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层发泡体的管道检测清管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74315发布日期:2021-03-30 20:10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具有多层发泡体的管道检测清管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多层发泡体的管道检测清管器。



背景技术:

管道运输是石油、天然气输送方式中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在油气管道长期运输过程中,受地震、施工、雨雪天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堵塞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油气泄漏,造成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因此,必须定期对油气管道进行清理和疏通。

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清管器对油气管道进行清理和疏通,并且在清管器上设置传感器对油气管道进行检测。清管器通常采用聚氨酯发泡体作为载体,通过刚性支架在其上设置传感器。聚氨酯发泡体与油气管道内壁过盈配合实现密封,使得聚氨酯发泡体的前后产生压力差,从而使清管器向前移动。

但是,采用单一的聚氨酯发泡体包覆在清管器外侧,发泡体的硬度相同、柔性单一,采用刚性支架固定传感器会形成直径较大的刚性骨架,特别是在复杂的管道中,清管器的通过性受限,容易出现卡堵,造成生产停滞,进而造成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多层发泡体的管道检测清管器,以解决现有清管器外侧的发泡体硬度相同、柔性单一使得清管器的在油气管道内的通过性受限,容易出现卡堵造成生产停滞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道检测清管器,其包括:清管器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清管器本体外侧的发泡体组件;所述发泡体组件包括至少两层依次套设的发泡体,且其中至少一层所述发泡体与其他所述发泡体的材质和/或密度不同;最外层发泡体与待测管道过盈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管道检测清管器的一种改进,所述管道检测清管器还包括多个传感器;所有的所述传感器均安装在同一层所述发泡体上;或者,所述传感器安装在不同层的所述发泡体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管道检测清管器的一种改进,所述发泡体上设置有安装所述传感器的安装槽和/或安装柱。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管道检测清管器的一种改进,每个所述传感器在所述最外层发泡体的径向和轴向的位置均不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管道检测清管器的一种改进,所述传感器为以下传感器的一种或者多种:形变传感器、力传感器、图像传感器、声传感器、磁传感器、位置传感器、光传感器、管径测量传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管道检测清管器的一种改进,所述清管器本体包括腔体、与所述腔体第一端密封连接的第一端盖以及与所述腔体第二端密封连接的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所述腔体以及所述第二端盖形成密封安装空间,所述密封安装空间内设置有控制器;所述第一端盖上设置有过线通道,导线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导线的第二端穿过所述过线通道与所述传感器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管道检测清管器的一种改进,所述过线通道内安装有电连接器,所述导线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管道检测清管器的一种改进,相邻两层所述发泡体之间设置通过发泡工艺连接在一起,或者,相邻两层所述发泡体之间粘接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管道检测清管器的一种改进,最外层发泡体的外径为所述待测管道内径的101%-120%;和/或,最内层发泡体为圆柱形,且所述最内层发泡体的外表面距离所述待测管道的内表面的径向距离为30-4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管道检测清管器的一种改进,所述发泡体组件的前端设置有引导斜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道检测清管器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管道检测清管器,包括清管器本体以及设置在清管器本体外侧的发泡体组件;其中,发泡体组件包括至少两层依次套设的发泡体,并且其中至少一层发泡体与其他发泡体的材质和/或密度不同,如此使得,发泡体组件的发泡体硬度不相同,柔性存在差异,有利于提高管道检测清管器的通过性;另一方面,利用不同层发泡体的外形尺寸和安装槽或安装柱调节传感器的空间分布位置,可替代刚性骨架支撑,更容易通过一些弯曲度较大的管道,降低管道检测清管器卡堵的风险。并且,最外层发泡体与待测管道过盈配合,保证管道检测清管器的前后端存在并保持一定的压差,使得管道检测清管器稳定运行。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道检测清管器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做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道检测清管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道检测清管器的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道检测清管器一次发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道检测清管器一次发泡后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道检测清管器一次发泡后的左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道检测清管器的第一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发泡体组件的单层发泡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泡体组件的单层发泡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腔体;12:第一端盖;121:过线通道;122:端盖本体;123:安装环;124:过线孔;125:第一连接孔;13:第二端盖;131:牵引拉环;

