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步脱氮除磷的多级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0468发布日期:2020-05-22 21:31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同步脱氮除磷的多级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池(1)、上向流人工快渗池(3)、调节池(8)、下向流人工快渗池(11)、曝气池(16)、沉淀池(19)、出水池(21)及集泥池(23),所述进水池(1)、上向流人工快渗池(3)、调节池(8)、下向流人工快渗池(11)、曝气池(16)、沉淀池(19)、出水池(21)之间通过管道顺次连通,所述进水池(1)与上向流人工快渗池(3)底部进水口之间的管道设有计量泵一(2);所述上向流人工快渗池(3)内部由下往上依次设为承托层一(4)、填料区一(5)、缓冲层一(6)和储水区一(7),所述储水区一(7)的出水通过管道流入调节池(8);所述调节池(8)内设置有搅拌器(9);所述调节池(8)底部与下向流人工快渗池(11)顶部之间的管道设有计量泵二(10);所述下向流人工快渗池(11)由上往下依次设为储水区二(12)、缓冲层二(13)、填料区二(14)、承托层二(15);所述曝气池(16)底部设有曝气装置(17);所述曝气池(16)与沉淀池(19)之间连通的管道设有计量泵三(18);所述沉淀池(19)与出水池(21)之间的管道设有调节阀一(22);所述沉淀池(19)顶部与调节池(8)之间通过管道连通且设有计量泵四(24);所述沉淀池(19)底部与集泥池(23)之间通过管道连通且设有调节阀二(22),所述沉淀池(19)底部与曝气池(16)底部之间通过管道连通且设有计量泵五(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脱氮除磷的多级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向流人工快渗池(3)内的承托层一(4)、填料区一(5)、缓冲层一(6)和储水区一(7)的厚度比为1:(10~30):1:(1~3),所述承托层一(4)和缓冲层一(6)均填充有粒径为3~10mm的碎石,所述填料区一(5)填充的填料包括河砂和沸石砂,所述河砂、沸石砂的粒径分别为0.1~0.3mm、0.2~0.5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步脱氮除磷的多级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区一(5)填充前经接种厌氧池活性污泥处理,厌氧池活性污泥的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为7000~9000mg/l,厌氧池活性污泥与填料区一(5)内的填料混合体积比为(4~6):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脱氮除磷的多级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向流人工快渗池(11)内的储水区二(12)、缓冲层二(13)、填料区二(14)、承托层二(15)的厚度比为(1~3):1:(10~20):1,所述缓冲层二(13)和承托层二(15)均填充有粒径为5~15mm的碎石,所述填料区二(14)的填料包括河砂和污泥生物炭,所述河砂、污泥生物炭的粒径分别为0.3~0.5mm、0.2~0.5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步脱氮除磷的多级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区二(14)填充前经接种缺氧池活性污泥处理,缺氧池活性污泥的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为6000~8000mg/l,缺氧池活性污泥与填料区二(14)内的填料混合体积比为(3~5):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步脱氮除磷的多级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生物炭由沉淀池(19)排放的污泥经烘干、粉碎和热解制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脱氮除磷的多级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向流人工快渗池(3)和下向流人工快渗池(11)的高度比为(1.5~2):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脱氮除磷的多级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池(16)内填充有活性污泥,活性污泥的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为3000~5000mg/l,所述曝气池(16)内溶解氧浓度为2~5mg/l。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脱氮除磷的多级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池(8)的进水口所处水平位置高度低于或等于上向流人工快渗池(3)的出水口所处水平位置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脱氮除磷的多级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池(16)的进水口所处水平位置高度低于或等于下向流人工快渗池(11)的出水口所处水平位置高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同步脱氮除磷的多级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进水池、上向流人工快渗池、调节池、下向流人工快渗池、曝气池、沉淀池、出水池以及集泥池,进水池、上向流人工快渗池、调节池、下向流人工快渗池、曝气池、沉淀池、出水池之间通过管道顺次连通,上向流人工快渗池内部由下往上依次设为承托层一、填料区一、缓冲层一和储水区一,储水区一的出水通过管道流入调节池,调节池内设置有搅拌器,曝气池底部设有曝气装置;该系统实现了脱氮除磷的同步高效进行,其脱氮除磷效果优,基建和运行成本低,剩余污泥产量少,污泥循环利用制备工艺材料,减轻了剩余污泥处理负担。

技术研发人员:陈佼;陆一新;李强林;高进长;唐丽;李洋涛;张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工业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9.09.03
技术公布日:2020.05.22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