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的除尘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1924发布日期:2019-03-14 00:25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组件的除尘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伏组件清洗除尘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的除尘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光伏组件清洗设备大多采用辊刷配合水枪来清洗光伏面板,这种方式非常浪费水资源,而且清洗效果不是很理想,少数清洗设备只采用辊刷清扫或结合灰尘沉降箱对清扫的灰尘进行集中处理,采用沉降箱的方式清理灰尘效果显著,但沉降箱体积较大,安装在清洗车占用较多的使用空间,使整车尺寸增大,且成套设备价格较为昂贵。因此,研究一种体积小巧、清洗效率高并且成本低廉的除尘机构,成为本领域研究的重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伏组件的除尘机构,以提高光伏组件的清洗效率。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光伏组件的除尘机构,包括:

旋风分离器、离心风机、集尘罩以及位于集尘罩内的用于清扫光伏组件的辊刷;

在集尘罩的中部设有用于将辊刷清扫后的灰尘排出的集尘罩除尘口;

集尘罩除尘口与旋风分离器的进风口之间通过管路连接;

旋风分离器的出风口与离心风机的进风口连接,离心风机的出风口与大气相通。

优选地,所述旋风分离器包括上壳体、下壳体、隔离圆筒和除尘滤芯;

隔离圆筒安装在上壳体内侧;

在隔离圆筒与上壳体之间设有供大颗粒灰尘下落的环形间隙;

除尘滤芯安装于隔离圆筒的内侧。

优选地,所述上壳体呈圆筒形,下壳体呈圆锥形。

优选地,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通过铰链和锁扣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设有导向连接部件。

优选地,所述隔离圆筒的顶端位于上壳体的外侧;

隔离圆筒的侧壁上部与上壳体的顶部之间通过焊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隔离圆筒的内侧上部设有用于安装除尘滤芯的卡扣;

除尘滤芯配置有除尘滤芯固定套杆;

除尘滤芯固定套杆顶部与卡扣连接,除尘滤芯的下端安装于除尘滤芯固定套杆底部。

优选地,所述下壳体的底部设有落杂口;在落杂口处安装有电动蝶阀。

优选地,所述集尘罩包括一个圆弧形板以及在所述圆弧形板的每个端部设置的一个端板;

集尘罩除尘口设置于圆弧形板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端板以可转动方式进行安装。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在集尘罩内通过离心风机产生的负压实现对辊刷清扫的灰尘进行收集清理,回收的灰尘进一步经过旋风分离器实现大颗粒和小颗粒灰尘的清理,去除了灰尘的空气经过离心风机排出,本实用新型除尘效果显著,对环境无污染,操作简单高效、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伏组件的除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旋风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旋风分离器的内部剖视图;

图4为图3中的A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旋风分离器与离心风机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尘滤芯固定套杆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旋风分离器,2-离心风机,3-集尘罩,4-除尘滤芯固定套杆,5-集尘罩除尘口,6-圆弧形板,7-端板,8-旋风分离器的进风口,9-管路,10-风机马达;

11-上壳体,12-下壳体,13-隔离圆筒,14-除尘滤芯,15-电动蝶阀,16-环形间隙,17-锁扣,18-导向连接部件,19-卡扣,20-蝶形螺母;

21-铰链,22-卡扣本体,23-凸台,24-套杆本体,25-连接杆,26-连接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结合图1所示,一种光伏组件的除尘机构,包括旋风分离器1、离心风机2、集尘罩3以及位于集尘罩3内的用于清扫光伏组件的辊刷(未示出)等部件。

辊刷例如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已有的辊刷部件,此处不再详细赘述。

集尘罩3用于对辊刷形成包裹,从而利用负压原理将辊刷清扫后的灰尘尽快吸走。

在集尘罩3的中部设有用于将辊刷清扫后的灰尘排出的集尘罩除尘口5。

为了实现对辊刷的包裹,集尘罩设计为如下结构形式:

集尘罩3包括一个圆弧形板6以及在圆弧形板6每个端部设置的一个端板,例如端板7。

端板7具有如圆弧形板6的端部相适应的形状。

集尘罩除尘口5设置于圆弧形板6的中部。

在清扫光伏组件时,集尘罩3和辊刷贴近光伏组件的表面,一方面辊刷实现对辊刷表面的清扫工作,同时,在负压作用下,集尘罩3及时将灰尘吸走。

由于在清理光伏组件时,各块光伏组件的安装高度和倾斜程度会有一定的差别(人为原因造成的),因此,为了适应这种情况,集尘罩3需要进行一定设计:

集尘罩3的端板7以可转动方式进行安装,例如:

端板7可以通过轴承安装于辊刷连接套筒上,当集尘罩3在清扫过程中与某块光伏组件贴合程度不好时,能够通过转动集尘罩3保证集尘罩与光伏组件的贴合程度。

上述可转动方式的集尘罩3很好保证了除尘机构的除尘效果。

集尘罩除尘口5与旋风分离器的进风口8之间通过管路9连接。

旋风分离器1的目的在于将灰尘中含有的大颗粒和小颗粒去除,以保证排出的空气清洁。

旋风分离器1的出风口与离心风机2的进风口连接(简化了整体结构,便于安装)。

离心风机2的出风口与大气相通。

离心风机2配置有风机马达10,由风机马达10驱动离心风机2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尘风机的大致工作原理为:

