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水处理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51707发布日期:2019-03-19 23:29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水处理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水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这就导致我国大部分水体都存在富营养化的问题。为应对这一问题,国家针对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站排出水中磷的含量制定了日益严格的标准。

磷在通常条件下不存在气相状态,这就决定了污水中的磷元素只能以固体,即污泥的形式从污水中分离出来。具体而言,传统的含磷污水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除磷法和化学除磷法。生物除磷法是利用细菌吸收污水中的磷,再使用沉淀或过滤等手段,将以菌胶团形式存在于污水中的细菌与水进行分离,分离出的菌胶团称为剩余活性污泥。化学除磷法是在污水中加入除磷剂,使除磷剂与污水中溶解态的含磷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含磷沉淀物,再使用沉淀或过滤等方法,将含磷沉淀物与水进行分离,分离出的含磷沉淀物称为化学污泥。

传统的生物除磷法,受生物自然特性的影响,磷的去除率不高,处理后污水中残余磷的浓度值容易波动;且系统的除磷功能与污泥排放量有关,为了增大除磷量就要排出大量活性污泥,这样就减少了污泥停留时间,增大了曝气和脱泥成本。化学除磷法能够较好的控制处理后污水中残余磷的浓度值,但其药剂投加成本较高,一般和生物除磷法结合使用:如果直接在生物除磷反应池中投加除磷剂,长时间运行会对生物除磷活性污泥的活性带来不利影响;如果生物除磷和化学除磷工艺串联,在进水磷浓度相对于设计值负向波动较大,生物处理系统产水中磷浓度较低时,化学除磷设备存在闲置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水处理工艺。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包括:

生物除磷反应池,

第一超滤膜池,

第二超滤膜池,

和第一投放装置;

根据进入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的含磷污水的水量和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所述第一超滤膜池和第二超滤膜池并联或串联在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的出口端;

所述第一超滤膜池中设置有第一超滤膜,与所述第一超滤膜池配套设置有第一污泥回流泵;所述第二超滤膜池中设置有第二超滤膜,与所述第二超滤膜池配套设置有第二污泥回流泵;

所述第一污泥回流泵用于将所述第一超滤膜池中产生的污泥送回至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中或外排;所述第二污泥回流泵用于将所述第二超滤膜池中产生的污泥送回至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中或外排;

所述第一投放装置与第二超滤膜池连接,用于当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大于预设浓度阈值时向所述第二超滤膜池中投放除磷剂

如上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当进入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的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小于或等于预设浓度阈值时,所述第一超滤膜池和第二超滤膜池并联在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的出口端;

当进入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的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大于预设浓度阈值,且该含磷污水的水量小于或等于预设水量阈值时,所述第一超滤膜池和第二超滤膜池串联在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的出口端;

当进入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的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大于预设浓度阈值,且该含磷污的水量大于预设水量阈值时,所述第一超滤膜池和第二超滤膜池并联在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的出口端。

如上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超滤膜池连接,其出口端还通过第一阀门与所述第二超滤膜池连接;所述第一超滤膜池通过第二阀门与所述第二超滤膜池连接;

根据进入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的含磷污水的水量和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通过控制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的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一超滤膜池和第二超滤膜池并联或串联在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的出口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门开启,所述第二阀门关闭时,所述第一超滤膜池和第二超滤膜池并联在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的出口端;所述第一阀门关闭,所述第二阀门开启时,所述第一超滤膜池和第二超滤膜池串联在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的出口端。

如上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所述第一投放装置通过第三阀门与所述第二超滤膜池连接;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二投放装置;所述第二投放装置通过第四阀门与所述第一超滤膜池连接;

所述第二投放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超滤膜池中投放除磷剂。

如上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集水箱、第一反洗泵和第二反洗泵,所述第一超滤膜池的出水口以及所述第二超滤膜池的出水口均与所述集水箱的进水口连接;所述集水箱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反洗泵和第二反洗泵连接,所述第一反洗泵接入所述第一超滤膜池中,用于对所述第一超滤膜池中的第一超滤膜进行反洗;所述第二反洗泵接入所述第二超滤膜池中,用于对所述第二超滤膜池中的第二超滤膜进行反洗。

进一步地,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自吸泵和第二自吸泵;所述第一自吸泵的进口与所述第一超滤膜池连接,其出口通过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第二超滤膜池连接,或者通过阀门直接将所述第一超滤膜池处理得到的第一产出水外排;

