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闭式污水生化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03531发布日期:2021-01-12 07:38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闭式污水生化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闭式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好氧生化处理是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通常是在生化池中引入污水、接种微生物的污泥和空气,在适当的温度和氧含量下微生物生长繁殖,降解消耗有机物。基本流程是如图1所示,其中:a为缺氧厌氧区,用于水解和反硝化。或置于前端,或置于后端,或前后端均设置;池中或有填料供微生物附着,设有搅拌机促使反应传质均匀;o为好氧生化池常称为好氧区或曝气区,通常为敞开式浅池系统,以利曝气;内置曝气装置,有外置鼓风机供气;二沉池将生化池混合液沉淀澄清,出水或经深度处理外排;沉淀污泥通过污泥回流泵部分外排,部分回流至曝气池。

存在问题是:1、生化池水力停留时间很长,一般生活污水需要数小时,工业污水需要数日,致使占地面积巨大;二沉池是浅池结构,占地面积同样比较大;2、池面巨大,导致废气外溢,面源空气污染严重;3、池面巨大,导致水流短路,传质不均,曝气很快溢出,气、液、固(微生物)接触时间短,充氧及生化效率低下;4、池面巨大,相应的散热大、不利保温,尤其寒冷地区,致使生化过程停滞;5、各处理单元的布置为平面叠加,未能充分利用空间。

中国专利文献cn102583736b公开了一种活性污泥与生物膜复合循环流污水生化处理工艺和装置,其生化池包括缺氧区、厌氧区和活性污泥与生物膜协同处理区,在活性污泥与生物膜协同处理区通过推流曝气形成循环水流,实现无泵内循环,与传统技术相比有很大改进。但该技术方案的自循环只存在于活性污泥与生物膜协同处理区,并没有实现全流程的生化流程的循环;而且,整个生化池仍是传统的开放性池体,存在vocs废气无组织排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密闭式的,缺氧、厌氧、好氧全生化流程循环的闭式污水生化处理装置,该装置环保安全,实现缺氧、厌氧、好氧的全生化流程循环,可提高生化效率、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闭式污水生化处理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闭式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包括封闭的罐体;所述罐体内设置内环,所述内环的下侧设置导流伞;所述内环的底部与导流伞之间在竖直方向上具有间隙,所述导流伞与罐体的内壁之间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间隙;

所述导流伞的上侧区域内,在内环内侧、内环外侧与封闭罐体之间形成两个分区,分别为好氧区、缺氧厌氧区,所述导流伞的下侧区域形成沉淀区;所述缺氧厌氧区包括上部的缺氧区及下部的厌氧区,缺氧区的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向厌氧区;

所述好氧区内设置深水浅曝单元,所述深水浅曝单元与厌氧区连通,且与罐体外的气源连通,用于形成压差使厌氧区的污水回流至好氧区,进而使污水在缺氧区、厌氧区、好氧区之间回流;

所述好氧区内还设置污泥回流单元,所述污泥回流单元与沉淀区连通,且与罐体外的气源连通,用于抽取沉淀区的污泥回流至好氧区并曝气活化污泥;

所述沉淀区内设置水力旋流单元,所述水力旋流单元与罐体底部的排泥口配合将污泥排出;

所述罐体上设有污水进水口、净化水出水口,所述污水进水口连通至好氧区或缺氧区;所述导流伞的顶端与净化水出水口连通,用于排出位于导流伞伞面以下、水力旋流单元以上的澄清处理水。

优选的,所述深水浅曝单元包括在好氧区内一体连接的曝气提升管、强力管道曝气管,所述曝气提升管沿竖直方向设于导流伞的上侧且与厌氧区连通,所述强力管道曝气管在水平面内与罐体外的气源连接,通过对好氧区曝气形成的压差作用下使污水缺氧区、厌氧区、好氧区之间循环。

优选的,所述污泥回流单元包括一体设置的曝气提升管及强力管道曝气管,所述曝气提升管的一端位于沉淀区内、另一端位于好氧区内,所述强力管道曝气管与罐体外的气源连接,通过对好氧区曝气在压差作用下使沉淀区的污泥回流至好氧区。