2:发泡体组件;21:安装槽;22:引导斜面;23:单层发泡体;231:第一子发泡体;232:第二子发泡体;

3:传感器;

4:导线;

5:密封胶;

6:导线密封塞;

7:电连接器;

81:第一紧固螺钉;82:第一密封圈;

91:第二紧固螺钉;92:第二密封圈;

10:待测管道;

20:楔形件。

具体实施方式

长期运行的油气管道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堵塞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输送介质的泄露,进而带来经济的损失和环境的污染。因此对管道的清理和疏通是必不可少的。清管器则是管道清理的重要设备,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形成一种具备管道内检测功能的检测清管器。

通常,检测清管器多采用聚氨酯发泡体作为载体包裹在清管器本体外侧,但这类型的清管器发泡体单一,硬度相同,导致通过性受限;并且,传感器通过安装支架安装在清管器本体上,传感器布置难度大,致使对管内状况测量的功能少,不利于其推广使用。因此,亟需研制一种新型柔性清管器,解决现有清管器柔性不够、检测功能简单的难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道检测清管器,该管道检测清管器以多层发泡体包裹清管器本体,其硬度不一,柔性好,利用不同层发泡体的外形尺寸和安装槽或安装柱调节传感器的空间分布位置,可替代刚性骨架支撑,容易通过曲率半径较小的弯头管道,传感器可以安装在发泡体上,提高了传感器搭载能力,增强清管器的检测功能。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道检测清管器包括:清管器本体以及设置在清管器本体外侧的发泡体组件2;发泡体组件2包括至少两层依次套设的发泡体,且其中至少一层发泡体与其他发泡体的材质和/或密度不同;最外层发泡体与待测管道10过盈配合。

其中,清管器本体具有容纳腔,其内部安装有控制器、电池、存储器等,控制器用于接收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并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控制器还可以将处理后的检测数据存储在存储器内。电池为控制器、存储器、传感器等电子器件供电。清管器本体可以包括筒体以及密封连接在筒体两端的端盖,如此形成密封的容纳腔;或者,清管器本体还可以包括壳体和密封门,壳体的侧面具有开口,密封门密封安装在开口上,如此形成密封胶的容纳腔。当然,清管器本体还可以是其他结构。

在清管器本体的外侧设置有发泡体组件2,发泡体组件2包括至少两层发泡体,且至少两层发泡体依次套设。发泡体组件2可以包括两层、三层、四层等多层发泡体,且多层发泡体依次套设。以发泡体组件2包括三层发泡体为例进行说明,为方便描述,最靠近清管器本体的发泡体为第一发泡体,最靠近油气管道的发泡体为第二发泡体,第一发泡体和第二发泡体中间的发泡体为第三发泡体,第一发泡体包覆在清管器本体的外侧,第三发泡体包覆在第一发泡体外侧,第二发泡体包覆在第三发泡体的外侧。

其中至少一层发泡体与其他发泡体的材质和/或密度不同,即,其中至少一层发泡体与其他发泡体的材质不同,或者,密度不同,或者,材质和密封均不同。以发泡体组件包括两层发泡体,即第一发泡体和第二发泡体为例,第一发泡体与第二发泡体的材质不同,此时,第一发泡体和第二发泡体密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或者,第一发泡体和第二发泡体的密度不同,此时,第一发泡体和第二发泡体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或者,第一发泡体和第二发泡体的材质和密封均不相同。

其中至少一层发泡体与其他发泡体的材质不同,例如,第一发泡体的材质与其他发泡体的材质不同,或者,第二发泡体的材质与其他发泡体的材质不同,或者,第三发泡体的材质与其他发泡体的材质不同。其中,发泡体组件2中一层发泡体可以是聚苯乙烯发泡体、聚氨酯发泡体、聚氯乙烯发泡体、聚乙烯发泡体、脲甲醛发泡体、酚醛发泡体中的至少一种。例如,第一发泡体为聚苯乙烯发泡体,第二发泡体和第三发泡体可以为聚苯乙烯发泡体以外的任意材质的发泡体,也可以是聚苯乙烯。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各层发泡体的材质各不相同,例如,第一发泡体为聚苯乙烯发泡体,第二发泡体为聚氨酯发泡体,第三发泡体为聚氯乙烯发泡体。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成本、各个发泡体之间的连接性、柔性需求等设置各层发泡体的材质。

