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水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37617发布日期:2021-03-02 17:59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泥水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泥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泥水分离系统一般包括絮凝池、泥水压滤装置和排水装置,其中泥水进入絮凝池后需要人工投入絮凝剂和石灰等,由于絮凝剂和石灰与泥水的混合需要较为均匀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泥水分离分层效果,但是人工搅拌混合基本达不到均匀混合的要求,并且分离过后的水中依旧含有泥沙颗粒物,分离后的污泥难以收集且容易形成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泥水分离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高搅拌混合的均匀性,去除分离后水中的泥沙颗粒物,同时使分离后的污泥便于收集。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旋流分离机构、污泥收集机构和清水收集机构,所述旋流分离机构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进料管和投料管,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轴接有搅拌叶片,所述第一壳体内固定有垫板,所述垫板上固定有第一滤网,所述垫板上开设有若干个贯穿的通孔,所述第一滤网与所述通孔相贯通,所述搅拌叶片与第一滤网上下对应设置,所述垫板的底部设有第一水泵,所述清水收集机构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连通有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二壳体内设有集水箱,所述集水箱的底部连通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连通有第二水泵的进水口,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口连通有清水管,所述清水管伸出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之间连通有第二出水管,所述污泥收集机构包括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三壳体之间连通有输泥管,所述第三壳体内设有污泥收集盒,所述污泥收集盒的底部设有第三水泵,所述第三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连通有第三出水管,靠近第三壳体一端的所述第三出水管的管口与所述污泥收集盒上下对应设置。
[0005]
优选的,所述第二出水管、输泥管、进料管、投料管上分别安装有电磁阀,所述输泥管在所述第三出水管的上部。
[0006]
优选的,所述第一出水管的管口处安装有分流器,所述分流器在所述第二壳体内。
[0007]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顶板的底面上固定有液压缸,所述电机安装在所述液压缸的活塞端。
[0008]
优选的,所述第二出水管的高度不大于所述搅拌叶片的高度,所述第二出水管的高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滤网的高度,所述第二出水管和输泥管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第二出水管在所述第一出水管的上部。
[0009]
优选的,所述污泥收集盒包括第一盒体和套接在所述第一盒体内的第二盒体,所述第二盒体的底面上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二盒体底部开口处铺设有第二滤网,所述第一盒体的底面上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一盒体底面的开口与所述第二滤网相贯通。
[0010]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两端的外侧壁上固定有支撑梁的一端,所述支撑梁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三壳体的内侧壁上。
[0011]
优选的,所述第三壳体的顶面上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三壳体顶面的开口处可拆卸连接有盖板。
[0012]
优选的,所述集水箱的底面上固定有支撑架的一端,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面上。
[0013]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待处理的泥水通过进料管进入到第一壳体内,在投料管处按比例投入絮凝剂、石灰等,开启电机搅拌泥水,使得泥水、絮凝剂混合,在电机带动搅拌叶片搅拌的过程中,提高了泥水与絮凝剂混合的均匀性,更容易使得泥水分层,分离后的水在第一水泵的作用下通过第一滤网进入到第二壳体内,第二壳体内水位较高的部分为上清层,上清层的水通过集水箱后,在第二水泵的作用下抽取并通过清水管排出使用,泥沙颗粒沉淀在第二壳体底层,通过第二出水管在第一水泵的作用下抽回第一壳体再次泥沙分离,在第二出水管不断通入的泥水的将沉淀在第一滤网上的污泥冲入输泥管,并落入到污泥收集盒内,经过第二滤网过滤完毕的水在第三水泵的作用下排放至第一壳体底层,在第一水泵的作用下再次进入到第一出水管、第二壳体内,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搅拌混合的均匀性,能够去除分离后水中的泥沙颗粒物,同时使分离后的污泥便于收集,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泥水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0017]
图3为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
[0018]