优选的,所述水力旋流单元包括设在罐体外部的推流泵,靠近罐体底部内壁设置的吸水环管以及靠近罐体底部中间设置的喷水环管;所述吸水环管与推流泵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喷水环管与推流泵的出口端连接;所述吸水环管、喷水环管上分别布设管嘴,用于形成环向水流;

所述排泥口设于罐体底部的中心处,与环向水流的中心相对。

进一步的,所述吸水环管、喷水环管上的喷嘴倾角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罐体的底部设为倒锥形,所述排泥口设于锥底。

优选的,所述导流伞下侧的伞面内设置催化剂床层,所述催化剂床层的下侧还设置臭氧进气管,用于在导流伞下侧的伞面内形成臭氧催化氧化反应区。

进一步的,所说导流伞的顶部内置生物炭净化单元,所述生物炭净化单元与导流伞的顶部连通,用于臭氧催化氧化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吸附处理;且所述净化水出水口与所述生物炭净化单元的出口连通。

优选的,所说好氧区、缺氧区及厌氧区均设置固定或浮动式的填料或催化剂。

优选的,所述罐体的顶部设置排气口。

优选的,所述深水浅曝单元的气水比控制为(3~10):1。

优选的,所述厌氧区的缺氧、厌氧混合污水的回流比控制为(5~25):1。

优选的,所述污泥回流单元的气水比控制为(1.5-4):1。

优选的,所述沉淀区中污泥的回流比控制为(0.5-3):1。

本实用新型利用上述装置还可以提供一种闭式污水生化处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将原污水引入封闭罐体内位于导流伞上侧的缺氧区或好氧区,在深水浅曝单元的曝气作用下,好氧区水中空气含量增加,密度降低,在好氧区和缺氧区、厌氧区之间造成压差,使污水形成立体循环流动,缺氧区的缺氧污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溶氧减少,至缺氧厌氧区的下部变为厌氧区进行厌氧生化,厌氧区的厌氧污水回流进入好氧区进行曝气,以对污水进行缺氧-厌氧-好氧的生化处理;

经缺氧-厌氧-好氧生化处理后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沉降,进入封闭罐体内位于导流伞下侧的沉淀区对进行沉淀澄清,在导流伞顶端得到的澄清净化水从净化水出水口排出;污水中的含固部分则沉积于沉淀区的下部形成污泥,一部分污泥通过污泥回流单元抽取部分沉淀区的污泥回流到好氧区,充分溶入空气,使污泥活化,对好氧区污水进行好氧生化处理;另一部分污泥在水力旋流单元形成的环向水流作用下,推动污泥向心移动,使污泥从罐体底部中心的排泥口排出。

优选的,生化处理的含固污水在重力作用下沉降,进入沉淀区后:

澄清水聚集在沉淀区上部的导流伞伞面下,臭氧进入罐内导流伞下设置的催化剂床层,在水力旋流单元的旋流推动下,在伞下缓慢扩散、移动,与澄清水充分接触,进行臭氧催化氧化处理;

在导流伞顶部内置生物炭净化单元,经臭氧催化氧化后产生少量开环断链小分子有机污染物及臭氧氧化尾气在密闭条件下进入生物炭净化单元,进一步深度净化处理;净化水由生物炭净化单元流出至净化水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能够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闭式污水生化处理装置通过在封闭式的罐体内设置内环和导流伞,进行缺氧厌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的分区,其中,内环的底部与导流伞的端部之间在竖直方向上具有间隙,使厌氧区与好氧区在导流伞上侧连通,导流伞的端部与罐体的内壁之间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间隙,使缺氧厌氧区或好氧区与沉淀区上下连通,从而缺氧区、厌氧区、与好氧区虽在功能上相互独立分区,但整体连通,通过在好氧区的曝气,可以降低好氧区的密度而在封闭罐体内形成立体循环流动。从而,本实用新型装置通过深水浅曝,携气循环,使罐体内的水流状态稳定,气、液、固接触充分,实现了密闭式的缺氧、厌氧、好氧全生化流程循环,明显提高生化处理效率;并且,极大地减少占地,增加了生化池深度,在空间下部叠加沉淀池,占地面积不足现有工艺的1/4。