最外层发泡体与待测管道10过盈配合,即,最外层发泡体为圆柱形结构,且最外层发泡体与待测管道10过盈配合,如此使得管道检测清管器的前后端介质存在压差而向前移动,过盈配合保证管道检测清管器的前后端保持一定的压差,使得管道检测清管器稳定运行。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最外层发泡体的外径为待测管道10内径的101%-120%,如此可以避免最外层发泡体的外径过小而不能与待测管道10过盈配合,还可以避免最外层发泡体的外径过大而不能装配至待测管道10内。

需要理解的是,除了最外层发泡体为圆柱形结构,其他层的发泡体横截面可以是三角形、矩形、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状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发泡模具、加工的便利性、嵌套的稳定性等进行设置。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两层发泡体之间设置通过发泡工艺连接在一起,即,利用模具一层层的发泡形成多层发泡体组件2,如此使得发泡体组件2的加工简单方便。

在其中另外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两层发泡体之间粘接在一起,即,利用模具单独加工多个发泡体再一层层的粘接起来,如此使得,多个模具可以同时进行发泡,然后进行粘接组装形成发泡体组件2,有利于批量化生产。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道检测清管器,可以应用在多种管道中,例如,油气管道、热力管道、供水管道等,本实用新型对管道检测清管器的应用场景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道检测清管器,包括清管器本体以及设置在清管器本体外侧的发泡体组件;其中,发泡体组件包括至少两层依次套设的发泡体,并且其中至少一层发泡体与其他发泡体的材质或/或密度不同,如此使得,发泡体组件的发泡体硬度不相同,柔性存在差异,有利于提高管道检测清管器的通过性,更容易通过一些弯曲度较大的管道,降低管道检测清管器卡堵的风险。并且,最外层发泡体与待测管道过盈配合,保证管道检测清管器的前后端存在并保持一定的压差,使得管道检测清管器稳定运行。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照图3,本实施例管道检测清管器还包括多个传感器3;所有的传感器3均安装在同一层发泡体上;或者,传感器3安装在不同层的发泡体上。

其中,传感器3可以为以下传感器的一种或者多种:形变传感器、力传感器、图像传感器、声传感器、磁传感器、位置传感器、光传感器、管径测量传感器。例如,为了检测待测管道径向不同位置的变形,形变传感器设置有多个,且多个形变传感器沿待测管道的周向间隔设置在同一发泡体层上;再例如,发泡体组件2上可以设置有形变传感器以检测待测管道的形变,同时发泡体2上还可以设置有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待测管道的压力而判断待测管道的形变。此外,图像传感器用于检测待测管道内的图像,声传感器用于检测管道泄漏形成的声发射信号,磁传感器用于检测管道内壁的裂纹、腐蚀坑等缺陷,位置传感器用于确定管道检测清管器在待测管道内的位置,光传感器通过发射激光在管道内壁的反射状态用于检测管壁结蜡、变形等情况,管径测量传感器用于检测待测管道的内径。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道检测清管器上的传感器3不限于上述所列出的传感器类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检测的数据进行设置。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多个传感器3提高管道检测清管器的功能,进而提高管道检测清管器的检测功能。

为了安装传感器3,发泡体上设置有安装传感器3的安装槽21和/或安装柱。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发泡体上设置有安装槽21,使得传感器3安装在安装槽21内。其中,安装槽21可以是圆形槽、方形槽或者不规则形状的槽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传感器3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发泡体上设置有安装柱,使得传感器3安装在安装柱上。其中,安装柱可以是圆柱、棱柱或者不规则形状的柱体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传感器3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发泡体上既设置有安装槽21,又设置有安装柱,分别安装不同安装需要的传感器3。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传感器3的类型、数量设置安装槽21和安装柱的具体结构以及数量。当然,对于一些传感器3,其可以直接粘贴在发泡体的表面。

