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处理用处理槽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9589发布日期:2019-11-12 23:10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表面处理用处理槽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表面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表面处理用处理槽箱。



背景技术:

目前表面处理用槽箱一般为矩形箱体状,其内形成有处理空间,用于打磨或者清理工件的表面。

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CN204656153U揭示了一种门板表面处理装置用水箱。所述水箱包括箱体、水泵,箱体内设置有储水室以及至少两个过滤室,过滤室之间以及过滤室与储水室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水泵设置于储水室内,还包括沉淀箱,沉淀箱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沉淀室,沉淀室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沉淀箱上设置有溢水板,溢水板一端与沉淀室相连通,溢水板另一端与箱体的过滤室相连通。该门板表面处理装置用水箱中的沉淀箱与箱体是分立的两个单独的装置,则清洗时一般只需清洗沉淀箱即可,大大减少了清洗时的工作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当其中一个沉淀箱处于清洗过程中时,可用另外一个沉淀箱与箱体配合进行工作,从而保证生产作业的正常进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其对工件的底部不易清洗。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对工件底部进行清洗的表面处理用处理槽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表面处理用处理槽箱,包括箱体、翻滚组件与除水组件,所述箱体的内侧底部形成有贮水腔,所述贮水腔内收容有清洗液体,所述箱体的相对两侧壁分别开设有进入口与输出口,所述进入口与所述输出口之间形成有工件通道,所述翻滚组件包括翻转电机与翻滚叶轮,所述翻转电机安装于所述箱体的侧壁上,所述翻滚叶轮收容于所述贮水腔中并与所述翻转电机连接,所述翻滚叶轮浸没于所述清洗液体中,所述除水组件包括沥水板、净水辊与烘烤结构,所述沥水板设置于所述箱体内并位于所述贮水腔的上部,所述沥水板上开设有多个喷水出口,所述多个喷水出口与所述贮水腔连通,所述净水辊设置于所述输出口中,所述净水辊的表面设置有干燥层,所述烘烤结构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外侧并邻近所述输出口的底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沥水板用于支撑工件,所述翻转电机驱动所述翻滚叶轮旋转,使得所述贮水箱内的清洗液体向上溅射,通过所述多个喷水出口后清洗工件的底面。当所述工件清洗完毕后移动至所述输出口处后,所述烘烤结构则对工件的底面进行烘烤,以使得工件变干燥。而所述翻滚叶轮的设置,则使得所述贮水腔内的较少的清洗液体能够多次喷出,以对大量工件进行清洗。

进一步地,所述沥水板的相对两端分别朝所述进入口与所述输出口延伸,所述工件通道位于所述沥水板的表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所述沥水板的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喷水出口均为矩形开口,所述多个喷水出口均匀分布于所述沥水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所述清洗液体从所述多个喷水出口喷出。

进一步地,所述沥水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输出口的底部,另一端支撑于所述进入口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利用所述沥水板挡设所述贮水腔。

进一步地,所述沥水板的端部凸伸于所述进入口外,以形成引导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将工件引入所述工件通道中。

进一步地,所述沥水板为矩形板状,其厚度为3-5毫米,每个所述喷水出口的边缘均形成有弧形引流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利用所述弧形引流面将所述沥水板上的清洗液体引导落入所述贮水腔中。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口的顶部转动地设置有翻转板,所述净水辊设置于所述翻转板的底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利用所述净水辊抵压于工件的表面,以使得工件的表面变得更为干净。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上还设置有抵压弹簧,所述抵压弹簧的顶端连接于所述箱体的顶部,所述抵压弹簧的底部连接于所述翻转板上,以使所述翻转板封闭所述输出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述抵压弹簧施压于所述翻转板上,从而使得所述翻转板施加力度于所述净水辊上,以除去工件表面上的水分。

进一步地,所述除水组件还包括转动抵压板,所述转动抵压板的一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箱体上并位于所述进入口的顶部,所述转动抵压板的另一端朝所述输出口倾斜延伸,以形成按压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利用所述转动抵压板抵压于工件的上表面上,并利用所述转动抵压板的下表面收集水分,并使得水分掉落于工件的上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抵压板上设置有多个吸水辊,所述多个吸水辊相互平行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利用所述多个吸水辊吸取工件上表面的水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所述沥水板与所述翻转叶轮的设置,可以利用所述沥水板用于支撑工件,所述翻转电机驱动所述翻滚叶轮旋转,使得所述贮水腔内的清洗液体向上溅射,通过所述多个喷水出口后清洗工件的底面。当所述工件清洗完毕后移动至所述输出口处后,所述烘烤结构则对工件的底面进行烘烤,以使得工件变干燥,而所述翻滚叶轮的设置,则使得所述贮水腔内的较少的清洗液体能够多次喷出,以对大量工件进行清洗;