2)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中,通过将原污水引入封闭罐体内的缺氧区或好氧区,利用深水浅曝单元对污水充分溶入空气,使好氧区氧含量达到需要的程度,在曝气作用下,形成罐体内缺氧区、厌氧和好氧区自适应的立体循环流动,使缺氧区污水下流至厌氧区、厌氧污水回流至好氧区进行曝气,实现对污水进行缺氧-厌氧-好氧的生化处理;罐体内的污水在经过缺氧、厌氧、曝气条件下的生化处理后进入沉淀区,在导流伞下的沉淀区沉降,在导流伞顶部得到的澄清净化水从净化水出水口排出;同时,固体污泥在重力作用下下沉,沉积于沉淀区下部的部分污泥通过污泥回流单元抽取到好氧区,充分溶入空气,使污泥活化,对好氧区污水进行好氧生化处理;沉积于罐体底部的污泥经水力旋流单元从排泥口排出。从而在封闭的罐体内完成对污水的生化处理,使得生化过程均匀、稳定、持久、高效。

3)本实用新型中好氧区与缺氧厌氧区的位置可以任意对换,污水进水口可连接管道将原污水引入缺氧区和/或好氧区的任意位置,通过形成缺氧区、厌氧和好氧区自适应的立体循环流动,以在罐体内形成缺氧-厌氧-曝气、曝气-缺氧-厌氧、缺氧-厌氧-曝气等交替循环延时生化系统,使处理液回流充分,使得生化过程均匀、稳定、持久,从而更加高效,且能够适应不同水质处理的需要。

4)本实用新型在封闭的罐体中还可以集成高级氧化深度处理,经伞内设置的催化剂床层进行臭氧催化氧化反应处理;经臭氧催化氧化处理后的污水进入生物炭净化单元再做进一步的吸附及深度生化处理、进一步的深度氧化处理,实现三级污水处理能力,有效保证所排出的净化水的杂质去除率。同时不增加装置的占地面积,节省成本。

5)本实用新型采用封闭式罐体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可以消除面源废气污染,更加环保安全,而且投资减少,节省运行费用。此外,本实用新型不需要设置污水提升泵、也不需要布设大量的曝气装置(曝气头)及系统管道,无需大量的土建工程,经济性好,适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传统生化处理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闭式污水生化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注符号的含义如下:

1-罐体,10-排泥口,11-污水进水口,12-净化水出水口;13/14/15/16/17-开口,18-排气口;

2-内环;3-导流伞,30-臭氧进气管,31-生物炭净化单元;

4-深水浅曝单元,40-曝气提升管,41-强力管道曝气管;

5-污泥回流单元,50-曝气提升管,51-强力管道曝气管;

6-水力旋流单元,60-推流泵,61-吸水环管,62-喷水环管;

o-好氧区/曝气区;a-缺氧厌氧区;s-沉淀区。

h-生化池,h1-搅拌机,h2-曝气装置,h3-鼓风机;

l-二沉池,l1-污泥回流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如图2所示,为一种闭式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包括封闭的罐体1;所述罐体1内设置内环2,所述内环2的下侧设置导流伞3;所述内环2的底部与导流伞3之间在竖直方向上具有间隙,所述导流伞3与罐体1的内壁之间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间隙;

所述导流伞3的上侧区域内,在内环2内侧、内环2外侧与罐体1之间形成两个分区,分别为好氧区o、缺氧厌氧区a,所述导流伞3下侧区域形成沉淀区s;所述缺氧厌氧区a包括上部的缺氧区及下部的厌氧区,所述缺氧区的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向所述厌氧区;

所述好氧区o内设置深水浅曝单元4,所述深水浅曝单元4与厌氧区连通,且及罐体1外的气源连通,用于曝气形成压差使厌氧区的污水回流至好氧区o;

所述好氧区o内还设置污泥回流单元5,所述污泥回流单元5与沉淀区s连通,且与罐体1外的气源连通,用于抽取沉淀区s的污泥回流至好氧区,并曝气活化污泥;

所述沉淀区s内设置水力旋流单元6,所述水力旋流单元6与罐体1底部的排泥口10配合将污泥排出;

