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仿天然地下水净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8166发布日期:2019-08-16 22:39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仿天然地下水净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仿天然地下水净水处理系统,其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来自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的污染物大量排放到河道中,对水体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河道中的污染物包括悬浮物,COD,BOD5,污泥,油脂,重金属和营养物质N和P的化合物等。常规的河道修复方法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修复方法。物理方法包括底泥疏浚,引水冲污,水体曝气和底泥覆盖等,特点是见效快,但是操作复杂,工期长,成本高,并且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化学方法包括投加除藻剂,絮凝沉淀等,特点是操作简单,短期效果明显,但是使用量大,费用高,长期使用会引起二次污染。生物处理方法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将水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质降解为CO2和H2O,或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最终实现水质的自我净化,特点是成本低,节省人力操作,但是微生物的活性容易受到环境和水中营养物质是否充足的影响,使水质处理效果不稳定,同时常规的生物处理方法在处理过程中会有污泥产生,引起二次污染。为此,需要设计相应的技术方案给予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模仿天然地下水净水处理系统,其操作简单,成本低,能够有效提高微生物的活性,保证水质处理的效果,并且有效解决微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问题,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模仿天然地下水净水处理系统,由依次相连的调节池、微营养素加药系统和自然生态净水系统组成,且所述调节池的入水口与河道相连通,所述自然生态净水系统的出水口与河道相连通;

所述自然生态净水系统由:格栅区、好氧生物污泥降解区、中间缓冲区、天然介质过滤区和出水净化区组成;其中,所述格栅区与所述好氧生物污泥降解区相连,所述好氧生物污泥降解区与所述中间缓冲区相连,所述中间缓冲区与所述天然介质过滤区相连,所述天然介质过滤区与所述净化区相连,河道污水经过所述出水净化区净化后最终排放回河道中。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调节池用于调节河道入水的水质,并且与所述微营养素加药系统相连。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微营养素加药系统是由:玻璃与碳复合纤维加药管道、生物填料和微营养素组成,并且与所述自然生态净水系统相连。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下:

(1)通过激活有益土著微生物,促进其生长繁殖,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从而修复水体生态系统。

(2)有效削减水体中的污泥,同时改善水体环境,解决河道富营养化、黑臭等问题。

(3)无二次污染产生,提高水质透明度。

(4)有机物的降解效果显著。

(5)操作简单、投入少、见效快、不需要大型工程机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模仿天然地下水净水处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模仿天然地下水净水处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模仿天然地下水净水处理系统,由依次相连的调节池10、微营养素加药系统20和自然生态净水系统30组成,且调节池10的入水口与河道相连通,自然生态净水系统30的出水口与河道相连通;自然生态净水系统30 是由:格栅区31、好氧生物污泥降解区32、中间缓冲区33、天然介质过滤区 34和出水净化区35组成;其中,格栅区31与好氧生物污泥降解区32相连,好氧生物污泥降解区32与中间缓冲区33相连,中间缓冲区33与天然介质过滤区 34相连,天然介质过滤区34与出水净化区35相连,河道污水经过所述出水净化区35净化后最终排放回河道中。

具体地,调节池10用于调节河道入水的水质,并且与所述微营养素加药系统20相连;微营养素加药系统20是由:玻璃与碳复合纤维加药管道、生物填料和微营养素组成,并且与所述自然生态净水系统30相连。

利用上述微生物修复河道的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1)河道污水从调节池10进入,并且在池内停留一段时间后,水质达至均匀和稳定;

(2)河道污水在调节池10经过调节处理后,进入到微营养素加药系统20,微量营养素加药系统20通过玻璃与碳复合纤维加药管道向生物反应池内的不同深度添加微量营养素;同时,玻璃与碳复合纤维加药管道自动向水中释放出的正电荷,与微生物和污染物自身带的负电荷产生相互作用,一方面,使污水自动形成湍流,促进微量营养素与污水充分混合,使微生物能够最大程度地吸收微量营养素,极大地提高了其生长繁殖效率和存活率;另一方面,加快了微生物向生物填料聚集并形成生物膜的过程,同时使污染物向着玻璃与碳复合纤维加药管道的方向被吸附和积聚,从而最大程度地与生物膜接触和被降解。

(3)河道污水从微营养素加药系统20进入到自然生态净水系统30内,先在格栅区31经过过滤后进入到好氧生物污泥降解区32;其中,特制的吸附填料对水中的大颗料污染物和悬浮物进行吸咐,然后通过生物反应进行分解,这个过程抑制了污泥的产生;河道污水在好氧生物污泥降解区32经过处理后进入到中间缓冲区33,中间缓冲区33对水质进行二次均匀调节处理后,河道污水再进入到天然介质过滤区34,天然介质吸附和过滤水中残余的悬浮物和污染物,介质层内的微生物去除水中的污染物,经过处理后,河道污水最后进入到出水净化区35,经过沉淀、消毒处理后排放到河道中。

实施例2:

针对流量较大的河道,由于流量大,需要首先通过人工方式另外挖出一条流量较小的流道,即为:“分流”;如图2所示。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仅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