所述第二自吸泵的进口与所述第二超滤膜池连接,其出口与所述集水箱连接。

如上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流量计和浓度检测仪,所述流量计和浓度检测仪均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与第一至第四阀门连接;所述流量计用于检测进入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的除磷污水的流量,所述浓度检测仪用于检测进入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的除磷污水中磷的浓度;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流量计检测的流量以及所述浓度检测仪检测的磷的浓度控制所述第一至第四阀的开启或关闭。

如上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超滤膜池采用平板闸门进行连接,所述第一阀门也采用平板闸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其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一包括生物除磷反应池、第一超滤膜池、第二超滤膜池和第一投放装置的污水处理系统;所述第一超滤膜池中设置有第一超滤膜,与所述第一超滤膜池配套设置有第一污泥回流泵;所述第二超滤膜池中设置有第二超滤膜,与所述第二超滤膜池配套设置有第二污泥回流泵;所述第一投放装置用于当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大于预设浓度阈值时向所述第二超滤膜池中投放除磷剂;根据进入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的含磷污水的水量和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所述第一超滤膜池和第二超滤膜池并联或串联在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的出口端;

所述生物除磷反应池对含磷污水进行处理,得到活性污泥和污水的混合物;

判断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浓度阈值;

当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小于或等于预设浓度阈值时,活性污泥和污水的混合物同时进入所述第一超滤膜池和第二超滤膜池进行过滤;

当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大于预设浓度阈值时,进一步判断生物除磷反应池的进口端含磷污水的水量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的水量阈值;

当生物除磷反应池的进口端含磷污水的水量小于或等于预设的水量阈值时,活性污泥和污水的混合物先后进入所述第一超滤膜池和第二超滤膜池进行过滤,并通过第一投放装置向第二超滤膜池中投放除磷剂;

当生物除磷反应池的进口端含磷污水的水量大于预设的水量阈值时,活性污泥和污水的混合物同时进入所述第一超滤膜池和第二超滤膜池进行过滤;并通过第一投放装置向第二超滤膜池中投放除磷剂,通过第二投放装置向第一超滤膜池中投放除磷剂。

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可知,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污水处理系统能够根据生物除磷反应池进口端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和含磷污水的水量,使第一超滤膜池和第二超滤膜池并联或串联在生物除磷反应池的出口端,减少超滤膜闲置情况的出现,能够更有效地适应进水的水质水量波动,在进水量较大时保证处理水量、水质;在水量较小且磷元素浓度较高时,能够大幅降低产出水中磷的总含量;在磷元素含量较低时能够减少系统的清洗维护成本和运行成本。

应了解的是,上述一般描述及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仅为示例性及阐释性的,其并不能限制本申请所欲主张的范围。

附图说明

下面的所附附图是本申请的说明书的一部分,其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所附附图与说明书的描述一起用来说明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生物除磷法采用超滤膜作为分离工具的工艺流程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膜生物反应器生物除磷和化学除磷的增强型组合工艺采用过滤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附图标记说明:

1、生物除磷反应池;2、第一超滤膜池;21、第一自吸泵;3、第二超滤膜池;31、第二自吸泵4、第一阀门;5、第二阀门;6、第三阀门;7、第四阀门;8、集水箱;9、第一反洗泵;10、第二反洗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将以附图及详细叙述清楚说明本申请所揭示内容的精神,任何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申请内容的实施例后,当可由本申请内容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申请内容的精神与范围。

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但并不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在附图及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相同或类似标号的元件/构件是用来代表相同或类似部分。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也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其仅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元件或操作。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创作。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包含”、“包括”、“具有”、“含有”等等,均为开放性的用语,即意指包含但不限于。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及/或”,包括所述事物的任一或全部组合。

关于本文中的“多个”包括“两个”及“两个以上”;关于本文中的“多组”包括“两组”及“两组以上”。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语“大致”、“约”等,用以修饰任何可以细微变化的数量或误差,但这些微变化或误差并不会改变其本质。一般而言,此类用语所修饰的细微变化或误差的范围在部分实施例中可为20%,在部分实施例中可为10%,在部分实施例中可为5%或是其他数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前述提及的数值可依实际需求而调整,并不以此为限。

某些用以描述本申请的用词将于下或在此说明书的别处讨论,以提供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有关本申请的描述上额外的引导。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研发过程中发现:

对于生物除磷法,如果采用沉淀手段进行固液分离,虽然吨水处理能耗较低,但是设备占地面积大,固液分离效果不佳,因此多采用过滤方法,常用超滤膜作为分离工具,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活性污泥回流是生物除磷法的必要手段,其存在的问题在于:经超滤膜产出的水的含磷量仍相对较高(0.5mg/l左右),在进水含磷量正向波动较大时,产水含磷量可能超出排放标准(排放标准为0.5mg/l)。