所述罐体1上设有污水进水口11、净化水出水口12,所述污水进水口11连通至好氧区o或缺氧区;所述导流伞3的顶端与净化水出水口12连通,用于排出位于导流伞3伞面以下、水力旋流单元5以上的澄清处理水。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封闭式的罐体1内设置内环2和导流伞3,进行缺氧厌氧区a、好氧区(或者称之为曝气区o)和沉淀区s的分区,其中,在缺氧厌氧区a内又根据空间内的上下关系,上部为缺氧区,缺氧区的缺氧污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同时越往下溶氧减少,至缺氧厌氧区的下部变为厌氧区;内环2的底部与导流伞3的端部之间在竖直方向上具有间隙,使厌氧区与好氧区o在导流伞3上侧连通,导流伞3的端部与罐体1的内壁之间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间隙,使缺氧厌氧区a或好氧区o与沉淀区s上下连通,从而缺氧厌氧区a、好氧区o与好氧区s虽在功能上相互独立分区,但整体连通。通过将原污水引入封闭罐体1内的缺氧区和/或好氧区o,利用深水浅曝单元4对污水充分溶入空气,使好氧区o氧含量达到需要的程度,在曝气作用下,好氧区o水中空气含量增加,密度降低,在好氧区o和厌氧区a之间造成压差,结合图2中位于导流伞上侧的箭头所示,形成罐体1内缺氧区、厌氧区和好氧区o自适应的立体循环流动,使厌氧区污水被抽取至好氧区o进行曝气,实现对污水进行缺氧-厌氧-好氧的生化处理;罐体1内的污水在经过缺氧、厌氧、曝气条件下的生化处理后进入沉淀区s,在导流伞3下的沉淀区s沉降,在导流伞3顶端得到的澄清净化水从净化水出水口12排出;同时,固体污泥在重力作用下下沉,沉积于沉淀区s下部的部分污泥通过污泥回流单元5抽取回流到好氧区o,充分溶入空气,使污泥活化,对好氧区o污水进行好氧生化处理;沉积于罐体1底部的污泥经水力旋流单元6从排泥口排出。从而在封闭的罐体1内完成对污水的生化处理,使得生化过程均匀、稳定、持久、高效。

此外,好氧区o与缺氧厌氧区a的位置可以任意对换。其中的污水进水口10可连接管道将原污水引入缺氧区和/或好氧区o的任意位置,通过形成缺氧区、厌氧和好氧区自适应的立体循环流动以在罐体1内形成缺氧-厌氧-曝气、曝气-缺氧-厌氧、缺氧-厌氧-曝气-缺氧-厌氧等交替循环延时生化系统,使处理液回流充分,使得生化过程均匀、稳定、持久,从而更加高效,且能够适应不同水质处理的需要。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如图2所示,为一种闭式污水生化处理装置,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深水浅曝单元4包括在好氧区o内一体连接的曝气提升管40、强力管道曝气管41,所述曝气提升管40设于导流伞3的上侧且与好氧区o和厌氧区连通,所述强力管道曝气管41与罐体1外的气源连接,通过对好氧区o曝气形成的压差作用下使厌氧区的污水回流至好氧区o。

本实施例中,通过深水浅曝单元4中的强力管道曝气管41引入外部气源,使气体进入曝气提升管40中,并在好氧区o溢出,对好氧区o进行曝气,使水中空气含量增加,密度降低,从而在厌氧区与好氧区o之间形成压差,促进缺氧区、厌氧区与好氧区o的立体循环流动。并且,使好氧区o氧含量达到需要的程度,从而对污水进行充分的生化处理。其中,强力管道曝气管41通过罐体1上的开口13与外部的气源连通。优选的,所述曝气提升管40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强力管道曝气管41在水平面内与罐体1外的气源连接。

作为优选的另一实施例,所述污泥回流单元5包括一体设置的曝气提升管50及强力管道曝气管51,所述曝气提升管50的一端位于沉淀区s内、另一端位于好氧区o内,所述强力管道曝气管51与罐体1外的气源连接,通过对好氧区o曝气在压差作用下使沉淀区s的污泥回流至至好氧区o。

本实施例中,通过污泥回流单元5中的强力管道曝气管引入外部气源,使气体进入曝气提升管50中,并在好氧区o溢出对好氧区o进行曝气;同时,由于曝气提升管50中密度降低形成压差而抽取沉淀区s的污泥,并通过曝气充分溶入空气,使污泥活化后在好氧区o释放,从而增加生化处理的污泥浓度,提高生化处理效率。其中,强力管道曝气管51通过罐体1上的开口14与外部的气源连通。优选的,所述曝气提升管50沿竖直方向设置。