此外,安装槽21和安装柱可以是在发泡体进行发泡工艺时,通过设置模具发泡形成,如此使得安装槽21和安装柱的加工简单方便、效率高。或者,安装槽21和安装柱在加工完发泡体后在发泡体表面加工形成,如此有利于提高安装槽21和安装柱加工的灵活性,还有利于降低发泡模具的复杂度,从而降低模具开发成本。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有的传感器3均安装在同一层发泡体上,例如,所有的传感器3均安装在最外层发泡体上;又例如,所有的传感器3安装在中间层的发泡体上。如此使得,传感器3的安装更加便利,而且,在同一层发泡体层上加工安装槽21和/或安装柱,简单方便,效率高。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感器3安装在不同层的发泡体上,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具体类型传感器的需要进行设置。不同的传感器与待测管道内壁之间的距离不一致,例如,力传感器与待测管道内壁之间的距离可以较大,以避免力过大损坏力传感器;再例如,磁传感器与待测管道内壁的距离可以较小,避免磁传感器与待测管道内壁距离太大而导致检测不准;又例如,超声传感器的感知元件与待测管道内壁接触,避免发泡体组件2影响声波传递。

本实用新型利用不同层发泡体的外形尺寸和安装槽或安装柱调节传感器的空间分布位置,可替代刚性骨架支撑,其更容易通过一些弯曲度较大的管道,进一步降低管道检测清管器卡堵的风险。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传感器3安装在发泡体组件2的内部时,即,在传感器3的外侧还设置发泡体时,由于发泡过程中的发泡液温度在80-100摄氏度之间,所以发泡液并不会损坏传感器。

传感器3可以安装在发泡体组件2的任意位置,在一种优选地实现方式中,每个传感器3在最外层发泡体的径向和轴向的位置均不相同,即,所有传感器3在最外层发泡体的径向和轴向上均不重叠。例如,参照图3和图5,当所有传感器3位于同一层发泡体的同一周向上时,多个传感器3沿发泡体的周向间隔设置,避免任意两个传感器在最外层发泡体的径向重叠。本实施例如此设置,可以避免多个传感器3之间互相影响检测的精准度。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传感器3的检测精度,当传感器3设置在最内层发泡体上,最内层发泡体的外表面距离待测管道的内表面的径向距离为30-40mm,此时,最内层发泡体为圆柱形,如此有利于提高传感器3检测精度。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传感器的类型及敏感程度设置最内层发泡体的外径。当然,最内层发泡体的形状并不限于圆柱形,最内层发泡体的横截面还可以是三角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状等。

参照图4至图6,本实施例中,清管器本体包括腔体11、与腔体11第一端密封连接的第一端盖12以及与腔体11第二端密封连接的第二端盖13,第一端盖12、腔体11以及第二端盖13形成密封安装空间,密封安装空间内设置有控制器;第一端盖12上设置有过线通道121,导线4的第一端与控制器电连接,导线4的第二端穿过过线通道121与传感器3电连接。

腔体11可以是圆柱形结构、棱柱结构等,优选地,腔体11为圆柱形结构。腔体11为两端开口的桶型结构,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腔体11的第一端可以是前进端,即,腔体11的第一端为管道检测清管器向前行进时的一端,此时,腔体11的第二端为后端。或者,腔体11的第一端为后端,此时,腔体11的第二端为前端,即,腔体11的第二端为管道检测清管器向前行进时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盖12上形成有填充槽和过线通道121,此时,腔体11的第二端作为前进端,传感器3安装在发泡体组件2靠近腔体11第二端的位置,有利于传感器3的布线以及方便导线4的拆装。

腔体11的第一端与第一端盖12密封连接,例如,腔体11的第一端与第一端盖12法兰连接,且腔体11的第一端与第一端盖12之间设置有密封垫;再例如,腔体11的第一端与第一端盖12螺纹连接,且腔体11的第一端与第一端盖12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腔体11的第二端与第二端盖13密封连接,例如,腔体11的第二端与第二端盖13法兰连接,且腔体11的第二端与第二端盖13之间设置有密封垫;再例如,腔体11的第二端与第二端盖13螺纹连接,且腔体11的第二端与第二端盖13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在本实施例中,清管器本体包括腔体以及分别与腔体两端密封连接的第一端盖、第二端盖,且第一端盖上形成有填充槽和过线通道,如此使得清管器本体的结构简单,方便清管器本体的容纳腔内安装控制器、电池等电子器件。

