第二进水管与所述第三出水孔连接,所述紫外线消毒器的出口端与第一出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出水管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集装箱外部,所述第一出水管上设有计量排放槽。本申请提供的污水处理设备通过将生化、沉淀过滤、消毒等功能单元集于一体,具有处理水质好、稳定、效率高的特点,可满足小城镇及乡村需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种集装箱复合式流动载体型污水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说明书附图1中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集装箱复合式流动载体型污水处理设备中剩余污泥酸化存放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说明书附图3中B-B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00-集装箱,1-生物预反应调节池,11-第一进水管,12-机械格栅,13-第一穿孔曝气管单元,14-笼式填料,15-原污水提升泵,16-抽送管道,2-厌氧预除磷池,21-除磷填料,22-自清洗网式过滤器,23-第一污泥回流支管,24-第一出水孔,3-缺氧脱氮池,31-双曲面搅拌机,32-第一钢丝网,33-生物填料,34-第二污泥回流支管,35-折流阻水板,4-载体流动好氧池,41-旋混曝气管单元,42-第二钢丝网,43-泡沫载体填料,44-载体填料回流管,45-第三污泥回流支管,46-填料截流筛网,47-第二出水孔,5-澄清过滤池,51-第三钢丝网,52-蜂巢滤料,53-多层斜板,54-污泥回流泵,541-污泥回流管,55-空气提升器,551-空气提升器出料管,56-第三出水孔,6-设备间,61-紫外线消毒器,611-第二进水管,612-第一出水管,62-回转式风机,621-风机输气管,63-电控柜,7-计量排放槽,8-剩余污泥酸化存放池,81-剩余污泥厌氧槽,811-进泥管,812-厌氧槽导流板,813-第一过水孔,814-清洗检修口,82-酸化槽,821-第二穿孔曝气管单元,822-多孔环填料,823-第二过水孔,83-污泥浓缩槽,831-浓缩槽导流板,832-排泥管。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为本申请一种集装箱复合式流动载体型污水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2,为本申请说明书附图1中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由图1、图2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复合式流动载体型污水处理设备,所述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生物预反应调节池1,集装箱100和剩余污泥酸化存放池8,其中,

所述集装箱100内部设有依次串联连通的厌氧预除磷池2,缺氧脱氮池3,载体流动好氧池4,澄清过滤池5及设备间6;

所述生物预反应调节池1通过抽送管道16连接至所述厌氧预除磷池2上方,所述抽送管道16上设有自清洗网式过滤器22;

所述缺氧脱氮池3包括双曲面搅拌机31,上下设置的两层第一钢丝网32及位于所述第一钢丝网32之间的生物填料33;所述双曲面搅拌机31穿过两层所述第一钢丝网32的中心;所述缺氧脱氮池3与所述厌氧预除磷池2之间通过第一出水孔24相连通;

所述载体流动好氧池4的底部设有旋混曝气管单元41;所述旋混曝气管单元41上方设有上下两层第二钢丝网42及位于两层所述第二钢丝网42之间的泡沫载体填料43;所述载体流动好氧池4的一侧侧壁设有载体填料回流管44;

所述载体流动好氧池4与所述澄清过滤池5之间设有填料截流筛网46,所述填料截流筛网46下方设有第二出水孔47;

所述澄清过滤池5内部设有上下两层第三钢丝网51及位于两层所述第三钢丝网51之间的蜂巢滤料52,位于上层的所述第三钢丝网51的上部设有多层斜板53;所述澄清过滤池5的底部为锥斗状结构,所述锥斗状结构的底端设有污泥回流泵54和空气提升器55,所述污泥回流泵54通过污泥回流管541连接至位于所述集装箱100外部的所述剩余污泥酸化存放池8;

所述澄清过滤池5通过第三出水孔56与所述设备间6相连通;