作为优选的另一实施例,所述水力旋流单元6包括设在罐体1外部的推流泵60,靠近罐体1底部内壁设置的吸水环管61以及靠近罐体1底部中间设置的喷水环管62;所述吸水环管61与推流泵60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喷水环管62与推流泵60的出口端连接;所述吸水环管61、喷水环管62上分别布设管嘴,用于形成环向水流;且所述排泥口10设于罐体1底部的中心处,与环向水流的中心相对。

本实施例中,在沉淀区s设置水力旋流单元6,结合图2中位于导流伞下侧的箭头所示,通过开启推流泵60,推流泵60通过进液管道与吸水环管61连通,通过吸水环管61上的管嘴吸取沉淀区s底部的污水;然后吸取的污水通过推流泵60的出液管道与喷水环管62连通,通过喷水环管62上的管嘴喷出,促使形成稳定的环向水流,推动污泥向心移动,从而经罐体1底部中心的排泥口10排出。

更优的,所述吸水环管61、喷水环管62上的喷嘴倾角相同。本实施例中吸水环管61、喷水环管62均布有相同倾角的管嘴,促进在推流泵60作用下形成环向水流,带动池水稳定旋流。在实际应用中,罐体1上有与推流泵60进、出液管道相连接的开口15、16。更优的,所述罐体1的底部设为倒锥形,所述排泥口10设于锥底。从而,便于在环向水流的作用下促使污泥向锥底移动,进而由锥底的排泥口10排出。

作为优选的另一实施例,所述导流伞3下侧的伞面内设置催化剂床层(图中未示出),所述催化剂床层的下侧还设置臭氧进气管30,用于在导流伞1下侧的伞面内形成臭氧催化氧化反应区。

本实施例中,利用导流伞3汇集澄清水,臭氧由外部供应,具体的,臭氧经罐体开口17进入罐内导流伞3下,在水力旋流单元6的旋流推动下,在导流伞3下缓慢扩散、移动,由于伞面的设置使臭氧没有溢出空间,也即臭氧在伞面下无法溢出,从而使臭氧与澄清水充分接触,实现对沉淀区s沉淀分离后澄清污水的深度催化氧化功能。

更优的,所说导流伞3的顶部内置生物炭净化单元31,所述生物炭净化单元31与导流伞3的顶部连通,用于对臭氧催化氧化后的污水进行吸附处理;且所述净化水出水口12与所述生物炭净化单元31的出口连通。其中,生物炭净化单元31为内置有生物炭的筒体。

本实施例中,在导流伞3顶部可以内置(在伞面下)生物炭净化单元31,经臭氧催化氧化的污水在此进行吸附处理,经臭氧催化氧化后产生少量开环断链小分子有机污染物及臭氧氧化尾气在密闭条件下进入内置的生物炭净化单元31,进一步深度净化处理。

作为优选的另一实施例,所述好氧区o和缺氧区、厌氧区均设置固定或浮动式的填料,从而进一步提高、强化反应效率。更优的,选用浮动式的填料,可选用pe材质的轮幅式流化填料或聚胺酯材质的多孔粒状流化填料。进一步更优的,轮幅式流化填料的比表面积为500-800m2/m3,聚氨酸多孔粒状流化填料比表面积为1500-3500m2/m3

作为优选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罐体1的顶部设置排气口18。从而,经此排气口18收集废气送至外部进行废气处理。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2所示,还可以提供一种闭式污水生化处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将原污水引入封闭罐体1内位于导流伞3上侧的缺氧区和/或好氧区o,在深水浅曝单元4的曝气作用下,好氧区o水中空气含量增加,密度降低,在好氧区o和厌氧区之间造成压差,造成立体循环流动,缺氧区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流进厌氧区,厌氧区的污水回流进入好氧区o进行曝气,以对污水进行缺氧-厌氧-好氧的生化处理;