2.通过所述转动抵压板的设置,利用所述转动抵压板抵压于工件的上表面上,并利用所述转动抵压板的下表面收集水分,并使得水分掉落于工件的上表面,同时利用所述多个吸水辊吸取工件上表面的水分。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表面处理用处理槽箱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表面处理用处理槽箱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翻滚组件及除水组件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100、表面处理用处理槽箱;20、箱体; 22、进入口;23、输出口;24、工件通道;26、抵压弹簧;30、翻滚组件;31、翻转电机;32、翻滚叶轮;40、除水组件;41、沥水板;415、喷水出口;418、引导端;42、净水辊;43、翻转板;45、转动抵压板;451、按压端;455、吸水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表面处理用处理槽箱100,包括箱体20、翻滚组件30与除水组件40,所述箱体20的内侧底部形成有贮水腔(图未示),所述贮水腔内收容有清洗液体(图未示),所述箱体20的相对两侧壁分别开设有进入口22与输出口23,所述进入口22与所述输出口23之间形成有工件通道24,所述翻滚组件30包括翻转电机31与翻滚叶轮32,所述翻转电机31安装于所述箱体20的侧壁上,所述翻滚叶轮32收容于所述贮水腔中并与所述翻转电机31连接,所述翻滚叶轮32浸没于所述清洗液体中,所述除水组件40包括沥水板41、净水辊42与烘烤结构(图未示),所述沥水板41设置于所述箱体20内并位于所述贮水腔的上部,所述沥水板41上开设有多个喷水出口415,所述多个喷水出口415与所述贮水腔连通,所述净水辊42设置于所述输出口23中,所述净水辊42的表面设置有干燥层(图未示),所述烘烤结构设置于所述箱体20的外侧并邻近所述输出口23的底部。

当需要清洗工件时,工件通过所述进入口22进入所述工件通道24,所述沥水板41用于支撑工件,所述翻转电机31驱动所述翻滚叶轮32旋转,使得所述贮水腔内的清洗液体向上溅射,通过所述多个喷水出口415后清洗工件的底面。当所述工件清洗完毕后移动至所述输出口23处后,所述烘烤结构则对工件的底面进行烘烤,以使得工件的底面变干燥,进而方便对工件的底面进行清洗,而所述翻滚叶轮32的设置,则使得所述贮水腔内的较少的清洗液体能够多次喷出,以对大量工件进行清洗。

所述沥水板41的相对两端分别朝所述进入口22与所述输出口23延伸,所述工件通道24位于所述沥水板41的表面上。所述多个喷水出口415均为矩形开口,所述多个喷水出口415均匀分布于所述沥水板41上。所述沥水板4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输出口23的底部,另一端支撑于所述进入口22中。所述沥水板41的端部凸伸于所述进入口22外,以形成引导端418。所述沥水板41为矩形板状,其厚度为3-5毫米,每个所述喷水出口415的边缘均形成有弧形引流面(图未标)。所述输出口23的顶部转动地设置有翻转板43,所述净水辊42设置于所述翻转板43的底端。所述箱体20上还设置有抵压弹簧26,所述抵压弹簧26的顶端连接于所述箱体20的顶部,所述抵压弹簧26的底部连接于所述翻转板43上,以使所述翻转板43封闭所述输出口23。所述除水组件40还包括转动抵压板45,所述转动抵压板45的一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箱体20上并位于所述进入口22的顶部,所述转动抵压板45的另一端朝所述输出口23倾斜延伸,以形成按压端451。所述转动抵压板45上设置有多个吸水辊455,所述多个吸水辊455相互平行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所述沥水板41的安装,所述多个喷水出口415均匀分布于所述沥水板41上,则方便所述清洗液体从所述多个喷水出口415喷出,所述沥水板41的设置,方便利用所述沥水板41挡设所述贮水腔。所述沥水板41的引导端方便将工件引入所述工件通道24中。每个所述喷水出口415的边缘均形成有弧形引流面可以将所述沥水板41上的清洗液体引导落入所述贮水腔中。利用所述净水辊42可以抵压于工件的表面,以使得工件的表面变得更为干净。所述抵压弹簧26可以施压于所述翻转板43上,从而使得所述翻转板43施加力度于所述净水辊42上,以除去工件表面上的水分。所述转动抵压板45的设置,可以利用所述转动抵压板45抵压于工件的上表面上,并利用所述转动抵压板45的下表面收集水分,使得水分掉落于工件的上表面,所述吸水辊455可以吸附工件上表面的水分,所述按压端451可以紧密地按压所述工件,使得所述工件稳定地定位于所述沥水板41上。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