进一步地,第一端盖12包括端盖本体122以及设置在端盖本体122外侧的安装环123,过线通道121设置在端盖本体122上,且过线通道121位于安装环123内;安装环123和安装环123内的部分端盖本体122形成填充槽;端盖本体122与腔体11密封连接。

其中,端盖本体122的内侧指的是其朝向腔体11的一侧,端盖本体122的外侧指的是其背离腔体11的一侧。安装环123位于端盖本体122的外侧,且安装环123与端盖本体122为一体成型的一体件。安装环123可以是圆环、椭圆形环、多边形环或者不规则形状环状结构等。过线通道121设置在端盖本体122上,且过线通道121位于安装环123内,安装环123和安装环123内的部分端盖本体122形成填充槽,填充槽内填充密封胶5,密封过线通道121,避免油气管道内的油气等进入清管器本体内而腐蚀清管器本体内的电子器件,如此有利于提高管道检测清管器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安装环123的外侧,端盖本体12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125,且多个第一连接孔125沿安装环123周向间隔设置;腔体11的第一端设置有多个与第一连接孔125相对的第一螺纹孔;端盖本体122和腔体11的第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82;本实施例管道检测清管器还包括多个第一紧固螺钉81,第一紧固螺钉81穿过第一连接孔125与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

端盖本体122为圆盘结构,安装环123为圆环结构,且安装环123与端盖本体122同轴。在安装环123的外侧,端盖本体12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125,且多个第一连接孔125沿安装环123周向间隔设置。在安装环123的内侧设置有过线通道121。

腔体11的第一端设置有多个第一螺纹孔,且第一螺纹孔与第一连接孔125一一对应,即,第一螺纹孔与第一连接孔125的数量相同,且第一螺纹孔与第一连接孔125的位置相对。

本实施例中,端盖本体122和腔体11的第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82,且第一紧固螺钉81穿过第一连接孔125与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如此实现腔体11与第一端盖12的密封连接,连接方式简单、密封可靠。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照图6,安装环123上设置有多个过线孔124,且多个过线孔124沿安装环123的周向间隔设置;本实施例管道检测清管器还包括至少一个导线密封塞6,导线密封塞6安装在过线孔124内;导线4穿过导线密封塞6、过线通道121与控制器电连接。

安装环123上设置的过线孔124可以根据传感器3的数量以及导线4的数量等进行设置。过线孔124沿安装环123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过线孔124可以是圆孔,过线孔124还可以是t型孔,过线孔124的形状根据导线密封塞6的结构进行设置。导线密封塞6安装在过线孔124内,以使导线4通过导线密封塞6后穿过过线通道121与控制器电连接。其中,导线密封塞6可以是现有的导线密封塞结构。

为了方便过线孔124的加工,安装环123的外侧面形成多边形侧面,每个侧面加工一个过线孔124。当然,安装环123的内侧面可以为圆环面。安装环123的外侧面指的是背离其中心轴线的侧面,安装环123的内侧面指的是朝向其中心轴线的侧面。

在本实施例中,管道检测清管器通过在安装环上设置多个过线孔,使得导线经过过线孔进入过线通道内,避免导线直接进入过线通道时导线与安装环摩擦而损坏导线。并且,导线通过导线密封塞安装在过线孔内,进一步提高导线的密封性。

此外,为了防止在发泡体组件2发泡时,最靠近清管器本体的发泡体的长度可以稍大于腔体11的长度,但应保证第一端盖12暴露在发泡体组件2的外侧,为传感器3和导线4的布置提供便利和空间。

继续参照图4,本实施例管道检测清管器还包括安装在过线通道121内的电连接器7,导线4通过电连接器7与控制器电连接。其中,电连接器7可以是航空插头等现有的电连接器结构,且过线通道121的形状根据选用的电连接器7的结构进行设置。