经缺氧-厌氧-好氧生化处理后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沉降,进入封闭罐体内位于导流伞下侧的沉淀区s对进行沉淀澄清,在导流伞顶端得到的澄清净化水从净化水出水口排出;污水中的含固部分则沉积于沉淀区s的下部形成污泥,一部分污泥通过污泥回流单元5抽取部分沉淀区s的污泥回流到好氧区o,充分溶入空气,使污泥活化,对好氧区o污水进行好氧生化处理;另一部分污泥在水力旋流单元6形成的环向水流作用下,推动污泥向心移动,使污泥从罐体1底部中心的排泥口10排出。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原污水引入封闭罐体1内的缺氧区和/或好氧区o,利用深水浅曝单元4对污水充分溶入空气,使好氧区o氧含量达到需要的程度,在曝气作用下,好氧区o水中空气含量增加,密度降低,在好氧区o和厌氧区之间造成压差,形成罐体1内缺氧区、厌氧和好氧区自适应的立体循环流动,缺氧区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流进厌氧区,厌氧区的污水回流进入好氧区o进行曝气,以对污水进行缺氧-厌氧-好氧的生化处理;罐体1内的含固污水在经过缺氧-厌氧、曝气条件下的生化处理后进入沉淀区s,在导流伞3下的沉淀区s沉降,在导流伞3顶部得到的澄清净化水从净化水出水口12排出;同时,固体污泥在重力作用下下沉,沉积于沉淀区s下部的部分污泥通过污泥回流单元5抽取回流到好氧区,充分溶入空气,使污泥活化,同步对好氧区o污水进行好氧生化处理;沉积于罐体1底部的污泥经水力旋流单元6从排泥口10排出。从而在封闭的罐体1内完成对污水的生化处理,使得生化过程均匀、稳定、持久、高效。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生化处理的含固污水在重力作用下沉降,进入沉淀区s后:

澄清水聚集在沉淀区s上部的导流伞3伞面下,臭氧自臭氧进气管3进入罐内导流伞3下设置的催化剂床层,在水力旋流单元6的旋流推动下,在伞下缓慢扩散、移动,与澄清水充分接触,进行臭氧催化氧化深度处理;

在导流伞3顶部设置生物炭净化单元31,经臭氧催化氧化处理后的污水进入生物炭净化单元31进行吸附处理,经臭氧催化氧化后产生少量开环断链小分子有机污染物及臭氧氧化尾气在密闭条件下进入内置或外置的生物炭净化单元31,进一步深度净化处理;净化水由生物炭净化单元31流出至净化水出水口12。

本实施例利用沉淀区s上部的导流伞3集聚澄清水,经伞内设置的催化剂进行臭氧催化氧化深度净化处理;经臭氧催化氧化处理后的污水进入生物炭净化单元31再做进一步的吸附处理、进一步的深度净化处理,有效保证所排出的净化水的杂质去除率。

作为优选的另一实施例,所述深水浅曝单元4的气水比控制为(3~10):1;所述厌氧区中的缺氧、厌氧混合污水的回流比控制为(5~25):1。其中,缺氧、厌氧混合污水的回流比是指缺氧、厌氧混合污水回流量与罐体污水进水量的比值。

作为优选的另一实施例,控制立体循环流动的速度在0.3~0.95m/s。

作为优选的另一实施例,所述污泥回流单元5的气水比控制为(1.5-4):1,控制沉淀区s中污泥的回流比为(0.5-3):1。其中,污泥的回流比是污泥的回流量与与罐体污水进水量的比值。

利用上述实施例,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形成如下应用例:

对比例1

原料:流量100m3/day,指标:cod1500mg/l,bod700mg/l,氨氮65mg/l,总氮80mg/l。

采用传统装置及工艺:a/o生化池+气浮+臭氧催化氧化

装置占地面积:1200m2,vocs废气无组织排放量约为1000m3/day。

处理后出水:cod50mg/l,氨氮15mg/l,总氮30mg/l。

应用例1

原料与对比例1相同。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闭式生化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如下步骤:

将原污水引入封闭罐体1内位于导流伞3上侧的缺氧区或好氧区o,在深水浅曝单元4的曝气作用下,好氧区o水中空气含量增加,密度降低,在好氧区o和厌氧区之间造成压差,造成立体循环流动,缺氧区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流进厌氧区,厌氧区的污水回流进入好氧区o进行曝气,以对污水进行缺氧-厌氧-好氧的生化处理;

经缺氧-厌氧-好氧生化处理后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沉降,进入封闭罐体1内位于导流伞3下侧的沉淀区s对进行沉淀澄清:

