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流式MBR废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69157发布日期:2020-09-01 18:37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对流式MBR废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流式mbr废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废水是指居民活动过程中排出的水及径流雨水的总称。它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初雨径流入排水管渠等其它无用水,一般指经过一定技术处理后不能再循环利用或者一级污染后制纯处理难度达不到一定标准的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越来越稀缺,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废水不经过处理排放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并且废水的直接排放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废水处理就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废水净化,减少污染,以至达到废水回收、复用,充分利用水资源。保护我们的饮用水源,通过下水道进入排水系统的水最终会进入我们的河流和湖泊,并且绝大多数是未经过处理的。不要随意丢弃电池,一粒纽扣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别把垃圾丢入马桶,包括食物残渣、药品、食用油、烟头、沙子、涂料、油漆、电动机润滑油、机油、化肥或杀虫剂、棉布和手绢等。这些物质会增加污水处理的难度。别向水体中乱丢烟头,烟头能在水中释放污染物,而且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才能降解。选用对环境影响较少的家用清洁产品,尝试选用可替代这些清洁剂的天然清洁产品。如碱面、小苏打,这些物质对水的污染较小。干洗店使用化学洗衣方式,其采用的化学产品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尽量减少衣服干洗次数。不要在水资源保护区、水库区、湖边和河边,倾倒污水、弃置垃圾;不要堆积垃圾或私自挖掘沟渠;不要在水边洗车、蓄养动物或搭建营地。

现有的对流式mbr废水处理设备,淤泥容易沉积于mbr池底部,不便于淤泥的吸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流式mbr废水处理设备,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对流式mbr废水处理设备,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底部设有若干个万向轮,所述底板顶部两侧均设有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顶部设有同一个顶板,所述底板顶部于两个所述支撑板顶部设有生化池、mbr池和清水池,所述mbr池内壁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顶部设有mbr膜片,所述mbr膜片一端设有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一端设于所述清水池内,所述顶板底部间隔设有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水口设有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一端设于所述mbr池内,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口设有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一端设于所述生化池内,所述第二水泵的进水口设有第四管道,所述第四管道设于所述清水池内侧底部,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口设有第五管道,所述第五管道一端设有第一环形管道,所述第一环形管道内壁设有若干个第六管道,若干个所述第六管道一端设有同一个第二环形管道,所述第一环形管道底部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环形管道底部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两个所述支撑板平行设置,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平行设置。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一环形管道外壁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一端和所述mbr池内壁连接。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二管道一端设有过滤网。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二管道一端设于所述第一环形管道下方。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若干个所述万向轮间隔设于所述底板底部,若干个所述万向轮上均设有固定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一种对流式mbr废水处理设备,通过设置第五管道、第一环形管道、第六管道、第二环形管道、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可实现快速吹散mbr池的淤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对流式mbr废水处理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对流式mbr废水处理设备的mbr池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对流式mbr废水处理设备的第一环形管道仰视图。

图中:1、底板;2、万向轮;3、支撑板;4、顶板;5、生化池;6、mbr池;7、清水池;8、连接板;9、mbr膜片;10、第一管道;11、第一水泵;12、第二水泵;13、第二管道;14、第三管道;15、第四管道;16、第五管道;17、第一环形管道;18、第六管道;19、第二环形管道;20、第一通孔;21、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一种对流式mbr废水处理设备,包括底板1,底板1底部设有若干个万向轮2,底板1顶部两侧均设有支撑板3,两个支撑板3顶部设有同一个顶板4,底板1顶部于两个支撑板3顶部设有生化池5、mbr池6和清水池7,mbr池6内壁设有连接板8,连接板8顶部设有mbr膜片9,mbr膜片9一端设有第一管道10,第一管道10一端设于清水池7内,顶板4底部间隔设有第一水泵11和第二水泵12,第一水泵11的进水口设有第二管道13,第二管道13一端设于mbr池5内,第一水泵11的出水口设有第三管道14,第三管道14一端设于生化池5内,第二水泵12的进水口设有第四管道15,第四管道15设于清水池7内侧底部,第二水泵12的出水口设有第五管道16,第五管道16一端设有第一环形管道17,第一环形管道17内壁设有若干个第六管道18,若干个第六管道18一端设有同一个第二环形管道19,第一环形管道17底部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20,第二环形管道19底部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21。

两个支撑板3平行设置,顶板4和底板1平行设置;第一环形管道17外壁设有连接杆,连接杆一端和mbr池6内壁连接;第二管道13一端设有过滤网;第二管道13一端设于第一环形管道17下方;若干个万向轮2间隔设于底板1底部,若干个万向轮2上均设有固定机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对流式mbr废水处理设备,使用时,向mbr池6中加入适量的废水,mbr膜片对污水进行处理,淤泥落到mbr池底部,清水通过第一管道10进入清水池7,打开第一水泵11,第一水泵11通过第二管道13和第三管道14把淤泥输送到生化池5内,当mbr池6内的淤泥堆积时,打开第二水泵12,第二水泵12通过第四管道15和第五管道16把清水输送到第一环形管道17内,通过第六管道18输送到第二环形管道19内,通过第一通孔20和第二通孔21快速把mbr池6内的淤泥吹散,便于快速把淤泥吸走。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对流式mbr废水处理设备,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底部设有若干个万向轮(2),所述底板(1)顶部两侧均设有支撑板(3),两个所述支撑板(3)顶部设有同一个顶板(4),所述底板(1)顶部于两个所述支撑板(3)顶部设有生化池(5)、mbr池(6)和清水池(7),所述mbr池(6)内壁设有连接板(8),所述连接板(8)顶部设有mbr膜片(9),所述mbr膜片(9)一端设有第一管道(10),所述第一管道(10)一端设于所述清水池(7)内,所述顶板(4)底部间隔设有第一水泵(11)和第二水泵(12),所述第一水泵(11)的进水口设有第二管道(13),所述第二管道(13)一端设于所述mbr池(6)内,所述第一水泵(11)的出水口设有第三管道(14),所述第三管道(14)一端设于所述生化池(5)内,所述第二水泵(12)的进水口设有第四管道(15),所述第四管道(15)设于所述清水池(7)内侧底部,所述第二水泵(12)的出水口设有第五管道(16),所述第五管道(16)一端设有第一环形管道(17),所述第一环形管道(17)内壁设有若干个第六管道(18),若干个所述第六管道(18)一端设有同一个第二环形管道(19),所述第一环形管道(17)底部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20),所述第二环形管道(19)底部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流式mbr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所述支撑板(3)平行设置,所述顶板(4)和所述底板(1)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流式mbr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管道(17)外壁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一端和所述mbr池(6)内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流式mbr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道(13)一端设有过滤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流式mbr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道(13)一端设于所述第一环形管道(17)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流式mbr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万向轮(2)间隔设于所述底板(1)底部,若干个所述万向轮(2)上均设有固定机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对流式MBR废水处理设备,包括底板,底板顶部于两个支撑板顶部设有生化池、MBR池和清水池,连接板顶部设有MBR膜片,MBR膜片一端设有第一管道,顶板底部间隔设有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第一水泵的进水口设有第二管道,第一水泵的出水口设有第三管道,第三管道一端设于生化池内,第二水泵的进水口设有第四管道,第二水泵的出水口设有第五管道,第五管道一端设有第一环形管道,第一环形管道内壁设有若干个第六管道,若干个第六管道一端设有同一个第二环形管道,第一环形管道底部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第二环形管道底部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快捷,可实现快速吹散MBR池的淤泥。

技术研发人员:沈德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扬州市恒川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31
技术公布日:2020.09.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