所述设备间6内设置有紫外线消毒器61,回转式风机62及电控柜63;所述紫外线消毒器61的进口端通过第二进水管611与所述第三出水孔56连接,所述紫外线消毒器61的出口端与第一出水管6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出水管612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集装箱100外部,所述第一出水管612上设有计量排放槽7。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复合式流动载体型污水处理设备,其主要包括生物预反应调节池1,集装箱100和剩余污泥酸化存放池8,所述集装箱100内部包括依次串联连通的厌氧预除磷池2,缺氧脱氮池3,载体流动好氧池4,澄清过滤池5及设备间6,下面对本申请设备中各部件的结构、功能及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生物预反应调节池1:拦截水中粗大的悬浮物及杂质,对池内水体进行搅动、预充氧、防止悬浮杂质沉淀,对有机物进行预处理。

可选的,所述生物预反应调节池1的一侧与第一进水管11连通,所述第一进水管11的进口处设有机械格栅12;所述生物预反应调节池1底部设有第一穿孔曝气管单元13和原污水提升泵15,所述第一穿孔曝气管单元13上方设有笼式填料14,所述原污水提升泵15与所述抽送管道16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生物预反应调节池1通过所述机械格栅12对粗大的悬浮物及杂质进行拦截,并通过所述第一穿孔曝气管单元13对间隙曝气,搅动水体,达到对有机物进行预处理的目的;所述笼式填料14为微生物的载体,以增加微生物的数量,起到初沉污泥的水解酸化租用,把大分子打碎为小分子,以提高有机物可生化性,为后续的生物处理改善了条件。

厌氧预除磷池2:满池设置有螺旋状除磷填料21,池顶部设置有自清洗网式过滤器22,其侧壁水面下100mm处设置有第一污泥回流支管23,在厌氧预除磷池2后端池壁上部开有第一出水孔24。正常运行时,由于其内部设置的除磷填料21上的假单胞菌层、气单胞菌层、放线菌层、诺卡式菌层和棒杆菌层等吸磷微生物的作用,能充分聚磷和释放磷。因此其主要功能是和所述载体流动好氧池4配合除磷。

生物除磷是污水中的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受到压抑而释放体内的磷酸盐,产生能量用以吸收快速降解有机物并转化为聚β羟基丁酸(PHB)储存起来。当这些聚磷菌进入所述载体流动好氧池4时就降解体内储存的PHB,并产生能量,用于细胞的合成和吸磷,吸收污水中的磷形成高浓度的含磷污泥,随剩余污泥一起排出系统,从而达到除磷的目的。

缺氧脱氮池3:内部设有所述双曲面搅拌机31,可保证池内缺氧环境;池底500mm以上、常水位200mm以下设置有所述第一钢丝网32,并在上、下两层钢丝网形成的隔室内填充用于缺氧脱氮反应的MBBR生物填料33,在缺氧脱氮池后端设置有折流阻水板35,阻水板下部为折板导流板,折板导流板和垂直的折流阻水板35夹角为130°,折板导流板和池底的过水空隙为200mm。

进一步的,所述缺氧脱氮池3正常运行时,通过池内循环回流的硝化混合液完成微生物反硝化反应,将NOX-N转化为N2和N2O逸出水面,达到脱氮的目的。

载体流动好氧池4:底部设置有旋混曝气器单元41,在池底450mm以上,常水位150mm以下设置有上下两侧所述第二钢丝网42,并在钢丝网形成的隔室内填充泡沫载体填料43,在侧壁水面下150mm处设置有载体填料回流管44,在载体流动好氧池4后端设置有平板式填料截留筛网46,在载体流动好氧池4后端中下部设置有第二出水孔47。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泡沫载体填料43采用聚氨酯与纳米材料制成的海绵状填料,具有空隙率高、生物负载量大(20-30g/L)、微生物种群丰富(厌氧、缺氧和好氧)的特点,能够提高污水处理抗冲击能力,增强有机物(COD)、氨氮去除效果,稳定出水水质,并且能够减少剩余污泥量。另外,由于载体流动好氧池4的特殊结构和特殊填料,致使亚硝酸盐的积累,能够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反应,从而降低了能耗。

