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流式反渗透滤芯及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59106发布日期:2020-05-22 21:26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侧流式反渗透滤芯及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设备技术领域,更进一步涉及一种侧流式反渗透滤芯。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净水器。



背景技术:

反渗透膜是一种模拟生物半透膜制成的人工半透膜,是反渗透技术的核心构件。反渗透膜的膜孔径非常小,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有机物等。

反渗透技术原理是在高于溶液渗透压的作用下,其他物质不能透过半透膜,从而将这些物质和水分离开来;具有水质好、耗能低、无污染、工艺简单、操作简便等优点。

现有反渗透膜元件设有中心管和缠绕在中心管上的反渗透膜模片组组成,原水从反渗透膜元件的一端进入,从另一端流出,该方式不仅流通量小,也会降低原水或浓水的流动速度;由于目前反渗透膜内水的流动较为缓慢,而水内含有一定的污质与离子,故反渗透膜的表面会不断堆积污垢。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如何减少反渗透膜的表面的污垢堆积,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侧流式反渗透滤芯,通过侧方进水,两端出水的流动形式,加速水流速度,起到冲刷作用,减少反渗透膜表面污垢的附着,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侧流式反渗透滤芯,包括:

淡水中心管,侧壁开设用于使过滤后的净水流入的净水入口,所述淡水中心管至少一端开通用于使净水流出;

过滤层,缠绕在所述淡水中心管的外周,所述过滤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反渗透膜、淡水导流网、浓水导流网;所述反渗透膜和所述淡水导流网围成淡水腔,所述淡水腔的上边沿、下边沿及外侧边沿设置防水胶条;所述反渗透膜和所述浓水导流网围成浓水腔,所述浓水腔的上边沿和下边沿设置所述防水胶条,且上边沿和下边沿设置的所述防水胶条上设置浓水排出口;

原水导流网,缠绕在所述过滤层的外周,所述原水导流网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分别设置所述防水胶条;所述原水导流网在所述过滤层与滤瓶之间导流。

可选地,所述浓水腔的中部斜向设置至少一条所述防水胶条,导向从所述浓水腔外侧边进入的浓水;

所述浓水腔设置的其中一个所述浓水排出口位于下侧边沿的中部,另一个设置于上边沿靠近所述中心管的端部。

可选地,位于上边沿的所述浓水排出口的宽度大于位于下侧边沿的所述浓水排出口。

可选地,所述淡水导流网和所述浓水导流网穿插在所述反渗透膜折叠形成的夹缝中。

可选地,所述淡水导流网和所述浓水导流网分别独立设置两片;

卷绕于外侧的所述浓水导流网通过所述防水胶条拼接所述原水导流网。

可选地,所述原水导流网的外侧缠绕设置隔水膜,所述隔水膜上开设用于通水的开孔。

可选地,所述淡水中心管上沿长度方向开设至少两排所述净水入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净水器,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侧流式反渗透滤芯。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侧流式反渗透滤芯,淡水中心管位于中心的位置,其侧壁开设用于使过滤后的净水流入的净水入口,淡水中心管其至少一端开通用于使净水流出,净水从净水入口进入后沿淡水中心管的长度方向向端部流动;过滤层缠绕在淡水中心管的外周,过滤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反渗透膜、淡水导流网、浓水导流网;反渗透膜和淡水导流网围成淡水腔,淡水腔的上边沿、下边沿及外侧边沿设置防水胶条;反渗透膜和浓水导流网围成浓水腔,浓水腔的上边沿和下边沿设置防水胶条,且上边沿和下边沿设置的防水胶条上设置浓水排出口,浓水分别从过滤层的两端向外排出;原水导流网缠绕在过滤层的外周;原水导流网及其所包围的结构整体可插入滤瓶内,原水导流网将过滤层与滤瓶相对间隔,两者之间存在缝隙,可使原水在过滤层与滤瓶之间的缝隙中流动。本实用新型的侧流式反渗透滤芯使原水从侧壁进入,经过过滤层的过滤,使净水从淡水中心管中流出,浓水从过滤层的两端流出,在浓水从侧面流动的过程中,受到浓水腔中部设置防水胶条的导流,具有更快的流动速度,起到冲刷作用,减少反渗透膜表面污垢的附着,延长整个滤芯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b为原水进入过滤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淡水腔展开平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浓水腔展开平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c为原水导流网展开平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淡水导流网、浓水导流网和反渗透膜相互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浓水导流网与原水导流网的拼接示意图;

图4a为隔水膜展开平整状态的结构图;

图4b为隔水膜卷绕状态的结构图。

图中包括:

淡水中心管1、净水入口11、过滤层2、反渗透膜21、淡水导流网22、浓水导流网23、防水胶条24、浓水排出口25、原水导流网3、隔水膜4。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侧流式反渗透滤芯,通过侧方进水,两端出水的流动形式,加速水流速度,起到冲刷作用,减少反渗透膜表面污垢的附着。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侧流式反渗透滤芯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侧流式反渗透滤芯包括淡水中心管1、过滤层2、原水导流网3、滤瓶4等结构,其中淡水中心管1为管状结构,至少一端开通,管内的水可从开通的端部流出,根据贯通情况的不同可从淡水中心管1的一端或两端出水;在淡水中心管1的侧壁开设用于使过滤后的净水流入的净水入口11,净水入口11的贯通方向垂直于中心管1的长度方向,净水入口11沿淡水中心管4的长度方向排列布置。

如图1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侧流式反渗透滤芯的横截面示意图;过滤层2缠绕在淡水中心管1的外周,过滤层2包括层叠设置的反渗透膜21、淡水导流网22、浓水导流网23;相邻的两层反渗透膜21夹装一层淡水导流网22,相邻的两层反渗透膜21夹装一层浓水导流网23,反渗透膜21、淡水导流网22、浓水导流网23交替层叠排列。

