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S型滤砖及滤砖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80354发布日期:2020-11-03 23:39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S型滤砖及滤砖组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滤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s型滤砖及滤砖组合。



背景技术:

生物滤池是一种常用的生物膜法水处理工艺,其对污水中的ss、氨氮、codcr、bod5具有良好的去除性能,该工艺目前多应用于河道水体、市政污水等水体净化领域。传统的生物滤池结构包括底部配水区、滤板/滤头、承托层、滤料层和清水区,其配水配气系统为滤板+滤头结构,这种配水配气方式较难实现水、气分配的均匀性,且其施工安装工程量大,运行过程易存在破损、堵塞等问题,难以保证生物滤池的运行效果和使用寿命。

目前针对传统的滤板/滤头结构配水配气不均匀的现象,研究者们提出一种新型的配水配气系统-滤砖。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滤砖作为生物滤池的配水配气系统可实现均匀布水布气,反冲洗过程可减少水、气对承托层和滤料层的扰动;同时其施工安装方便快捷,可大幅缩短施工工期。目前研发出的滤砖有两种结构:s型滤砖和t型滤砖(如图1-4所示)。s型滤砖结构形式为:中部设有一个等腰梯形配水腔,上部为两个直角三角形配水腔,可实现两次均匀布水布气;t型滤砖结构形式为:下端为若干倒u型砖脚,其底部砖脚之间形成一个拱形腔,该结构滤砖通过底部拱形腔和相邻滤砖的间隙实现两次均匀布水布气。

现有的s型滤砖结构虽能实现两次布水布气,但工程应用中发现其配水配气均匀性相对较差,另外,现有的s型滤砖结构无法与t型滤砖拼接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s型滤砖及滤砖组合,新型s型滤砖,具有更好的配水配气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s型滤砖,包括第一配水腔、第二配水腔和第三配水腔,所述第一配水腔位于所述第三配水腔的左上侧,所述第一配水腔与所述第三配水腔共用第一斜边;所述第二配水腔位于所述第三配水腔的右上侧,所述第二配水腔与所述第三配水腔共用第二斜边;所述第一配水腔、第二配水腔和第三配水腔的顶部均开设有过水孔,所述第三配水腔与t型滤砖相拼接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为拱形结构,所述通孔的大小与t型滤砖的拱形腔相同。

进一步地,每块s型滤砖开设所述通孔的数量为4个。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配水腔与s型滤砖相拼接的一侧开设有一定高度的空腔。

进一步地,所述空腔的高度不小于进水管的外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空腔的高度小于315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空腔下端设置有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第三配水腔的斜边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配水腔的底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之间的距离相等。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新型s型滤砖的滤砖组合方式,包括位于中间位置的两列新型s型滤砖和位于两侧位置的多个t型滤砖,所述新型s型滤砖的空腔侧相拼接,所述t型滤砖的拱形腔与所述s型滤砖具有通孔的一侧相拼接。

进一步地,所述t型滤砖的数量和两列s型滤砖数量之和应保证铺满整个滤池,所述t型滤砖沿所述s型滤砖对称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s型滤砖,包括第一配水腔、第二配水腔和第三配水腔,所述第一配水腔位于所述第三配水腔的左上侧,所述第一配水腔与所述第三配水腔共用第一斜边;所述第二配水腔位于所述第三配水腔的右上侧,所述第二配水腔与所述第三配水腔共用第二斜边;所述第一配水腔、第二配水腔和第三配水腔的顶部均开设有过水孔,所述第三配水腔与t型滤砖相拼接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s型滤砖,在第三配水腔的侧壁开设通孔,可实现s型滤砖与t型滤砖的完美拼接,从而实现生物滤池配水配气系统中的水、气在横向流动过程中的通畅性和稳定性;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滤砖组合方式,可替代现有的配水渠结构,滤池进水直接从两列新型s型滤砖的空腔进入,有效降低了生物滤池的高度,同时节省了相应的建设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s型滤砖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s型滤砖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t型滤砖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t型滤砖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新型s型滤砖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中新型s型滤砖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中新型s型滤砖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中滤砖组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配水腔;13-第一斜边;2-第二配水腔;23-第二斜边;3-第三配水腔;4-过水孔;5-通孔;6-空腔;7-支撑柱;100-s型滤砖;101-等腰梯形配水腔;102-三角形配水腔;200-t型滤砖,201-倒u型砖角;202-拱形腔;400-滤砖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装置、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为了保持本公开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公开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滤砖有两种结构:s型滤砖100和t型滤砖200。s型滤砖结构形式为:中部设有一个等腰梯形配水腔101,上部为两个直角三角形配水腔102,可实现两次均匀布水布气;t型滤砖结构形式为:下端为若干倒u型砖脚201,其底部砖脚之间形成一个拱形腔202,该结构滤砖通过底部拱形腔和相邻滤砖的间隙实现两次均匀布水布气。