进一步的,载体流动好氧池4可对污水进行氧化有机质和硝化氨氮作用,利用微生物固定化聚氨酯泡沫载体填料43在有氧条件下,将污水中的一部分有机质用于合成新的细胞,将另一部分有机质进行分解代谢以便获得细胞合成所需的能量,其最终产物是CO2和H2O等稳定物质。在有机质被氧化的同时,污水中的有机氮也被氧化成氨氮,氨氮在溶解氧充足,泥龄较长的情况下,进一步转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又由于在载体流动好氧池内有大量的亚硝酸盐的积累,表明缺氧脱氮池和载体流动好氧池联合体脱氮的作用部分是通过短程硝化-反硝化途径实现的。

更进一步的,缺氧脱氮池和载体流动好氧池是作为联合体发挥作用的,其体现在,污水进入缺氧脱氮池后,与载体流动好氧池回流的硝化菌液混合并完成微生物反硝化反应,将硝态氮转化成氮气逸出水面,随后污水进入供养充足的载体流动好氧池连续曝气,其中部分有机物和氨氮得到降解。而旋混曝气管单元提供了消化液在缺氧脱氮池和载体流动好氧池之间循环的推动力,其回流比在10倍以上,且无需外加水泵,节省了动力消耗。根据硝化过程优先的原则,当进水氨氮负荷增加时,可通过增加曝气量和减少阻水板面积来提高两池中液体的循环量。缺氧脱氮池和多功能载体流动好氧池联合体的独特构造使得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分别在两池不同分区占优势;同时由于MBBR生物填料和微生物固定化聚氨酯泡沫载体填料生物膜内部缺氧微环境存在,不同分区均同时发生硝化和反硝化反应。采用生物膜法不仅有利于世代周期长的硝化菌的生长,而且可以使得两池保持较高浓度的微生物,且生物相丰富,污泥的产率较低,剩余污泥量少,降低了后续污泥处理、处置费用。

此外,为了使载体流动好氧池4内的泡沫载体填料43在池中均匀地分布填料,采用载体填料回流管44将填料从池末端重新循环至池进口端。

澄清过滤池5:去除残存的硝酸盐、氮磷硫;其底部设置为锥斗状结构,可将剩余污泥集中收集至池底,并由设置在底部的所述污泥回流泵54和空气提升器55将剩余污泥回流至所述剩余污泥酸化存放池8。

可选的,所述污泥回流管541上设有第一污泥回流支管23,第二污泥回流支管34和第三污泥回流支管45,所述第一污泥回流支管23的出口端位于所述厌氧预除磷池2上方,所述第二污泥回流支管34的出口端位于所述缺氧脱氮池3上方,所述第三污泥回流支管45的出口端位于所述载体流动好氧池4上方。

进一步的,设置所述第一污泥回流支管23,可将剩余污泥的一部分回流至所述厌氧预除磷池2内,促使发生释磷反应以补充碳源;设置所述第二污泥回流支管34,可将剩余污泥的一部分回流至所述缺氧脱氮池3内,促使发生反硝化反应以补充碳源;设置诉搜狐第三污泥回流支管45,可将剩余污泥的一部分回流至所述载体流动好氧池4内,以增加污泥浓度和微生物的活性。

设备间6:分别布置有紫外线消毒器61,第二进水管611和第三出水孔56连接,紫外线消毒器61出口和第一出水管612连接;回转式风机62通过回转式风机输气管621和第一穿孔曝气管单元13、旋混曝气管单元41、空气提升器55及空气提升器出料管551连接;电控柜63对原污水提升泵15、双曲面搅拌机31、污泥回流泵54、回转式风机62的开、停以及各功能池的电磁流量计、压力变送器、溶解氧测定仪、污泥浓度计、浊度计进行电、仪控制。控制采用PLC全自动控制并进入智能网络控制中心。

剩余污泥酸化存放池8:对剩余污泥进行水解酸化处理,以减少剩余污泥泥量,做到污泥减量化;经水解酸化处理后的极少量剩余污泥经浓缩处理后排入所述生物预反应调节池1用以增加其原污水的活性;极少数生物污泥外排,保证整个系统少污泥化运行。

