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污水处理余热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6585发布日期:2019-01-04 23:53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小型污水处理余热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指小型污水处理余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生活污水内会含有固体污物,这些污物处理起来难度大,现有的污水处理装置效率也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效果好、操作方便的小型污水处理余热利用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小型污水处理余热利用装置,它包括有依次连接的集污池、缺氧池、微生物池、沉淀池,集污池顶部两侧设有行走轨道,行走轨道上活动安装有杂质捞取组件,集污池一侧设有固物收集池,集污池内腔底部设有抽泥泵,抽泥泵的出口管位于固物收集池内,集污池下部设有曝气管,曝气管通过外部风机供风,集污池、缺氧池、微生物池、沉淀池上方均设有辅料添加喷嘴,辅料添加喷嘴与外部辅料泵连接,沉淀池内设有中间水管,中间水管与中间水池入口连接,中间水池上设有两个出口,其中一个出口用于排水,另一个出口接外部锅炉,外部锅炉一侧设有净水出口;所述的杂质捞取组件由移动座和捞网构成,移动座底部设有行走轮,行走轮活动安装在行走轨道上,捞网通过气缸安装在移动座底部。

所述的外部锅炉底部设有锅炉,外部锅炉顶部设有蒸汽管,蒸汽管上连接有最少两条分管,其中一条分管与固物收集池内的加热盘管连接,另一条分管外接。

所述的加热盘管呈螺旋形固定在固物收集池内腔壁上。

本实用新型在采用上述方案后,抽泥泵、中间水池、外部锅炉等未详细描述的结构均可采用市面常规技术,通过本方案的有效组合后,污水通过集污管排入集污池,移动座带动捞网对污水内的杂物进行捞取,污水经过一次沉淀后由缺氧池、微生物池、沉淀池依次处理后进入中间水池,经中间水池再次沉淀过滤后进入外部锅炉,外部锅炉根据需要加热,加热后的蒸汽可供外部使用,同时也可接入固物收集池对固体污物或污泥等进行加热烘干,在沉淀时,可通过外部辅料泵和辅料添加喷嘴进行辅料添加,以加快污水处理速度,采用本方案后的结构合理、使用效果好、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所有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为:参见附图1,本实施例所述的小型污水处理余热利用装置包括有依次连接的集污池1、缺氧池2、微生物池3、沉淀池4,集污池1顶部两侧设有行走轨道5,行走轨道5上活动安装有杂质捞取组件,集污池1一侧设有固物收集池6,集污池1内腔底部设有抽泥泵,抽泥泵的出口管位于固物收集池6内,集污池1下部设有曝气管7,曝气管7通过外部风机供风,集污池1、缺氧池2、微生物池3、沉淀池4上方均设有辅料添加喷嘴8,辅料添加喷嘴8与外部辅料泵连接,沉淀池4内设有中间水管,中间水管与中间水池9入口连接,中间水池9上设有两个出口,其中一个出口用于排水,另一个出口接外部锅炉10,外部锅炉10一侧设有净水出口,外部锅炉10底部设有锅炉,外部锅炉10顶部设有蒸汽管11,蒸汽管11上连接有最少两条分管,其中一条分管与固物收集池6内的加热盘管12连接,另一条分管外接,加热盘管12呈螺旋形固定在固物收集池6内腔壁上;所述的杂质捞取组件由移动座13和捞网14构成,移动座13底部设有行走轮,行走轮活动安装在行走轨道5上,捞网14通过气缸安装在移动座13底部。本实施例的抽泥泵、中间水池、外部锅炉等未详细描述的结构均可采用市面常规技术,通过本方案的有效组合后,污水通过集污管排入集污池,移动座带动捞网对污水内的杂物进行捞取,污水经过一次沉淀后由缺氧池、微生物池、沉淀池依次处理后进入中间水池,经中间水池再次沉淀过滤后进入外部锅炉,外部锅炉根据需要加热,加热后的蒸汽可供外部使用,同时也可接入固物收集池对固体污物或污泥等进行加热烘干,在沉淀时,可通过外部辅料泵和辅料添加喷嘴进行辅料添加,以加快污水处理速度,采用本实施例后的结构合理、使用效果好、操作方便。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之形状、原理所作的变化,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