为应对上述问题,目前业内存在“膜生物反应器(mbr)生物除磷+化学除磷”的增强型组合工艺,该工艺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在膜生物反应器中加入除磷剂,利用超滤膜同时截留剩余活性污泥和化学污泥,再用泵类设备将污泥排出系统。该实现方式存在的问题在于:除磷剂对于活性污泥存在一定的絮凝和毒害作用,而且活性污泥回流,设备长时间运行会影响活性污泥的整体活性。

第二种是在膜生物反应器的产出水中加入除磷剂,再使用沉淀或过滤等方法将化学污泥与水分离。然而,采用沉淀方法对化学污泥和水进行分离,固液分离效果不理想,会对产出水的水质造成影响。较理想的是采用过滤方法对化学污泥和水进行分离。这种方式的整体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虽然第二种实现方式中采用过滤方法对化学污泥和水进行分离能够解决上述各类技术问题,但是其采用两级超滤膜,仍然存在成本太高的问题。超滤膜是按照膜面积计算单价的,而单位膜面积最大过水能力(通常称膜通量)在用某种特定的膜过滤某特定液体时,是一个定值。一般,膜可以短时间超此定值使用,但长时间超此定值使用会对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水量越大,膜用量越大,采购费用越高。

在使用图2所示的工艺流程处理生活污水时,成本问题尤为突出,这是因为:生活污水水量、水质随季节周期变化较大,寒冷季节水量较小,炎热季节水量较大,其变化还有如下特点:水量较大时,污水中总磷浓度相对较低;水量较少时,污水中总磷浓度相对较高。这就导致在实际应用中,生物除磷反应池后的超滤膜必须按最高日流量设计选型。

根据经验,生活污水实际进水流量超过设计最大流量一半时,由于进水含磷量较低,生物除磷反应膜出水磷含量一般已处在达标状态,此时化学除磷反应池及其中超滤膜均处在被超越的闲置状态。特别是超滤膜的闲置造成一定的投资浪费,如果进水含磷量较低的状态下能够把闲置的化学除磷超滤膜利用起来,分担一部分生物除磷反应后的过水量,将大幅降低清洗成本,延长超滤膜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提供的污水处理工艺能够在有效应对于进水水质、水量波动较大的含磷污水处理的同时,还能够显著减少装置投资的浪费。

如图3~6所示,本申请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生物除磷反应池1、第一超滤膜池2、第二超滤膜池3和第一投放装置(图中未示出)。

根据进入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含磷污水的水量和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第一超滤膜池2和第二超滤膜池3并联或串联在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出口端。

第一超滤膜池2中设置有第一超滤膜,与第一超滤膜池2配套设置有第一污泥回流泵。第二超滤膜池3中设置有第二超滤膜,与第二超滤膜池3配套设置有第二污泥回流泵。第一污泥回流泵用于将第一超滤膜池2中产生的污泥送回至生物除磷反应池1中或外排。第二污泥回流泵用于将第二超滤膜池3中产生的污泥送回至生物除磷反应池1中或外排。

第一投放装置与第二超滤膜池连接,用于当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大于预设浓度阈值时向所述第二超滤膜池中投放除磷剂。

具体地,如图3所示,当进入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小于或等于预设浓度阈值时,第一超滤膜池2和第二超滤膜池3并联在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出口端。

如图4所示,当进入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大于预设浓度阈值,且该含磷污水的水量小于或等于预设水量阈值时,第一超滤膜池2和第二超滤膜池3串联在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出口端。

如图5所示,当进入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大于预设浓度阈值,且该含磷污的水量大于预设水量阈值时,第一超滤膜池2和第二超滤膜池3并联在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出口端。

具体地,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出口端与第一超滤膜池2连接,其出口端还通过第一阀门4与第二超滤膜池3连接。第一超滤膜池2通过第二阀门5与第二超滤膜池3连接。通过控制第一阀门4和第二阀门5的开启或关闭,第一超滤膜池2和第二超滤膜池3并联或串联在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出口端。