图3为本申请一种集装箱复合式流动载体型污水处理设备中剩余污泥酸化存放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说明书附图3中B-B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可选的,所述剩余污泥酸化存放池8内部设有依次串联连接的剩余污泥厌氧槽81,酸化槽82及污泥浓缩槽83;所述剩余污泥厌氧槽81通过第一过水孔813与所述酸化槽82的一侧连通,所述酸化槽82的另一侧通过第二过水孔823与所述污泥浓缩槽83连通;

所述剩余污泥厌氧槽81顶部设有厌氧槽导流板812,所述污泥浓缩槽83顶部设有浓缩槽导流板831,所述厌氧槽导流板812及所述浓缩槽导流板831的方向与污泥行进方向垂直;

所述剩余污泥厌氧槽81及所述污泥浓缩槽83的底部分别设有一个清洗检修口814;

所述酸化槽82底部设有第二穿孔曝气管单元821,所述第二穿孔曝气管单元821上方设有多孔环填料822;

所述污泥浓缩槽83的一侧设有排泥管832。

由图3和图4可知,所述剩余污泥酸化存放池8在正常运行时,污泥首先进入剩余污泥厌氧槽81,接着进入酸化槽82,由第二穿孔曝气管单元821对多孔环填料822进行曝气,曝气频率可选为每4小时1次,一次20分钟,对污泥进行水解酸化处理后,污泥进入剩余污泥浓缩槽进行浓缩作用,再由排泥管832排出。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装箱复合式流动载体型污水处理设备的工作过程如下:

原污水由进水管进入生物预反应调节池进行除杂、有机物预处理;生物预反应调节池出水经自清洗网式过滤器去除悬浮固体后,进入厌氧预除磷池进行生物除磷;厌氧预除磷池出水进入缺氧脱氮池完成微生物反硝化反应;缺氧脱氮池出水进入载体流动好氧池中进行氧化有机质和消化氨氮反应;载体流动好氧池出水进入澄清过滤池,去除残存的硝酸盐、氮磷硫;澄清过滤池底部的剩余污泥由污泥回流泵回流至前处理工序及剩余污泥酸化存放池;澄清过滤池出水经设备间内的紫外线消毒器消毒后经由计量排放槽排放或回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复合式流动载体型污水处理设备,所述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生物预反应调节池,集装箱和剩余污泥酸化存放池,其中,所述集装箱内部设有依次串联连通的厌氧预除磷池,缺氧脱氮池,载体流动好氧池,澄清过滤池及设备间;所述生物预反应调节池通过抽送管道连接至所述厌氧预除磷池上方,所述抽送管道上设有自清洗网式过滤器;所述缺氧脱氮池包括双曲面搅拌机,上下设置的两层第一钢丝网及位于所述第一钢丝网之间的生物填料;所述双曲面搅拌机穿过两层所述第一钢丝网的中心;所述缺氧脱氮池与所述厌氧预除磷池之间通过第一出水孔相连通;所述载体流动好氧池的底部设有旋混曝气管单元;所述旋混曝气管单元上方设有上下两层第二钢丝网及位于两层所述第二钢丝网之间的泡沫载体填料;所述载体流动好氧池的一侧侧壁设有载体填料回流管;所述载体流动好氧池与所述澄清过滤池之间设有填料截流筛网,所述填料截流筛网下方设有第二出水孔;所述澄清过滤池内部设有上下两层第三钢丝网及位于两层所述第三钢丝网之间的蜂巢滤料,位于上层的所述第三钢丝网的上部设有多层斜板;所述澄清过滤池的底部为锥斗状结构,所述锥斗状结构的底端设有污泥回流泵和空气提升器,所述污泥回流泵通过污泥回流管连接至位于所述集装箱外部的所述剩余污泥酸化存放池;所述澄清过滤池通过第三出水孔与所述设备间相连通;所述设备间内设置有紫外线消毒器,回转式风机及电控柜;所述紫外线消毒器的进口端通过第二进水管与所述第三出水孔连接,所述紫外线消毒器的出口端与第一出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出水管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集装箱外部,所述第一出水管上设有计量排放槽。本申请提供的污水处理设备通过将生化、沉淀过滤、消毒等功能单元集于一体,具有处理水质好、稳定、效率高的特点,可满足小城镇及乡村需要。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