实施例

如图5-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s型滤砖300,包括第一配水腔1、第二配水腔2和第三配水腔3,所述第一配水腔1位于所述第三配水腔3的左上侧,所述第一配水腔1与所述第三配水腔3共用第一斜边13;所述第二配水腔2位于所述第三配水腔3的右上侧,所述第二配水腔2与所述第三配水腔3共用第二斜边23;所述第一配水腔1、第二配水腔2和第三配水腔3的顶部均开设有过水孔4,所述第三配水腔3与t型滤砖相拼接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通孔5。

第三配水腔3用于一次配水,第一配水腔1和第二配水腔2用于二次配水;所述通孔5用于连通第三配水腔3和t型滤砖的拱形腔。

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孔5为拱形结构,所述通孔5的大小与t型滤砖的拱形腔202相同。将通孔5设计成与t型滤砖拱形腔202相同的结构,可以使得新型s型滤砖和t型滤砖之间的水流流通更加顺畅。

本实施例中,每块s型滤砖开设所述通孔5的数量为4个。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配水腔3与新型s型滤砖相拼接的一侧开设有一定高度的空腔6。空腔6用于容纳衔接滤池的进水管。

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腔6的高度不小于进水管的外径直径。确保空腔6可以与进水管管径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腔6的高度小于315毫米。

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腔6下端设置有多个支撑柱7,所述支撑柱7的一端与第三配水腔3的斜边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配水腔3的底板固定连接。上述固定连接方式可以为一体成型或焊接,支撑柱起到支撑新型s型滤砖空腔结构的作用。

设置支撑柱7,可以加强新型s型滤砖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7之间的距离相等。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新型s型滤砖的滤砖组合400,包括位于中间位置的两列新型s型滤砖300和位于两侧位置的多个t型滤砖200,所述新型s型滤砖300的空腔一侧相拼接,所述t型滤砖的拱形腔202与所述新型s型滤砖具有通孔5的一侧相拼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t型滤砖200的数量和两列s型滤砖300数量之和应保证铺满整个滤池,所述t型滤砖200沿所述s型滤砖300对称分布。

上述滤砖组合400的配水配气过程如下:

配水过程:

新型s型滤砖配水,进入的水流在新型s型滤砖300的第三配水腔3中实现一次配水,纵向则流经上部的第一配水腔1和第二配水腔2实现二次配水。

t型滤砖配水,水流横向则流经新型s型滤砖的通孔5至t型滤砖底部的拱形腔202实现一次配水,纵向则从相邻的两块t型滤砖间隙流出从而实现二次配水。

配气过程:进气管(图中未示出)采用穿孔管形式,进气管布置在t型滤砖的拱形腔202和新型s型滤砖的第三配水腔3和通孔5中,气体通过s型滤砖第三配水腔3和上部的第一配水腔1和第二配水腔2实现两次布气;对于t型滤砖,气体在t型滤砖底部的拱形腔202和相邻两块t型滤砖的间隙实现两次布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