反渗透膜21和淡水导流网22围成淡水腔,如图2a所示,为淡水腔展开平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淡水腔的上边沿、下边沿及外侧边沿设置防水胶条24,上边沿为靠近滤瓶盖的一侧,也即附图所示的方向,内侧边沿为与中心管1连接的一侧,外侧边沿为相对的另一侧。反渗透膜21、淡水导流网22分别压接三条侧边的防水胶条24围成淡水腔,淡水腔为相对封闭的空间,过滤后的净水进入淡水腔,并从与淡水腔内侧边沿相连的中心管1中流出。

反渗透膜21和浓水导流网23围成浓水腔,如图2b所示,为浓水腔展开平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浓水腔的上边沿和下边沿设置防水胶条24,上边沿所设置的防水胶条24的长度短于上边沿的长度,上边沿和下边沿设置的防水胶条24上设置浓水排出口25,下边沿所设置的防水胶条24的长度短于下边沿的长度,形成缺口,分别在上边沿和下边沿形成浓水排出口25。由于浓水腔的外侧边沿处未设置防水胶条24,水可自由流动,水无法从设置防水胶条24的位置流动。

原水导流网3缠绕在过滤层2的外周,如图2c所示,为原水导流网3展开平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原水导流网3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分别设置防水胶条24;原水导流网3包裹缠绕于过滤层2之外,原水导流网3以及其包围所形成的整体可插入滤瓶之内;原水导流网3使过滤层2的最外侧表面与滤瓶的内表面之间隔离,原水导流网3在过滤层2与滤瓶之间导流;原水导流网3上设置密集分布的孔隙,原水沿孔隙流动,使原水周向分布在滤瓶内的各个位置。

如图1b所示,为原水进入过滤层2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侧流式反渗透滤芯使原水从过滤层2的侧方流入,原水进入浓水腔,由浓水导流网23导流流动,经过反渗透膜21的过滤进入淡水腔,过滤后的淡水由淡水导流网22导流流动,净水经过净水入口11进入淡水中心管1,并从淡水中心管1的两端流出;剩余的未被过滤的水形成浓水,浓水从过滤层2的两端流出,也即经由浓水排出口25排出。在浓水从侧面流动的过程中,受到浓水腔中部设置防水胶条的导流,由于过滤层2由层叠设置的反渗透膜21、淡水导流网22、浓水导流网23卷绕形成,水流的空间路径为环向圆周运动,具有更快的流动速度,起到冲刷作用,减少反渗透膜表面污垢的附着,延长整个滤芯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浓水腔的中部斜向设置防水胶条24,导向从浓水腔外侧边进入的浓水;如图2b所示,浓水从外侧边沿流入,沿箭头方向流动,受到中间、上边沿、下边沿防水胶条24的阻挡和导向,水分别从上边沿和下边沿的浓水排出口25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浓水腔设置的其中一个浓水排出口25位于下侧边沿的中部,另一个设置于上边沿靠近中心管1的端部;两个浓水排出口25交错设置,分别将浓水从上方和下方排出。

位于上边沿的浓水排出口25的宽度大于位于下侧边沿的浓水排出口25,上方的浓水排出口25更靠近滤瓶盖,可更容易从上方的浓水排出口25排出;下方的浓水排出口25通过排水管将底部排出的浓水导出到滤瓶盖,因此上方的浓水排出口25的开口尺寸小于下方的浓水排出口25的开口尺寸,水更容易从底部排出,平衡上方与下方的水压。

如图2b所示,本实用新型在浓水腔中部优选地设置一条防水胶条24,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排除设置两条或多条防水胶条24的结构;防水胶条24在平行于淡水中心管1方向投影的两端分别与浓水排出口25的侧边对齐,如图2b所示,浓水腔中部设置的防水胶条24左端与上边沿浓水排出口25的右端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浓水腔中部设置的防水胶条24右端与下边沿浓水排出口25的右端位于同一竖直线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及其相互组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中的淡水导流网22和浓水导流网23穿插在反渗透膜21折叠形成的夹缝中;如图3a所示,为淡水导流网22、浓水导流网23和反渗透膜21相互装配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反渗透膜2由一张平板折叠三次形成,形成四层反渗透膜2,淡水导流网22和浓水导流网23分别设置两张,穿插在反渗透膜21折叠形成的夹缝中;四层反渗透膜21具有三个夹缝,因此淡水导流网22和浓水导流网23的其中一个只有一个侧面与反渗透膜21接触,淡水导流网22与反渗透膜21接触的表面形成淡水腔,浓水导流网23与反渗透膜21接触的表面形成浓水腔。

卷绕于外侧的所述浓水导流网23通过防水胶条24拼接所述原水导流网3;如图3b所示,为浓水导流网23与原水导流网3的拼接示意图,在浓水导流网23与原水导流网3的接缝处设置一条防水胶条24。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在原水导流网3的外侧缠绕设置隔水膜4,如图4a所示,为隔水膜4展开平整状态的结构图,隔水膜4上开设用于通水的开孔,隔水膜4的开孔较大,用于流通原水;隔水膜4用于对原水导流网3及其内部包裹的结构起到支撑定型的作用,同时不影响原水正常流动。如图4b所示,为隔水膜4卷绕状态的结构图,隔水膜4卷绕的长度大于一周。

如图1a所示,淡水中心管1上沿长度方向开设至少两排净水入口11,使净化后的净水更容易顺畅地进入淡水中心管1。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净水器,包括上述任一项的侧流式反渗透滤芯,该净水器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