其中,1为第一壳体,2为进料管,3为投料管,4为电机,5为搅拌叶片,6为垫板,7为第一滤网,8为通孔,9为第一水泵,10为第二壳体,11为第一出水管,12为集水箱,13为进水管,14为第二水泵,15为清水管,16为第二出水管,17为第三壳体,18为输泥管,19为污泥收集盒,19.1为第一盒体,19.2为第二盒体,20为第三水泵,21为第三出水管,22为电磁阀,23为分流器,24为液压缸,25为第二滤网,26为支撑梁,27为盖板,28为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0]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1]
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旋流分离机构、污泥收集机构和清水收集机构,所述旋流分离机构包括第一壳体1,所述第一壳体1上设有进料管2和投料管3,第一壳体1顶部也设有开口并盖有安装板(图中未标出),进料管2和投料管3分别插接在所述安装板上,通过进料管2向第一壳体1通入待处理的泥水,通过投料管3向第一壳体1内注入对应比例的絮凝剂、石灰,使其与泥水混合,形成凝胶状的污泥,所述第一壳体1内设有电机4,所述电机4的输出轴轴接有搅拌叶片5,电机4带动搅拌叶片6自转工作,所述第一壳体1内固定有垫板6,所述垫板6上固定有第一滤网7,所述垫板6上开设有若干个贯穿的通孔8,所述第一滤网7与所述通孔8相贯通,所述搅拌叶片5与第一滤网7上下对应设置,所述垫板6的底部设有第一水泵9,所述清水收集机构包括第二壳体10,所述第一水泵9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壳体10之间连通有第一出水管11,第一滤网7上层的泥水经过絮凝、搅拌后,处理后的水通过第一滤网7、通孔8进入到第一水泵9内并通过第一出水管11排放到第二壳体10内,污泥被阻挡在第一滤网7的上部,所述第二壳体10内设有集水箱12,所述集水箱12的底部连通有进水管13,所述进水管13连通有第二水泵14的进水口,所述第二水泵14的出水口连通有清水管15,所述清水管15伸出所述第二壳体10,所述集水箱12的底面上固定有支撑架28的一端,所述支撑架28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10的底面上,支撑架28用于支撑集水箱12,所述第二壳体10与第一壳体1之间连通有第二出水管16,被处理后依旧含有泥沙颗粒的水进入到第二壳体10内并逐渐将其注满,直至其没过集水箱12的边缘,进入到集水箱12内,在第二壳体10内处于上部的水为上清层,泥沙颗粒经沉淀后处于第二壳体10的底层,上清层的水进入到集水箱12内并在第二水泵14的作用下通过进水管13,经过第二水泵14的出水口,沿清水管15方向排出到整体装置外部的清水收集部(图中未显示),所述污泥收集机构包括第三壳体17,所述第三壳体17的顶面上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三壳体17顶面的开口处可拆卸连接有盖板27,盖板27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固定在第三壳体17顶面的开口处,所述第一壳体1与第三壳体17之间连通有输泥管18,所述第二出水管16、输泥管18、进料管2、投料管3上分别安装有电磁阀22,所述输泥管18在所述第三出水管21的上部,所述第三壳体17内设有污泥收集盒19,所述污泥收集盒19的底部设有第三水泵20,所述第三水泵20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壳体1之间连通有第三出水管21,靠近第三壳体17一端的所述第三出水管21的管口与所述污泥收集盒19上下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出水管16的高度不大于所述搅拌叶片5的高度,所述第二出水管16的高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滤网7的高度,所述第二出水管16和输泥管18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第二出水管16在所述第一出水管11的上部,第二壳体10底层含有泥沙颗粒的浑水在第一水泵9的作用下通过第二出水管16回流到第一壳体1内再次进行搅拌,利用第二出水管16出水的冲击力将沉淀在第一滤网7上的污泥冲入输泥管18,并进入到污泥收集盒19内,经沉淀后污泥留在污泥收集盒19内,开启盖板27即可取出污泥收集盒19将污泥取出。
[0022]
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第一出水管11的管口处安装有分流器23,所述分流器23在所述第二壳体10内,为保证第二壳体10内的泥沙颗粒有足够时间沉淀,采用分流器23减缓进水速率,使得水位缓慢上升,为泥沙颗粒沉淀争取了足够的时间。
[0023]
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第一壳体1顶板的底面上固定有液压缸24,所述电机4安装在所述液压缸24的活塞端,开启液压缸24带动电机4上下往复运动,可进一步提高搅拌叶片5与泥水之间的搅拌均匀性。
[0024]
更进一步的说,所述污泥收集盒19包括第一盒体19.1和套接在所述第一盒体19.1内的第二盒体19.2,所述第二盒体19.2的底面上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二盒体19.2底部开口处铺设有第二滤网25,所述第一盒体19.1的底面上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一盒体19.1底面的开口与所述第二滤网25相贯通,所述第一壳体1两端的外侧壁上固定有支撑梁26的一端,所述支撑梁26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三壳体17的内侧壁上,将第一盒体19.1通过支撑梁26固定在第三壳体17内,输泥管28排出污泥到第二盒体19.2内,经过沉淀后污泥留在第二滤网25上,污泥沉淀出的水通过第二滤网25并被第三水泵20抽取,通过第三出水管21排放回第一壳体1的底部,并在第一水泵9的作用下排放到第二壳体10内循环处理。
[0025]
本实用新型的调试方法:开启进料管2和投料管3的电磁阀22,将泥水、絮凝剂分别通过进料管2、投料管3引入第一壳体1内,开启液压缸24、电机4带动搅拌叶片5上下往复搅拌泥水,搅拌叶片5达到的最低位置与第二出水管16平齐,泥水经第一滤网7过滤后,通过第一水泵9打入到第二壳体10内,直至第二壳体10内的水能够进入到集水箱12并进行清水排放工序后,开启第二出水管16的电磁阀22、输泥管28上的电磁阀22,整体装置如上述方式开始正常循环运行。
[002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7]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