在离心风机2的负压作用下,集尘罩对辊刷清理下来的灰尘进行收集清理,含有大颗粒和小颗粒的灰尘进入旋风分离器1,在旋风分离器1内实现灰尘与空气的分离,其中灰尘留在旋风分离器1内,干净的空气则经过离心风机2排出到空气中。

本实用新型很好实现了光伏组件表面的灰尘清理,清理效果高,成本低。

如图3所示,旋风分离器1包括上壳体11、下壳体12、隔离圆筒13和除尘滤芯14。

优选地,上壳体11呈圆筒形,下壳体12呈圆锥形。

隔离圆筒13安装在上壳体11内侧。

在隔离圆筒13与上壳体11之间设有供大颗粒灰尘下落的环形间隙16。

隔离圆筒13的安装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是:

隔离圆筒13的顶端位于上壳体11的外侧(隔离圆筒13向上伸出于上壳体11),如图5所示。在隔离圆筒13的顶端设有法兰盘。

对应的,在离心风机2的(下部)进风口设有法兰盘。

隔离圆筒13(旋风分离器1)与离心风机2之间通过法兰连接。

隔离圆筒13的侧壁上部与上壳体11的顶部之间通过焊接连接。

隔离圆筒13的作用在于对含尘空气进行初步隔离,将大颗粒灰尘过滤掉。

经过管路9进入旋风分离器1的含尘空气首先进入到环形间隙16内。

含有小颗粒灰尘的空气则进入到隔离圆筒13内。

除尘滤芯14安装于隔离圆筒13的内侧,具体可以通过如下安装方式:

隔离圆筒13的内侧上部设有用于安装除尘滤芯的卡扣19。

除尘滤芯14配置有除尘滤芯固定套杆4。

在安装时,除尘滤芯14套置于除尘滤芯固定套杆4上。除尘滤芯固定套杆4的顶部与卡扣19连接,除尘滤芯14的下端通过蝶形螺母20安装于除尘滤芯固定套杆4上。

如图6和图7分别示出了卡扣19和除尘滤芯固定套杆4的结构示意图。

图6(a)为卡扣19的剖视图,图6(b)为卡扣19的俯视图。从图6可以看出,卡扣19具有一环状的卡扣本体22,在卡扣本体22上设有一凸出于卡扣本体22的凸台23。

图7(a)为除尘滤芯固定套杆4的剖视图,图7(b)为除尘滤芯固定套杆4的俯视图。

从图7可以看出,除尘滤芯固定套杆4包括一环状的套杆本体24、一连接杆25以及多个连接片26。其中,连接杆25的顶部位于套杆本体24的中间位置。

连接杆25的顶部通过多个连接片26依次连接到套杆本体24的内侧壁上。

连接杆25的底部设有外螺纹,用于与蝶形螺母20配合。

套杆本体24的下侧具有与卡扣本体22相适应的形状(即也采用凸台结构)。

除尘滤芯固定套杆4的上端通过上述凸台放置于卡扣19上。

小颗粒灰尘在透过除尘滤芯14时,被吸附在除尘滤芯14上,干净的空气透过除尘滤芯。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两次过滤,实现了空气的清洁。

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之间通过铰链21和锁扣17连接。其中:

铰链21有一个,用于实现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之间的铰接连接。

锁扣17例如可以有多个,用于实现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之间的紧固。

当需要更换除尘滤芯14时,只需要拆开锁扣17即可。此时,可以将下壳体12相对于上壳体11绕铰接点旋转180度,从而方便的进行内芯更换。

具体的,锁扣17的固定端设置于上壳体11上,锁扣17的耳钩设置于下壳体12上。

如图4所示,为了实现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的精准连接,还在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之间设有导向连接部件18,该导向连接部件18例如可以为导向锥配合导向孔的结构形式。

另外,在下壳体12的底部设有落杂口;在落杂口处安装有电动蝶阀15。设置该电动蝶阀15的目的在于,将圆锥形的下壳体12内的大颗粒灰尘排出。

具体的,当除尘机构工作时关闭电动蝶阀,防止工作过程中外界气体从下壳体锥形口进入,影响旋风分离器的除尘效率。电动蝶阀定时开关,排出旋风分离器内过滤的灰尘。

本实施例中除尘机构的大致工作过程如下:

首先,风机马达10带动离心风机2的螺旋叶片旋转,此时,集尘罩3内携带灰尘的气体由于负压作用,经集尘罩除尘口5,通过管路9从旋风分离器的进风口8进入,气体中携带的大颗粒灰尘经旋风分离器1的作用,被筛选至下壳体12锥形口处,此时携带小颗粒的气体流经隔离圆筒13内的除尘滤芯14,小颗粒被吸附到除尘滤芯14的外表面,最终清洁的空气依次经旋风分离器1的出风口,离心风机2的出风口排到空气中。

当然,以上说明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列举上述实施例,应当说明的是,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的教导下,所做出的所有等同替代、明显变形形式,均落在本说明书的实质范围之内,理应受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