具体地,当控制开启第一阀门4、关闭第二阀门5时,第一超滤膜池2和第二超滤膜池3并联在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出口端。当控制关闭第一阀门4、开启第二阀门5时,第一超滤膜池2和第二超滤膜池3串联在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出口端。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超滤膜池2和第二超滤膜池3串联在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出口端时,生物除磷反应池1处理得到的活性污泥和污水的混合物先进入第一超滤膜池2,第一超滤膜池2处理得到的第一产出水在第一超滤膜池2与第二超滤膜池3之间的液位差的作用下或在设置的自吸泵的作用下进入第二超滤膜池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投放装置通过第三阀门6与第二超滤膜池3连接。本申请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二投放装置。第二投放装置通过第四阀门7与第一超滤膜池2连接。当控制开启第三阀门6时,可以通过第一投放装置向第二超滤膜池3中投放除磷剂。当控制开启第四阀门7时,可以通过第二投放装置向第一超滤膜池2中投放除磷剂。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本申请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集水箱8、第一反洗泵9和第二反洗泵10。第一超滤膜池2的出水口以及第二超滤膜池3的出水口均与集水箱8的进水口连接。集水箱8的出水口与第一反洗泵9和第二反洗泵10连接,第一反洗泵9通过管路接入第一超滤膜池2中,用于对第一超滤膜池2中的第一超滤膜进行反洗;第二反洗泵10通过管路接入第二超滤膜池3中,用于对第二超滤膜池3中的第二超滤膜进行反洗。

通过设置集水箱8,能够收集第一超滤膜池2和第二超滤膜池3排出的处理后的清水;通过第一反洗泵9和第二反洗泵10,能够利用处理后的清水对第一超滤膜和第二超滤膜进行反洗,从而延长第一超滤膜和第二超滤膜的使用寿命,降低运营成本。

进一步地,本申请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自吸泵21和第二自吸泵31。其中,第一自吸泵21的进口与第一超滤膜池2连接,其出口通过第二阀门5与第二超滤膜池3连接,或者通过阀门直接将第一超滤膜池2处理得到的第一产出水送入集水箱8中。

第二自吸泵31的进口与第二超滤膜池3连接,其出口与集水箱8连接。

通过设置第一自吸泵21能够保证当第一超滤膜池2和第二超滤膜池3串联在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出口端且二者之间无液位差时,活性污泥和污水的混合物能够通过第一超滤膜池2顺利地进入第二超滤膜池3。

通过设置第二自吸泵31能够保证第二超滤膜池3与集水箱8二者之间无液位差时,保证第二产出水顺利地进入集水箱8中。

在本实施例中,本申请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流量计和浓度检测仪,流量计和浓度检测仪均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与第一阀门4、第二阀门5、第三阀门6和第四阀门7连接。流量计和浓度检测仪均设置在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进口端。流量计用于检测进入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除磷污水的流量。浓度检测仪用于检测进入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除磷污水中磷的浓度。控制器根据流量计检测的流量以及浓度检测仪检测的磷的浓度控制第一阀门4、第二阀门5、第三阀门6和第四阀门7的开启或关闭,从而实现自动控制。

上述实施例中,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出口端与第一超滤膜池2之间采用平板闸门连接,第一阀门4也可以采用平板闸门。利用平板闸门过水,能够减少悬浮态污泥流动受到的阻碍,并便于调整过水量,实现均匀分配。

使用本申请污水处理系统,能够更有效地适应进水的水质水量波动,在进水量较大时保证处理水量、水质;在水量较小且磷元素浓度较高时,能够大幅降低产出水中磷的总含量;在磷元素含量较低时能够减少系统的清洗维护成本和运行成本。

基于本申请的污水处理系统,如图4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其包括以下步骤:

s1、设置包括生物除磷反应池1、第一超滤膜池2、第二超滤膜池3和第一投放装置的污水处理系统。

第一超滤膜池2中设置有第一超滤膜,与第一超滤膜池2配套设置有第一污泥回流泵。第二超滤膜池3中设置有第二超滤膜,与第二超滤膜池3配套设置有第二污泥回流泵。第一污泥回流泵用于将第一超滤膜池2中产生的污泥送回至生物除磷反应池1中或外排。第二污泥回流泵用于将第一超滤膜池2中产生的污泥送回至生物除磷反应池1中或外排。

第一投放装置用于当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大于预设浓度阈值时向所述第二超滤膜池中投放除磷剂。

根据进入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含磷污水的水量和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

第一超滤膜池2和第二超滤膜池3并联或串联在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出口端。

其中,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出口端与第一超滤膜池2连接,其出口端还通过第一阀门4与第二超滤膜池3连接;第一超滤膜池2通过第二阀门5与第二超滤膜池3连接。第一超滤膜池2通过第四阀门7连接第二投放装置,

