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染污水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3628发布日期:2019-02-15 19:59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印染污水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印染污水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纺织印染工业的发展,印染废水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骤,印染工业废水的治理研发成果也不断地得到转化应用,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环保的分离技术,随着膜分离技术在国内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现代高科技的膜分离技术(主要有超滤、纳滤和反渗透技术)已在印染工业中得到了广泛成功应用,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印染行业的技术革新带来新机遇,纺织印染废水具有水量大、有机污染物含量高、碱性大、水质变化大等特点,属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废水中含有染料、浆料、助剂、油剂、酸碱、纤维杂质、砂类物质、无机盐等。

纺织印染产生的污水浓度偏高,通常的污水的处理都是集中处理,降低处理成本,但是印染污水由于浓度偏高,管道运输中容易造成堵塞等问题,管道需要经常维护,降低污水处理效率,增加处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染污水预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印染污水预处理装置,包括沉淀池和絮凝箱,沉淀池包括上池腔和下池腔,上池腔贯通连接在下池腔的顶端,上池腔和下池腔均是圆筒结构设计,上池腔的一侧端贯通连接第一进水管,第一进水管的另一端贯通连接第二进水管,第二进水管的另一端贯通连接污水排放系统,上池腔的另一端贯通连接排水管,排水管的顶端靠近上池腔的一侧贯通连接絮凝箱,絮凝箱内设有电机,电机通过支架杆固定在絮凝箱的内壁上,电机的电机轴是空心轴,电机的电机轴顶端穿过絮凝箱的顶端且贯通连接加料斗,电机的电机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絮凝箱上,电机的电机轴底端贯通连接离心筒,离心筒的外圆面上部圆周方向上均匀的设有若干搅拌叶,离心筒的外圆面下部均匀的设有若干排料孔,排水管的内部远离絮凝箱的一侧设有分流板,分流板是弧形板,分流板的顶端左侧固定连接有过滤网,排水管的底端设有排污孔,所述排污孔在竖直方向上与分流板相对应,排污孔的底端通过排污管贯通连接在下池腔的底部,下池腔内设有隔离板,隔离板上均匀的设有若干通孔,隔离板设在排污管出水端的上方,下池腔的底部设有排污泵,排污泵通过连接管与淤泥收集处贯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上池腔的直径大于下池腔的直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一进水管的直径大于第二进水管的直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离心筒的外圆面上部圆周方向上均匀的设有2~3个搅拌叶。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过滤网是倾斜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通孔的直径大于5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沉淀池和絮凝箱实现对污水的初步沉淀、絮凝处理,降低污水中的固体颗粒物,降低污水浓度,便于污水的正常排放流通,整个结构设计科学合理,污水排放不间断,保证污水的正常流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印染污水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印染污水预处理装置的隔离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沉淀池,2-上池腔,3-下池腔,4-第一进水管,5-第二进水管,6-排水管,7-絮凝箱,8-支架杆,9-电机,10-轴承,11-加料斗,12-离心筒,13-搅拌叶,14-排料孔,15-分流板,16-过滤网,17-排污孔,18-排污管,19-隔离板,20-通孔,21-排污泵,22-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2,一种印染污水预处理装置,包括沉淀池1和絮凝箱7,所述沉淀池1包括上池腔2和下池腔3,所述上池腔2贯通连接在下池腔3的顶端,上池腔2和下池腔3均是圆筒结构设计,上池腔2的直径大于下池腔3的直径,上池腔2的一侧端贯通连接第一进水管4,所述第一进水管4的另一端贯通连接第二进水管5,所述第二进水管5的另一端贯通连接污水排放系统,所述第一进水管4的直径大于第二进水管5的直径,所述上池腔2的另一端贯通连接排水管6,所述排水管6的顶端靠近上池腔2的一侧贯通连接絮凝箱7,所述絮凝箱7内设有电机9,所述电机9通过支架杆8固定在絮凝箱7的内壁上,电机9的电机轴是空心轴,电机9的电机轴顶端穿过絮凝箱7的顶端且贯通连接加料斗11,电机9的电机轴通过轴承10转动连接在絮凝箱7上,电机9的电机轴底端贯通连接离心筒12,所述离心筒12的外圆面上部圆周方向上均匀的设有若干搅拌叶13,离心筒12的外圆面下部均匀的设有若干排料孔14,所述排水管6的内部远离絮凝箱7的一侧设有分流板15,所述分流板15是弧形板,分流板15的顶端左侧固定连接有过滤网16,所述过滤网16是倾斜设置,所述排水管6的底端设有排污孔17,所述排污孔17在竖直方向上与分流板15相对应,排污孔17的底端通过排污管18贯通连接在下池腔3的底部,所述下池腔3内设有隔离板19,所述隔离板19上均匀的设有若干通孔20,隔离板19设在排污管18出水端的上方,所述通孔20的直径大于5cm,所述下池腔3的底部设有排污泵21,所述排污泵21通过连接管22与淤泥收集处贯通连接。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污水通过第二进水管5进入第一进水管4内,然后进入上池腔2内,由于上池腔2的空间大于第一进水管4的空间,第二进水管4的空间大于第一进水5的空间,使得水的流速逐步降低,实现水流缓缓进入上池腔2内,便于污水中的固体物质在沉淀池1内进行沉淀,沉淀的固定物质进入下池腔3底部,沉淀后的污水进入排水管6内,通过加料斗11添加絮凝剂,絮凝剂与污水中的浮游颗粒物混合,絮结成块,经过滤网16和分流板16的共同作用,从排污孔17排出,经排污管18进入下池腔3的底部,有排污泵21排出,初步实现对污水的沉淀、絮凝处理,降低污水中的固体颗粒物,降低污水浓度,便于污水的正常排放流通。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