本实施例通过在过线通道内设置电连接器,并使得导线通过电连接器与控制器电连接,如此有利于对过线通道进行密封,还方便导线和传感器的拆卸拔插。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继续参照图4,端盖本体122的外端面朝向第二端盖13凹陷形成凹槽,且凹槽与安装环123相对;过线通道121位于凹槽的底壁。如此使得,安装环123以及凹槽形成填充槽,有利于增大填充槽的容积,以填充更多的密封胶5,进一步提高过线通道121的密封性。

继续参照图4,第二端盖13为圆盘结构,且第二端盖13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且多个第二连接孔沿第二端盖13的周向间隔设置;腔体11的第二端设置有多个与第二连接孔相对的第二螺纹孔;第二端盖13和腔体11的第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92;本实施例管道检测清管器还包括多个第二紧固螺钉91,第二紧固螺钉91穿过第二连接孔与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

第二端盖13为圆盘结构,在第二端盖13的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且多个第二连接孔沿第二端盖13周向间隔设置。腔体11的第二端设置有多个第二螺纹孔,且第二螺纹孔与第二连接孔一一对应,即,第二螺纹孔与第二连接孔的数量相同,且第二螺纹孔与第二连接孔的位置相对。

本实施例中,第二端盖13和腔体11的第二端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92,且第二紧固螺钉91穿过第二连接孔与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如此实现腔体11与第二端盖13的密封连接,连接方式简单、密封可靠。

进一步地,第二端盖13上设置有牵引拉环131,用于牵引管道检测清管器。其中,牵引拉环131可以焊接在第二端盖13上,或者,第二端盖13上设置有螺纹孔,牵引拉环131的设置有与螺纹孔螺纹连接的螺柱,即,牵引拉环131还可以与第二端盖13螺纹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泡体组件2的前端设置有引导斜面22。具体参照图1,每层发泡体的前端均设置有斜面,且每层发泡体的斜面倾斜角度一致,所有层发泡体的斜面形成一个圆锥面,即,引导斜面22,如此有利于管道检测清管器行进。引导斜面22的倾斜角度可以是30度、45度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发泡体组件2包括至少两层发泡体,参照图7和图8,发泡体组件2的单层发泡体23的加工方式可以有多种。

例如,参照图7,单层发泡体23包括两个子发泡体,即,第一子发泡体231和第二子发泡体232。第一子发泡体231和第二子发泡体232围合形成圆形的单层发泡体23,且第一子发泡体231和第二子发泡体232的端面设置有凹凸结构,方便第一子发泡体231和第二子发泡体232的装配和定位。

第一子发泡体231在发泡时,其内部可以设置有楔形件20,加速第一子发泡体231的发泡液凝固成型,还有利于防止相邻两层的单层发泡体23之间转动。其中,楔形件20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者不规则形状等。楔形件20可以设置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等多个,多个楔形件20可以设置在第一子发泡体231的任意位置,例如,多个楔形件20沿半圆环状的第一子发泡体231的周向间隔设置。

第二子发泡体232在发泡时,其内部可以设置有楔形件20,加速第二子发泡体232的发泡液凝固成型,还有利于防止相邻两层的单层发泡体23之间转动。其中,楔形件20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者不规则形状等。楔形件20可以设置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等多个,多个楔形件20可以设置在第二子发泡体232的任意位置,例如,多个楔形件20沿半圆环状的第二子发泡体232的周向间隔设置。

再例如,参照图8,单层发泡体23为圆环结构,且其内部可以设置有楔形件20,加速单层发泡体23的发泡液凝固成型,还有利于防止相邻两层的单层发泡体23之间转动。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和图8中示出的单层发泡体23结构中,传感器3可以安装在单层发泡体23中,传感器3还可以安装在楔形件20中,如此有利于提高传感器30安装的灵活性。

并且,楔形件20可以是聚苯乙烯发泡体、聚氨酯发泡体、聚氯乙烯发泡体、聚乙烯发泡体、脲甲醛发泡体、酚醛发泡体中的至少一种,楔形件20也可以由其他材质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以上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