第二超滤膜池3通过第三阀门6连接第一投放装置。

s2、生物除磷反应池1对含磷污水进行处理,得到活性污泥和污水的混合物。

s3、判断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浓度阈值。其中,采用浓度检测仪检测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浓度检测仪设置在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进口端。

s4、当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小于或等于预设浓度阈值时,开启第一阀门4,关闭第二阀门5、第三阀门6和第四阀门7,第一超滤膜池2和第二超滤膜池3并联在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出口端。

此时,由于磷污水中磷的浓度相对较低,不需要向第一超滤膜池2和第二超滤膜池3中投放除磷剂。

一部分活性污泥和污水的混合物进入第一超滤膜池2,第一超滤膜池2对该部分活性污泥和污水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活性污泥和第一产出水。其中,一部分活性污泥回流至生物除磷反应池1,另一份活性污泥排出。第一产出水排出。

另一部分活性污泥和污水的混合物进入第二超滤膜池3。第二超滤膜池3对该部分活性污泥和污水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活性污泥和第二产出水。其中,一部分活性污泥回流至生物除磷反应池1,另一份活性污泥排出。第二产出水排出。

s5、当含磷污水中磷的浓度大于预设浓度阈值时,进一步判断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进口端含磷污水的水量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的水量阈值。

其中,采用流量计对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进口端含磷污水的水量进行采集,流量计设置在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进口端。

当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进口端含磷污水的水量小于或等于预设的水量阈值时,关闭第一阀门4和第四阀门7,开启第二阀门5和第三阀门6。第一超滤膜池2和第二超滤膜池3串联在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出口端。

活性污泥和污水的混合物先进入第一超滤膜池2,第一超滤膜池2对该活性污泥和污水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活性污泥和第一产出水。其中,一部分活性污泥回流至生物除磷反应池1,另一份活性污泥排出。

经第一超滤膜池2过滤得到的第一产出水全部进入第二超滤膜池3。通过第三阀门6向第二超滤膜池3中加入除磷剂。在除磷剂的作用下,第一产出水中的溶解磷元素变为沉淀。第二超滤膜池3中的第二超滤膜对沉淀和污水进行过滤,得到化学污泥和第二产出水。化学污泥和第二产出水均分别排出。

当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进口端含磷污水的水量大于预设的水量阈值时,开启第一阀门4、第三阀门6和第四阀门7,关闭第二阀门5。第一超滤膜池2和第二超滤膜池3并联在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出口端。

一部分活性污泥和污水的混合物进入第一超滤膜池2。通过第四阀门7向第一超滤膜池2中加入除磷剂,在除磷剂的作用下,该部分活性污泥和污水的混合物中的溶解磷元素变为沉淀。第一超滤膜池2对该部分活性污泥和污水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活性污泥和化学污泥的混合污泥以及第一产出水。其中,一部分混合污泥回流至生物除磷反应池1,另一份混合污泥排出。第一产出水排出。

另一部分活性污泥和污水的混合物进入第二超滤膜池3。通过第三阀门6向第二超滤膜池3中加入除磷剂。在除磷剂的作用下,该部分活性污泥和污水的混合物中的溶解磷元素变为沉淀。第二超滤膜池3中的第二超滤膜对此时得到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活性污泥和化学污泥的混合污泥以及第二产出水。一部分混合污泥回流至生物除磷反应池1,另一份混合污泥排出,第二产出水排出

采用本申请污水处理工艺,根据含磷污水的水量与预设水量阈值的比较结果,当含磷污水的水量大于预设水量阈值时,第一超滤膜池2和第二超滤膜池3并联在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出口端。

第一超滤膜池2中的第一超滤膜和第二超滤膜中的第二超滤膜均能够发挥自身的过滤功能,从而降低超滤膜单位面积的水通量,避免超滤膜闲置,减轻超滤膜的污堵,减少清洗维护的工作量,降低运行成本,增加超滤膜的使用寿命。另外,通过在第一超滤膜池2和第二超滤膜池3中同时加入除磷剂,短期内能够应对水量和含磷浓度高出设计值的特殊工况,从而保证出水安全达标。

当含磷污水的水量小于或等于预设水量阈值且磷的浓度大于预设浓度阈值时,第一超滤膜池2和第二超滤膜池3串联在生物除磷反应池1的出口端。第一超滤膜池2中的第一超滤膜和第二超滤膜中的第二超滤膜均能够发挥自身的过滤功能。

通过对含磷污水中的磷元素进行两级串联处理,能够保证产出水中磷的浓度稳定在较低水平。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申请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做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