澄清水聚集在沉淀区s上部的导流伞3伞面下,臭氧自臭氧进气管3进入罐内导流伞3下设置的催化剂床层,在水力旋流单元6的旋流推动下,在伞下缓慢扩散、移动,与澄清水充分接触,进行臭氧催化氧化处理;在导流伞3顶部设置生物炭净化单元31,经臭氧催化氧化后产生少量开环断链小分子有机污染物及臭氧氧化尾气在密闭条件下进入内置或外置的生物炭净化单元31,进一步深度净化处理;净化水由生物炭净化单元31流出至净化水出水口12;

污水中的含固部分则沉积于沉淀区s的下部形成污泥,一部分污泥通过污泥回流单元5抽取部分沉淀区s的污泥回流到好氧区o,充分溶入空气,使污泥活化,对好氧区o污水进行好氧生化处理;另一部分污泥在水力旋流单元6形成的环向水流作用下,推动污泥向心移动,使污泥从罐体1底部中心的排泥口10排出。

其中,控制深水浅曝单元4的曝气气水比为4:1,缺氧、厌氧污水的回流比15:1,立体循环流速在0.4m/s,臭氧催化氧化的液时空速4h-1,污泥回流单元的气水比为3:1,污泥的回流比2.5:1。

装置占地面积:260m2,vocs废气无组织排放量为0。

处理后出水:cod小于35mg/l,氨氮5mg/l,总氮15mg/l。

应用例2

原料与对比例1相同。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闭式生化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同应用例1的步骤。不同之处仅在于:

其中,控制深水浅曝单元4的曝气气水比为5:1,缺氧、厌氧污水回流比18:1,循环流速在0.5m/s,臭氧催化的液时空速4h-1,污泥回流单元的气水比为3:1,污泥的回流比为2:1。

装置占地面积:260m2,vocs废气无组织排放量为0。

处理后出水:cod30mg/l,氨氮5mg/l总氮小于12mg/l。

应用例3

原料与对比例1相同。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闭式生化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同应用例1的步骤。不同之处仅在于:

其中,控制深水浅曝单元4的曝气气水比为6:1,缺氧、厌氧污水回流比18:1,循环流速在0.6m/s,臭氧催化氧化的液时空速4h-1,污泥回流单元的气水比为3:1,污泥的回流比为3:1。

装置占地面积:260m2,vocs废气无组织排放量为0。

处理后出水:cod26mg/l,氨氮3mg/l总氮小于7mg/l。

对比例2

原料:流量150m3/day,指标:cod1000mg/l,bod550mg/l,氨氮60mg/l,总氮70mg/l。

采用传统工艺:a/o生化池+二沉池+高效气浮池+臭氧催化氧化池装置占地面积:1200m2,vocs废气无组织排放量约为1200m3/day。

处理后出水:cod:45mg/l,氨氮:13mg/l,总氮:25mg/l。

应用例4

原料与对比例2相同。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闭式生化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同应用例1的步骤。不同之处仅在于:

其中,控制深水浅曝单元4的曝气气水比为4:1,缺氧、厌氧污水的回流比为20:1,循环流速在0.3m/s,臭氧催化氧化的液时空速4h-1,污泥回流单元的气水比为3:1,污泥的回流比为2.5:1。

装置占地面积:260m2,vocs废气无组织排放量为0。

处理后出水:cod27mg/l,氨氮5mg/l,总氮9mg/l。

应用例5

原料与对比例2相同。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闭式生化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同应用例1的步骤。不同之处仅在于:

其中,控制深水浅曝单元4的曝气气水比为9:1,缺氧、厌氧污水的回流比10:1,立体循环流速在0.8m/s,臭氧催化氧化的液时空速4h-1,污泥回流单元的气水比为3:1,污泥的回流比为3:1。

装置占地面积:260m2,vocs废气无组织排放量为0。

处理后出水:cod25mg/l,氨氮4.2mg/l,总氮8.1mg/l。

应用例6

原料与对比例2相同。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闭式生化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同应用例1的步骤。不同之处仅在于:

其中,控制深水浅曝单元4的曝气气水比为7:1,缺氧、厌氧污水的回流比为15:1,循环流速在0.6m/s,臭氧催化氧化的液时空速4h-1,污泥回流单元的气水比为3:1,污泥的回流比为3:1。

装置占地面积:260m2,vocs废气无组织排放量为0。

处理后出水:cod29mg/l,氨氮3.8mg/l,总氮10mg/l。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